社会工作案例选编(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编 小组社会工作(一)

“小天使”儿童成长小组

指导与评析:张超 郑蓉

工作人员:(社工111班)刘倩 康嘉

实施机构: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杭州市儿童福利院

一 小组背景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人类的希望,他们天真活泼、诚实好动,但同时他们像花一样娇嫩,需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国家的关注,他们是需要备受照顾、呵护和保护的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孩子的照料和教养能力也日渐增强,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很幸运,可以在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社会上有一些孩子,从小就由于各种原因缺失家庭的关怀和爱,父母的遗弃给这些可爱的孩子蒙上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虽然现在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正逐步发展,这些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但社会大爱永远代替不了家庭小爱,这些孤残儿童除了身体残疾外,心理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就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虽然或残疾,或患病,却依然积极向上,用心感悟社会的爱与温暖,但这些正面的表现依然难以保证他们心理的健全。笔者在对福利院里的孩子进行了解后发现这里的孩子在文明礼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帮助福利院里的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能有效、正确地与他人沟通,笔者在对院里的儿童进行一系列评估后,针对他们目前存在的问题,运用小组工作的理念制订可行性方案,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干预,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二 理论框架

1.小组动力学。它强调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小组提供了一种情境,一方面小组成员依靠小组的力量、通过自我表露和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另一方面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团结合作有助于成员发挥潜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在小组中通过正增强和模仿,可以实现期望行为的巩固和传播。

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的行为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行为、环境与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学会的,对榜样的观察学习是学习新行为的条件。通过小组活动,我们可以为组员提供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提高其表达自我、沟通、互助合作等能力。同时,组员可通过观察别人学习来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共同成长。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们有五个层次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个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都得到了满足,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同学、老师等对其表现爱护、关怀和温暖。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肯定。同时更高层次的就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福利院儿童因为在福利院的大环境下成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友谊,并且让组员体会并感恩身边老师和护理员对自己的爱,满足其情感需要。

4.人本主义理论。它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内在价值,相信人发展的潜能,自我实现是人类的重要需求之一。基于这个理论,我们相信每一位成员的潜能,帮助小组成员自我成长。

三 目标及目的

目标:秉承相互接纳、支持的原则,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福利院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朋友友好相处,学会分享,体会互帮互助的快乐;帮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目的:通过游戏增进儿童间的相互了解,在游戏中学会互帮互助;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用文明礼貌用语与人交流;帮助儿童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提高组员的团结合作能力;帮助儿童树立分享的价值观念,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学会对身边的人表达爱与感谢。

四 服务对象

成长小组的服务对象为福利院儿童。

五 小组特征

1.性质:成长教育小组。

2.节数:七节。

3.日期: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1月9日。

4.时间:具体见每次活动。

5.地点:幼儿班教室。

6.人数:共6人。

六 招募方法

组员自愿报名及老师推荐。

七 每节活动安排

第一次活动:“微笑你我”——初相见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12月5日18:00—19:00

第二次活动:讲文明、懂礼貌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12月6日9:00—10:00

第三次活动:沟通从心开始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12月12日18:00—19:00

第四次活动:互助合作,快乐成长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12月18日18:00—19:00

第五次活动:分享生活,传递快乐

日期及活动时间:12月26日18:00—19:00

第六次活动:“感恩的心”——元旦卡片制作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12月29日18:00—19:00

目标:通过学生亲手制作卡片让学生感受到护理员和老师的辛苦,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同时也让老师和护理员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和快乐。

内容:

1.分发彩纸,社工教学生写字,让有能力的孩子临摹,能力较差的孩子进行描画。

2.分发印花机和小贴画,让孩子对卡片进行设计和装饰,完成卡片。

3.总结展示作品,社工叮嘱送给老师和护理员。

所需物资:彩色卡纸、铅笔、彩笔、印花机、事先印好的各种图案的小贴画、胶水等。

第七次活动: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1月9日18:00—19:00

八 所需物资

纸和笔、契约树、评估表:15元。

照片:50元。

小零食:50元。

卡片、礼物:50元。

九 应变计划

十 评估方法

1.在小组活动最后一节时,组员完成评估问卷,比较活动前后的转变和改善。

2.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以及对整个活动的意见。

3.依据小组成员的出勤率和参与率对这次活动的效果做出评估。

4.透过与组员的交谈了解他们对小组的感受及意见。

5.依据社工在这个活动中对小组成员的观察做出评估。

案例评析

 

“小天使”儿童成长小组由两名社工学生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策划并实施完成。在小组前期,工作人员已与服务对象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相处,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需求评估也在此基础上完成。小组以小组动力学和社会学习等理论为基础,力图通过多样化的小组活动促进积极的小组动力,向服务对象传递“互助”、“分享”和“感恩”等价值理念。小组活动设计紧密联系小组目标,活动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贴合福利院孤残儿童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小组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原因,后期的小组评估显得比较仓促,未能很好地整理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