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1949~197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学术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妇女工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伴随中共党史研究高潮的出现,在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部门和全国妇联的推动下,中共妇女工作史研究开始起步,一些党史工作者从事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的研究,各级妇联成立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机构,搜集、整理、编印和出版了一批妇女运动史文献。

这一时期,妇女工作从属于妇女运动史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党史工作者和妇联系统的工作人员,研究时段集中于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研究工作处于文献资料整理和基本史实研究阶段,研究重点在于从整体上勾勒中共革命时期妇女运动史的整体框架。代表性的成果有:一是以中国妇女干部管理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2册,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1988)、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共4卷,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为代表的一大批妇运历史文献的编印和出版;这一时期中共妇女运动史文献的出版情况,可参见丁卫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述评》,《长白学刊》1999年第1期。二是以全国妇联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为代表的妇女运动通史著作的出版。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共妇女运动史著还有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妇女运动史(试用教材)》,内部印刷,1986年7月;郭桂兰主编《中国妇女革命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任芬《中国妇女运动史》,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上海市妇联妇运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妇女运动史(1919~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计荣主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湖南出版社,1992;等等。对于已经形成高潮的妇女理论研究,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十年(1981~1990)》第一次尝试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其中亦涉及一些中共妇女工作的研究。在专题研究方面,邓仲华主编的《妇女组织与妇女工作》(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可谓代表作,但研究性相对薄弱,失之简略。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还缺乏整体意义上的主体性探讨,仅在宏观研究中共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史时,勾勒同一时期妇女工作的概貌。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后,尤其是1995年中国承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中共妇女工作研究伴随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政府、妇联和学术界的共同推动下,开始突破在中国革命史的视野下、在中共党史的框架中、从妇女运动的角度附带探讨妇女工作的研究状况,进入了一个相对多元而深入的研究阶段。这一时期,更多的历史文献得到系统整理,党史工作部门、地方志工作部门和妇联系统编撰出版了各类史志,如党的组织志、群团志、妇女工作志、妇联志、妇女志等;同时北京、上海等省级档案馆向社会开放一批涉及妇女工作的档案,这些都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新特点是多学科的介入与研究者的多元身份,研究者不仅分布于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国妇女运动史领域,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女性学尤其是社会性别研究等方面的学者。中共妇女工作不仅被纳入中国近现代妇女史尤其是妇女运动史的学术研究评估框架内,更被持续追踪国内妇女研究动态的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列为一个重要专题,在其编撰的《中国妇女研究年鉴》中得到较为系统的梳理。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状况,参见臧健《中国大陆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之概况》,《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丁卫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妇运史研究述评》,《长白学刊》1999年第1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第90~101、164~172页;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第211~219页;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240~249页;周蕾《30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史研究综述》,中国现代史网,http://www.socmh.org.cn/Article/zongshu/200910/966.shtml(访问时间:2012年9月16日)。

这一时期,中共妇女工作研究充分体现出交叉互渗的综合性基础研究的特点,涉及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女性学等各个学科,既有静态的、远距离的历史解剖,又有动态的、近距离的现实透视,自理论至实践,自学术研究至政策研究,对其研究状况的评估在不同学科的视野下审视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中共历史研究的角度观察,199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其一,中共妇女理论政策的研究,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方针的历史演变。代表性的著作有仝华、康沛竹主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吴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妇女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谭琳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探索》(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等等。专题论文则有王向贤《彰显与隐约——第一、第二国际的妇女政策对共产国际及早期中共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韩贺南《整体化、自省与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理念与方法(1927~1937)》(《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5期),刘维芳《中国妇女“两勤”方针确立的前前后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6期),等等。

其二,中共党史有关人物研究,主要探讨中共领导人特别是妇女运动领导人的生平和思想。如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室、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基地编《毛泽东妇女思想研究》(红旗出版社,1993),苏平《蔡畅传》(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金凤《邓颖超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陈福康、丁言模《杨之华评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等等。专题论文如许文堂《向警予与中共早期妇女运动》(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宋少鹏《向警予的女性主义思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耿化敏《康克清与全国妇联的拨乱反正》(《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2期),等等。

其三,中共各历史时期的妇女工作研究,主要探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的妇女工作实践。近些年出版的通史著作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罗琼主编《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张桂华、罗兆红《市场经济时期的妇女工作》(红旗出版社,1996),鲍家麟、吕芳上等《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2000),刘宁元《北京近现代妇女运动史》(北京出版社,2009),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张文灿《解放的限界——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运动(1921~1949)》(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等。其中,顾秀莲主编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中、下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2012、2013)集中体现出中共革命时期妇女工作研究的最新进展。在专题论文方面,代表性的有徐行《试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妇女工作的领导》(《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期)等。

其四,中共妇女组织研究,主要探讨作为中共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妇女联合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金一虹《妇联组织:挑战与未来》(《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2期),肖扬《新时期妇联组织研究课题报告》(未刊稿),陈幕仪《父权党国的传声筒?——中共妇联组织的决策与政治宣传(1985~2004)》[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硕士班(文化教育组)硕士论文,2006],耿化敏《“文革”时期妇联组织演变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耿化敏《“文革”时期妇联组织危机与成因初探》(《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谭琳、姜秀花编《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陈琼《型塑与变革: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妇联组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耿化敏《论中共妇运史上的“取消主义”思潮》(《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等等。需要提及的是,与业已出版有多部中国工会史、中国青年团史著相比,国内迄今尚无一部以中国妇联为主题的通史专著。

综上,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史研究无疑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一研究目前仍存在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政策研究占据主流,政党视角的中共历史研究相对薄弱;二是社会性别方法论的色彩浓厚,运用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三是研究内容具有零碎化的特点,即偏重两头,历史研究者注重民主革命时期的研究,妇女研究者偏重于探讨改革开放时期的有关现实问题,忽视中间时段,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76年这一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四是囿于学科分工,中共党史界与妇联系统、社会性别研究者的联系不够密切,有关研究成果的对话和交流还有待深入。

由上述问题出发,本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工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挖掘利用史料,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前进或突破。

第一,较为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领域。对于中共妇女工作领域的历史,学界片段式、单一视角的研究虽有些进展,但以中共为视角的历史面向的系统研究尚未出现。本书即以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工作的历史为宗旨,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选取新的视角,发掘新的史料,对中共领导妇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予以系统考察。

第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工作的经验,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提供鉴戒。自建党以来,中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领导妇女运动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工作的政治理念、理论政策、领导体制、组织体系与工作模式,成为党的建设的宝贵遗产。反思中共妇女工作的经验得失,对现实中加强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无疑具有启示性作用。

第三,省思学术方法,凝聚学界共识。本书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的综合研究,又要通过历史研究修复单纯的理论政策或社会性别研究的某些局限性,反思学界流行的“压迫-解放”模式、“国家塑造妇女”、“‘文革’时期妇女运动中断”等观点,以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对话和整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