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农业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通过实地研究将美国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归结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也认为,改造传统农业主要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取得应有的效益,农民也不可能从中得到持续增长的收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克服分割的小农经济的缺陷,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矛盾和问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它是指围绕区域主导农业产业或农产品,开展初级农产品的品牌创立、加工、贮藏、营销等经营活动,形成以主导农产品为主体同时扩展其增值产业链的一种组织模式。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起来的(杨公朴、夏大慰,2002)。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也是农业劳动力素质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自2004年至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培训的指导性意见。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和促进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的意见,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农业科技服务。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这对于丰富农村科技培训的内涵和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这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正确发挥各级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现代治理中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此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缺乏竞争力、比较效益低下、基础脆弱和后劲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和农业科技培训体系的逐步完善。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培育有赖于新型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因此创新农业科技培训体系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猕猴桃是中华猕猴桃栽培水果的称谓,也称猕猴梨、藤梨、阳桃、木子与毛木果等,因其果实肉肥汁多、清香甜美、甜酸适中,有“超级水果”的美誉。其鲜果在常温下可存放一个月,在低温条件下可以保鲜五六个月。除可直接食用鲜果外,还可以加工成猕猴桃果汁、果酱、果酒、糖水罐头和果干果脯等,别具风味且营养价值不低于鲜果。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栽培猕猴桃,主要有中国、新西兰、意大利、智利、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其中新西兰和意大利一直保持较高的猕猴桃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智利和希腊等国家的猕猴桃产业也开始复苏。过去十年里,世界猕猴桃的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一些国家的种植面积不变,如新西兰和希腊;日本、美国加州则种植面积下降,分别下降了20.6%和36.0%;意大利、智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2010年,世界猕猴桃栽培总面积达15.6万公顷,产量约181.0万吨。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种植面积为7万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的45.0%;产量为44.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5.0%。从种植品种来看,国外栽培的猕猴桃品种比较单一,95.0%以上的为海沃德品种(杨肖勤、石英、裴成荣,2012)。

我国是世界猕猴桃生产大国,产量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陕西开始猕猴桃商业化种植以来,猕猴桃产业逐渐成为陕西省独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水果产业,也是陕西继苹果产业之后又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富民农业产业。2011年,陕西省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90.9万亩,产量62.9万吨,分别占到了全国的45.0%和60.0%,猕猴桃主产区果农人均猕猴桃纯收入高达7000元。2012年,陕西省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超过了100万亩,总产量达8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5.0%和70.0%,且两项指标均占全球的1/3以上。猕猴桃不仅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也是国家2007~2015年农业部规划设计的优势特色农产品。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伴随着区域主导农业产业的发展,我国农业正在由分散、原子化的单一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农民科技培训由于缺乏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机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造成了农民科技培训的有效供给不足。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关键是农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并且有利可图的产业(陆俊杰,2013)。就培训论培训并不能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产生本质性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研究新型农民培训问题。本书以陕西省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依据不同类型主体的农业科技培训供给和猕猴桃种植户的实际培训需求,评估现行农业科技培训的实施效果,分析供需失衡的现象和原因,探索供需均衡的新型多中心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