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兼论中国“国企模式”的形成、内涵和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理论基础

从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理论基础来看,正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阶段三大理论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指导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理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才从探索、创立走向形成、发展。参见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丁俊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一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探索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崭新课题。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实践探索,党团结带领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探索成果和巨大成就,必须充分肯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两个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有重要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丰富的思想,这包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国有企业制度方面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开创性实践和探索,奠定了后来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基础。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次成功地建立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新发展了马列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学习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新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当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和认识的局限,我国最初建立的是一种排斥私人经济、“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结构。

2.国家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

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相对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起了以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的国有企业体系,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采取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实行统包统配、统调统拨、统收统支,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平均分配。在城市,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苏共二十大暴露苏联在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直接促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正确处理中央同地方的关系和企业自主权问题,在企业自主权方面,他主张工厂和其他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实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承认价值规律作用的重要思想。遗憾的是,他的这些重要思想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坚持下来。

3.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思想“鞍钢宪法”参见乐国林、陈春花《两部企业宪法蕴含的中国本土管理元素探析——基于鞍钢宪法和华为基本法的研究》,《管理学报》2011年第11期。

毛泽东同志还就企业民主管理方面,结合并指导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企业管理实践,总结并提出了被称为著名“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重要设想:①“两参”即干部参加劳动和工人参加管理。要求管理者融合到下属员工和一线工作中,工人不仅是生产者也应当民主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②“一改”即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当时的中国企业管理几乎都是照搬苏联的企业管理模式,特别是套用苏联最大的钢铁冶金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的一套管理制度所形成的“马钢宪法”。苏联企业管理制度有其大工业运营管理的优势,但是其坚持的厂长脱离党集体领导的“一长制”、绝对的专家权威指导制度、否定普通员工的革新创新等也有明显的缺陷。由此,我国企业要破除影响企业生产的不合理制度,反对的核心就是苏联工业模式的“一长制”。③“三结合”即工人、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的群体协作创新的集体主义模式。它要求打破福特制大机器生产的过于精细化的流水线分工和韦伯科层制的“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充分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围绕生产和经营的中心问题开展群体协作创新。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鞍山钢铁公司的业绩和管理模式,恰好与毛泽东同志反对“马钢宪法”的“一长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管理的思路不谋而合,而鞍钢又有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因此,毛泽东同志将鞍钢经验,结合自己的工业管理理念,进行理论提炼形成了“鞍钢宪法”,并要求在全国工业领域进行参照学习。可以说,“鞍钢宪法”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经典企业管理纲领,其成功管理模式具有比较浓厚的本土特征,对后来及至现在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和借鉴意义。

4.《工业七十条》中的系统国营企业管理思想

1961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下发试行。《工业七十条》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整顿国营工业企业、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包括实行党委领导下行政管理上的厂长负责制;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加强对企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加强企业计划管理,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生产消耗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企业对国家实现“五保”(保证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成本计划、保证上缴利润、保证设备使用期限);严格企业技术管理和劳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加强企业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规定职工工资和奖惩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等。《工业七十条》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国营企业管理的条例,被称为我国企业管理的第一部章程,其中所提的许多重要管理思想,虽然后来在“文革”中没有被坚持下来,但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5.“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一直用“生命线”来概括和表述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55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同志后来又反复强调,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肯定了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其“具有长远意义”。这成为后来我国国有企业一直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6.重视党建的丰富思想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也就是“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他创造了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他多次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后来我国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创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邓小平同志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着眼于搞好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等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此为基础,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得以创立。参见李荣融《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不断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载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编《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还强调,要在坚持公有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把国有国营、政企不分的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是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可以说,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奠定了最为根本的经济体制基础。

2.社会主义本质论

在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还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大意义。参见本书附录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正确理解真正做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石》。它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也为其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对此,朱镕基同志曾经作过深刻阐述,他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相互比较,市场经济是比计划经济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而又选择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思想,公有制为主体和私有制为主体作为不同的财产占有形式相互比较,以公有制为主体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由此,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说在所有制形式上,我们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在运作机制上实行市场经济。”《朱镕基同志1993年5月13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行动理事会第11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15期。具体从国企改革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事实上,只有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一方面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机制,也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主体和载体。

3.政资政企分开和放开搞活国有企业的思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既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又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职能。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必须在实现政资分开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邓小平同志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92页。,这是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还必须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专门提到企业改革的两个重点,其中一个就是权力过于集中问题,要扩大企业自主权。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企业没有权利,也就没有义务;权利和义务都在国家手里,企业对生产的好坏不承担责任,包袱就会都由国家背起来;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为此,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树立国家与企业的正确关系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4.加强企业管理和重视分配制度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企业管理的论述内容很丰富,包括加强质量管理、把质量摆到第一位的思想;建立责任制、权力与责任必须统一的思想;实行考核制度,考核必须严格、全面、经常的思想;实行民主管理、保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的思想;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等。

分配制度是调动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手段,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专门讲到企业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问题,他认为企业和职工可以因对国家的贡献不同,而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他后来还多次强调,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将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中,实行不同的分配形式,但始终应该坚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大胆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思想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谈到科学技术发展时说道: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此,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国有企业,他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改革开放初期兴建宝钢,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在什么样的起点上建设宝钢?邓小平同志明确指示: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凡是引进的技术设备都应该是现代化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29页。

邓小平同志强调在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有用东西时,思想要更解放一些,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办法要更多一些,而不要被“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抽象争论束缚住自己的思想和手脚。他要求摆脱过去的一些片面认识,大胆利用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加以运用、改进、提高和创新。

6.加强企业党的领导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的思想

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和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强调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同志对原有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弊端有了新的认识。1986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强调:要搞负责制,首先厂长要负起责任,要明确企业的第一把手是厂长。他就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党委如何发挥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民主管理、做好企业党委的工作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由此推动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从最初的党委负责制到经理负责制再到后来的党组织开始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思想和论述,特别是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引和思想动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形成。

1.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思想

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2.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上:①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③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搞活搞好一切国有企业到“抓大放小”。为了应对领先跨国公司的竞争,提出要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强调发展企业集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来形成,不能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要在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3.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公司制改革的思想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此,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阶段进入到“转机建制”的制度创新阶段。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决定》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可以看出,后来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定中关于国企深化改革的许多重要论述或重要观点,如发展混合所有制等,在中共中央这份第一次关于国企改革发展的专门重大决定中已多有论及。

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思想

提出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求逐步形成“三能”即“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经营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由企业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决定;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提出特别注重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把物质鼓励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既要使经营管理者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宣传和表彰有突出贡献者,保护经营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少数企业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期权等分配方式。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5.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有效形式,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思想

开始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提出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授权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经营国有资产。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这一重要思想,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九龙治水”局面的结束和统一监管的开始,这极大地促进了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

6.加强和改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思想

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明确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要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首次明确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系统阐述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独立自主开展工作;领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上,明确提出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具体要求,为新老“三会”的融合找到了基本有效途径。

四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和实际,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进一步发展。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思想

进一步强调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要同时推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政府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和企业经营职能都要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要求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新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

2.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思想

提出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强调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3.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思想

提出从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明确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思想

提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深化“走出去”战略思想

强调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扩大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决策权,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深化“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增强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6.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想

以中央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为契机,明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相结合。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