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与发展:以科教结合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教育”与“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类社会活动,它一方面通过传递生产生活经验来实现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又通过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在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教育和科技更是成为提高国家劳动力水平,改善知识、技术与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影响国家安全和全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教育长时期为少数人所垄断,作为向人们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培养官僚权贵的手段;科学受到宗教、迷信的排斥,难以为人们接受;而技术作为个人谋生的一种手段,仅在社会中、下层人群中流传。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教育在两三千年前就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使命,它不仅传授知识,也是教育人、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它主要为统治阶层服务,注重价值观念的传递,忽略理性思维的培养,但是也为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提供了上升渠道,因而也引起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以及各种改造自然世界的发明创造。但由于长期封建统治对思想的禁锢,现代科技发展所需的理性思维难以发展,这与倡导“知识就是力量”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发展在近代明显滞后。直到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中倡导“科学”、“民主”,才在国内逐渐引起重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对现代科技体系进行了宏观布局,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也积极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全社会教育水平空前提高,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中国2020年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重点关注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活动。按照传统的理解,高等教育与科技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有着各自的使命和内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德行,其重点是知识和价值体系的整理、存储和传递。科技则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社会物质、精神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对“教育”和“科技”的这种理解导致二者长期以来相互分离,各自发展。直至德国在200年前(1810年)首先提出了教育与研究在高等学校应同时发展,强调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重要性,初步确立了科教结合的概念;1876年美国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第一所“研究型大学”,设立研究生院,正式将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结合起来,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也创造高水平的科技研究成果。至20世纪中叶,美国进一步提出,教育和科技应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并在高等学校推行;德国在发展“双元制”教育的过程中,将技术人才的培养引入更大范围的教育机构,至此,教育与科技开始从各个层面相结合。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受当时认识和历史条件限制,将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及生产应用分离,高等学校只承担教学任务,而科学研究由独立的科研机构进行,生产应用则由国有企业完成。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做法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弊端也更加显现。自8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强调科技与教育结合,使我们在各类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方面逐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教育与科技之间的深层关系及科教结合的必要性,在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共识,影响了科教结合潜力的充分发挥。正因为如此,如何促进教育与科技更好地结合成为当前中国科技与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目前,“科教结合”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它的含义包括了较多的内容,“科教结合”中的“科”可以从内容的角度理解为“科技”(科学与技术体系),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为“科研”(科学研究),而“教育”同样可以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为“教育体系”,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为“教育活动”(教学)。这样,科教结合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科技教育结合,从宏观层面是指:科技事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事业也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由于教育与科技在国家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科技与教育本身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的结合必然会在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讨论:科技与教育的结合能够提升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如学术型研究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科教结合将科学、技术内容,科学技术研究及开发的手段、方法和实践等带入各种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育和人才培养得到全面、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3)从科技研究的角度讨论:教育与科技的结合,将教育资源(如大学生、研究生)引进研究机构;利用教育的理念、条件和方式培养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与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可以积极推进科技研究的发展。

(4)科教结合可以使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更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取长补短,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吸取有益经验,形成合力,不断改革创新,使科技、教育同时得到较快发展。

“科教结合推动国家创新发展”课题为科技部资助,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重点科研项目,2013年委托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有关部门和人员承担,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担任课题总负责人,在课题进行中先后召开多次项目研讨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各部分研究成果初稿进行审查评议,并由清华大学总课题组组织评议专家小组进行专题研讨。各位专家及总课题组提出修改建议,多次向各学校反馈,对部分章节的内容组织力量反复探讨。各承担任务的学校及研究人员对研究工作认真负责,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本课题于2015年完成研究任务并结题,研究成果经再次修改补充、整理后成为此书。

本研究成果共三个部分(六章),第一部分(第一至四章)为科教结合推动中国创新发展,主要包括:科教结合推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发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高等学校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时期人才需求的新趋势,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路径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科教结合背景下的科研组织模式和相关科研管理机制;科教结合背景下的高校科技评价制度与机制。第二部分(第五章)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趋势与战略。第三部分(第六章)为科教结合背景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科教结合是当前科技、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基础上,在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并在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面对这一十分艰巨和复杂的任务,中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协同合作,积极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水平,努力探索科教结合的路径和策略。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讨论尚不够深入,本书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诚恳地期待社会各界的批评和建议。本书希望能对此问题的研究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使科教结合在推动中国创新发展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取得更大的成效,为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薛澜、何晋秋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