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内容提要】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与动力源,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以当代实践激活马克思的文本研究,要关注时代问题与中国现实问题,要重视“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发展 问题意识 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做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这一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一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在马克思看来,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只有那种真正把握住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深刻体现自己所处时代精神的哲学,才能给人类实践以正确指导,推动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因而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哲学”。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时代问题是思想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任何哲学研究都必须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遇、价值诉求等层面凸显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进行深度的研究、审视与批判,要在思想与时代问题的互动对话中完成,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强化问题意识,正确审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它必须直面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在批判旧哲学基础上形成的,针对旧哲学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一严重缺陷,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因此,他们的哲学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于纯理论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显然,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理论,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这也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所在。因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有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也决定了它具有不断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引领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与时俱进的固有理论品质。
2.强化问题意识,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马克思的这些论断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的本质,既反映现实世界又融入现实世界,关注现实世界变革,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活的灵魂作用,而且指明了哲学随时代变迁的历史必然性。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理应对当代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刻把握、概括提炼和批判反思。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工业实践刚刚开始,许多国家尚未独立,可以说“革命与战争”是当时时代的主题,而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创新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发达国家开始了持续深入的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创新浪潮,“创新”成为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重要概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充分体现和反映“改革和创新”这一时代精神。
3.强化问题意识,让马克思主义直面重大的时代性问题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如果说在答案中个人的意图和见识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需要用老练的眼光才能区别什么属于个人,什么属于时代,那么相反,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关注时代课题并为探索和解决时代课题进行哲学思考。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中国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走过,包含一系列重大的实践创新,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为此,我国要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准确捕捉当今“中国问题”,再把“中国问题”提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研究,进而提炼出哲学理念、思想与思维方式,并以思想的方式影响现实。
1.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也必须重视“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中,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许多重要发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重视对这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的吸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依靠改革开放30多年的创新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当前,对多元现代性的探究已深入具体的“中国现代性”“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之中。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完善中国模式,提升中国共识,是摆在中国思想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有着自己坚实的哲学基础,而且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内容,如“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唯物论” “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以统筹兼顾为根本的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等。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不仅鲜明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而且由于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本身就形成了一套科学体系。由于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本身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因而研究和整合这些理论成果就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极为重要的途径。
2.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关注“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就必须直面中国问题
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哈维提出的“时空压缩”理论,也很好地诠释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哈维认为,现代性改变了时间与空间的表现形式,进而改变了我们经历与体验时间与空间的方式。而由现代性促进的“时空压缩”过程,在后现代时期已被大大加速,迈向“时空压缩”的强化阶段。由于“时空压缩”效应,中国的社会转型升级具有了十分复杂的时代背景。从时间上看,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叠加进行的。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先后实现了两次社会转型,而中国则将这两次社会转型压缩在一起。从空间上看,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多元复合的,在“空间压缩”效应下,中国社会转型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和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其中的矛盾和问题当然也是世所罕见的。与欧洲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实现了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进而进入后现代社会不同,我国在30多年的发展时间里,既有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问题,又有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问题,还有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问题,更有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的问题;既有前工业化的问题,也有工业化的问题,还有一些后工业化问题的端倪;既有最不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有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还有一些发达国家的问题。这样,改革开放的中国就面对着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前所未有的大汇聚、大冲撞、大融合。毫无疑问,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实践,这就客观上向人们提出了直面中国问题的现实要求。
3.关注中国经验,直面中国问题,必须运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内容中国化的过程,也是话语体系中国化的过程。在如何看待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围绕着中国道路而展开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争夺非常激烈,因此,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系统而合理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坚定中国自信,建构中国软实力,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础、核心和载体,因而,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确立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基础”、言之有道的精练的“话语核心”、言之有理的系统的“话语内容”、言之有效的科学的“话语方式”、言之有信的坚定的“话语自信”、言之有声的快捷的“话语传播”、言之有力的“话语权”,从而传播好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
三 坚持问题导向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1.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以当代实践激活马克思的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础工作。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原著,为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提供了最根本的文本依据。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原典的客观、准确、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有利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那些发人之所未发,或者拨乱反正澄清了原本普遍存在的误解的文本解读,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的。但是文本研究决不能成为“钻故纸堆”的学术游戏,从而走向经院哲学,它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从而和当代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应该从当代实践需要出发,加强对文本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典中寻找回答当代实践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以当代实践激活马克思的文本研究”。这样才能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时代问题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概要地说,我们已经从马克思生活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从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变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从资源近乎无限供给的时代进入不可再生资源极度短缺的时代,从世界市场初见端倪的时代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生态危机、贫富分化,不仅是影响和决定着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而且也是影响和决定着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我们必须为探索和解决这些时代课题做出思想贡献。
3.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中国现实问题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全部实践,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不竭动力。就当前中国的现实而言,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前所未有。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有效破解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推进。因此,我们要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