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多元与小众:主流价值观念的分化
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居于价值观的中心地位,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层面上,社会核心价值观又具体地延伸出两个基于不同价值主体的相似概念:主导价值观念和主流价值观念。以“国家”为价值主体来看的话,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对应着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所谓主导价值观念是指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中占统帅地位,能够体现这个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特征并对其他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起引导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杨明,2012)相反,以“个人”为价值主体来看,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则在普通民众当中衍生为主流价值观念。主流价值观念“是指能被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同、信奉,并深刻影响其日常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念,它的存在是主导价值观念引导和规范作用下最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取得的最小共识的结果”(杨明、张伟,2011)。主导价值观念、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的概念,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念逐渐式微的现代社会,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主导作用随之减弱,同时主流价值观念也出现分化,这是中国人价值观在当代变迁的基本脉络。
1.主流价值观念的内涵
主流价值观念是以主导价值观念为中心的多种不同价值观念交汇的结果,各种价值观念在多数民众心中达成某种程度的价值共识并逐渐被他们接受,进而逐渐演化成为价值观的主流。主流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观念两者是存在显著区别的:主流价值观念的侧重点在于主流,即事物的主要方面,强调在数量上处于优势的一方,是普通民众共同遵守和信赖的价值观念;而主导价值观念侧重于主导,是指在整体中处在关键性地位上,并且能够引领社会多样化价值观发展的观念。主流价值观念没有社会思想引导或地位重要性等的考究,只强调是社会中数量众多的普通民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判定一个价值观念是否成为“主流”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它是否被多数民众接受或者说是否大众化(廖小平,2008)。
事实上,在过去的主要历史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主导价值观念和主流价值观念几乎是重叠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三者往往高度统一且不可分割,形成价值观系统“三位一体”的局面,即主导价值观念和主流价值观念交错,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个人层面上得到统一的表现。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保持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主导价值观念、主流价值观念“三位一体”高度融合的典型。
传统社会的安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用主导价值观念对广大民众共有的主流价值观念进行塑造和维护,通过培育统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来实现社会稳定发展。作为社会上接受者最多的价值观念,主流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个体的生活状况和行为状况,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只有在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合理的引导和塑造的情况下,社会的发展才能稳定和持续。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主流价值观念常常被统治阶层操控。通过权威力量的强制、社会规范的约束和思想教育的涵化,统治阶层将他们所期望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善恶”“正义”等价值标准灌输到广大民众的日常价值观念之中,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由于专制力量的约束和统治阶层的刻意维持,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并未与社会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产生过分的背离,因而也没有出现社会价值体系的大规模紊乱。然而,现代社会却不同。社会变迁的频繁和现代化过程的复杂都使得主流价值观念的维持和塑造愈发困难,主流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观念逐渐分离,社会核心价值观涣散,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陷入了局部混乱,社会矛盾也开始激化。回顾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浅层的背离时有发生,但根本性的冲突只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
2.社会转型和价值冲突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观念并未有明显意义上的区分,而是统一在一起的。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念不仅能够被广大民众接受,而且适时地成为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主导价值观念、主流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高度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主导价值观主导着主流价值观念并规定着主流价值观念的大致方向,或者说,主流价值观念是受主导价值观念所引领的,因此,主导价值观念与主流价值观念在总体上是‘导’与‘流’的关系”(廖小平,2008),这种“导”与“流”的关系维持着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迎来了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去价值观体系高度一致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动因,也是主流价值观念背离核心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观念的诱因之一。社会转型是社会学理论中的概念,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杜玉华,2012)。我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层面上表现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现代经济制度的建立,在政治上表现为市民社会的兴起和法治国家的建设。除此之外,社会转型还表现在个体的现代化,即个人现代性养成的过程上。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个人的现代化过程最终都不得不回归到社会思想行为的现代化上。思想行为的现代化,“牵涉到一个文化的信仰系统、价值系统、社会习俗等最内层的质素,是整个生活方式的集料”,也是社会转型的关键(金耀基,2010)。因此,社会转型的过程离不开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和转型。由于社会转型必然的包含了价值观转型的过程,因而社会转型是价值观冲突和变迁的首要原因。
价值冲突从外部看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但从内部看则是价值主体变化的结果。分析价值观冲突和变迁的本质,我们会发现,价值主体的变化是价值观冲突的根本原因。价值观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周围的“人、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是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反映,因此价值的主体对价值观有决定性的影响。传统整体本位的价值主体忽视个体性,要求个人归属于整体和国家,所以价值观单一且明确。然而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使得中国人身上沉睡的个体性觉醒,个体本位开始和整体本位对抗。个体本位的价值主体强调每个人的个性,因此价值观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必然存在区别。个体性价值观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以整体为主且以国家、集体为本的价值观体系。
3.多元与小众:主流价值观念的分化
随着社会转型和价值冲突的持续发生,主流价值观念不再单一且明确,而是裂变为众多小众的价值观念,并最终呈现多元共存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主要有两个源头,分别是传统儒家价值观念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二者融合后形成的主流价值观被称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道德、诚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等。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逐渐开始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泛滥,无信仰或信仰宗教的人在增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被淡化。”(黄力之,2012)一方面,传统儒家价值观念对道德的重视、对精神理想的追求在社会转型中遇到窘境和危机。另一方面,原先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也受到相似的侵蚀。由此可见,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动摇了主流价值观念的统一性,主流价值观念在价值观转型过程中经受着严重的分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主流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观念的背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儒家价值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其他价值观念未有能与之匹敌者。近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之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被确定为国家意识形态,经过磨合和调整之后与儒家价值观念交融,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并由此塑造了稳定的思想局面和社会局面。然而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主导价值观念对主流价值观念的统筹效用就不再如封闭的传统社会那么明显,主流价值观念开始融入各种外来的价值观念,逐渐背离主导价值观念。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念在部分层面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个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原有的核心价值观念、主导价值观念、主流价值观念“三位一体”的稳定局面被打破,主导价值观念开始陷入被边缘化的危机,主流价值观念也逐渐与主导价值观疏离。
其次是主流价值观念内部的裂变。主流价值观念不仅在外部与主导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和背离,而且在内部进行着分化。主流价值观念的内部分化具体表现为人们的价值观不统一,主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称其为“主流”,众多的“非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这种非主流既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也有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等正面价值观,各种价值观由于缺乏共同认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念,慢慢消解着原来的“主流”价值观。甚至可以说,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以“非主流”为主的价值观,各种小众价值观并存、多元价值观纷呈,就是现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主流状态。
最后是多元利益主体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形成。“从价值哲学角度看,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主体需要的多元化,进而造成了主体对价值关系评价的多元化,最终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彭永平、朱平,2011)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人的个体性被重新发掘,个人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独立主体,有自主意识和主体意识,个体利益也成为合理的利益诉求点,个体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主体,因此才产生了完全不同于以往主导价值观念的新的价值观念。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个人现代性、主体性觉醒之外,社会组织的地位也得到认可,社会组织成为国家、个人之外的另一利益主体。组织尤其是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型组织在维护自身团体利益的时候形成了组织的价值观念。由此,社会价值观开始呈现多元的局面。
主流价值观念分化的结果就是价值观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各种小众价值观念的兴起。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价值观的转型不是表现为一种价值观完全取代另一种价值观的置换关系,而是新老价值观念、中西价值观念、主导和小众价值观念多元共存,是不同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融合。按照西方哲学理论视角,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小众化并不只有负面的结果。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就认为,价值多元是理性化的过程,和世界的“除魅”是同步的。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价值观的多元化,探索未来价值观发展的可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