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两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回顾及2017年展望
(一)近两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回顾
总体上看,近两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并且发生了多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一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跃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1456.7亿美元,占全球比重接近10%。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2016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突破17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幅高达44.1%。另一方面,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外商来华投资100.7亿美元,第一次实现资本账户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标志着中国正由“外资吸收大国”向着“对外投资大国”迈进,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去。具体来看,近两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投资行业、区位、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等方面呈现以下特点或变化。
1.从行业分布角度看,投资驱动力转变推动制造业迅速增长,大宗商品市场低迷、国内需求下降导致对采矿业投资大幅减少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增长最为强劲。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直接投资为199.9亿美元,同比增长108.5%,制造业成为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第三大投资行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制造业投资的半壁江山(50.3%)。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受到重点关注,对制造业投资310.6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12.1%上升为18.3%。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从低附加值的经营活动向高附加值的经营活动转移。
大宗商品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下降使得中国企业大幅减少对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中国对采矿业直接投资为112.5亿美元,同比下降32%,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各行业中排名第五,而2011~2013年采矿业一直稳居第二位。2015年中国前十大兼并收购项目中首次未出现采矿业项目,而在2013年这个比重曾高达72.2%。究其原因,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大宗商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因此中国向澳大利亚等传统资源投资国的投资大幅减少。另一方面,随着需求的放缓,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资源类产品的需求下降。加之过去几年,中国企业海外资源类投资出现一些失败案例,促使投资者更加谨慎行事。此外,越来越多的组织或企业开始研究新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成熟,这也对传统采矿业投资带来了负面影响。
2.从投资区位角度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地区)、中国周边国家(地区)及离岸金融中心
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共占ODI总量的90.3%,其中除去两个离岸金融中心,其余八个全部都是发达国家(地区)。中国对荷兰、新加坡、俄罗斯等国的直接投资流量增幅巨大,与2014年相比均翻了一倍以上。
从地区角度看,2015年亚洲仍旧是第一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其中中国香港是中国内地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标地区。2015年,中国对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1083.7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近四分之三。其中,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直接投资897.9亿美元,占当年对亚洲总投资的82.9%,占当年中国ODI流量总额的61.6%。另外,随着中国政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机构的设立,东盟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有所增加。2015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为146亿美元,占当年对亚洲投资总额的13.5%,增长幅度巨大(87%)。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较高的投资偏好,主要是由于周边地区与中国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原本较高,文化存在一定相似度,为传统的投资目的地。中国香港的政策高度开放,吸引了部分中国内地企业通过中国香港设立平台公司进行再投资、并购等事项。
2015年中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额增加,投资主要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两个离岸金融中心,两者分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第四和第八大投资目标国(地区)。2015年中国对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直接投资的累计存量为1140.7亿美元,占对拉美地区投资存量的90.3%。企业ODI借道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惯例,对离岸中心的投资看重的是当地政局稳定、税收优惠、没有金融管制、宽松的投资环境,中国对离岸中心投资增加是ODI总量增长和企业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3.央企海外资产构成“海外中国”存量主体,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2015年央企海外资产占总量的63.3%,这反映了央企在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央企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起到先行者和主力军的作用,特别是在前期中国大量进行ODI的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长周期、重资本行业,央企的资金、技术优势更为突出。但这个状况正在发生变化,首先,从流量上看,地方企业连续多年超过央企成为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主力军,2015年地方企业非金融类ODI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超过75%。从大口径上看,2016年地方企业依然保持对外直接投资主力军的地位,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全年,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487.2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66.7%增至87.4%。其次,从项目数量上看,近年来民营企业利用其特有的灵活性和高效率加快对外投资,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数量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最后,央企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更多的是与包括外国资本和中国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合作,这些因素都改变了原有的投资主体结构。
4.投资方式上,中国海外绿地和并购投资齐头并进,其中海外并购境内融资比重上升,项目平均规模有所下降
2015年,中国海外并购投资额和绿地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7.37%和62.63%。2012~2015年,绿地投资流量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均超过了50%,反映出绿地投资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并购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兼并收购项目579个,实际交易金额544.4亿美元;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项目数迅速上升至742个,实际交易金额1072亿美元。从资金来源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和境内银行贷款来满足海外并购需求。2015年境内融资占比达到68.5%,比上年增长11.4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前十大交易总投资额为217.23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与2013~2014年相比大幅下降。
(二)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展望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长期增长前景看好
从中长期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好的增长前景。横向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中国ODI流量占GDP的比重为1.14%,存量占比为9.06%,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上述数据反映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基数较小等特点,但同样意味着未来中国ODI数量仍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纵向来看,根据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中国刚进入第四阶段,ODI略超FDI,净资本流出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尤为强劲,然而考虑到备案制的政策红利效应将减弱,以及政府逐渐加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审查力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部分“过热”投资。因此,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或将放缓。
2.发达国家将是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重要的目的地,“一带一路”地区和拉美地区潜力巨大
发达经济体由于拥有较高的资产价值和较低的投资风险,将继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并购的优选地区。此外,发达国家对基础设施升级的需求旺盛,加大了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而中国投资者对风险相对较低、回报持续稳定的基础设施领域有较大的兴趣。
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多边等多层次经济合作协议的签署为其扩大对这些地区的投资提供了一个透明、稳定和可预见的国际政策环境。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较好地契合了东道国发展需求和中国的产能优势,有利于直接投资继续快速增长。预计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17年中国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量将继续增加,虽然拉美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长期中有可能略有下降,但中国占拉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则有可能上升。中国在拉美的投资将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化运作,中国对拉美国家的投资也将更加务实;中国对拉美制造业、新能源、金融业的投资将进一步增加。国有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对拉美ODI的主力,但私营企业对拉美投资的案例数量将出现显著的增加。
3.中国投资驱动力持续转变,投资行业布局更加多元化
全球经济环境、美元升值周期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综合因素,使得中国资源类海外投资持续低迷。同时,中国国内需求的升级和市场的扩大,促使企业通过ODI向更广阔的产业线布局,提升产品质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将继续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端消费业等领域将成为海外投资热点。
4.地方国企扛起“走出去”大旗,民营企业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在更加多元化的行业布局下,地方企业已经取代央企成为海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生力军。一方面,在地方企业中,地方国企在资金、规模上更具优势,将扛起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旗。另一方面,国内各种要素成本上升给民营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民企有向海外转型的动机。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强,更有效率,更加注重项目的盈利能力、产业的协同效应及并购后的融合。在国有企业ODI日益谨慎的背景下,民企将发挥自身优势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