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可以概括为笔法和墨法两种,同时又因为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工具为毛笔,所以其笔法、墨法又离不开书法的用笔,书画同源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中国画的表现始终,山水画也不例外。因此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就是画家运用毛笔的各种方法,毛笔因画家的才情修养而产生不同的用笔、用墨技法。不过在当代,对于笔墨的理解,已不是简单的用笔、用墨技法层面的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一个精神象征。具体讲笔法,即是各种线条的表现方法,而墨法,则是如何用水的方法,由于用水的多少产生了浓、淡、干、湿种种深浅不一的变化。
1.行笔要领
行笔离不开执笔,执笔方法和书法写字相同,但不如书法执笔严格,可以根据习惯临时变换。不过作为初学者还需要掌握其基本的要领。如握笔时不要太紧或太实,即常说的指实、掌虚、腕平,行笔时五指齐力,将力通过五指的运势最后集中到笔尖上,不要刻意,加上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力求自然。笔本身分为笔尖、笔身和笔根,在画画时往往都要用到。具体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须意在笔先,行笔时以意使笔,不可为笔所使,收笔后方能因意成象,所画物象才可打动他人,画面意趣自然天成。
2.主要笔法
唐代张彦远曾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用笔的重要性,而优秀的用笔一定包含了力度、厚度、节奏及趣味等综合因素,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具体运笔方法从运笔方向上可归纳为中锋、侧锋、顺锋、逆锋,从运笔的势态上可以分为露锋、藏锋、拖锋、散锋等区别,其中又以中锋用笔最为重要,中锋用笔犹如所有用笔中的主心骨,堂堂正正,正气凛然,其他用笔都由它变化而成。因此,《古画品录》的“六法论”将“骨法用笔”列为仅次于“气韵生动”之后的首位。下面具体解释说明。
3.笔墨技法
虽然近现代画坛对于笔墨的争论一直不休,不过以基本概念来理解,笔墨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认识,广义的笔墨是指画面呈现出的整体意象或意境,传达了传统国画的人文精神;狭义的笔墨则特指一幅画而言具体的用笔和用墨技巧。
(1)中锋
中锋运笔,要求笔管完全垂直于纸面,行笔时速度要慢,锋尖要处于墨线中心,这样画出的线条如钢筋或圆柱形,挺劲有力,圆厚饱满,讲究书法圆转厚重的用笔,清代之前的画家多注重此法以求圆厚,通常用于白描勾勒及物象的轮廓处,不过行笔过慢时要避免僵滞的毛病。
中锋用笔
(2)侧锋
行笔时锋尖侧向一边,使笔尖、笔腰同时侧倾于纸面一侧着力,所画线条宽扁多变,变化丰富,有时出现一面光滑、一面成锯齿形的形态。在山水画中多用于山石结构的皴擦,以表现山石的体积和质感,行笔不可过快,以避免线条薄气,明清画家对此法擅长。
顺锋、逆锋则是方向不同,笔根在前,笔尖尾随,反之为逆,顺锋为勾,逆锋为勒。顺锋有时也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有轻快灵动之感,云水的勾勒可用此法。逆锋运笔,笔管有时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呈逆势,所画线条会产生干笔飞白,这种点与线会有苍劲、生辣、古拙的笔墨趣味,通常树干和山石的写意可尝试用此法。
侧锋用笔
顺锋用笔
逆锋用笔
(3)露锋
行笔时点与画、横与竖的笔锋外露,给人以劲挺力拔之感,如树法中柳条便是露锋运笔。
露锋用笔
(4)藏锋
行笔时笔锋要含藏在线条之中,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即所谓的“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书法中称之为“一波三折”,这样的线条沉着含蓄,有厚度,多用于工整山石的勾勒和点景人物、舟桥及房舍。
藏锋用笔
(5)拖锋
拖锋也叫拖笔,笔尖侧卧于画面上,手轻握笔杆顶部,拖笔前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但速度不可太快,快则会轻浮松散,八大山人勾勒线条多用此法。
拖锋用笔
(6)散锋
笔锋散开,所画笔痕虚灵轻松,丰富飘逸,近代画家潘天寿多擅用散锋画大面积的山石。
散锋用笔
4.“五笔”之说
对于中国画笔法,近代大家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给我们总结了中国画传统用笔的几种特点:
1. 一曰平,如“锥画沙”,力量匀实,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笔笔送到,不结不滞。
2. 二曰圆,如“折钗股”,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完全是深厚书法功底的体现。
3. 三曰留,如“屋漏痕”,积点成线,如沉浸入墙,沉稳有力,运笔要有回有顾,其意贵留。
4. 四曰重,如“高山坠石”,下笔要有力量,入木三分,沉厚雄强,力透纸背,避免行笔如“风吹落叶”的毛病,金刚杵当化为绕指柔。
5. 五曰变,即不拘泥于成法,笔笔相生,一笔之内有变化,笔笔下来自然丰富,同时,要根据表现对象和自己的感受不同而随时变化笔法。
5.用笔“三忌”
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即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且扁,没有中锋的浑厚感;所谓“刻”,即妄生圭角,线条不自然,不生动;所谓“结”,是指落笔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线条不流畅。这些问题和书法的基础薄弱有关,“书画同源”的理论也是提醒学画者要注重书法的平时练习,很多画家有一个在画前先练习一会儿书法的习惯,既是书法功课的补习,也是对书法用笔的体会和画前的预热,一举多得。对楷、篆、行、草都要练一点,这样画画行笔时才可做到运筹帷幄,胸有成竹。
好的用墨要有光彩、讲究层次,以求变化,变化则丰富耐看。对墨的要求是“清、润、沉、和”。层次分明即清,墨色华滋即润,笔不浮躁即沉,笔笔相互观照即和。
6.墨法
作为黑色的墨,其技法经历代画家画论总结,相当丰富,古代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焦、浓、淡、干、湿五种效果。墨法离不开笔法,对于两者关系,古人又说“笔为骨,墨为肉”。而具体的墨法其实就是水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由于墨中加入水的多少,才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墨色变化,就有了干、湿、枯、润、漓等感觉。在笔与墨中,用笔之法更强调骨力,而用墨则讲求“灵活”和“变通”。为容易理解,将墨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国画用墨之基本方法,经总结可简略分为七类墨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
(1)浓墨法 研墨或瓶装墨直接倒出即用为浓墨,表现厚重浓密的山林多用浓墨法,黑而有光,清而不浮。
(2)淡墨法 湿淡顾名思义即墨中加入不同量的清水,调出深浅不一的墨色,有湿淡墨、干淡墨两种,平淡天真,出没掩映。
(3)焦墨法 也称漆墨,墨色浓黑而亮,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主要用于浓墨基础上的醒墨用,市场上有超浓缩墨汁可以代用,焦墨法不易掌握,张仃先生擅长此法。
(4)宿墨法 宿墨也称隔夜墨,放置过久墨中脱胶后残留墨渣。因此在用笔时不要出现渣滓满画的问题,宿墨有浓宿和淡宿两种,不论哪种宿墨,避免画面脏乱的毛病,不见浑浊,益显清华。现代很多人也用广告色的黑色或墨膏,其与宿墨效果相似。
(5)破墨法 在前一遍墨色未干再加第二遍墨称为破墨,这样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可以出现两遍墨色浑溶不分的效果,又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及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墨法。在破墨法使用时,注意前后两遍的用笔方向要略微有变化,如竖笔以横笔来破,横笔以竖笔来破,不过这不是死规则,根据画面需要可随时变化。
(6)积墨法 根据画面需要,在第一遍墨色干透后,再进行后几遍的层层积染,多遍复加,称为积墨。这样使得画面每一层墨色层次分明,此法最忌因积墨遍数过多而出现墨色僵死黏滞的毛病。
(7)泼墨法 有两种泼法,一种是直接将墨和水泼洒在宣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进行加工整理成画,此法要先成竹在胸,再能随机应变。另一种是画时笔上饱蘸墨与水,根据意象,笔笔写去,痛快淋漓,笔法、墨法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