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图形设计初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7 动态图形设计的早期应用——电影片头

电影片头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连接观众和电影正片之间的纽带,它能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影片的主题。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在巴黎首次放映了电影,自此之后,电影声光影画的艺术呈现方式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电影诞生以后,很快就出现了片头制作,最初的电影片头主要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标题的设计上往往使用专门设计的字体、字形,并使用一些运动转场的技巧强化标题效果。由于早期电影发展的不成熟,很多电影的片头并没有经过什么特殊的制作。片头只是起到说明性的作用,没有传播上的视觉美感和情节关联性。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马拉兹说:“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能力,是用于理解和感受这种新的艺术”。可以说,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为视觉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而作为一部电影的序幕——片头,对于整个电影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商业化的发展,电影片头的制作也越来越考究,出现了专门从事片头设计的美工人员。

随着有线电视的出现和独立制作电影的增多,为电视和电影产业服务的平面设计师和广告设计师从单一印刷媒介转向影像多媒体界,从而促生了“动态平面设计”。在电影片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片头文字与图形设计——Title Design,也就是标题设计。这里的标题设计不仅包括电影的片名标题设计,还包括呈现电影的版权、制作公司、制作时间及演职人员等信息的文字和影像图形的设计与排版。观众对电影的所有期待都是从这些视觉形象所传达的信息中开始的。它是联系电影艺术与平面设计的纽带,除了传达文字语言信息之外,还具有部分电影叙事的功能。电影片头放在一部电影之首,其设计风格、色调往往和整部影片的气氛是一致的。

电影片头虽然呈现时间较短,但作为将人的审美知觉引进一部电影的“门面”或点题之笔,其艺术表现形式对整部电影的风格语言具有揭示性影响力。所以,片头与影片本体的关系性、片头的设计风格,在今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部电影要具有鲜明的艺术审美感染力,电影片头的作用功不可没。

最初的电影片头设计非常简单,基本是以字幕的形式呈现,主要用以介绍电影制作单位名称、标识、片名、演职员,或者对电影的剧情和故事背景进行简单介绍。早期的电影片头主要是解决电影名称的呈现问题,一般都是围绕电影的名称制作一些简单动画效果。早在1906年的《滑稽脸的幽默相》(Humorous Phasesof Funny Faces)的片头设计中,片头动画是从一些抽象的直线和斜线图形开始,逐渐动态地显示文字,最终呈现出大写无衬线字体的完整标题文字“HUMOROURS PHASES OF FUNNYFACES”,再配以螺旋形和星形的图案装饰。这种动态字体的设计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直到现在仍然被一些片头字体设计所借鉴(图1-17)。

图1-17 电影《滑稽脸的幽默相》的片头设计(190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电影艺术本身也发生了质的转变,无论是在编剧、导演、拍摄还是后期的制作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作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片头设计的制作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以适应观众更加挑剔的观影需求。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电影片头已经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片头成为由文字、衬景、色彩、音乐、音响效果、摄影技巧,或者一些情节性因素构成的艺术形象综合体。较之以前的电影片头字幕,抛开了呆板的框架,逐渐趋向独立性和创意性。各种平面设计的语言和动画制作技巧开始影响片头的设计。

在片头设计领域里,一些具有着鲜明个性的片头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索尔•巴斯(Saul Bass,图1-18)、莫里斯•宾德(Maurice Binder)、帕布洛•费罗(Pablo Ferro)和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等标题设计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确立了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大师级地位。他们对电影片头的版式构图、色彩字体、动态等因素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和探索,在没有电脑技术的年代使用手绘或实拍等各种方式进行了动态图形的探索。

图1-18 索尔•巴斯

在电影片头设计方面,索尔•巴斯极具开拓精神,他的片头设计受抽象几何形式和包豪斯式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而自成一家。“电影片头能营造气氛,紧紧围绕电影叙事服务,并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影片的故事。电影片头是在电影真正开始前,引导观众的媒介,它能渲染观众的情绪,营造观影氛围。”正是像索尔•巴斯这样的设计师的不断探索和尝试,电影片头才从早期的简单说明性字幕逐渐转化为由文字、衬景、色彩、音乐、图形等元素综合构成的动态图形设计艺术。应该说,电影片头艺术的产生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平面设计艺术与影视技术与艺术相互碰撞交织的产物。索尔•巴斯等艺术大师是开创动态图形设计雏形的人。

索尔•巴斯为导演希区柯克的影片制作了很多精彩的片头动画。从首部作品《金臂人》(The Man With Golden Arm,1955年,奥托•普莱明格导演)开始,索尔•巴斯的作品概念化的现代主义风格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金臂人》的片头在爵士乐的伴奏下,通过完全抽象的白色条纹几何形体的组合与纵横向的运动,与黑色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将气氛营造成紧张、恐惧、禁忌与绝望的视觉感受。黑色的沉重压抑和白色线条抽象变化的交互效果,也激起了观众对于社会大背景中人们面对现实无力挣扎的想象。再通过无序的运动与歪曲状的手势图形,纠结而下垂的手臂,传递出深受毒瘾危害的主人公那混乱、漂泊以及备受折磨的人生旅途(图1-19)。在希区柯克的电影《迷魂记》(1958年)的片头设计中,他采用了一种神秘而眩晕的抽象螺旋形来表达电影情节的扑朔迷离。巴斯利用圆形叠合人眼图像,与旋转的动画相配合,营造出万花筒般迷人奇幻的视觉效果(图1-20)。在《西北偏北》(1959年)的片头中,则使用透视网格线与透视文字相组合的形式,在抽象图形和文字淡出后,淡入的是现实世界的纽约联合国大楼窗玻璃。片头中使用绿底和蓝色的网格,片名采用白色,強烈大胆的色调和与后续剧情融合的设计,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电影故事的情境。历史学家埃斯特尔•朱西姆给予了索尔•巴斯极高的评价,说他是“独创性地征服了新媒体设计的困扰”(图1-21)。

图1-19 电影《金臂人》的片头设计(1955年)

图1-20 电影《迷魂记》的片头设计(1958年)

图1-21 电影《西北偏北》的片头设计(1959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电影繁荣时期,片头设计领域最有创意也最为人称道的另一位艺术家就是莫里斯•宾德(Maurice Binder)。他为007系列电影制作了一系列充满想象的片头,从1962年第一部邦德电影《第七号情报员》(Dr. No7)到1989年的《杀人执照》(Licence to Kill),一共14部007系列电影片头,都是出自莫里斯•宾德之手。这些片头的设计独具匠心,为这部系列电影增色不少,成为当年动态图形设计的翘楚之作。时至今日,只要007经典配乐响起,人们的大脑中依然会浮现出特工邦德站在圆形枪管口朝银幕开枪的画面(图1-22)。

图1-22 《007》系列电影片头动画

目前007系列电影共有23部之多,在莫里斯•宾德之后,007系列电影仍然保持着对片头制作精益求精的追求。如果按照制作方法,大致可以将这些片头分为实拍影像与合成影像阶段、平面图形风格阶段。007系列电影的片头设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前期的片头大多是运动影像和图形设计相结合。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数码技术开始介入和应用,如《黄金眼》片头的三维模型、《量子危机》中的数码重描技术。

在007系列电影的片头设计中,时代特征烙印在视觉画面的艺术风格上。从冷战开始到苏联解体,随着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历史波澜也通过007系列电影片头设计以娱乐、商业的方式映射出来。可以说,007系列影片的片头制作正是动态图形设计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能够从这些短小而精致的片头动画中看到动态图形设计发展的一些最新成果(图1-23、图1-24)。

图1-23 007系列电影《明日帝国》片头动画

图1-24 007系列电影《黄金眼》的片头动画

在国内,电影的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早期的中国电影制作成本相对有限,加上电影技术手段的限制,片头往往是以静态的文字字幕为主,部分片头使用了一些手绘动画的表现手法或一些特殊的拍摄手段,使文字产生发光、立体或淡入淡出等效果。除了经过美工设计的美术字体,中国传统书法在片头设计中的应用也相当普遍。但总体上来说,大部分片头还是以标题性的文字为主,从动态及平面设计角度进行全方位创作的片头设计还很少(图1-25~图1-27)。

图1-25 早期中国电影的片头设计

图1-26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电影制片厂片花

图1-27 部分国产电影片头设计

国内的电影片头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是静态的文字字幕的呈现,只是根据不同的影片设计不同风格的电影标题或字幕。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每年十部国外进口大片的引进,国外电影片头巧妙而精良的制作启发了本土的片头设计者。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片头的制作技术上学习了很多国外的制作方法,片头制作的水平和国外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在片头设计中,很多中国元素的运用也传达了独特的传统理念。随着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影片头的制作逐渐数字化,片头设计由二维逐渐转向三维,三维电脑技术已经成为片头制作的重要辅助工具。各种以创意的视觉技巧层出不穷,让人感觉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