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金币、银币,都是硬币
舍客勒(shekel)原本是古希伯来重量单位,约11.25克,被用来作为一种衡量金钱价值的单位。比如《圣经》中提到舍客勒时,多用来指银子或金子的重量。钱币还没通行以前,银子(有时也用金子,但银子更普及)就相当于货币一样,会在交易时被称量。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记载,如果一个上等人杀死一个女奴,那么他要赔偿的是20舍客勒的银子,也就相当于现今的166克银子。我们借用这个例子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对当时社会阶级制度黑暗的批判以及对奴隶制度的愤慨,而是要引出金融货币制度的一个改变,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变:一类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种类物——贵金属,终于登上了人类金钱史,并将在这个舞台上开始它的表演,直至今日。
当银客舍勒制度产生后,人们很快发现了用贵金属代替“大麦”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好处。每天出门购物不再需要背着巨大的装粮食的口袋,也许它们应该被称为“钱包”;每晚睡觉也不用再担惊受怕,生怕老鼠会偷吃掉自家的“储蓄”。那时的富豪只需要在腰间系个小包,装几两散碎的银块,便大可出门挥霍一番,轻便异常。
唯一还有点不太方便的地方就是,每次买东西总得称来称去,不仅得用天平来算账,可能还得配合着小榔头来分出合适重量的银块。机智的人类想出了更加便捷的方法来便利自己的生活,于是,硬币产生了。
世界上最早的贵金属铸币大约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吕底亚王国,对此,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做出如下记载:“他们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把金银铸成硬币做小笔生意的民族。”吕底亚的金银铸币的正面是王国都城萨第斯城城徽——公牛和雄狮的复合体,另一面则是椭圆形和方形的凹版印记。这些印记的作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公牛和雄狮复合体的城徽表明发行者的官方地位。
(2)凹版印记表明每一块硬币中的贵金属含量,相当于“面额”。
此时的吕底亚硬币是将当时河里的原生金块切割后不经提炼直接打上吕底亚王国的戳记作货币使用,因此各个硬币在形状上仅仅大体一致,并不像今天的硬币一样每个都是从固定的模板里制作出来的。
但这样一来就为硬币的日常使用带来了不便。芝加哥大学的阿兰·布雷松认为既然这些硬币是金银合金制作而成的,那么对于普通使用者来说要判断其中的混合比例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毕竟通过重量和体积来分析其中的金银比例是一项十分专业且昂贵的技术,对于硬币使用者而言,这样的技术似乎难以掌握并且会烦琐到他们宁愿放弃使用这些合金块。据估计,对于小面额的钱币而言,仅称重的花费就达到了币值的十分之一那么多。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只称一次,然后一劳永逸。这一次的称重应该由政府出资,然后用一个标记来证明它的重量,并且通过政府法令强制人们接受认证结果。
吕底亚硬币就是这么做的,在它之后的各类硬币也都是这么做的。尽管在形状、徽记方面有着各种不同,但是其核心信息却都没有发生改变:
(1)明确发币方的权威身份,可能是曾经的国王、女王,也可能是现在的中央银行。无论是哪类主体,一定是民众普遍认可的权威方。
(2)硬币的面额,从曾经的贵金属含量到现今的法币额,简单的一行数字代表的是这一小块金属块的购买力,能买一个冰淇淋还是只能换一个土豆,全都由这个数字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