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通过“模型”及“动力机制”捕捉本质
本书对“本质”的定义
前文没有阐明多次出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将重新对此加以定义。
“本质”是什么,其实很难解释。电子词典是这么说的:“事物本来的性质或者形状。事物赖以存在的性质、要素。”
因此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极为重要、基础的东西。但这个解释过于笼统,使人摸不到头脑。
对于本质是什么,我在MIT留学接触到系统动力学时,才第一次感觉接触到了核心。
系统动力学是通过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模型”及“动力机制”去捕捉本质的综合学科(图表2-2)。
模型是指产生某种现象的结构,包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图表2-2 “本质”=“模型”ד动力机制”
比如给孩子买了参考书后,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不能简单地认为:
“买参考书”→“成绩提高”
造成成绩提高这个现象的是:
“买参考书”→“小孩子(用这个参考书)学习”→“成绩提高”
这个模型才是恰当的。了解了这个模型,就知道即使不买参考书,通过别的途径让小孩子学习的话,成绩也能提高。
所谓动力机制,是以长远目光观察模型产生的现象,以及今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及动向,即会出现怎样的模式。假设有这样一个模型,每天的学习时间延长1小时,偏差值就能提高1分。那么顺着这个简单的模型,学习时间延长2小时,偏差值就能提高2分。
那么学习10小时会怎样呢?可能偏差值会暂时得到提升,但绝不会长久,反而很可能造成厌学、挫败感,致使偏差值下降。像这样通过较长的时间轴观察模型产生的结果及动向就是所谓的动力机制。
在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引发现象的模型和动力机制。作为这个模型及动力机制的结果,现象得以展现在我们眼前。
通过这样的方法理解本质,将更加明确深度思考的意义。要进行深度思考,就必须反复思考隐于现象背后的模型及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