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发展差异空间统计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长三角制造业集聚效应与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研究

集聚经济通常是指一些特定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而产生的正面经济效益。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无成本外溢,这也正是现代经济学家Henderson, Lucas & Romer建立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它是基于外生的规模经济之上的;二是共享的工人市场,工人、厂商在这一集聚区内既可以减少失业的风险,又方便厂商雇佣熟练工人;三是产业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正是现代经济学第四次革命的着眼点,它是基于厂商水平之上的内生规模经济所导致的,也是Krugman, Venables & Fujita用模型化的方法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的贡献之处。

目前对集聚经济的标准分类是胡佛(Hoover, 1936)在其著作《区域经济学导论》第六章中做出的。他将集聚经济分为两类:一是区域化经济外部性或专业化,源自某区域中同一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张,及生产相似产品的相邻厂商所带来的收益;二是城市化经济外部性或多样化,源自某区域所有产业规模的扩张,即与某区域内主要生产活动的整体水平相关的收益。

区域化经济外部性出现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①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②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③买与卖的规模经济与集聚外在性;④熟练劳动力市场共享的效率;⑤信息的外部经济性。

城市化经济外部性的出现,其原因与地方化经济基本相同,只是内容上有所扩展:①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不仅包括类触感竞争性产品中间产品供应者的规模经济,还包括来自生产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中间产品供应者的规模经济;②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已经由企业或行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集聚发展到企业集群式的集聚,甚至形成了企业网络;③买与卖的规模经济与集聚外在性,讲求规模效益的商贸企业已经从单店经营发展到连锁经营;④熟练劳动力市场共享的效率;⑤信息外部经济由行业内部扩展到行业之间,加深了社会性,促进了行业创新。

第一节 集聚经济概述

毋庸置疑,集聚经济在解释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多数研究得出了空间集聚促进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论。但高的生产效率究竟得益于产业在区域的高度专业化抑或是区域产业的多样化?众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一直存在分歧。

一、理论认识的分歧

主张专门化的理论认为在一个给定的地区,如果同一产业的企业在某个地区的集中,也就是“产业专门化”,能进一步促进该产业在这个地区生产率的提高,这种规模效应被称为“区域化经济”。从动态角度看,这种效应被称为“Marshall-Arrow-Romer(MAR)型外部性”,该理论源于Marshall(1920)、Arrow(1962)&Romer(1990)的论著。Porter(1998)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强调了竞争的作用。他认为产业在一个区域的集聚,能刺激该区域产业内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和信息扩散,并由此导致区域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然这种观点与MAR的外部性观点相类似,即认为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成功是得益于强烈的区域化经济效应。

相反,如果某个产业的增长主要得力于地区工业格局的多样化,这种效应就对应于一种城市化经济,在动态的背景下被称为Jacobs外部性。该观点认为,当产业集聚在一个具有较高产业差异性的区域时,可以产生“相互孕育”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知识溢出的产生,同时推动了地方产业的竞争,往往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

如果MAR型外部性起主导作用,同类企业将会向某个特定的地区集中;反之,如果某个行业较多地受Jacobs型外部性支配,这个行业的企业的发展就需要一个产业多样化的环境,也就是说多种产业的并存,而不是同类产业的集中。总之,产业专门化是一种发生于产业内部的外部性;产业多样化是一种发生在产业间的外部性。

二、实证结果的分歧

基于这些理论认识的实证研究产出不同,实证研究的分歧被衍生至三个层面:

1.区域化与城市化集聚经济效应的分歧

Henderson(1986,1988)对美国和巴西的研究以及Nakamura's(1985)对日本的研究表明,制造业领域的规模经济更多的是基于区域化经济而非城市化经济。对大规模的重工业而言更是如此。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部门经济性趋于下降,这导致了中小城市更易于从强烈的区域化经济中受益。不过Shukla(1984)对印度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相反了结论,城市化经济比区域化经济更为重要。

一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大城市,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可能得益于城市化效应。由于在初始阶段,交通、通信、金融服务和技术传播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水平对企业的生产率表现出更大的弹性。随着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的普遍提升,大都市的高成本会迫使企业迁移出去,此时,高度专业化的区域是企业偏好的厂址。

2.不同产业集聚经济的分歧

关于区域化还是多样化的争论,还被实证研究细化为不同的产业,实证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集聚经济显示了高度的不一致性。Nakamura(1985)在其研究中不但指出了集聚经济在不同产业间的不一致性,还进一步指出轻工业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多获益于城市化经济。

3.不同城市规模集聚效应的分歧

处于不同规模的城市的产业究竟得益于区域化还是多样化?也是实证研究关注的问题。亨德森对美国一些城市的研究表明:处于中等规模城市的产业的生产率更有可能得益于高度的专业化。然而,纽约或东京确实高度的多样化,其中容纳的许多并无直接关联的产业也获益匪浅。这样看来,在区域和城市层面上存在规模大小和活动配置的巨大差异。

综上所述,区域化经济效应与城市化经济效应之间的争论是一个经验性结论。就目前来看,似乎还很难预见未来到底哪一种效应会取得优势。但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结果将既依赖于所讨论的区域的大小,又依赖于产业的自然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