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长三角制造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探索性空间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它的崛起与该地区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集聚引起了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分析这种差异不仅有助于国内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在国际市场上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第一节 长三角制造业整体发展现状
长三角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和领头雁,而其独特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更是全国各地竞相模仿与学习的典范。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现象突出,如浙江绍兴纺织业集聚,温州鞋业集聚,宁波纺织服装业集聚;江苏无锡工业设计园创意产业集聚,昆山电子材料产业集聚,等等。然而长三角地区由于发展较快、工业化进程较全国领先,其以制造代工为特征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优惠政策严重偏向FDI(外商直接投资),本土产业发展受挤压;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廉价资源,却未能同步增加当地民众福利;“市场换技术”难以奏效,外资经济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关联效应极为有限,可能引发“飞地经济”和产业“空心化”危机;特别是生产者服务被外商掌控,本土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倍受抑制,因而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中国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现实问题,地区差异扩大可能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范建勇和朱国林在对我国地区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第二产业基尼系数贡献率超过了60%。我们知道,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工业,所以地区差异实际上指的是各地工业生产的差距,这一点与我国正在经历的工业化进程一致。为了探讨中国从加入WTO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对长三角制造业的影响,这里选择2003年至2009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表3.1 2003年—2009年长三角区域16城市制造业整体销售产值
表3.2 2003年—2009年长三角区域16城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这里,利用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从2003年到2009年的制造业销售产值数据,绘制了制造业销售产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折线图,如图3.1所示。从图3.1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制造业在各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由2003年的10142亿元增至2009年的21619亿元,增幅达到113.16%。
图3.1 长三角制造业销售产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折线图
除了各地的工业规模和密集程度外,本书认为生产效率的差异是各地制造业生产差异的始作俑者。根据图3.2绘制的长三角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折线图可以看出,长三角制造业生产效率在各城市之间的差异也在持续扩大,由2003年的384179(元/人)增至2009年的935340(元/人),增幅达到143.46%。
图3.2 长三角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折线图
为了更清晰地显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生产效率在空间上的差异,本书分别计算整理了2009年长三角地区30个具有两位数代码的制造业行业在16个地级市的劳动生产率,并利用其自然对数值绘制了箱线图,如图3.3所示。
图3.3 长三角制造业2-SIC行业劳动生产率箱线图
长三角制造业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空间上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不同行业之间又显示出不同的程度。由图3.3可知,生产效率在城市层次上差异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烟草加工业(F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F13)、橡胶制品业(F17)、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F30)、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F22)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F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