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与其客观找借口,不如主观找动力
借口越多,动力越少,这是不变的真理。借口总是在强调外部的不利因素,忽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借口的腐蚀性又是如此之强,找借口的人到最后往往被自己的借口蒙蔽,成为被借口左右的奴隶。从今天,忘掉借口,不去计较外界的干扰。关注内心,给自己一个不断进取的源动力。
别让借口消磨你的耐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每天朝九晚五的职场早已变为一个竞技场,不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岗位,都存在着相互竞争的现象。久而久之,会令一些心理素质较弱的职场人变得心态不稳、心情浮躁,职业盲目、徘徊,甚至跳槽都成了普遍现象。如此一来,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浮躁,越是“耐不住”,而越是“耐不住”,就越难成事,因而也就越浮躁。
没有人会说自己耐不住,甚至也没有人主观上认为自己是缺乏恒心和毅力的人,所以人们会为自己的“耐不住”找各式各样的理由和借口去辩白。借口找得太多,有时候连自己都会信,所以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忍耐力”不足的现实,将自己的失败和浮躁归结于其他冠冕堂皇的原因,因而失去了改正的机会。
其实,“耐不住”这件事情没什么好回避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路上总有那么一些瞬间面临挫折、心生退意。不同的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耐不住”的时候,但没耐力的人选择逃避、选择简单,然后用种种借口掩饰自己的浮躁,于是错过了成功。可笑的是,没耐力的人还是得工作,而且他会发现,年轻时候挑了一条容易走的路,但是到最后却发现这条路越走越难。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没得选了,走不下去也得走。于是他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难“熬”。而有些人耐住了事业瓶颈期的苦,突破了瓶颈,路越走越宽,到最后不用再“忍耐”了,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命运,获得了自由。
我有A和B两个朋友。我们是读书时候的挚友,毕业之后一起到北京发展,在异乡相互扶持,情谊很深。
朋友A属于那种天资很一般的人,甚至有些平庸。朋友B脑子灵活,而且人长得非常精神,也善于沟通。他们两个来北京之后,老家的同学们私底下纷纷议论:B肯定能做成大事,A去北京就是一步错棋。A能力不突出,在北京那种竞争激烈的地方,别说出头了,估计连生存下来都成问题。
最初一两年,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老家同学所预测的那样。当B在一家上市公司一个月挣七八千的时候,A还在一家小公司做技术,一个月三千元都不到。
然后,B跳槽了,工资涨到一万左右了。A没动,还是在原单位,由于勤勤恳恳,小幅度涨了一些工资。
过了一段时间,A来找B,在楼下的成都小吃请B吃饭。B说:“越干越没意思,不想干了。”A很吃惊,问:“怎么了?你不是干得挺好吗?”
B说:“好什么?每天忙得要死,为了节省点时间,上午不吃饭,中午天天不是必胜客就是麦当劳,快餐吃得快吐了。”
A吃着成都小吃的小面说:“那你早起一会儿吃个早点,中午带饭吃。”
B摇摇头说:“这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这种日子没个头儿。我们那个经理,就是上次你见过的那个。他在兰州那边接了个项目,我想辞职跟他干,好歹也算个小技术股东。”
A说:“你现在单位挺好的,月薪不算少,还是上市公司,其实很有前途。而且你的那个经理,我觉得靠不住。”
B说:“你不懂。树挪死人挪活,我上次跳槽不是工资就涨了吗?这次肯定不会差。你啊,就是太死心眼儿。你现在这个公司不行,你都待了这么久,也没个起色。我劝你也跳个槽,收入绝对能涨。”
成年人要想说服对方,确实不那么容易。A和B那天聊了很久,谁也没说服谁。不久B就辞职去了兰州,A则留守原单位。
又过了三年,中间两个人身上各自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太清楚。但是结果却是明显的,A所在的那家创业公司,逐渐走上正轨。他虽然工作能力一般,但是五六年的时间磨炼下来,工作经验积累了不少,在公司里也成了骨干。而且由于他属于公司“元老”,所以在单位的地位很高,年收入超过了40万。
B呢?他原有那么好的能力和条件,可惜折腾得有点凶,再加上运气不好,跟错了人。他们那个经理确实不靠谱,A在兰州待了两年,钱却没怎么挣到。无奈他又回到北京,结果有些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工资不升反降。但是直到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浮躁和缺乏毅力是自己失败的本因,还是在不断强调外部环境的恶劣和命运的不公。人找借口是会形成惯性的,因此也错过了真正认识自己的机会,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个故事并不那么曲折。可相信但凡有些社会经验的人,都曾经见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亲历过这样的故事。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强调能力和阅历,但却忽视了耐力和毅力。事实上,职场和球场有时候很像。你去打球,前半个小时你有技术你牛。半个小时以后,你会发现,耐力好、毅力强的人开始统治球场。而那些技术好但缺乏耐力的人,你会发现他们连站都站不稳了,何谈发挥?
所以我们说,职场生涯需要超凡的耐力。这个耐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打磨中练就、在不断的挫折中奋起。有时候,眼前的困难会把我们逼到绝境,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想要走出绝境,除了需要能力,更需要耐力。即便是我们最终失败,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不利条件虽然在发挥作用,但是自身耐力不足也可能是主因所在。如果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而去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就失去了反思和提升的机会,在借口中反复自我麻痹,耐力也因此而渐渐地消磨殆尽。那个时候,才是彻底失败的开始。
小结:
有些读者在看了案例后,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哦,原来耐力就是在一个单位坚持下去不跳槽,跳槽不会有好结果。”这是一种误解,我们所说的耐力,是坚持自己的方向,不动摇,是在逆境中踏实向前,不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