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1)
陪读是怎样炼成的
我因为天生愚钝,关于陪读,在女儿初中毕业前还完全没有想过,认为读书是孩子的事,父母只需提供条件,不让过多的欲望压迫她,使她能心无旁骛。实在不必前呼后拥去贴身服务。虽然他们永远是咱的孩子,但已人高马大。
天真的想法在择校时土崩瓦解。老牌名校条件有限,女儿不愿意去,还说住宿环境不佳。言下之意,配不上她的“千金”之躯。工薪家庭供出个“富二代”,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于是我义无反顾、一掷千金,租房子搞走读。
女儿自理能力强,表示不用我陪读。她在学校吃饭,回出租房睡觉,简单又高效。然而家人不同意,有经验的家长也不赞成,说什么生活需要照顾,安全需要保障……
高中陪读,是近年风行并愈演愈烈的新风尚。有人说陪读是计划生育的衍生品。孩子都是王子公主,离开父母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情何以堪?对此我深深地怀疑。父母都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沉浮,有着太多的个人主义和世故圆滑,养成了太多顽劣的恶习。当初人家来到世上,是多么纯洁的一张白纸呀。我们搞了十多年的熏陶污染,直弄得孩子云山雾罩,心灵晦涩。如今人家好不容易能独自行走了,家长却哭着喊着撵上去,美其名曰“照顾和守护”,实际上是拿自己的陋习,去施行密不透风的穷追猛打和狂轰滥炸。
若父母都人格完美、勤勉上进,培养出来的孩子还需要陪读吗?
需要陪读!陪读前辈如是说。
为了高考,孩子在冲锋陷阵,父母不能隔岸观火啊,得和他们一起奋斗。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战线更能取胜。所以,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未来,书应该陪着读。
还有,高中三年是父母最后的盛宴。三年以后,天天厮守的天伦可就遥遥无期了。所以,为了不孤独和不后悔,也应该陪读,并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看来,家长把孩子扔给学校,任由她跌跌撞撞,就是铁石心肠、玩忽职守。将高考的重任交由她一人,也极其自私。孩子孤军奋战的背影,是慈爱的父母不忍目睹的。总之,不论出于“道义”“责任”,还是“亲情”,不陪读是行不通的。再说咱又不是深山老农和贫病残障人士,身为父母怎能贪图安逸而置孩子于水火呢?老牛尚有舐犊之情,何况咱是高级文明的情感动物!
如是种种,终于将我绑架进陪读行列。当我颠三倒四、含混不清地把陪读理由说给女儿听时,我看到她一脸的迷茫。
仿佛,我的迷惑再次传染了她。
陪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自己粗枝大叶和才疏学浅,从女儿呱呱坠地那天起,我就诚惶诚恐,患得患失,生怕荒废她上好的天资,影响她茁壮成长。重任难当,一直企望任期能早早结束。
如今我融入陪读大军,任期延长了,还多少有些不可抗拒的意味。我不禁更加忐忑,毕竟孩子的见识已不同往日,对大人的毛病和疏漏往往一目了然。为此,我近来没少受到她婉转的批评,信心日下。与其在她面前捉襟见肘,我不如急流勇退,让距离产生美。
然而,现实却让我贴身跟进。说实话,我是很怀疑的。
在我看来,高中寄宿制是不错的选择。一来父母可以不必陪护,有利于促进孩子自理;二来孩子早日过上集体生活,等于修了一门人际关系学。再者,我可以卸下重负,赶在不算太老的年纪为自己活一把。最不愿意承认的隐忧,是茁壮的她正奋力汲取养分,如果能一直保持清醒还好,假如学得晕头转向,把我的缺陷和恶习也照单全收,那可真是跟坏学坏了。
我必须保持警觉。
吾日三省吾身是不够的,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比如,说话要注意措词和语气;行动不可太随性;嘘寒问暖要看清时机;在狭小空间共处,不能让她感到拥堵……
还有,既来之则安之。我得恰如其分地体现陪读的必要,给她一个安静洁净的环境,不让琐事骚扰她。尽最大可能满足她的不时之需,专心做她的听众而不要妄加评断……
我不能有半句怨言,还要适时平息她的怨言。出租房陈设简陋,必须收拾得井井有条。要记得煮好开水等她享用,随时清洗衣物,好让她心无旁骛一头扎进书堆……
陪读伊始,女儿鼓动我常回家看看,她会料理一切。我顺从着回了一趟家。第二天,房东太太连声夸赞,说小鬼挺能干的,一大早就起床洗衣服。我有些得意:这不是我多年调教的结果吗?然而那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洗衣。后来她见我坚持过来陪读,便不再洗了,即使在我手指受伤,几天不能碰水的情况下。
将近一个月了,我仍然是菜鸟级陪读。每晚和女儿同床而卧,我明白她更喜欢四仰八叉的自由睡姿,小心翼翼地睡不安稳。僵硬的床板也凑热闹,总是一身正气直逼腰背。于是在女儿均匀的呼吸里,我总是翻来覆去地“烙饼”。
此时的黑夜,就像三学年一样漫长。
碎片似的“业余”生活
陪读的考验之一,是远离网络和电视,远离原先的生活圈子。听说很多家长靠扎堆聊天或打牌消磨时光。木讷如我,是无法效仿的。打点行装的时候,顺手塞进一本书。
女儿上晚自习去了。剩下的琐碎事务并不多,我三下五除二就干完了。于是我沏杯好茶,坐下看书。一本近代名家的经典散文,行文风趣睿智又常现惊人之语,读起来饶有兴味又哲思深远,是我喜爱的类型。也许陌生环境对读书是一种考验。坐在毗邻老牌学府,文化气息极浓的古城一隅,在作者推心置腹的喃喃低语中,我心神游移起来。
不知哪根神经牵扯着,我心绪难宁,拿过手机看时间,还早。看书。又拿起手机,还早。反复了多次,终于醒悟——根本不敢深入看书!呜呼,我是陪读家长,怎么能像往日一般自我沉湎呢?必须牢记自己的使命,盯住时针的走速啊。
这强迫症似的动作,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吧?若叫女儿知道了,她是会感动还是嘲笑老妈的不专心呢?
深一脚浅一脚,我在文字的门槛上盘桓良久,三心二意不知所云,消耗生命又亵渎文学,罪莫大焉,不如回头是岸。把桌上的东西重新整理了一遍,又审视了一次房间,实在无事可做。摸着脑门在狭小的房间里踱步,着实不是享受。于是决定提前出门,采购水果和夜宵。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照顾女儿三餐,夜宵便是唯一能做的果腹之事。古城里不知有多少美食符合女儿的口味,多花些时间也很必要。
中和街上,多了一个左顾右盼的女人,带着一脸的茫然在寻寻觅觅……
岁月无声
古城对我的吸引,我想,在于她悠久的历史所吟唱的岁月之歌。
倘在十年以前,这不会引起我的共鸣。人到中年,走过许多路,迈过许多坎儿,岁月的积垢在不知不觉间沉淀。如今浮泛着的,只有朦胧的美感和些许遗憾了。这美感和遗憾,总会触动敏感的心。就像古城的一砖一瓦,牵扯着肌体深处最古老的神经;屋顶上绒绒的青苔,动摇了我几近荒芜的心思。我想此时的我,正在急剧老去。于是在古城的街道,常常是心有戚戚焉。
夜幕下的古城,更渲染了一种黯淡的情愫。
然而中和街的繁荣就像一道光亮,吸引人们蜂拥而至。青石板路面,马头墙鳞次栉比,商铺连绵,幡旗招展。古老的街市霓虹闪烁,灯红酒绿中,时空交错。也许孤单的人置身繁华,才感唐突和别扭,一个冷落的街角,我顺势拐进僻静的巷弄。
这便是仰慕已久的斗山街了。明清时期富足的先人聚居的地方。空寂的巷子,仍是徽商光耀门庭的佐证吗?所幸那些雕花窗棂和青砖门罩,在夜色的掩护下,没有暴露更多岁月的痕迹。只见两旁高墙耸峙,房屋规整又错落有致,是闹中取静的所在。几户人家敞着大门,透出昏黄的灯光和岁月的陈香。门槛上端坐的老人们,轻言家常或翘首以盼。有的寡然独坐着,任灯光拉长的背影投射到街面上。年轻人都外出谋营生或去娱乐了吗?想来始终坚守门户的,只有父祖长辈了。
有点恍惚,仿佛假以时日,倚门而望的便是我了。
巷子很深,路上没了行人,夜于是更黑了。也许我鲁莽的身影,早已撞碎了不少热切的目光,浇灭了多少期望呢。我究竟不是他们期待的人,想到这里,便没有勇气往纵深挺进了。
当孤单连成片,除了沉沦就只有逃离。
大街上繁华依旧。年幼的孩子满脸稚气地蹦跶,年轻的姑娘和小伙,意气风发的步伐迸射着活力。古老的店铺,满满的时尚品牌,流行音乐萦绕在城楼与石坊之间。古老而有生机,是古城最致命的魅力吧。
直到灯火阑珊,人们收拾脚步仓促离去,繁华在店铺的闩门声中徐徐落幕,才惊觉历史又将翻过一天。我能做的,是回到出租房,作别今天,静候明天的到来。
白天与黑夜、喧闹与孤单、繁荣与清静、古老与年轻,不断轮回交替着。在温情又残酷的时光中,古城一代又一代的人,包括风华正茂的学子和年华渐逝的家长,以这鲜明的姿态,融入无声的岁月之歌。
全世界都在陪读
加入陪读军团,等于开始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陪读伊始,我甚是诚惶诚恐,毕竟自己业务不熟重视不够。女儿不温不火的成绩也说明了这一点。于是,我遇着年纪较长或相仿的人,总想讨教一些家教经验,以期集百家之长,聊补一己之短。关于高中阶段的培养,更要虚心求教。
现实给人惊喜。没想到,有过陪读经验的竟不在少数。一块儿上班的同事,正在低调而勤勉地陪读的就有好几个。大家一谈起来,可以千言万语、海阔天空。仿佛陪读并不特殊,是生养孩子的必经之路,与幼儿园接送一般寻常。
我如此轻易地找到了庞大的“组织”,非常庆幸。我想,我得像他们一样,谨记自己的责任,凡事以孩子为重。人情往来和工作应酬,必事先考虑陪读。耽误陪读的事儿,请人见谅,恕不奉陪。每每与熟人相遇或是聚会,无论多开心都要尽早结束。向人们解释时,难免提及陪读这神圣的使命。他人但凡听到陪读,便不再叨扰,末了还不忘道个辛苦,嘱咐上几句。那情形,像教育部给咱颁了绿色通行证似的。最让人温暖的,常常一拨人坐下来,都有几个陪读家长。这时我才发现,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成功或失败都不必深究。众口一词的是,陪读是做父母的倾心尽力,不让自己落下遗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同道的支持和勉励,我这陪读菜鸟的困惑和迷惘去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的热情。
陪读并不孤单,我要尽职尽责做好每一天。
东门头那家馄饨不错,那晚去了一趟。与以往不同,店里多了一个女人,手操遥控器在看电视,见到我便露出由衷的笑容。因为记性不好,我就当遇到了熟人,顺口说了句“看电视呀”,以表示我对她不曾“忘记”。
哪知这位接话能力特强:“是啊,这个电视怎么没有中文国际台呢,这是怎么回事?”看来她不是店主之一。
“是吗,没搜索过这个台吧?你搜一下呗。”我边应声边打量她。中等偏小的个子,四十出头的光景,脸色黯淡,略有皱纹,衣着朴素,随意的马尾,一副居家散漫的味道。
搭腔没两句,她就说到了陪读。原来是陪读家长,对这条街非常熟悉,而我是生面孔。于是,乐呵呵的店主听到了资深家长教导菜鸟的全过程。从老师到学生,从学校到出租房、房东、租金、分数和高考,陪读所有的关键词一一亮相。
也许我的天真令人担心。她苦口婆心:“对孩子一定要盯紧学业,一定要调理好营养。”古道热肠,她有太多的陪读绝学,我唯有虚心受教。
提着馄饨返回,顺势拐进一家水果店。为了不在价格上吃亏,看着整洁的店铺,我找到开场白:“是新开的吧?看起来很干净。”
哪知女老板沉吟起来:“嗯,算是新店吧,开了一年。孩子来上学才开的。”意外,学校边上的店主,也为陪读而来。
这条街上,忙碌或赶路的人群中,有多少是陪读家长呢?
从这天开始,我多了一个爱好,就是观察。每次走在街上,都打量身边的人群。遇着相熟的家长,自是高兴,熟人交谈亲切又坦率,还可以交换经验。路人甲乙也各具风骚。瞧那几个并肩的女同胞,操着宣城口音热烈地谈论,是跨地区来陪读的,话语间,孩子是她们的骄傲。水果店里家长相遇,谈论的话题也耳熟能详。服装店里,有妈妈比画着衣服的大小:“唉,小鬼在上晚自习,不能来试……”就连食品店里,也能清晰地辨出哪些是陪读家长,为孩子的夜宵和早餐而来。晚自习临近结束,学校大门外扎堆的家长,翘首迎接孩子。回到出租房,首先照面寒暄的也是陪读家长……
好一支陪读大军!
当你陪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在陪读。
不能像她们那样
女儿拽住我求聊天。很纳闷,小妮子不好好吃饭干吗呢?“妈,我真是怕了。那天在后门吃面条,碰见几个外校女生……”
我忙问:“怎么了她们?”
“她们没怎么样我。是她们的神情让我难过。”好端端替人担忧?我来了好奇,请她继续说。
那些女孩的时髦装束引起了她的注意,且言谈举止间有着造作的炫耀、懵懂的浅薄。山寨的时尚做派,震惊了她。
“为什么要这样呢?爸妈让她们来读书,她们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成天都在追求什么?”女儿说激动了,居然哽咽起来,“如果我不好好读书,会不会也变成那样?太可怕了。不能像她们那样!”
我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个有思想有要求的孩子,虽然激动得幼稚,却让我更加放心。而她对人群的关注,也让我甚为欣赏了。有了今天的感触,我想她会更庄重、更优秀。她会不断警告自己,不使自己流于肤浅与功利。
不忍她继续担心,我分析道:“也许,她们是在模仿某些大人,或某些看起来有优越感的城市人,只是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暂时还没揣摩到城市的精髓吧。”
“根本不需要去揣摩呀,做一个学生该做的、能做的,就足够了。”女儿仍然想不通。
“人生有一个阶段的茫然也属常见。也许有一天,她们会有你今天的意识,慢慢成熟起来。”不知为什么,我没有告诉她那些横生的“枝节”除了盲目追求时尚,更可能源于不自信,甚至是对外界的恐惧,这些需要武装。
我不太愿意在她面前,解构灰色层面。
“但愿吧。”女儿最后说道。
但愿。但愿那几个女孩能够在今后的某一天,幡然领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更但愿,见不贤而自省的女儿,能够把今天的敏锐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