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把脉时代探索华文教育新发展——《世界华文教育年鉴》序言
华文教育是面向广大华裔青少年开展的中华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教育,它伴随着华侨华人的出现而产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最初的私塾、义学、书院,到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再到今天世界上广泛分布的近2万所华文学校,世界华文教育从兴起到兴盛、从低谷到复兴,已发展成为在海外植根最深、覆盖最广、相对正规、最为有效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形式;并且成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希望工程,华侨华人社会的民生工程。
为了更好地推动华文教育事业发展,2014年,国务院侨办提出围绕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这一任务,努力建设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两大机制”:一是建立与华侨华人住在国政府交流合作机制,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建立国内华文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与此同时,国务院侨办还倾力打造涵盖施教、教材、培训、帮扶、支撑、体验等多方面的华文教育“六大体系”,以期全面提升华文教育发展水平。当前,国务院侨办正协同相关华文教育机构,积极拓展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完善协作机制,全力推动海外华文学校朝标准化、专业化、正规化方向转型升级,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推动汉语迅速成为各国人民外语学习的重要选项,并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中华文化热”。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华文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尤其是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以来,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简称“五通”)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进入落实和实施阶段。“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也是沿线各国接受、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提。而语言通、文化通对于民心相通至关重要,通过语言推广与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
显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有大批既懂得通用语言也精通当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不拘泥于经济领域,在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将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在此新形势下,华文教育也衍生出新的时代内涵,在为华侨华人传承本民族语言与文化服务的基础上,还必须肩负起培养适应时代需要、服务当地社会发展需要的通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面对海外华文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华文教育功能的转型升级,创新华文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当前,互联网正推动着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环境。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显然,“互联网+”为改造提升传统行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华文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海外华文师资培训、华文教育普及的效率和质量。
回顾历史,把脉当下,华文教育正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式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华文和中华文化的价值也在进一步凸显,世界范围内的“中文热”、“中华文化热”已经并将持续升温。华文教育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体系完备,是当前海外中华语言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具有其他渠道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希望各级各类华文教育机构能够紧抓机遇,努力探索发展远程华文教育,实施“互联网+华文教育”工程,开设网上课堂、客厅中文学校等,将优秀的中华文化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大华校师生的校门口、家门口,让华文教育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编撰了《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6)。作为全面记录2015年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的信息资料工具书,该年鉴立足于现实,汇集了过去一年里世界华文教育领域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和资料,其指南作用十分凸显。同时,年鉴又将为今后世界华文教育研究提供较高价值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期待并相信《世界华文教育年鉴》将越办越好。
是为序。
2016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