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

如果说制度对经济的重要性在经济学分支学科制度经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那么制度对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在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制度教育学得到精辟的论述,只不过教育学相对于经济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尤其是制度教育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我国尚未形成。但这丝毫不能否定制度对教育的重要性。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制度,一流的制度造就一流的大学。这是一条被中西方无数大学证明的真理。

一 一流制度造就一流大学

现代大学制度是所有教育制度中最核心、最系统、最全面的制度。对大学的外部而言,它规范学校、政府、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的内部系统结构而言,它规范董事会、校长、学术委员会、教师、学生等各种主体。美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证明了制度是美国教育得以迅猛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器。翻开美国教育发展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整个美国教育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美国教育的法治史。可以说,美国高度发达的法治社会造就了美国在世界上的教育强国地位。

众所周知,法律在美国享有崇高神圣的地位。人们可以不信任总统,但不会不信任法律,因为他们选择了法律就等于选择了上帝。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地信仰法律最高的理念。美国每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事件和危机时,一般都采取“立法”方式统一全国民众的思想,唯独法律才能在瞬间使全国人民的行动保持一致,共同朝向一个既定的目标奋斗。因为他们认为,法律是一种兼具秩序和正义可靠、完美的制度。立法的目的就在于建构一个人人遵守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回首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每次有关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都是以教育立法为突破口的。在美国有关教育的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642年,英国殖民地政府颁布第一次义务教育法律,规定各地社区必须提供学校及教师以协助父母教育子女。由于各地民众对捐钱出力办学并不热衷,1647年又通过较严峻的第二次立法。规定凡居民达50户以上的市镇必须设立一所学校,以供儿童读书识字;凡居民达100户以上的市镇必须有一名教授拉丁文及希腊文的教师。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页。美国国会通过《西北区法案》(the Northwest Ordinance),要求每镇提供16块土地,供公立学校建校使用;1862年的《莫尔立法》,规定联邦通过赠地发展地方各州农工学院;194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职业教育法》,联邦政府资助举办军事工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为了使各州政府能够有专款来建立、维修和管理地方的教育设施,真正保障不断增加的军人子女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1941年,国会通过了《兰翰姆法》(Lanham Act)。美国国会分别于1943年、1958年、1963年相继通过了《职业教育法》《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使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更为有力的法律支持与保障。国会又于1965年通过了《1965年初等与中等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简称ESEA),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提供经费给学校,以为经济不佳学生办理补救教学。姚云:《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7~33页。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每次教育立法都是围绕国家联邦和州政府对教育的资助设计的,加大对教育资助的力度和范围,使美国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内发展为世界教育强国。美国的高等学校数、大学生数和高等教育经费数额远胜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至今,美国拥有3600多所大学和学院,学生总数1500余万人,全国高等教育的投资额1980年就高达600亿美元。汇聚了1/2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了几乎1/3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吸引了约世界1/3的留学生……这些数据不仅是向世界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向世人昭示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先性和世界性——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和强国。姚云:《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7~33页。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制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政治规制、经济规则和契约,由各类正式规则所形成的一种等级结构。它在现实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法律秩序或由法律体系所构造和保护的秩序。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第152页。美国通过教育立法方式构建了一种教育制度,使美国教育能在短期内超越传统欧洲教育强国称雄世界。

二 制度如何造就一流大学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建设一流大学成为国人期盼的目标。什么样的大学属于一流大学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一流大学应该是社会需求的大学、独具特色的大学和生命常青的大学。所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该围绕这三个维度进行。

(一)办社会需求的大学

关于大学的定位,现代大学的发源地德国常把大学定位于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象牙塔,而美国则把大学的职能概括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大学越来认同美国高等教育的观点。尽管关于大学究竟应该与社会保持怎样的距离仍有争论并将永远争论下去,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下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角色已由社会的边缘成为社会的轴心。社会呼唤大学的引领,大学必须回应社会的需求。农业经济时代靠土地,工业经济时代靠资源,知识经济时代靠知识,而大学恰恰是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摇篮。

美国之所以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内能够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依靠的就是高等教育的强力支撑。美国高等学府与国民经济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美国现有的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1636年建校)、耶鲁大学(1701年建校)、普林斯顿大学(1746年建校)、伊利诺伊大学(1867年建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868年建校)、麻省理工学院(1861年建校)、斯坦福大学(1885年建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从创立开始,就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生了相当密切的关系。美国文化城波士顿周围的128号高速公路旁,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经济核心企业,就是依托附近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持。过去50年里,仅麻省理工学院一所大学就培育了4000个高技术公司。2003年3月11日波士顿所在的州政府发布了一则消息:波士顿的8所研究型大学(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伯兰迪斯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北大学、塔夫大学和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每年为区域经济贡献74亿美元;提供48750个大学工作岗位和37000个其他工作岗位;向联邦政府每年贡献近千万美元的税金;每年培养各类毕业生31900名;还使25000人受到各类非学历的业余教育。姚云:《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7~33页。

检视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边是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一边是很多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的人才,甚至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技工。我们的高等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有一点不容忽视,我们的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于社会的需求,常常参加工作后,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很多用人单位招聘,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基于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把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大学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近年来,我国黄河科技学院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董事长胡大白审时度势,通过本校章程和制度把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为:本科教育+职业技能。本科教育属通识教育,宽口径、重基础知识和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属专业技能,重能力培养。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解决了本科生适应工作岗位慢的问题,又弥补了技工学校培养人才文化素养不高没有后劲的缺陷。该校定位于建设地方名牌大学,将学校的发展深深地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之中,与当地政府、企业及社会其他组织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每年为社会培养近万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0%以上,赢得了用人单位、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好评。

(二)办独具特色的大学

商道有句话:“没有特色不开店。”事实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经营大学方面。所谓特色,就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个性。由于深受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思想的禁锢,我们国家很多情况下不太崇尚有个性的人或事物,从众心理、“枪打出头鸟”“随大流”成为人们办事的习惯性思维。这无疑大大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养成了重模仿、轻创新,多雷同、少特色的习惯,这种习惯也蔓延到了整个高等教育领域,致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就像从机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零件一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最终造成了多种专业人才过剩与多种专业人才奇缺并存的尴尬局面。

从战略的高度办出有特色的大学,就是要追求与众不同,寻找办学的差异化。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学之所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首先是因为这些大学具有独到的办学理念。譬如,牛津大学“求实、辩证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奠定了牛津大学特色办学的基础;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是其办学特色形成的依据;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理念,影响着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决定着斯坦福研究园区和硅谷的成功。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第75页。

刘献君教授认为,一所特色大学应该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独到的教育理念;二是学校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三是独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四是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我们认为,一所有特色的大学除了具备以上四个方面以外,最核心的当属高校应具备特色的学科与专业。特色的学科彰显一所学校的科研能力,特色的专业告示一所学校独特的人才培养能力。在中国并非仅有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才能够创建特色大学,其他高校也能创立自己的特色学科。地处江苏徐州的徐州医学院,规模比较小,没有地域优势,但他们在发展中大胆创新,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办了第一个麻醉学专业,集中精力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麻醉学科的发展,又带动了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专业的发展。河南科技大学地处洛阳,依托洛阳的重工业基地,该校学科以机械为主,但仅一般地发展机械学科,短期内不可能赶上清华、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实力雄厚的大学。该校选择以轴承作为重点优势,并在这方面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独树一帜,不仅发展了机械学科,而且带动了学校的发展,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很受欢迎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第73页。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将会遇到很多关键性的问题。譬如,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如何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问题等,创办独具特色的大学成为破解这些问题的节点。创新人才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方法。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依据校园占地面积、院士数量、专业学科门类、在校学生人数等指标评价体系评选出来的,而是根据高校的特色,尤其是对人类做出的创造性成果,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

当下,中国高校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校训一般都是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升;办学定位都想把自己的高校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同一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中基本上是一致的;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统一版本的国家统编教材;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等。学术自由、学术至上、教授治校、以学生为本等多停留在学者呐喊的书斋里,远未具化为全社会的实际行动。所以,一所大学要成为独具特色的一流大学,全体师生必须有共同行动的纲领(即大学章程、大学制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行走在属于自己大学发展的道路上。

(三)办生命常青的大学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如德国的慕尼黑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高师等。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则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校面临着国外的教育机构逐步登陆我国市场、高考生源逐年递减等诸多严峻形势。如何办生命常青的大学是摆在当下我国各高校面前的一个生死攸关的战略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竞争生源的层面大致可分为两个:一个是“985”与国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大学争夺优质生源;另一个是“211”以下高校竞争一般生源。有人把中国近年来高校考生考取国外或中国港澳台地区大学的情况看作中国人才的流失,但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和落伍。这只是高等教育生源全球化竞争分流的结果,且这种竞争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在这种全球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生源竞争不仅给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而且使高校步入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轨道。

美国学者顾伊诺认为,古老的大学会带有一种基于历史声誉而产生的光晕效应,由此吸引更出色的教员和最优秀的学生。而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互动才产生了杰出的知识分子群体,从而推动高校广泛而深入的前沿办学研究,培养训练有素的优秀学生,促进旷日持久的自我强化成功。兴许,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学随着历史的沿革创立了某种工作环境、某种行事的方式、某种运作机制和某种独特的组织文化。这些合成因素经得起时代变迁的考验,能够一如既往地应对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剧烈变化〔英〕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范怡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4页。

那么,究竟一所大学如何经营才能做到生命常青呢?在我们看来,大学要想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做到历久弥新,必须基于一种战略的管理。所谓战略管理,是指关于制定、实施、评估跨部门决策的科学和艺术,以保证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大学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章程,而是随着办学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的行动纲领。大学战略对外关注市场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环境变迁,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以使大学的发展适应社会大背景结构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大学战略对内又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大学要鼎力支持强势学科的发展,及时砍掉病态发展的学科专业,以集中精力支持发展朝阳学科专业,以便保持活力和应变能力。二是学校财务战略。大学要实现学校财政收入的多元化,包括政府投入、非政府投入、学费收入、科研收入、校友及社会捐赠等。稳定的财政是学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优秀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都需要良好的财政保障,任何资金来源萎缩的迹象都会引起大学的不稳定和骨干教师的流失。三是学校管理战略。一流的大学取决于一流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机制,优秀的管理人员,能够无限激励教师员工的创造力,把大学建成一个智力竞相迸发的舞台,使大学的教学科研始终走在同类院校前列。四是学校文化战略。校园文化是凝聚大学教师、员工、学生的共同血脉,教师、学生对学校产生的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是大学文化的精华,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磁场,在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战略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和保持大学的成功。管理大学是一个整合的过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譬如,如果只注重学术成果而不注重有效的财政管理是缺乏远见的;同样,如果只注重校园建筑设施而不重视学术业绩的提升也是短视的。基于对大学战略的遵守和执行,大学的战略只有成为大学的刚性制度时才会对其具有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