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1888~1912年近代中国GDP估算值的验证与误差估计
对1888~1912年近代中国GDP数据做出估算后,我们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对这些数据进行验证,以判断数据的质量。但是,这个工作越是伸向历史深处越是困难。因为离开现代越久远,可用的近代中国数据资料越少。从现存资料入手,我们只能借助同时代不太发达且有国民收入统计(估计)数据的国家来做验证。
1.意大利
由于当时是金本位之下的固定汇率,所以,模型选用收入和本国与外国价格之比两个解释变量,样本区间为1913~1929年。首先,我们将早期某年(贸易伙伴国指数的基期各不相同)为100和1929年为100的定基指数衔接起来。然后,在处理外国价格数据时,我们用意大利进口主要来源国奥匈帝国、法国、德国、瑞士、英国和美国的价格,以进口额为权,加权平均得出了时序数据。变量差分后的各序列在1%、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结果也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三个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仿照近代中国GDP数据的估算模式,用最小二乘法做出回归模型后,我们两次修正了模型的参数。第一次修正,使之符合1888年的GNP已知数据;第二次修正,使之符合1912年的GNP已知数据。然后,按等差原则放大或缩小参数,计算出其余年份GNP数据,得到表8所示的数据。为便于观察,我们用估算值和实际值做出1888~1912年意大利GNP的实际值与估算值折线图(见图1),我们看到,估算值和实际值的趋势是一致的,经计算,两套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93。
表8 意大利GNP的估算值与实际值
资料来源:Y实际值参见〔英〕B. 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欧洲卷)》(第四版),贺力平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第957、961页。Y估计值是根据进口模型计算的。误差率=(估计值-实际值)/实际值。
从表8的数据看,意大利GNP的估算值和实际值的误差率绝对值最大为1895年的5.6%,最小为1897年的0.125%,误差率均值为0.3%。同理,表7的数据应该可以反映1888~1912年近代中国GDP数据变动的基本趋势,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误差。根据19世纪与18世纪之交的世界历史分析,中国GDP估计值的误差率应该小于意大利GNP的估计值。这样说的根据有以下两点。第一,虽然意大利的工业当时在欧洲不算发达,但和同时期中国相比,意大利的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是小于中国的。如果叶孔嘉估算的20世纪30年代农业在近代中国GDP中的权重为62.9%是可信的,那么中国1913~1929年的农业权重至少不会低于62.9%。而意大利1889~1929年的农业权重则从50%下降到了37%。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农业是相对稳定的,变动较大的是工商业。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百分之百是农业的话,几十年的产值变动也不会很大。从莫曰达先生统计的资料来看,1894~1933年中国农业是缓慢增长的。经济变动的幅度越小,模型外推的数据应该越可靠,所以,用中国1913~1929年的模型外推1888~1912年的GDP数据,误差率应该小于意大利。第二,中国1913~1929年的进口模型质量优于意大利的进口模型质量。因为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参战国,战时必须购买军火和军需品(1915年从美国的进口突然增加就反映了这一问题),在其GNP不足时,也会使用国际贷款或以其他负储蓄的形式来进口,所以进口会偏离GNP的制约。而中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参与一战的程度不深,甚至是象征性的,中国领土又远离欧洲战场,政府对经济基本不干预,进口基本上按中国经济固有的规律进行。
图1 1888~1912年意大利GNP的实际值与估算值
2.日本
我们用与意大利同样的方法拟合了1913~1929年日本的进口模型、估算了1888~1912年日本的GNP数据。和实际值相比,日本模型的误差率大于意大利,均值达到了5.7%(见表9)。本文认为,日本的误差率较大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从1897年起日本实行金本位制度(晚于西方国家),在样本区间内其经济制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用1913~1929年的模型外推数据,自会有一定误差。第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6~7年的财政收入,突然的暴富势必令日本的进口与GNP产生偏差。第三,在1888~1912年时段里,日本打了两次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战时经济必然脱离经济常态,战后日本又得到了台湾岛和朝鲜半岛的统治权,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进口与GNP产生偏差便是自然的事情。
表9 日本GNP的估算值与实际值
资料来源:Y实际值参见〔英〕B. 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卷)》(第四版),贺力平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第1052页。Y估算值是根据进口模型计算的。误差率=(估算值-实际值)/实际值。
虽然日本的GNP估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大于意大利,但是,从估算值的整体趋势上也可以反映其实际走势,经计算,两套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86(见图2)。
图2 1888~1912年日本GNP的实际值与估算值
综上所述,从对当时欧亚两个不太发达国家的数据分析情况来看,根据贸易模型推断出的GNP数据大体是可以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走势的。但是,数据估计值存在着一定的误差,造成误差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运行中的非经济重大事件的和制度变迁,这些因素发生的越频繁,数据的偏差就越大。根据意大利误差率0.3%的经验,考虑到农业权重、战争因素和政府干预程度,我们认为,中国1888~1912年GDP估算值的误差率均值应该不会超过0.1%。
至此,近代中国50年的GDP时间序列数据就初步形成了,除去叶孔嘉(1931~1936)、张仲礼(1887,刘佛丁、王玉茹先生修正)、刘佛丁(1914)、陈争平(1920)几位先生估算的9年数据之外,其余都是我们所做的尝试性工作(见表10)。
表10 1887~1936年中国GDP数据
资料来源:由本文表3、表7数据合并而成。
我们深知,估算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期待着新资料的出现和同行的指正,也好进一步修正我们的数据,使之更为完善,更加贴近近代中国经济运行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