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发展与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发展理论的丰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了一个内在的统一关系。其中,共享发展要解决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最终实现发展结果人人共享。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体现人民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要解决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价值指向问题。
一 从“鼓励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初期,受“十年动乱”的影响,受长期“左”的思潮的束缚,人们惧怕谈论财富与富有,在思想层面上更是把贫穷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富有当成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经过长期的内耗与动乱,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贫困,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枯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我国的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状态。结束了“十年动乱”,我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那么,迫在眉睫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邓小平说:“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邓小平的话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对长期存在的“左”的思潮的纠正。在“左”的思潮长期蔓延和人民思想僵化的背景下,邓小平关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论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也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次全会实现了国家建设的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生活走上正轨。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对于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发展水平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历史环境下,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民投身生产和建设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用部分带动全体,用少数人的智慧和勤奋实现共同富裕的钥匙,从而逐步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得以体现并不断深化。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在强调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优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注意到防止和避免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随着资本市场的繁荣以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和渠道也逐步多样化,这也推动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所以,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要确保“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确定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其中的重点是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诠释。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共同富裕发展目的的理论升华,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一是共享发展指的是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的发展选择;二是共享发展超越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层面,涉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进程的层面;三是共享发展指的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人参与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发挥,是在共享中的参与,也是参与中的共享。因此,共享发展不仅追求共同富裕,而且更加追求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共同参与、人人平等与全面的人人共享。
二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能够客观面对并勇于破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社会矛盾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包括:其一,城乡差距加大。城乡之间在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差距,短时期内很难实现均衡发展和共享发展。一些农村存在的劳动力流失、智力资源流失、土地资源流失现象严重;农村传统伦理结构瓦解,现代观念还没有建构起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农村也远远没有普及,“数字鸿沟”越来越大;文化商品和文化活动匮乏,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单调贫乏,总之,一些农村的落后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由于从业方式多样化,收入来源多样化,以及社会急剧转型,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调查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排名在25%以下的家庭财产总量仅占全国家庭财产总量的1.2%,排名在50%以下的家庭财产总量仅占全国家庭财产总量的7.3%;而排名在顶端25%的家庭拥有全国家庭财产总量的79%,排名在顶端10%的家庭拥有全国家庭财产总量的61.9%,排名在顶端1%的家庭拥有全国家庭财产总量的34.6%。就当下1%的家庭财产占本国家庭财产总量的1/3以上而言,我国已与美国旗鼓相当。”其三,地域之间的差距问题。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差异性,地域之间,尤其是东部、西部之间的收入和发展水平差距呈扩大态势。一些研究运用相关经济学变量和模型的分析显示:“从2011年各地区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综合比较分析,我国各地区收入差距最大的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区域,如果从基尼系数的各地区平均值来看,东部(9个地区)区域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3470,中部区域为0.3937,西部区域为0.4442,也就是说,各地区收入差距实际值整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阶梯上升分布特征。”其四,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垄断以及隐性收入的大量存在。一项调查表明,“垄断因素对行业收入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其中1/3左右是由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水平导致的。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差额相当于全社会各行业平均收入水平60% ~70%的额度”。一些研究显示了具体行业之间的差距。“2004~2013年10年间,全国97个行业中,平均工资前10位的行业分别是证券业、航空运输业、软件业、银行业、烟草制品业、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开发、新闻出版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平均工资始终排在最后的分别是农林牧渔业、纺织业、零售业、餐饮业、木材加工业和皮革制品业。”
总之,诸多的问题都是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也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贫富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而且还延伸到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社会声望以及社会地位高低等诸多层面。因此,实现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是对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现实回应,也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纠正。
三 “共享发展”理念的最终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党推动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共享发展无疑是中国今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基本衡量标尺。实现共享发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中国现实的角度分析,实现共享的根本立足点还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实现共享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实现发展成果的人人共享。共享需要解决的是结果的公平分配的问题。其中的核心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目前我国在教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很多不足和短板,制约了发展结果的人人共享。因此,共享发展成果一是需要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包括: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力度。对于重点人群,比如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老人、城市失业者、退伍军人等要有特殊的安抚政策。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支持是主体,此外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重点人群的救助与扶持过程中去,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联动与合作,构筑立体的全方位的救助和扶持网络,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二是要不断提高个人收入在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实现个人收入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同步提升,实现国家财富与个人收入的均衡和同步发展。
第二,实现共享发展的动力是人人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不仅是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就是更好“分蛋糕”的问题,而且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发展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改革开放进程的过程,是每个人充分发挥潜力和创造力去创造财富的过程。一是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在吸纳劳动力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这个过程也是不断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资产流失等问题的过程,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源配置和财富创造中的公平竞争,破除国有企业在一些行业中的垄断。二是在就业等方面破除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和身份歧视,对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和创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人口”红利,最大限度地实现充分就业。三是要打破目前存在的阶层流动固化的僵局,实现不同阶层之间合理的、正常的流动,杜绝贫困的代际传递,减少“贫二代”的数量,创造条件使年轻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获得向上一个阶层流动的机会和渠道。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但是,教育要成为推动阶层流动的重要力量,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的平等。此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也应该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提高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第三,实现共享发展的保障是法治建设的推进,对人们合法利益的保护以及推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合法竞争。共享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法治社会的建设。一是保护人们通过合法劳动获得的合法收入,要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充分尊重个人的合法劳动所得;保护产权,充分调动人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法治建设打击各种权力寻租行为,减少腐败现象,减少灰色收入;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取缔各种黑色收入。三是通过相关法律赋予不同性质的企业相同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的政策。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深化,要逐渐破除对国有企业的过度保护,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变其对一些领域和一些资源的垄断地位,改变其对政府的过度依赖,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活力,淘汰濒临破产或者已经破产的企业。另一方面,要把法律上赋予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落到实处,从而使非公有制企业能够在同样的政策环境中获得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破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四是解决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承认技能差异、劳动强度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区间内的收入分配的相对均衡,避免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