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1991年总目录
新中国文学评价问题笔谈
文学史并非观念史/雷达/1991.1.40
新中国文学历史评价的反思/艾斐/1991.1.43
知难而进/李复威/1991.1.46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问题
在斗争和实践中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陆贵山/1991.2.5
谈几点想法/吕德申/1991.2.7
理论总是历史的理论/吴元迈/1991.2.8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向/涂途/1991.2.10
十分必要的讨论/王善忠/1991.2.14
关于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笔谈
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成就和方法论问题/陈贻焮/1991.2.48
再谈我对古典文学研究的看法/郭预衡/1991.2.49
新旧之间的随想/沈玉成/1991.2.51
新方法与融会贯通/邓绍基/1991.2.53
关于古典文学研究现状的思考/宁宗一/1991.2.54
文艺理论
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评刘再复的“多元论”/何国瑞/1991.1.117
文学尚未失语——关于黄浩同志《文学失语症》一文的不同意见/唐跃谭学纯/1991.1.131
比较文学的性质、功能与内在矛盾——兼与《比较文学消亡论》商榷/杜卫/1991.1.142
评新时期刘再复的文学理论观/董学文/1991.2.17
论文学的特殊本质/金健人/1991.2.30
作家的内心视象与艺术创造/张德林/1991.2.38
为“中国学派”一辩/孙景尧/1991.2.42
艺术哲学的革命——论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的体系特征和审美理想/狄其骢 谭好哲/1991.3.48
文学与人类学本体论/陆贵山/1991.3.56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问题/董学文 严昭柱 潘必新/1991.3.68
再论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纪念中国共产党70周年诞辰/陆方/1991.4.5
论人的主体性和文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评刘再复的“主体论”兼及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张国民/1991.4.12
形象思维新论/杨俊亮/1991.4.25
文艺和意识形态——兼评几种观点/李思孝/1991.5.76
美的规律与典型化原则/李衍柱/1991.5.86
论创作方法的层次结构/张国庆/1991.5.9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学术讨论会综述/黄颇 周可/1991.6.59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的方法论问题/何国瑞/1991.6.70
中国当代文学
《南渡记》的评价与现实主义问题/曾镇南/1991.1.50
为柳青和《创业史》一辩/罗守让/1991.1.65
试论新时期作家情感型态分类及其演变/滕云/1991.1.75
新时期的话剧探索与探索话剧/甄西/1991.2.84
叙述:从一个角度看近年的小说创作/王侃/1991.2.97
“新写实”小说座谈辑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室/1991.3.111
女性小说:异曲同工的和鸣——海峡两岸小说比较/赵朕/1991.3.125
我们需要何种小说文体——判断与判断题解/胡平/1991.3.134
浪漫的回忆——关于“还原”文学的哲学思考/朱持/1991.4.76
长篇小说的整体把握——长篇小说阅读札记/黄毓璜/1991.4.82
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李星/1991.4.88
涌动的潜流——近年军旅小说形势分析/朱向前/1991.5.105
文化·审美·创新——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问题/罗岗/1991.5.115
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陈晓明/1991.5.128
艾青的诗美学/晓雪/1991.6.118
中国当代海峡两岸“文化小说”比较/王淑秧/1991.6.128
中国现代文学
新时期胡适文学研究述评/沈卫威/1991.1.85
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孔庆东/1991.1.96
论《子夜》创作的多重动因——《子夜》动机模型假说之一/姜文/1991.1.109
论中国现代叙事诗艺术形式的变革与创新/王荣/1991.2.104
三、四十年代曹禺和夏衍的创作比较/韩日新/1991.2.114
丰子恺散文论/汤哲声/1991.2.124
文学家瞿秋白和革命政治家瞿秋白/刘福勤/1991.3.75
中日新感觉派比较论/阎振宇/1991.3.87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邹红/1991.3.97
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传统渊源/罗成琰/1991.4.97
奔向生命之海的激流——巴金散文论/冒炘 庄汉新/1991.4.108
一部动人的四重奏——冯至诗风流变的轨迹/袁可嘉/1991.4.119
中日金鸡传说象征意义的比较研究/刘锡城/1991.4.126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与《子夜》的贡献/谭桂林/1991.5.4
也谈东北沦陷区文学思潮——与黄万华同志辨析/铁峰/1991.5.17
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学术建设——评新时期现代作家评传的写作/张民权 万直纯/1991.5.28
鲁迅与胡适:从同一战阵到不同营垒/陈漱渝/1991.6.5
人的期待与探寻 梦的失落与执着——鲁迅与夏目漱石散文诗比较研究/吴小美 肖同庆/1991.6.24
鲁迅文艺功利观探索/王献永/1991.6.37
台港文学史家的鲁迅论/袁良骏/1991.6.46
中国古代文学
略谈俞平伯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贡献/邓绍基/1991.1.5
论萧纲和中国中古文学/吴光兴/1991.1.15
走向情景交融的诗史进程/蒋寅/1991.1.28
《宣和遗事》解题/王利器/1991.2.57
论萧纲的文学思想/王运熙 杨明/1991.2.64
陶诗和魏晋玄学/张晶/1991.2.73
文学史的史学启示/熊黎辉/1991.2.81
《坎曼尔诗笺》辨伪/杨镰/1991.3.4
高丽、朝鲜词说略/罗忼烈/1991.3.17
“神韵”内涵与民族文化/吴调公/1991.3.26
李贺诗歌的童话世界/陶尔夫/1991.3.36
唐代诗人札记/葛兆光/1991.4.36
碧山、草窗、玉田三家词异同论/常国武/1991.4.44
辨体与破体/吴承学/1991.4.57
从“古诗之流”说看两汉之际赋学的渐变及文化意义/曹虹/1991.4.66
论佛教与梁代宫体诗的产生/汪春泓/1991.5.40
意象与意境关系之我见/陶文鹏/1991.5.57
宋玉作品真伪辨/汤漳平/1991.5.64
《诗品》东渐及对日本和歌的影响/曹旭/1991.6.86
《正纬》篇衍说/徐公持/1991.6.97
关于胡适的《水经注》研究/胡明/1991.6.105
作家作品评论小辑
“屏蔽”后的重建——池莉中篇小说的解析/段崇轩/1991.2.131
吴泰昌散文艺术初探/叶公觉/1991.2.136
论流沙河的诗/丁永淮/1991.3.144
外国文艺理论评介
结构与演化——戈尔德曼的生成结构主义小说社会学/陈引驰/1991.3.150
借助文学艺术问题来变革哲学思路——哲学释义学的主要倾向/郑涌/1991.4.136
论坛
新文学评价中的历史主义问题/方惠/1991.4.72
马克思主义与“创作情绪”/刘润为/1991.6.136
书评
评《古本小说丛刊》/顾青/1991.1.149
中日文化学术交流的桥梁——《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评述/岩峰/1991.2.144
比较文学世界新拓的疆域——评《中国文学在法国》/朱寿桐/1991.3.157
新思维主导下的悲剧研究——《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评介/李义师/1991.4.145
公允的,肯綮的——评《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丹晨/1991.4.149
一部凝结着智慧的书——评赵宪章的《文艺学方法通论》/徐缉熙/1991.5.142
评《文学原理·发展论》/朱立元 叶易/1991.6.139
评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孙立峰/1991.6.143
来稿撷英
中西悲剧感的性质比较/徐兴根/1991.1.156
乡土文学——敏感的文化神经/毛宗刚/1991.1.158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西方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陈鼎如 熊大材/1991.2.147
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看《子夜》与《上海的早晨》/胡协和/1991.2.150
幽默和幽默创造/李旭/1991.4.152
翠翠——一个象征性意象/吴仁援/1991.4.155
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的形式问题/邢煦寰/1991.5.146
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理论与传统人道主义文学观的分歧/赵新林/1991.5.148
《百合花》内在意蕴新解/李友益/1991.6.146
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邓曾耀/1991.6.148
读者·作者·编者
评所谓“文化爱国主义”/宋谋玚/1991.1.154
走出“低谷”迈开新步/万嵩/1991.5.151
动态
本刊处理稿件启事/1991.2.146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对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综述/李中一/1991.2.15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述要/黄健/1991.2.157
全国第五届近代文学讨论会/蔡史/1991.2.159
文学所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座谈会/范林/1991.4.157
“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概述/岩/1991.4.158
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蔡震/1991.5.153
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秦寰明/1991.5.155
陈瘦竹戏剧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周宁/1991.5.157
“党史文学研讨会”信息/闻介/1991.5.158
《文学遗产》杂志重要启示/1991.5.160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综述/谭好哲/1991.6.150
海外鲁迅研究学术研讨会概述/张福贵 靳丛林/1991.6.152
曹禺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邹红/1991.6.153
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讨论会综述/小城/1991.6.155
编后记
1991年第6期/1991.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