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前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建立在现代化的农业的基础上。其主要内容为:在经济形态上,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在生产手段上,要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装备改变农业技术的落后面貌;在经营管理上,要引入与现代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对狭小(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提供的最新数据计算,1990年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1.2%参见《我国耕地承载力近于临界状态》,《人民日报》1990年4月13日。),但是因具有悠久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化农业的传统,加上日益增加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土地产出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谷物、棉花、油菜籽、肉类、蛋类、水产品和烟叶的总产量均居世界最前列。谷物单位面积产量1989年每公顷已达3893公斤,不仅远远超过每公顷2646公斤的世界平均数,也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每公顷3089公斤的平均数。《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第67页。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参见表2)。

表2 1989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农产品的人均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第158页。

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复种指数和优种优育等手段,提高土地产出率还大有潜力,这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更突出地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上(参见表3)。考虑到我国现在仍然存在的指令性价格、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民自产自用的许多物资没有充分纳入统计等因素,中国农业劳动者的实际产值应该比这个统计数高一些。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则是一个基本事实。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技术装备程度低,是劳动生产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最新统计,1990年我国农业生产劳动量的机械承担率仅为40%参见1991年6月8日《中国商报》。,生物动力(人力手工劳动和畜力)仍占一半以上。这是受工业化水平不高和农民对机械及其他现代科技装备承受能力不强制约的结果。既有的和仍在不断增加的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社会制约因素。

表3 1987年世界农业产值

资料来源:《世界农业》杂志,1989年第2~3期。

中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大,绝对数占世界第一。改革以来,农业人口相对比重的下降速度加快,但绝对量仍在不断增加(参见表4)。

表4 中国农业劳动者人数和占全国劳动者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所刊载的资料计算。

要把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现代水平,缩小农业人口的相对比重和绝对数量,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如果按1952~1989年的平均下降率(0.63%)的速度发展,那么,从1989年的实际比重降到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指数(30%以下)尚需68年。如果以改革10年的平均下降率(0.97%)的速度发展,则只需31年(即在2020年达到);要降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比重(8.5%),则需53年(即在2042年达到)。目前制约我国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过快。从绝对数看,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量仍大于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量,改革以来虽有上亿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但农业劳动力仍增加了4592万人。二是投资不足。目前农村尚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预计1990年代还会增加1亿人,而这期间能够增加的就业岗位也只有1亿个。所以,1990年代仍将有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泡在农业中,从而严重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适应不了农业现代化和职业流动的需要。要达到现代化目标,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生育控制,尤其是加强农村的生育控制,以节制农业劳动力的自然增长。二是支持农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近10年来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的约1亿劳动力,绝大部分由分散在农村和集镇的乡镇企业所吸纳,说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为此,应该把农民在改革中的这一伟大创造上升为国家的根本战略方针,开创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三是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