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江南研究向为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热点所在,具体到历史时期江南的城镇化水平研究上,主要涉及城市史与市镇史两个专题,但这两方面的研究均已十分成熟,成果丰富自不必言,相关的学术综述、述评等亦不在少数。总体而言,城市史的研究以国内及欧美学界的研究较为丰富,并且均有从“上”到“下”、从物质到文化的研究视角转向。在城镇化的研究中,涉及人口、经济、土地等诸多方面,然而若要落实到城镇化水平上,则基本上是以人口指标来衡量,因而历史时期江南的城镇化水平研究首先是城镇人口的研究,由于资料的限制,这些研究不得不采取种种变通方法来估算市镇人口。近代以来,涉及广泛的各种社会调查资料纷纷涌现,相对于明清方志等资料模糊、简略的记载,这批调查资料可谓弥足珍贵。但是由于当时的调查、统计制度以及调查目的等不尽相同,这些调查数据与当代学者研究预期的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往往要经过必要的转换或者估算。总体而言,以往研究呈现出三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其一,研究时段基本集中于明清时期,民国及其后时期的研究十分少见;其二,研究区域基本上是以某一县域的个案研究为主,更大区域的“整体性”研究十分欠缺,个案研究的县域分布也极不平衡,吴江、吴县、常熟、吴兴等县域受到较多的关注,其他县域则少有研究者问津;其三,关于江南城镇化水平的研究结论从6%到40%不等,分歧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存在资料开发、概念认识等困境。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将目光从明清转移至资料丰富的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摆脱资料限制的情况下,对以往研究所使用的“城镇”标准进行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1930年代与1950年代初期江南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探讨。同时,为正确认识所谓城镇化水平的实质,对于传统时期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性质的研究必不可少,因而这也成为作者的重点讨论问题之一,对此,作者的切入点为城市形态。在此思路下,全书除绪论、结论外,分四章展开,每一章将围绕一种核心资料集中探讨一个问题:从句容地籍图开始,扩展到江南5县的人口调查,再到以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为基础的研究,最后是用1953年统计资料所概括的人口数据。
本书中,地籍图和地形图资料的分析工作,都是全新的研究,这对填补以往的研究空缺有很重要的作用。地籍图整理和计算的工作量很大,需要非常细的计算,才能得到结果。而地形图资料也是前人研究中不具备的。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中,通常会对城镇符号做不同的分类,这个分类的基础就是城镇本身的大小,也就是说这类地形图利用聚落符号对城镇大小做了分类,它的基础就是地形图调查时的真实记录,尽管分类比较粗,但仍是比较独到的记录。其他两章是基于人口数据的估算,虽然前人已有一些研究,但本书在发掘角度和资料来源方面都有新的见解和看法,这也是作者的用力之处。
总之,本书的研究中处处体现着创新的意识。读完整部书稿后,由衷地为作者的进步感到高兴,因为一个能够进行独立研究的年轻学者已经出现,希望他以后更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绩。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