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治与政党
第一节 政治体制与特点
一 国体、政体与政情
约旦宪法于1952年1月1日颁布生效。宪法规定,约旦是一个世袭的阿拉伯君主立宪制国家,立法权属国王和议会。
国体是指国家的本质,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根据约旦1952年宪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约旦哈希姆王国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阿拉伯国家。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约旦是一个世袭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其政治体制是议会制的世袭君主制。国王是国家最高元首,陆海空三军最高统帅,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制度;内阁(也称大臣会议)是最高行政执行机构;国民议会是立法机构,分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实行多党制;司法独立,由各类、各级法院行使职权。
长期以来,约旦政局较为稳定,但也存在贫困、失业、巴勒斯坦难民等经济、社会问题。2011年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以来,约旦推出全国对话、更换内阁、惩治腐败、修改部分法律、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等一系列举措。2013年3月,约旦首次以国王同议会协商方式推选首相。
二 政体局势与特点
早期,哈希姆家族直系后裔一直执掌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城及其周围地区的权力,被尊称为“谢里夫”,直到侯赛因国王曾祖父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时期,局势发生了变化。
1.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时期的政体局势
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Sharif Hussein bnAli, 1853~1931年),是一位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曾一度任麦加埃米尔、汉志国王、阿拉伯王国国王,是哈希姆家族统治麦加、麦地那和汉志的最后一位谢里夫。1916年6月,他领导的阿拉伯大起义,为推翻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人长达400年的统治做出了杰出贡献,已载入史册。其三子费萨尔亲王先后任叙利亚国王和伊拉克国王。1958年,伊拉克发生军事政变,伊拉克的哈希姆王朝被推翻;其二子阿卜杜拉亲王曾任外约旦酋长国埃米尔和约旦哈希姆王国开国君主,使约旦哈希姆王朝传承至今。
2.约旦第一代国王阿卜杜拉·本·侯赛因时期的政体局势
阿卜杜拉·本·侯赛因国王(Abdullah bnHussein,1880~1951年),是约旦哈希姆王国开国君主,又称阿卜杜拉一世,为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的次子。阿卜杜拉为约旦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框架,制定了约旦第一部宪法,首次举行了议会选举,并通过与英国人谈判最终使约旦获得了完全独立,从而为约旦奠定了现代国家的基础,开始从一个部族和游牧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1916年起义爆发后,阿卜杜拉率军队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英勇作战。1920年3月,伊拉克民族主义者宣布拥戴阿卜杜拉为伊拉克国王。1921年3月,阿卜杜拉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就任外约旦酋长国的埃米尔。1946年3月22日,英国宣布废除对外约旦的委任统治,外约旦获得独立。同年5月25日,外约旦议会举行特别会议,正式宣布外约旦独立,拥阿卜杜拉为国王。1950年4月,约旦宣布外约旦与巴勒斯坦合并,成立约旦哈希姆王国,阿卜杜拉此举遭到巴勒斯坦激进分子的强烈反对,1951年7月20日,阿卜杜拉在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参加礼拜五聚礼时被一名巴勒斯坦激进分子暗杀。阿卜杜拉被暗杀身亡后,其长子塔拉勒继位。由于塔拉勒身体不好,只在位很短一段时间。1952年8月,塔拉勒被罢黜。1953年5月,塔拉勒的长子侯赛因在年满18岁后正式加冕为国王。1999年2月,侯赛因国王因病去世,由其长子阿卜杜拉(阿卜杜拉二世)继任至今。
3.约旦第二代国王塔拉勒·本·阿卜杜拉时期的政体局势与特点
二战后,中东地区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巴勒斯坦问题突出,阿以争端加剧,英国日衰,但不愿离去;美国日盛,正大步走来。约旦战略地位重要,阿卜杜拉国王遇害,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阿卜杜拉生前曾提出兼并叙利亚的“大叙利亚”和“肥沃新月”计划,叙利亚军事当局策动许多城市游行示威,要求兼并约旦;伊拉克哈希姆王室也建议实施阿卜杜拉生前提出的关于伊、约联合方案,由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二世任联合王国元首。以约旦禁卫军首脑哈比斯·马贾利和部分王室成员为首的反对派主张废黜阿卜杜拉长子塔拉勒王储之位,支持其同父异母兄弟纳伊夫亲王继承王位。他们的理由是塔拉勒健康欠佳并反对其父王奉行的亲英政策,而纳伊夫拥护其父王的亲英政策且身体健康,他们得到了英国人和阿拉伯军团的一些军官的支持,因此,他们宣布纳伊夫为摄政王,并积极促成对纳伊夫的加冕典礼。在此关键时刻,塔拉勒的妻子莉法·宰因·莎拉夫站了出来,坚决要求将阿卜杜拉国王葬礼推迟至塔拉勒王储完成在瑞士医院的治疗回国后举行。这一要求,顺理成章,得到了约旦政界和社会各阶层及一些政治组织的广泛支持。同时,美国人也站到了塔拉勒一边;恰恰此时,塔拉勒病情有了明显好转,鉴于此,约旦政府决定支持塔拉勒。随后,政府派代表团赴瑞士,说服了塔拉勒继续奉行同英国友好的政策,为确保政局稳定,政府又从扎尔卡调集两个团的部队进驻安曼。1951年9月5日,约旦议会宣布,塔拉勒为约旦国王。次日,他回到安曼,主持父王葬礼后,正式加冕,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第二代国王。
这一时期的约旦政局动荡,围绕王位继承问题,暗流涌动,斗争起伏波动,但王室成员能从大局出发,使政权得到平稳过渡。塔拉勒执政期间,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对内颁布了新宪法,开始实行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原则,对国王的权力有所约束。对外,他改善了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维护同英国传统关系的同时,他开始加强同美国的关系。1951年3月,约旦同美国签署了经济援助协议。1952年5月,因健康原因塔拉勒被迫前往巴黎治病,他不宜再任国王。1952年8月11日,约旦国民议会决定立其长子侯赛因为国王。
4.约旦第三代国王侯赛因·本·塔拉勒时期的政体局势与特点
侯赛因·本·塔拉勒,是约旦哈希姆王国第二代国王塔拉勒的长子,是阿拉伯世界执政时间最长、经历最丰富、兴趣爱好最广泛的一位君主。1949年,他被送往英国设在埃及亚历山大的维多利亚学院就读。1951年9月9日,他被任命为约旦第二代国王塔拉勒的王储,但仍于同月去英国伦敦的哈罗公学继续深造。1952年8月,侯赛因父王塔拉勒国王病情恶化,约旦参、众两院决定终止塔拉勒王权,任他(侯赛因)继承王位。由于他尚不到18周岁的加冕年龄,故决定于1952年9月19日去伦敦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进行9个月强化军事训练。1953年5月2日,侯赛因登基,成为约旦哈希姆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从此开始了他40余年的治国生涯。在国际上,他个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他的祖国——约旦。侯赛因国王是20世纪的一位传奇式的叱咤风云的人物,是他改变了约旦贫穷落后的面貌,是他使约旦实现了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也是他使约旦在中东问题上发挥着独特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变革思潮遍及整个中东地区,约旦也不例外,被卷入其中,处境困难,内外交困。国内激进派与保守派剧烈碰撞,斗争激烈;国外周边环境对其十分不利。主要面临的问题为:一是约旦同英国保持着特殊关系,英国在约旦的军事基地被视为英国的傀儡政权。二是约旦兼并约旦河西岸之举遭到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和谴责,被称为出卖阿拉伯人的罪人。三是约旦民众拒绝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国内爆发倒马贾利事件风波。四是人们反封建强烈,约旦哈希姆家族仍维持君主统治,国王经常面临政变、暗杀、投毒等事件的严重威胁。五是约旦国内外政客和广大民众怀疑侯赛因年轻,没有执政经验与执政能力,故袖手旁观。
侯赛因在此背景下登基,确实险象环生,但他执政后采取的几项重大举措,稳定了局势,巩固了政权,赢得了民心,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支持。
第一,实现约旦阿拉伯军团约旦化,约旦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自1921年阿卜杜拉一世统治外约旦以来,武装力量始终在英国人操控之下,一直由英国人任最高指挥官。1923年,虽然外约旦治安部队正式更名为阿拉伯军团,但还是由英国人格拉布任总参谋长,他独掌军权,决不允许约旦人插手,致使人们普遍认为格拉布才是外约旦真正的国王,格拉布还处处为难侯赛因国王,故侯赛因于1956年3月1日,决定解除格拉布军团总参谋长职务,并要求他次日7时前离开约旦。同时,废除了1948年的英约同盟条约,英国在约旦的军事基地予以取消,英军撤出约旦。
此决定意义重大,改变了约旦同英国的特殊关系,使约旦成为一个不受英国人监护的独立国家。此外,约旦于1955年12月4日顺利加入了联合国,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约旦的国际地位,标志着约旦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第二,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签署了睦邻友好支援协议。
侯赛因国王开展了对阿拉伯国家的外交攻势,遍访阿拉伯国家,强调约旦的阿拉伯属性和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兄弟关系的愿望,收到了良好效果。1956年3月,埃及、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声明表示“若约旦受到外国的压力,三国将给予一切可能的援助”。1957年1月,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中立国首脑会议上,约旦与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签署了《阿拉伯团结协定》。根据该协定,三国10年内每年向约旦提供1250万英镑的财政援助。同年3月27日,叙利亚、约旦、埃及还签订了有关阿拉伯文化统一协定,加强文教方面的合作。
第三,国内爆发倒马贾利风波,放弃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
1955年,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后,该组织内的英、美、土耳其和伊拉克不惜以提供军经援助为诱饵拉拢约旦加入该组织。面对巨大的诱惑,时任首相哈扎·马贾利公开声明,坚决主张加入该组织,却遭到了主要政党领袖和党派的强烈反对,双方斗争激烈,与此同时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倒马贾利的群众大起义,迫使马贾利下台。至此,侯赛因国王意识到加入该组织的严重后果,遂决定予以放弃。
第四,侯赛因面临多重危险事件,均能化险为夷顺利渡过难关。
侯赛因一生历经坎坷,多灾多难,经常面临政变、暗杀、投毒等事件的严重威胁,至少有12次暗杀未遂和7次企图推翻他的阴谋事件。由于智慧、果敢、沉着,他均能化险为夷,顺利渡过难关。
1951年7月20日,侯赛因在其祖父遭枪杀事件中也中弹倒在地上,但他胸前佩戴的一枚空军徽章,挡住了射向他的子弹,使他死里逃生。
1957年4月13日,约旦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努瓦尔企图发动推翻王室、谋害侯赛因国王的政变,国王及时策动了反对努瓦尔的扎尔卡兵变,使之胎死腹中。
1958年7月14日,侯赛因国王驾机去瑞士度假,在途经叙利亚上空时,遭到了两架米格战斗机的拦截。他当机立断,避开追击,掉头返航,经过在空中反复较量、周旋,他终于安全返抵安曼。
1960年8月29日,首相办公室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包括首相在内的12名政府要员被当场炸死。侯赛因国王闻讯,迅即赶赴现场,在途中他被国防大臣阻拦,此时第二枚定时炸弹在首相府的另一间办公室爆炸,国王幸免于难。
后来,有人在食物中投毒,并将他鼻炎药水换成了强酸,幸好他都能及时发现,果断处理,有惊无险。
第五,以国民经济为重中之重,发展、改善社会民生事业。
1953年,约旦政府提出了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加大了对工农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安曼到亚喀巴公路的建设,扩大基础设施、政府办公大楼及住宅的建设,新建炼油厂,建设雅尔穆克河灌溉网等。约旦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批西岸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涌入东岸,刺激了房地产、建筑业、工艺品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推动了东岸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约旦经济发展,企业增多,人员增加,集聚效应明显,旅游业也兴旺起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使约旦王室政权得以稳固。
在侯赛因国王执政期间,约旦处于中东地区矛盾漩涡之中,外有强邻包围,内有诸多困难,约旦沙漠占80%以上,自然资源匮乏,能源供应紧张,失业率高,民不聊生。因此,约旦的经济、安全、发展同周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局势发展息息相关。几十年来,侯赛因国王励精图治,惨淡经营,重教革新,并通过自己高超的外交艺术,使一个贫穷落后、动荡多变的约旦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约旦,从而被人们誉为“世界级的领袖人物”。
侯赛因国王奉行的总体外交是中立、不结盟,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根据政治局势及时调整政策方略,对王室政权掌握与判断张弛有度。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外交兴国,扩大影响。
侯赛因国王一直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特别是中东局势的发展,积极参与重大地区事务,在当时国际上几乎天天能听到他的声音。国王此举的目的,一可捞取经济实惠,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二有利于维护约旦国家主权,妥善处理同邻国关系;三可提高约旦的知名度,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如在两伊冲突中,侯赛因国王是阿拉伯国家中公开站出来支持伊拉克向伊朗开战的唯一国家元首,就充分说明了他欲突出约旦在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以提高约旦的地位与影响力。同时,约旦还可以从伊拉克获得廉价的原油、财援及转口贸易的丰厚利润。
第二,中立不结盟,在夹缝中求生存。
侯赛因国王深深知道约旦的处境,却又能采取全方位的平衡战略,通常外交上“像是走钢丝”,看起来风险很大,而往往有惊无险。约旦在密切同美国关系的同时,加强同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的关系;在加强同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六国关系的同时,又增进同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的关系。在对外交往中,侯赛因国王突出同美国的关系,积极配合美国的中东政策,努力寻求其军事与经济援助。在地区大国关系中,注意在埃及、沙特、土耳其三国之间搞平衡。在阿以关系中,重点发展同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阿国关系,兼顾同以色列保持正常关系。
第三,以温和派角色入世,以自我利益为基准。
在中东问题上,侯赛因国王一贯主张和平解决,扮演阿拉伯世界中的温和派角色。1982年12月,他率领阿拉伯七方委员会代表团访华,主要向中国国家领导人通报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非斯宣言》。接着,联合国安理会、美国、苏联及以色列等国相继提出了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一系列方案。1991年,约旦出席了马德里和会,参与促成了以“领土换和平”的协议。1993年9月13日,阿拉法特主席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美国白宫正式签署《以色列—巴勒斯坦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后,侯赛因国王推迟了原定对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四国的亚洲之行,集中精力加快约以和谈进程,并于1994年7月25日,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持下,侯赛因国王和拉宾总理在白宫签署了《华盛顿宣言》,宣布约旦与以色列两国间的“交战状态已经结束”。同年10月26日,约以在两国边界的约旦河谷地签订了《和平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第四,积极调整策略,注重务实应对。
侯赛因国王一生外交上的最大失误莫过于在海湾危机中站到了伊拉克一边。当时,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误认为萨达姆可以得势,届时他可从中渔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侯赛因相继访问美、英、德、法及许多阿拉伯国家,到处游说,他多次替萨达姆讲话,为伊拉克寻求和平解决危机办法。战争结束后,他发现失算,不仅得罪了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巴林海湾六国和埃及、叙利亚,而且得罪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未从萨达姆那里得到丰厚的回报,而且约旦成为除伊、科(威特)外遭受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国家。约旦侨汇锐减、旅游收入下降、转口贸易中断、外国贷款和赠款基本停止。当时的约旦国内市场供应短缺,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人心浮动,失业率高达46%,民不聊生。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侯赛因迅速调整对外政策,承认约旦政策的失误,主动向美等西方国家示好,为美军用飞机提供地勤服务;公开谴责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要求伊切实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同时,侯赛因国王勇于承认错误,主动改善同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六国和埃及、叙利亚的关系。
第五,王权政局处理得当,局势平稳有序。
约旦王储哈桑·本·塔拉勒·阿卜杜拉亲王,是侯赛因国王的二弟,生于1947年3月20日,天资聪慧,深得母后、王太后宰因的喜爱,宰因决心将他培养成王室栋梁之材。他在著名的萨穆费尔德小学毕业后,被送往英国哈罗公学就读初中,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牛津大学神学院。1967年,他获宗教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博士学位。哈桑博学多才,精通英语、法语,并懂希伯来语和德语;他著书立说,在约旦乃至中东地区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1965年4月,侯赛因国王立哈桑为王储,以取代他于1962年确立的其长子阿卜杜拉的王储地位。他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其一,当时中东局势紧张动荡,约旦处境险恶,侯赛因国王经常有生命危险,而其长子阿卜杜拉王储年仅3岁,一旦发生不测,恐难以应付局面;其二,哈桑已年满18岁,且精明能干,可以委以重任;其三,此事与其母宰因王太后有关。据传,王太后坚持要立约旦纯正血统的小儿哈桑为王储,反对侯赛因国王立有英国血统的孙儿阿卜杜拉为王储,侯赛因国王经慎重考虑,只好遵从母命。
哈桑上任后,兢兢业业,全力扶助国王,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经常在国王到国外出访或度假期间担任代国王,处理繁杂公务。他创建了约旦皇家科学院、皇家伊斯兰文明研究会、约旦最高科技委员会、阿拉伯青年论坛等机构。他还频繁出席各类国际会议,并担任联合国国际人道主义委员会两主席之一、知识产权组织政策咨询委员会主席、世界不同宗教和文化研究与对话基金会的创始人等。
哈桑任王储长达33年,尤其在侯赛因国王赴美治病期间,掌管内外,日渐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国王生病期间,开始忙于做些接班的准备工作,如凡有国王肖像的地方,均增挂哈桑的画像;同时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约旦内阁和武装部队等要害部门。约旦朝野人士,甚至阿拉伯国家的政要一般认为,侯赛因国王过世后,哈桑接班已成定局;另有一种传闻是问题不是谁接国王的班,而是将来谁接哈桑的班。但“天有不测风云”,侯赛因国王突然决定中断在美治疗,于1999年1月19日返回安曼;同年1月22日,哈桑被正式通知废黜王储地位,于1999年1月24日,国王发布谕令,宣布废黜哈桑亲王的王储之位,改立其长子阿卜杜拉为王储。此事发生后,约旦政局平静,社会秩序井然,一切正常,就像什么事情都未发生一样,更谈不上有流血事件。
对这场风波,侯赛因国王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了约旦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和哈希姆王朝的发展前景。他感到自己不久将要离世,对哈桑欲抢班夺权的行径大为不满,对美方的表示产生了疑虑,由此他下决心中断在美治疗,于1999年1月19日返回安曼,做出了明确抉择。侯赛因国王在致哈桑亲王的公开信中也说明了其缘由,60年代地区局势动荡,经常发生政变,他本人也不时遭暗算。在此背景下经与大弟穆罕默德亲王商量,同意立哈桑为储君,以防不测,这样做完全出于国家利益、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考虑。那时因自己的长子阿卜杜拉尚小,难以担此重任。现在情况变了,地区形势也没有过去那么严重,因此他决定执行约旦宪法中的有关规定,改立其长子阿卜杜拉为储君,希望哈桑亲王能面对现实,愉快地接受。
5.约旦第四代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本·侯赛因时期的政体局势与特点
阿卜杜拉亲王生于1962年1月30日,他出生不久便被册封为王储。而1965年又被哈桑亲王取代,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他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而1999年1月24日,侯赛因国王突然决定免去哈桑亲王的王储之位,立阿卜杜拉亲王为王储,这对他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福从天降,未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真乃“石破天惊”,震动了约旦全国。
1999年2月7日,侯赛因国王逝世。当日下午约旦议会召开紧急会议,阿卜杜拉正式宣誓继承王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第四位国王;当晚,新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强调他将遵循父王遗志,努力建立一个强大的约旦。阿卜杜拉二世在两周之内,由亲王升为王储,而后又由王储荣升国王。
阿卜杜拉二世继位后,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一是因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约旦经济困难,1998年GDP零增长,贫困弱势群体大增,失业率居高不下,猛增至35%。二是1998年约旦降雨量稀少,又未下雪,面临严重缺水,怨声四起,饥民闹事,社会骚动。三是约旦的国情又表现为“四无”,即一无丰富的自然资源,仅有钾肥和磷酸盐;二无先进科技;三无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四无良好的投资环境,人口少、市场小、周有强邻,时有动乱。四是尚无从政经验,约旦朝野不少人怀疑他的执政能力,大都持观望态度,官员们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应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阿卜杜拉二世国王只有沉着应对挑战,妥善排除困难,他提出了“政治稳定,经济改革,依法治国”的战略思维,并采取了一些策略,从上台至今20多年的执政中,把约旦带入了一个和谐、稳定、富裕的局面。他采取的执政方略与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改组内阁,稳定政局,确立王权。
一是改组内阁。任命拉瓦比德为新首相,清除了忠于哈桑的阁员,换上了大批新人,新内阁24人中仅留任了前内阁8名成员;调整军、警、特上层领导班子。阿卜杜拉二世具有18年的军旅生涯,对军权最了解,只有牢牢控制了约旦军权才有下一步的棋局,因此果断撤换了忠于哈桑的诸如约旦武装力量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陆军参谋长等一批高级将领;改组情报和警察机构,解除了情报总局局长巴提希的职务。
二是根据已故国王侯赛因的遗训,任命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哈姆扎亲王为王储,委任努尔王后为“侯赛因国王基金会”主席,以表示对母后的信任和尊敬。立其夫人拉尼娅公主为王后,以密切同约旦籍巴勒斯坦人的关系(约旦的巴勒斯坦人占总人口的60%,阿卜杜拉妻子拉尼娅·亚辛祖籍巴勒斯坦,生于约旦河西岸纳布卢斯市,她在约旦籍的巴勒斯坦人中具有良好的声誉,这有助于约旦王室争取巴勒斯坦人的支持与配合)。
三是实施全国大赦。根据新出台的大赦法,阿卜杜拉大赦500名政治犯,并解除了对反政府的伊斯兰评论家利斯·沙拜拉特的监控。
第二,实施新政,推进民主化进程,治理国家。
一是推进民主化进程。阿卜杜拉二世将解决约旦民众关心的民主、人权和新闻自由问题作为推进约旦民主化进程的突破口。他主张扩大公民自由,实现社会公正,消除国内存在的部族歧视和不平等现象。1999年4月,约旦政府取消了对所有阿拉伯国家及其他国家报纸、刊物的审查制度。6月,政府宣布同意修改部分法律,放松对新闻记者的某些限制。2001年7月,约旦政府颁布了新选举法。同年11月,政府撤销了信息部,成立了一个新的媒体高级委员会,进一步放松对新闻部门的监督。
二是惩治政治腐败。启动为期3年的专项公务员改革计划。对政府各部门进行整顿,加强监督和考核,坚决撤换办事不力、贪污腐化的官员。阿卜杜拉经常微服私访,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值得提及的是,他破格提拔了一批有为的中青年官员到领导岗位上,给政府机关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使他的思想得以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三是对话、沟通与打击。一方面,同意与反对派合作,经常开展对话和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鼓励他们建言献策,适当予以采纳,并委任其头面代表人物到政府和地方任职,以示重用。比如,接受以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反对派提出的有关修改选举制度和增加众议院席位的建议。2000年6月,约旦新内阁成员中,首次出现了9位巴勒斯坦籍成员、3位民族主义者、3位伊斯兰主义者。另一方面,对反对政府活动的约旦极端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予以坚决打击。如约旦国家安全法庭判处犯有阴谋制造恐怖活动和私藏炸药罪的6名伊斯兰激进分子15年有期徒刑。此外,约旦安全部门还逮捕了数十名涉嫌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恐怖分子。
四是微服私访了解民情。据传,有一次他化装成一名乞丐,到约旦边远城镇行乞,倾听当地民众心声,对他们提出的有关物价、就业、医疗、养老、贪污腐败等问题,抓紧研究,认真解决。他还常去贝都因部落地区视察,关心他们的疾苦,并到沙漠中贝都因人的帐篷里,同他们共进午餐。阿卜杜拉二世同拉尼娅王后分别建立网站,同网民沟通,欢迎他们建言献策,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平时,他常同拉尼娅王后去安曼普通餐馆就餐,同客人聊天,大大拉近了同民众的距离。
第三,调整经济,吸引外资,鼓励民营。
一是成立经济协商委员会。1999年12月,约旦成立了以阿卜杜拉二世为首的经济协商委员会,旨在协助政府实施社会经济、行政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各项改革提出具体建议。2001年11月,约旦政府推出了为期3年的“经济与社会改革计划”。
二是大力推进经济私有化。通过股份制改革,政府将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和基础设施工程的部分股份向国内外公开出售,既吸收了国内私人投资和外资,又提高了企业和工程项目的竞争力;成立了以首相为首的私有化高级部长委员会,全面推动私有化政策的实施。
三是积极吸引外资。鼓励各国企业家、实业家、商人来约旦投资办厂、建企业,并为之提供方便。政府对过时的有关法规进行了重大调整,并制定和修改了《投资法》《私有化法》《公司法》《银行法》《关税法》《特别经济区法》等11项相关法规。
四是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五是扩大约旦外向型经济。阿卜杜拉二世十分重视约美正式签署的《约旦—美国自由贸易协议》,为约旦商品进入世界提供巨大机会,对约旦经济从依赖外援转向自力更生以及大量吸引外资和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全方位外交,扩大影响,吸引外援。
一是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阿卜杜拉二世执政近20年来,一直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经常听到他的声音,他坚持实施美国是首要、大国是屏障、周边是关键、中东是舞台的外交战略,使约旦的国际影响力上升。他执政不久,就充分利用约旦同以、巴的特殊关系,协助克林顿政府推进中东和平计划,在2000年巴以最终地位谈判的关键时刻,他分别访问巴、以、美、埃等国,力促巴以双方谈判取得进展。
二是支持打击国际恐怖主义。“9·11”事件后,约旦政府发表声明对恐怖势力予以强烈谴责,并全力支持美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阿卜杜拉二世是第一个访美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约旦也是唯一支持美国出兵阿富汗打击塔利班政权的阿拉伯国家。近年来,约美上层互访不断,交往频繁,阿卜杜拉二世每年数次访美,成为美国总统的座上宾。但在涉及约旦核心利益问题上,阿卜杜拉二世敢于对美说不。如关于伊拉克战争,他明确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
三是访问阿拉伯国家。在约旦全国致哀日刚过,阿卜杜拉二世便访问埃及、利比亚及阿拉伯海湾国家,力争向利比亚、阿联酋和沙特输出5万劳务人员,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同时,访问了叙利亚,同叙商谈向约提供饮用水事宜。
四是多次出访美、英、欧洲、中国等国家与地区。积极寻求军经援助,通过努力,取得了实效,比如失业率下降、政局稳定、经济回升。
阿卜杜拉二世执政以来,一直保持军旅生涯中的良好作风,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凡要求别人做到的,他首先要求自己做到。他办事认真,处事果断,善解人意,善抓大事。他认为,约旦国内大事主要有两件,其一是经济,其二是民生。他为约旦人民做了许多实事,受到广大民众的爱戴,威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