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天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老子的道观

道观,指老子对人生、世界的理解,即对大道的理解。

道,含有道路、途径之意,其实是面目与规律的意思。换言之:人生的本质与规律、世界(宇宙)的本质与规律为道也。

老子的道观主要含有以下几个重点。

1. “道生一”——这是本来之面目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太极是一、是道、是第一性的。而这个太极含有阴阳对立的二,然后才“二生三” “三生万物”。在阴阳相对的二之中,不可以讲谁重要,谁是第一性,只能说阴阳二者和合的太极为第一性。

世人都说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懂老子。更有有识之士讲“要进入老子的状态来研究老子”。那这个禁锢、这个难以打破的框框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二者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西方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它完全是纯思辨的学问。按这个思路,就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唯物论根据物质不灭、根据宇宙的发展变化,得出结论——物质是第一性的。这没有错。因为在没有生物、没有人类、没有产生精神和思想的远古代、上古代,怎么可以先有了第一性的思想精神?如果纯虚无中有一种类似上帝的力来创造了世界,那不但是唯心论的悲剧,更是宗教的悲剧了,因为宗教已坠回到中世纪愚昧无知之中去了,失却了佛与道之本质。

从以上的结论看,唯物论是正确的,唯心论是错误的、反科学的。但佛家与道家(不是教)并不是与西方哲学中唯心论一样的概念,更不是与西方宗教一样的团体。

科学和文明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终于发现“精神,是一种物质的流动,或是一种流动着的物质”;我们终于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阐释了物质、速度与时空的变化;终于发现量子本身既是粒子,也同时必然的是一种光波,这时我们回过头看一百年前的西方哲学家们错在了什么地方。物质是空间上的一种体积形态,而精神是物质在时间上具有的运动形态。换言之,一百年前唯物与唯心的分类,其本质是:物质的存在是第一性的,还是物质的运动是第一性的,这种分类本身就错了。

既然物质不灭定律体现着存在的第一性,那能量守恒定律则体现着运动的第一性。

运动,即能量的体现。

物质不灭,体现着物质存在的永恒性;

能量守恒,体现着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这二者如阴、阳,如身、心,如空间、时间,如出世、入世……它们是一体的两个面。如果再不理解,就看看道家的阴阳鱼和八卦,一阴一阳合为太极也,不可分,不可思议。它本身即第一性的。也可以说物质与精神同是第一性的——此为道也。换个思路:二元排他性的思维方式(即A非B、即B非A的逻辑性思维)是错误的,二元甚至多元兼容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

理性的逻辑思维具有极强的排他性,我们千万要小心。

2.阴阳二气“冲”——这是本质的规律

在这个第一性的太极之中,含有阴阳的二气(即精神与物质)。那这二者什么关系?佛家与道家甚至儒家、兵家都认为它们是相生、相克、相流动的关系。按现在的说法是——辩证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看来辩证法的发明专利不应是一百年前的洋人,而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国人。

老子认为,因其二气“冲”——即辩证地存在着并运动着,所以一切阴阳、刚柔、动静都对立统一地流动着、变化着。在变化中,时而显得一方为主,时而又显得另一方为主,并呈螺旋上升之态……详见中国的八卦图,六十四卦依序转动,不可能停在某一卦上,也不可能不转动。中国人从太阳月亮的交替,从一年四季的轮转而体悟出大道来,可贵之极,聪明之极。换言之,道为第一性,日月相冲也。如此而已。所以道含有两个内涵——阴阳的存在和运动。把道说成是物质的存在,因看不见其流动性,此道终会归入僵化;把道看成是某种规律,因缺其物质性,此道终是口头禅、狂禅、野狐禅。

3.观、明、玄览

诸位修行人,现在谈到门里的话了。

观,是对人生、对世界静而观之。观不是拿来个问题用小脑袋瓜子研究研究。观是整体地体会、体验、体察、体味,再加以静虑,静静地思考,亲身去尝尝人生和世界是怎么回事。你一尝就知道,起码明白你不可能24小时不睡而都去挣钱,钱要挣得多,觉要睡得好才合道;起码明白你不可能一辈子都活得理智、冷静、严肃,而情绪一来激动地欢笑、歌唱、跳跃也不可少。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才合道——有些禅味了。禅宗原本讲“饿了吃饭,困了眠;痛了喊娘,穷了哭天”,但后世子孙为了尊禅而硬生生地砍去了后面最精彩的两句,似乎禅师们成了只知吃和睡的老朽了,二者的“冲”被扼杀。

明,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明白了。明字乃日月也,有阴有阳、有日有月才叫明。明白二者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为悟了。换言之,咱们修行人修一天念20万句咒,连个放屁的工夫都没有,活个啥劲?修个什么功?或是一坐几天几年,练什么不倒单、辟谷……全不明了,混了。佛家叫着一边了,而老子称之不知玄览也。

玄览就是在观、明的基础上,顺应冲的规律,这样来认识人生、认识世界、修行自己的正道。

玄览是高于阴阳、左右、不存偏见、不着一边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或一种修行的方法。但它不是于两者之中去找个平衡的第三个点来达到中庸、中道。佛门中龙树大菩萨讲中道、禅门宗下讲宾主五位、儒家讲中庸都是讲的这个问题。把玄览简单地看成不上不下、不穷不富、不先进也不落后,正好在中间。这种中庸叫温吞水、半吊子,中即不中,庸的却俗了。

那玄览是个什么样子?

禅门的宗下五位为:“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这“兼中到”谓之正确的玄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