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河南同步小康
第一节 河南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比较
一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成功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更是不断攀上新台阶,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34938.2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五。面对21世纪新的发展形势,河南必须审时度势,综观全局,提出更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战略。
本书选取与河南存在可比性的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六大省市作为比较对象,通过经济总量、产业经济以及空间经济的比较,找出河南省发展的优劣势,同时总结其他省份可以借鉴的经验,为后述的河南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做铺垫。之所以选取上述这六大省市,首先是因为它们为经济较发达省市,在发展模式上有着比河南领先的优势;其次,它们分别属于全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经济圈,即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在经济总量上比河南有优越性。
为了既能体现横向比较又能看出纵向发展,这里选取2000年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历年的各省市统计年鉴。在衡量经济总体水平方面,选用GDP总量以及人均GDP作为主要指标,在影响GDP的因素中,这里重点考虑投资、储蓄、消费和进出口四个方面。投资又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储蓄以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指标;消费以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指标;由于上述比较的都为东部省份,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作用,因此选取年度进出口总额为衡量对外联系的指标。综合上面几大指标,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整理为如下分项指标:
1.各区域GDP年均增长率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j表示j地区2000年至2014年的GDP平均增长率,y2014表示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y2000表示2000年的各地区生产总值。
2.各区域对外开放水平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外资和外贸是两个最为明显的外部影响因素,下面运用这两个指标构建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指数。
其中,Ti为i年度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Fi为i年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此处比较时采用2000~2014年的平均值。
3.消费储蓄比率
这里我们利用各地区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年末城乡储蓄余额的比例来说明各地区的内部消费需求。同上,具体比较中采用2000~2014年的平均值。
将各项指标数据计算得出表2-1,如下:
表2-1 河南省区域经济总体状况国内比较
资料来源: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河南GDP总量在七省市中排名第四,人均GDP却排在最后一位,GDP的增长速度较快。这说明河南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然而河南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
(2)河南对外开放水平很低。从表2-1中可以明显看到河南省的对外开放水平指数远远低于其他地区,由于其他地区大多沿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河南省处于中部内陆,所以在对外开放方面水平低、发展空间小。
(3)河南消费储蓄比率较为领先。由于影响消费储蓄比率的因素主要是消费倾向和金融资本能力,从事实状况可知河南省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金融实力明显较弱,说明河南在消费倾向方面较为前卫,内需拉动力量比较强大。
二 河南各省辖市经济发展的省内比较
河南是我国中部六省的重要成员,也是我国的人口、农业大省,省内区域间因自然条件、区位影响、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因素而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面貌。
河南有郑州、洛阳、开封、焦作、新乡、鹤壁、安阳、三门峡、南阳、许昌、濮阳、漯河、平顶山、周口、信阳、商丘、驻马店、济源18个省辖市。本节研究河南各省辖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首先从GDP总量、人均GDP等经济指标出发,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定性分析。为了对各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我们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节主要选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一)GDP发展状况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河南的经济总量维持在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GDP总量低于1000亿元;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河南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于2000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进入21世纪,国家先后提出了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城市群战略,以此为契机,河南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GDP总量突破两万亿元,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位居全国第五。2014年,河南GDP总量为34938.2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8.7%。总体来说,河南的总体经济实力在逐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应提高,在全国的相对地位和相对实力有所提高。
虽然河南的经济总量较大,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均水平较低,在国内的排名比较靠后,属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区位、历史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图2-1所示。区域经济不平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在多方面原因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度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对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是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将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因此,对河南各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详细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做出综合评价,对河南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2-1 2014年河南各省辖市人均GDP(单位:元)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4年,GDP总量排在全省首位,约占全省GDP总量的19%。洛阳和南阳凭借其工农业基础,GDP总量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排名前三位的城市的GDP总量占河南省GDP总量的比例达36%,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许昌、周口、新乡、焦作、安阳、信阳、平顶山、驻马店、商丘、开封GDP总量各占全省的4% ~6%,处于居中地位。三门峡、濮阳、漯河、鹤壁、济源GDP总量较低,位于靠后的位置,在4%以下。
从图2-1中可以看出,人均GDP较高的省辖市有郑州、济源、三门峡、焦作、洛阳、许昌,这6个城市的2014年人均GDP均在40000元以上,而信阳、南阳、驻马店、商丘、周口2014年人均GDP低于30000元,远低于全国人均GDP(41908元),与其他省辖市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郑州的人均GDP约为周口的3.2倍。
(二)省辖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上文中,我们结合相关的经济指标,利用统计图表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性的分析,做出了比较直观的评价。但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首先构建一个恰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综合评价的方法。由于经济指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研究在选取指标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用指标概念科学、含义明确,范围清楚,统计口径一致。
(2)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差异性原则。选取各地区差异较大的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易于收集,便于计算,并能切实可行地进行评价。
基于以上原则,通过系统总结相关文献,结合河南经济发展现状,本研究以河南18个省辖市为样本,选取了综合经济状况、财政金融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4个一级指标,人均GDP、人均农业产值等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2。
表2-2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查阅《河南统计年鉴2015》可得上述17个指标的数值,如表2-3和表2-4所示。
表2-3 河南各省辖市2014年指标数据
表2-4 河南各省辖市2014年指标数据(续)
2.各省辖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聚类评价
聚类分析是一种建立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数据根据其诸多特征,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类内部个体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的个体特征的差异性较大。
层次聚类法是聚类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指出由粗到细的多种分类情况,典型的层次聚类结果可由一个聚类图展示出来。
结合上述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河南18个省辖市2014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如图2-2所示。
图2-2 河南2014年各省辖市经济综合发展情况聚类
从图2-2中可以看出,若分为两类,则郑州一枝独秀,各项指标均远远领先于其他省辖市,独自为一类,其他17个省辖市分为一类。若分成三类,郑州为第一类;焦作、许昌、三门峡、济源、洛阳为第二类;其他省辖市为第三类。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郑州作为省会,大多数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经济实力突出。焦作、许昌、三门峡、济源、洛阳均属于新兴工业城市,引进各项高新技术,在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他省辖市由于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落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经济发展一直较慢。
对其他省辖市来说,矿产资源匮乏,能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不利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地区经济只能依赖于农业以及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轻工业。同时,人口众多是限制省辖市发展水平提高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以南阳为例,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南阳市的GDP总量居河南省第三位,但人均水平却处于落后的位置,综合水平更是排到了第十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