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我靠投资生活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保险是保障还是投资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认为保险尤其是寿险是一种投资品,其实不是。保险的本质从来都是保障,它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却可以避免风险发生时生活质量受到太大的影响。而现在大家只看到买保险时的收益率,从潜意识里把保险变成了一种投资。

怎么会这样?

大约在1970年前后,在英美等国家,保险公司突然发现,如果可以变动收益率,大数定律可以按照寿险模式设计保险产品。这种产品最初被称为连结保险、权益连结保单或者变额保险,顾名思义就是保险投入收益比是变化的。

很多人应该听说过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需求从低层次向髙层次发展,从低到高分别包括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保障型寿险也就停留在生存、安全两个层面,为了解决疾病、意外、伤残身故等人身风险。投资型寿险不但通过购买寿险来转嫁人身风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自我实现需要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属于最高级层次,投资型寿险具有高级属性需求。现代统计技术已经证明:在任何一个时期,寿险的自然需求一定大于有效需求,也就是说,寿险市场始终处于非饱和状态。

投资型寿险刚兴起的时候正是西方金融自由化的大时代,各国金融监管处于最宽松的阶段,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开始,投资型寿险开始嵌入到银行柜台业务、证券基金业务,极大冲击了当时的金融市场。

时至今日,投资型保险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投资品,由于其利润高、风险低,反而开始喧宾夺主,保障型保险退而居其次。

经过多年发展,人们对买保险就是投资的印象不但没有变化反而更强了,今天投的多、将来赚的多。完全忘记了保险的另一层意思,保险可以弥补不确定性对人的损害,即使有意外和偶然风险发生,保险也会平滑意外和风险发生时对生活影响的波动幅度。

在这里,我要大声疾呼,保险的作用不是投资,而是保证投资人在大数法则之下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请您记住,无论何种保险都必然为此而生,所有保险都是为处置特定风险后果提供保障的机制。自从第一张保单诞生以来,保险产品不断花样翻新,旧产品不断被淘汰,新产品令人眼花缭乱,据说投资保险能赚多少钱——那纯属扯淡!

千万别被忽悠,保险就是保险,无论多么花哨的投资型寿险(后文会提到)都是为了应对特定风险而设计出来的产品,保险的保障目标从未变过。

所谓市场上的投资型寿险产品,保证功能仍旧是第一目标,赚钱只是附带功能!所谓赚钱是为了应对未来的风险,不是让你增值多少。

有人在概念上如此解释保险:众多投保人出资建立一个资金池,等出现保险事故或者年老时可以从中获得经济补偿,保险公司就是运作、管理这个资金池的机构。

您还是认为保险是投资,不是保障?

好了,我们现在用一种简单的说法解释保险。保险是这样一门生意,是一个有庄家的赌场,盘面由大数定律算出了胜率,保险公司就是庄家,它不会赔钱还会为你提供保障。在这门生意中,凡是与健康、死亡有关的事件均是大家的赌注,也就是所谓“保险标的”,这种买卖也可以被简称为“人寿保险”,也是最常见的保险理财产品。

保险的目标原本只有两个。

第一,让逝者安心,让生者有经济来源,这是寿险最基本作用的体现。具有这种保障功能的一般是定期寿险(又叫定期死亡险)。人生除死无大事,极端情况下,一个顶门立户的壮年人意外死亡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有了定期寿险,可以在经济上减轻这种事故带来的伤害。这种寿险带着典型的“保障”特征,保险精算只在这个层面最为有效,这种寿险按被保险人投保时年龄确定保费。一旦出现身故或者全残的意外,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如果被保险人期满后仍活得龙精虎猛,善莫大焉,保险合同失效,也不会退还保费。

定期寿险只具有保障性质,没有储蓄或投资收益,所以,很多人对这种保险不屑一顾,根本连看都不肯看一眼。

大错特错了!

这种产品反而是大家首先要购买的,一是因为这种保险缴纳的保费低,获得的保额很高。二是因为这种产品保险公司基本不赚钱,从不单独推销这类产品。

第二,平滑生命期收入支出,也就是所谓生存保险,最典型的是年金。例如,中国人寿某款寿险产品,只要被保险人的寿命到达或者超过保单约定的年龄或期限,就可以按照约定领取生存金(当然,出现死亡也会返还保单全部现价价值),这种情况下,寿命越长被保险人受益越多。请记住,这部分钱不是储蓄而是用于日常生活,所以,根本不是投资!正是这个原因,生存保险也被列为同样保障型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