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鲜为人知的隋廷大反叛事件
杨玄感是隋廷中央权力集团的重量级人物,他的反叛历来鲜为人知。那么杨玄感为什么要反叛呢?
打响反炀第一枪的人是谁?
杨玄感叛乱的导火索是什么?
那一次历史上著名的对话,内容是什么?对话的双方是什么样的神秘人物?这次对话导致了什么样的可怕结果?
樊子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让人感觉这是一个难对付的角色?
中国特色的惩罚方式挖祖坟是什么人派刑部尚书卫文升做的?如果这个人不是杨广,他会是谁呢?而卫文升又是掘了谁的坟墓、把谁焚骨扬灰了?
得知杨玄感兵反黎阳,炀帝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在形式危急之中,杨玄感是如何再次失策?他为什么会中了弘农太守蔡王杨智积的激将之计?
杨玄感的死期到了,他在最后时刻,做出了什么样惨烈的举动?
杨玄感和李渊的对比,到底会让我们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而这对于揭示李渊的千年冤案有什么作用?
李渊有着什么样的鲜为人知的三大优势?而占据了三大优势的李渊又到底是为了什么,日子过得很紧张?
朱粲是一支强大的隋大业年间叛乱力量,他以极度残暴而著称,那么他残暴到什么程度呢?
一、杨玄感——打响隋史上反炀第一枪的人
杨玄感造反的历史背景
杨玄感是隋廷中央权力集团的重量级人物,他的反叛历来鲜为人知。
事实上,这次叛乱事件对于隋廷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次叛乱事件动摇了隋廷的江山基业。
那么杨玄感为什么要反叛,并且他是怎么造反的呢?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背景。
这个时候的隋廷江山,已然是内忧外患。
边疆:强阀林立,北部突厥虎视耽耽。
朝政:当年隋文帝杨坚经过数年殚精竭虑创下的繁荣昌盛,不到十年时间,就被杨广通过游玩、耀威和开边等项目,挥霍将空,这还不算完,杨广又三征高丽,于是隋王朝被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正是这三次战争,对隋朝的迅速崩溃起了重要催促作用,因为战争中百姓所受之苦痛,比之游玩、耀威和开边更严重。
在这里,我们无法进行太详细的例举,还是到我下一篇写隋灭亡的时候,再慢慢地细细说来。
今天我们只是先看一下,因为杨广急功近利,又残暴专制,把老百姓逼上了死路。
妈的,既然你不让咱们老百姓活,咱们就和你拼了!民不畏死啊!
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所以就在修运河、筑长城、初下江都等事后不久,随着隋炀帝杨广三次大举对高丽用兵的同时,农民到处起义,大贵族杨玄感与他的首席谋士李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起兵了,隋朝崩溃已经迫近。
但对于李渊来说,这次杨玄感的谋反,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第一次反隋大叛乱
我们说三征高丽的失败,把隋炀帝的威信,彻底打没了,自此以后,全国人民谁不知道,杨广不过是一只纸老虎,于是,胆大的主儿,不过百十号人,就敢扯旗造反。
天下大乱!
但是打响反炀第一枪的,却是杨玄感。
公元614年发生了杨玄感谋反。
此前三年里,全是些零星不断的骚乱和劫掠,只有当杨玄感起兵于河南北部之黎阳,这才爆发了反隋的第一次大叛乱。
礼部尚书杨玄感是隋文帝的主要顾问杨素之子。
起兵的当时,他在黎阳,也和李渊一样,搞后勤,督运军粮。
四处战乱、百姓不堪其苦的现状,在一个政治投机者那里,很快就被抓住,杨玄感出台了新举措。
招牌语:解天下倒悬之急,救黎之命耳。
这样的豪言壮语立即就感动了中国,于是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万人。
导火索:杨素之死
当年隋廷的头号权势人物杨素恃功,骄横倨傲,经常在朝宴上有失为人臣的礼节,炀帝因此,怀恨在心。
杨素也觉察出来了。
等杨素死后,炀帝对身旁的侍臣说:“这个杨老儿如果不死,终究朕也得诛他九族。”
杨玄感对此,很清醒。杨玄感尽管大享特权,尊贵无比,但他也沿袭了他父亲同文帝及炀帝之间的猜忌和恶感。
而且杨玄感也像当时和后世的人那样深信:杨素是被炀帝在公元606年授意毒死的。
可以说,杨素之死正是杨玄感起兵造反的导火索。
再加上累世显贵,隋廷中的文武大臣很多人都是他父亲过去的部下,极有号召力。
所以当杨玄感身处群情鼎沸之地,怨声载道之际,就开始和他的几个弟弟暗地策划谋反了。
主动请战
在炀帝准备征伐高丽时,杨玄感主动请战了,说得感人肺腑:
“我家世世代代蒙受国恩,臣愿为征伐高丽尽鞍马之劳。”
炀帝果然被说高兴了:“将门必出将,相门必出相,果然不假。”
因此对杨玄感越发宠信了。
炀帝征伐高丽,他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督运军资。
我们来注意这个细节:黎阳!这一点太重要了。早在公元613年初期,今山东省黎阳之东就已连续爆发了农民暴动。
当杨玄感到达这里时,他就利用了人民对高丽之战役的普遍反对,和对炀帝本人的广泛不满,纠集大军向东都洛阳进发,并将它围困起来。
李渊的好有一比
在黎阳,杨玄感就和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进行了一番策划。
然后有步骤地实施:
故意不按时发运军资,于是渡过辽河的各路隋军就缺乏军粮了。
炀帝派使者来催,杨玄感就理直气壮地说出理由:
水路多盗贼,因此“漕运迟滞”。
杨玄感的弟弟虎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石,都跟随炀帝到了辽东,杨玄感暗地派人召他们回来。
二人就悄悄逃回去。
结果杨万石跑到高阳时,被监事许华抓住在涿郡处死。
我们讲述这个细节,是因为李渊好有一比:
李渊老兄此时早也得到召唤,可他没有任何举动。
李渊此刻,正在观望着局势呢。
然后他做出了正确的对策。
什么样的正确对策呢?我们以后再说。
杨玄感起兵了
当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正要从东莱入海进兵平壤,杨玄感就派家奴伪装成东方来的使者,诈称来护儿谋反。
嘻嘻,来个小计谋。
六月初三,杨玄感进入黎阳,关闭城门,大肆索要男夫,同时他还向附近各郡发送文书,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命令各郡发兵在黎阳仓集结。
杨玄感以运粮的名义将郡县官吏中有才干的人召集在一起:
任命赵怀义为卫州刺史。
任命东光县尉元务本为黎州刺史(注意这个人名和地点,日后杨广派大兵来征讨)。
任命河内郡主簿唐为怀州刺史。
杨玄感在输送军粮的民夫中,挑选身强力壮者五千余人,又在丹阳、宣城的船夫中挑选了三千余人,组成近万人的一支队伍。
在杀三牲誓师时,杨玄感慷慨激昂地对这些人说:
“皇帝无道,不体恤百姓,天下百姓民生不安,死在辽东的人数以万计,现在我带领你们起兵,拯救百姓于水火,怎么样?”
大家都踊跃高呼万岁。
于是杨玄感开始了部署军队。
唐(?为什么要打个问号,是因为史书就只记下这一个字,估计此人的姓名可能就这一个字)从杨玄感的军中逃回河内。
到此,杨玄感似乎给人一个才俊干将之感,但是编纂《中国通史》的著名大家范文澜却是这样评价杨玄感的:
杨玄感是个凡庸的野心家,并不真正想到民众的痛苦,只是认为有机可乘,起兵一试,夺取洛阳,称些时皇帝,就算满足了。
那么这个评价算不算正确,我们继续来看看故事就知道了。
二、决策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解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对话
谋划之初,杨玄感就暗地派家奴到长安,召李密和他弟弟杨玄挺到黎阳来。
就在杨玄感起兵时,李密正好赶到。
杨玄感大为高兴。
李密作了首席谋士后,两个人开始了一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现在我们在这里将对话内容进行解密:
杨玄感:你常常以拯救百姓为己任,现在是时候了!
李密:是的。
杨玄感:那么我们的策略将如何呢?
子常以济物为己任,今其时矣!计将安出?
——《资治通鉴·隋纪六》
李密的上策
李密: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就是距幽州也还有千里之遥,南面有大海,北面有强大的胡人,中间夹着一条道,按理来说是极其险恶的。
杨玄感:没错。
李密:您若是率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守临渝关的险要,扼住这条路的咽喉,征伐高丽的隋军归路便被切断,高丽人知道了,必然追踪于隋军之后。
杨玄感:是吗?
李密:不出一个月,隋军的军资粮秣都消耗殆尽,隋军不是投降就是溃散,皇帝就可以不战而擒了。这是上计。
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
——《资治通鉴·隋纪六》
简单归纳这个上策:直取蓟城,也就是今天北京的西南部。
目的:卡断杨广亲征高丽的退路,没有粮草,高丽又在后边猛攻,前后夹击,不出一个月,便可不战而胜。
李密的中策
杨玄感:再说说其次的策略。
李密:其次,退而谋求关中之地,自古有得关中蜀地者得天下江山之说。
杨玄感:……
李密:夺得关中蜀地之后便可以令隋庭失其襟带,据险临之也。
杨玄感:为什么这样说呢?
李密:您看,关中之地四面都有要塞屏障,是天府之国,虽然有卫文升在防守,但他不足为虑,若是能够趁皇帝在北征高丽之时,您统帅部众向西进军,经过城池不要攻取,直取长安。
杨玄感:然后呢?
李密:然后招收长安的豪杰之士,抚慰长安的士民,凭借险要据守长安,天子虽然从高丽返回,但失掉了根本之地,我们就可以慢慢进取了。
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
——《资治通鉴·隋纪六》
简单归纳中策:率军疾驰,一路急行军,目标只有西京长安,占据以后就一边抚慰百姓,一边大做广告,招聘关中的豪杰,然后利用地形之优势,据险而守。
目的:如此杨广就没了首都,也就失了根本,无根无本,折腾不了几天肯定垮台。
李密的下策
杨玄感:再说说再次的策略。
李密:趁如今这个机会,直接攻打防守空虚的东都洛阳,与隋庭对峙。
杨玄感:说具体点。
李密:具体做法是挑选精锐士卒,昼夜兼程,袭取东都,借以号令四方。但恐怕东都守备现在已经得信了,那样东都就会事先进行固守的准备。
杨玄感:那又如何?
李密:若是您率兵进攻东都,百日内攻城不下,全国各地的军队四面八方地到来,其结果就不是我所能预料的了。
简精锐,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唐告之,先已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
——《资治通鉴·隋纪六》
唉,这个下策不必归纳也罢,两个字:不成!三个字:行不通!
遗憾的结果
李密分析得头头是道,无奈杨玄感脑子进水了,恰恰看好下策:
“你说的不对!如今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若是我们先攻取东都,就足以扰乱百官们的心。
“而且,如果经过城池却不攻取,怎能显示我军的威风?
“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
不然,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资治通鉴·隋纪六》
这次对话结果:决定了向洛阳进发。
照应一个:从杨玄感如此性急中,只想着早点打进洛阳,去做皇帝,可见范评也确实没有冤枉他,但不过不够全面。
三、杨玄感的一路大捷原来是个假象
表面上一路大捷
杨玄挺率领骁勇之士一千人为前锋,先攻取河内。
唐(记得吗?我们前面说到过他是逃出来的)凭借城池拒守,杨玄挺攻城不克。
唐又派人通知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和樊子盖率军防备。
修武县的百姓纷纷据守临清关。
杨玄感过不了这个关,就改道从汲郡向南渡河,这时感人场面发生了:沿路民众自动从军,杨玄感的军门前热闹象个市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的隋政权确实是已失天下人心,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杨玄感在接下来才能一路大捷,大有天下纷纷响应之势,我们天真幼稚的玄感同学此时感觉良好,志在必得,正如《隋书》中说:“功在朝夕”也。
但这只是一个假象。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可是我们注意到这个细节,杨玄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个顺境让他逐渐对李密怀了疑心,他疑惑李密其实才能平平一般化。而这个疑心又直接导致了他对李密,由不再信任,而到了不加以重用的可怕后果。而这个可怕后果也让那个天翻地覆的大转变来得更快一些了。
五战五捷
杨玄感派他弟弟杨积善率兵三千,从偃师以南沿着洛水从西面进军;
又派杨玄挺率兵一千从白司马坂,越过邙山从南面进军;
杨玄感自己则率领三千余人,跟随其后,相隔约十余里,自称大军。
这时杨玄感的军士装备很简陋,兵丁们只能手执单刀和柳木楯,根本谈不上强弓利箭铁甲铜胄。
东都的杨侗方面派遣河南令达奚善意,率领精兵五千人抵抗杨积善;
大将作临及河南赞治裴弘策,率领八千人抵抗杨玄挺。
达奚善意在洛水南的汉王寺扎营。
第二天,杨积善兵一到,达奚善意的军队就不战自溃,铠甲武器都弃之地上,说白了,就是有意送给杨军。
裴弘策率军到达白司马坂,与杨玄挺的军队稍一交战就败走,又抛弃了大部分铠甲武器。
杨玄挺也不追击,裴弘策退兵三四里,收集散兵,重新列阵等待杨军。
到杨玄挺吃饱了喝足了再率军慢慢到来,士兵们坐下来休息了很久,才起来进攻隋军,而这次裴弘策仍是又败退。
如此这般,双方交战五次。
杨军方面自然是五战五捷。
动人的宣讲
丙辰(十四日),杨军打到洛阳城,杨玄挺直抵太阳门,可爱的裴弘策只带着十余骑逃入城中,此外再没有一人返回,全部归降了杨玄感。
五战五捷,让杨玄感越发来了劲,他乘胜不击,就在洛阳城外上春门屯兵安营。
杨玄感经常誓师,每次都说:“本人社会地位极高,身为上柱国,累积的家资巨万,我对于富贵早已无所求,如今冒着灭九族的风险,只是要拯救天下的百姓于水火之中啊(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
杨玄感的演讲激动人心。
父老们热泪盈眶,期待着小康社会的早日到来。人人都兴高采烈,争相献上牛、酒,好酒好肉款待子弟兵。
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亲人解放军啊!
来杨玄感军营报名参军的人,每天有上千人,不亚于超女海选,于是杨玄感的军队迅速扩大到五万余人。
樊子盖杀鸡给猴看
其实杨玄感并非主观上想乘胜不击,而是无法攻克,因为樊子盖率兵坚守。
樊子盖是难对付的角色。
内史舍人韦福嗣从军抗杨,被杨玄感俘获后,不仅没难为他,还被优礼相待,他和杨玄感的亲信胡师耽共同掌管公文信札。
杨玄感让韦福嗣给樊子盖写信,历数炀帝的罪恶,然后信中说:“如今我打算废黜昏君拥立明君,希望您不要拘泥于小的礼法,自找烦恼。”
我们强调这个细节是因为后面的故事会用得这个人——小韦子。
樊子盖是刚从外调来东都作京官的。
东都旧有的很多官吏对他都很轻慢,军事部署方面,很少向樊子盖汇报请示。
于是樊子盖就要杀只鸡,以树立一下威风了。
恰好裴弘策符合条件,于是樊子盖就毫不手软地向他举起鬼头大刀,然后还把裴弘策的首级示众。
效果不错。
接着又有国子监祭酒河东人杨汪,对樊子盖稍有不敬,樊子盖又要杀他,直到杨汪叩头到流血满额的程度,才得以免死。
东都的将领官吏都惊破了胆子,从此樊子盖在东都是令行禁止。
现在樊子盖率兵坚守,杨玄感就拿他没法子。
派兵夺地
但是裴弘策被处死事件,却让一大群达官子弟,比如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观王杨雄的儿子杨恭道、虞世基的儿子虞柔、来护儿的儿子来渊、裴蕴的儿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的儿子郑俨、周罗的儿子周仲等四十多个,都归降了杨玄感。
杨玄感非常优待,将亲信要职都授予了他们。
杨玄感召集到了五万余名士兵。
他进行了分派:
分兵五千把守慈道。
派兵五千人把守伊阙道。
派韩世率三千人包围荥阳。
派顾觉率五千人攻取虎牢。
虎牢的隋军投降了,杨玄感一高兴,就任命顾觉为郑州刺史,镇守虎牢。
中国特色的惩罚方式:挖祖坟
长安留守代王杨侑派刑部尚书也就是公安部长卫文升,统兵四万出关救援东都。
卫文升先行赶到华阴,掘了老杨素的坟墓,还一把火猛烧了杨素的骸骨,然后把燃烧后的灰烬乱洒胡扔,此即为焚骨扬灰。
这是一种极有中国特色的做法。我们后面会看见此一幕在不断上演。
然后卫文升才击鼓进军,出崤谷、渑池,直奔东都城北。
杨玄感迎击卫文升,卫文升率军且战且走,在金谷驻扎军队。
赶紧回师
这时,辽东城即将被隋军攻破,已危在旦夕了,恰好一份加急的公文报告到了。说杨玄感兵反黎阳,李密为主谋,攻打洛阳甚急。
炀帝大为惊恐:“杨玄感是越国公之子,他怎么敢如此有负皇恩?!东京洛阳又是国家的根本,不可不救!赶紧回师!!!”
注意啊,丙辰(十四日)杨玄感大军打到洛阳,庚午(二十八日)夜里二更时分,炀帝秘密召集诸将,让他们连夜率军撤退。
军用物资全部放弃,军资器械、攻城之具堆积如山,营垒、帐幕都原地不动。
开始高丽方面还以为是计,当他们确认炀帝车驾已经渡过了辽水,于是包抄袭击,至少有几千名老弱隋兵被杀死。
四、一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
和杨玄感有关的事
炀帝派遣虎贲郎将陈棱去黎阳进攻元务本,前面提醒过,记得吗?
又派遣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候卫将军屈突通乘驿站的传车发兵讨伐杨玄感。
正在征讨高丽的来护儿率军到达东莱,听说杨玄感围困东都,当即决定回师救援。
当然他的做法是很民主的,他先是召集了诸将商议是否回师救援东都。
诸将都认为没有皇帝的敕命,不宜擅自回师。尽管是诸将也就是所有到会人员的共识,可来护儿还是以他自己一个人的意见进行了决策:
即日回师。
理由:
洛阳被包围,是心腹之患,而高丽不过是疥癣之疾。
“有阻拦商议回师之事的,军法从事!”
他同时打发两个儿子来弘、来整,驰马回朝上奏炀帝,此举正合炀帝之意。
炀帝当时已回到涿郡,正下令让来护儿救援东都呢。
见到来弘、来整,非常高兴。杨广在赏赐给来护儿的玺书中说:
“您回师之时,正是朕召您之日,君臣意见相吻合,非常默契。”
右武候大将军李子雄曾因获罪被除名,现受命军中效力。
他跟随来护儿在东莱,但炀帝怀疑他,下诏将他上枷锁送到皇帝行营。
李子雄眼珠子红了,他杀死使者,逃走了。而他现在能去的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去投奔杨玄感。
这个人物要注意哦,他在日后可是大大地有故事。
兵部侍郎斛斯政平时就和杨玄感交情很好,杨玄感谋反,斛斯政曾与他一起谋划。
杨玄纵兄弟逃回内地,也是斛同学暗地帮的忙。
听说炀帝要追究查办杨玄纵等党羽,斛斯政超恐惧,日夜不安,戊辰(二十六日),他私奔,投靠了老高丽。注意这个日期哦,两天以后,杨广就回师征讨杨玄感了,并且这个名字怪怪的斛老兄还在后面大有故事呢。
杨玄感大败卫文升
卫文升率领步、骑兵两万人渡河,与杨玄感交战。
卫军每次开战,兵士们就弃甲坐地,叫都叫不起来。
这样杨玄感又得侥幸击败卫文升,同时还得了无数兵甲仪仗。
每次作战杨玄感都身先士卒,所向披靡。他还善于安抚部下,因此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命,所以杨玄感部众愈来愈多,达十万人。
如此前后打了十二战,结果自然是老杨屡次击败卫文升。
卫文升打了败仗,部下死伤大半,军力将近耗竭,于是他率军进驻邙山的南面,与杨玄感决战。
一天之内双方交锋十余次。
可是卫文升仍处劣势。
直到恰巧杨玄挺被流箭射死,卫文升的日子才好过了一点。
起兵响应
这年秋季,十月癸未(十一日),余杭(隶属钱唐,浙江余杭县)人刘元进起兵响应杨玄感。
这个人很善于做思想工作,在炀帝再次征发三吴之兵去征伐高丽时,他的观点就被三吴子弟们互相传播:
往年我们父兄出征高丽的,大半没有回来,如今又要征召去打仗,我们的这辈人怕也要灭绝了。兄弟们,跑吧,赶快的!
于是青壮年纷纷逃亡。
郡县官吏则紧急搜捕逃亡的人。
哪里逃?
一听说刘元进起兵,逃亡的人一下子就都聚集到他的麾下,一个月内,刘元进部众达几万人。
日后这也是一个很有戏的人物,先提醒一个。
请杀韦福嗣
韦福嗣(想起来没有,我们前面提到过)每次筹划计谋,都模棱两可。但杨玄感却把小韦子视为心腹,越发地不信任李密了。
李密看出小韦子的奸诈,就对杨玄感说:“韦福嗣原本不是我们的同盟,实际上他还心存观望,您刚开始做大事就有奸人在身旁,听从他的是非评断,必然被他耽误(福嗣元非同盟,实怀观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听其是非,必为所误)。”
李密对老杨说这话的目的是:
“请杀韦福嗣!”
杨玄感大摇其头:“哪儿至于啊?!”
至此,李密私下里和他的亲信感叹:“楚公为人,喜欢谋反却不打算取胜,我们终究有一天会随他一道,被人家俘去做刀下肉阶下囚!”
后来的事实:不幸言中!
想称帝
李子雄(此人我们前面也提过,想必还记得吧)劝杨玄感赶快称帝,杨玄感征求李密的意见。
李密先声夺人:“从前陈胜打算自己称王,张耳规劝却被排斥在外;魏武帝曹操打算谋求加赐九锡,荀彧劝他却被诛杀。如今我打算直言规劝,却恐怕落得张耳、荀彧二人的下场。但是阿谀奉承迎逢上意,又不是我的本意。”
话到这份上,他想要的效果就出来了。
老杨连连表示:“哥们放心,我肯定不会那样的。”
然后,李密才开始阐述自己劝阻的理由——自从起兵以来,虽然屡次取胜,但郡县一级的官员无人响应。东都的防卫力量还很强大,全国各地的援军越到越多,您应当挺身奋力作战,早早平定关中,可您却急于称帝,为什么让人看到您那么狭隘呢?
杨玄感听后笑了笑,没说什么,但称帝之事却就此作罢。
至此,范文澜又评价说:
洛阳攻不下,而隋援兵又到,杨玄感取城无望之时,却想在城外称帝。事情眼看不成,还想称一称帝,足见他谋求的不过是这个称号。
五、看看杨玄感是如何走进死胡同的
形式危急
这时屈突通、宇文述大军杀到。
屈突通率军驻扎在河阳,宇文述率军跟随其后。
杨玄感向李子雄问计。
李子雄说:
“屈突通这家伙可是神通广大啊,他可是特别特别地精通军事!一旦渡过河来,那就胜负难分了,我们不如分兵抗击。屈突通渡不了河,那么樊子盖、卫文升也就失去了援助。”
老杨觉得挺正确,于是就准备抗击屈突通。
这时樊子盖、卫文升又重拳出击。
因为樊子盖这个厉害角色,看清了老杨的意图,所以几次进攻杨玄感的营垒,弄得老杨无法去阻击屈突通。
结果屈突通率军渡河,在破陵驻军。
杨玄感把军队分为两部分,西面抵抗卫文升,东面阻击屈突通。
樊子盖这时又出兵大战,杨玄感军队屡战屡败。
战略转移
杨玄感再次召开阵前紧急会议。
李子雄的提案建议是:
救援东都的军队必将越来越多,我军不可久留此地,不如直入关中,打开永丰仓赈济贫苦百姓,三辅之地就可以挥手搞定了,我们据有府库,向东争夺天下,这也可以成就霸王之业。
请注意,这其实就是当初李密的中策。
李密的策略是:
弘化留守元弘嗣在陇右掌握着强兵,我们可以扬言他谋反了,已派遣使者迎接您。咱们借此机会入关,就可以欺骗众人了。
请注意这里面提到的弘化,这是一个地名,先通过李密的谋划点出它的重要性,日后当李渊获得此地的领导权,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了。
中计了
壬辰(即二十日)。
杨玄感被迫解除了对东都的包围,狼狈不堪的撤离洛阳,率军向西逼进潼关,准备攻取长安;
对外则声称:东都已经攻破,现在去攻取关西!
宇文述等各路军队跟随其后。
不想老杨中途又改变了计划。
因为在半路上,他被弘农太守杨智积骂得脸红脖子粗,于是“脖”然大怒,猛攻弘农宫。
不用说,这是一个激将法。
因为弘农太守蔡王杨智积清醒地认识到:
“杨玄感西谋关中,这个计划若是成功了,就很难把他打败了。”
蔡王杨同学决定努力牵制住玄感,他预计,那样不出十天,就可以将造反的老杨抓住。
果然杨玄感老兄实在经不起考验。
当杨玄感一到了陕境,兵临城下,蔡王杨同学只不过在城上的女垣大骂了一通,老杨就中计了,当即停止前进,率军攻城。
李密却一眼就看穿了:
“兵贵神速,何况追兵将到(宇文述等各路军队一直跟随其后)。您别忘了,咱们如今可蒙骗着众人向西进军的哦!若咱们向前不能够抢先占据险要之地,而退路却是根本没有的!所以,万不能在此地耽误,哥们,危险就在眼前!”
杨玄感根本不听。
可惜!
死期到了
直直在此地打了三天,也未攻下城池,杨玄感这才率军西去。
但这时,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屈突通等各路军队在皇天原追上了他。
杨玄感的死期到了。
四路大军,粘上了杨玄感,死死的咬住就不肯撒口。
杨玄感率军登上豆,摆开战阵,连绵五十里,且战且走。
杨玄感一天之内三次被击败。
阴历八月初一,杨玄感在董杜原列阵,与各路官军,来了一场大PK。
结果:杨玄感又是大败,仅率十余骑,灰溜溜的逃走了。
兄弟,请你杀了我吧
一路上且击且退,追兵仍在后。
到了葭芦戍,仅和他弟弟杨积善两个人,而且是:徙步行走。注意这个细节:老杨现在到了连战马也没有的份上了,惨吧?
“这回是不可能幸免了。弟弟,我不能受别人的侮辱,还是你杀了我吧!”
老杨倒还有这点子自知之明。
杨积善含泪抽刀。
杀了哥哥杨玄感,他又举刀自刎。
可能人对自己很难下得了手,杨积善没死成,被追兵逮住,连同杨玄感的尸体一起,装进囚笼,押解回东都洛阳。
此时,杨广已回到洛阳。
残酷的杀戮即将开始。
这里暂且打住,我们放到后面再说。
六、揭密史书上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杨玄感和李渊的对比
对比老杨的愚蠢做法,我们来看看李渊同学是怎么样做的吧。
等一下,说明一个:
其实杨玄感和李渊的共同之处非常多,比如说——
杨玄感和李渊一样,也与皇室是远亲;
也一样是隋帝国的社会精英人物;
史书说杨玄感骁勇善战,骑射娴熟,爱读书,喜欢结交宾客,当时的海内很多知名人士都与他来往。
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个人物漫画式理解,杨玄感可不是一个大草包。
并且我们还要注意,杨广也不是草包。
好,继续前面的话题:
杨玄感在远征高丽之初,就受命在隋军的主要供应基地黎阳督运军需。
前面我们说过,公元613年,杨广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战争,任命姨表兄弟李渊为卫尉少卿,派去怀远镇搞后勤工作,负责督运粮草。
同样工作,李渊却不轻举妄动。
这说明了什么?
这只能说明李渊的更高明,而不是杨玄感的更愚蠢。
起义扩大化
公元612年,隋大军从辽东败回。
公元613年,为进行第二次侵略战争,隋朝廷又大规模征发兵役。
百姓厌战,于是,起义扩大化了:
1、社彦冰、王润等攻破平原郡城。取财物后,弃城他去。
这个细节说明,当时的隋廷还有兵力夺回城池。
2、灵武郡(隶属回乐,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的白瑜娑,夺取牧地马群,勾结突厥,攻掠陇西(隶属襄武,甘肃陇西县)一带,号称“奴贼”。
隋炀帝派兵镇压,相持连年,不能取胜。
请注意这个相持连年,说明双方力量差不多。
3、济北郡(山东茌平县)人韩进洛,聚众数万反隋。
4、济阴郡(山东曹县)人孟海公,聚众数万,也反了。
5、北海郡(山东益都县)人郭方预聚众三万人,自称卢公,攻破郡城,取财物后弃城他去。
注意,又一个“弃城他去”。
6、济北郡人甄宝车,聚众万余人,攻夺城邑。
不得了,起义兵敢夺城池了。
注意啊,这都是发生在公元613年。
正是这样的一个大气候中,杨玄感才决定起兵的。
所以我们不能说杨玄感草率行事,也不能说他不识时务,甚至我们都不能说他判断错误,智商低。
当隋炀帝正用全力攻高丽辽东城时,杨玄感、李密在黎阳(河南浚县)起兵,也不失为抓住时机。
他们渡河攻洛阳城,这对隋朝的威胁是严重的。
虽然败了,但杨玄感的起兵促使起义军进一步发动起来。
由此可见,杨玄感的起兵其实也是大势所趋,而李渊能够做到慎之又慎,则属更为难得。
这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
我强调了杨玄感的做法失败,并且也指出了他的愚蠢之处,但这些只是用来证明李渊的更高明。
七、李渊鲜为人知的三大优势
李渊的第一个优势:
杨广不同于他父亲杨坚,对李渊这个姨表兄弟,还是心存戒备的。
前面我们说过,最先听到杨玄感起兵的消息,老谋深算的李渊在观望。
其实同时代头脑清醒的人,都认识到了:
杨玄感一起兵,就已经决定了败局。
可以说杨玄感是败局早定。
其中太史令庾质的话很有代表性:
“杨玄感的地位势力虽然很高很强大,但他平时没有声望,他想凭借百姓的劳苦,侥幸成功,如今天下一统,其实不是容易动摇的(玄感地势虽隆,素非人望,因百姓之劳,冀幸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
杨玄感不甚识时务,但李渊极其识时务。
提醒:杨玄感不是一个大草包,他已经是隋帝国的精英人物了;而李渊的见识明显高于他。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李渊是精英里的精英。
因此他最终建立李唐王朝,一点也不奇怪。
在观望之后,老李做出了正确的对策,这就是:
第一,保持原状,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及时向杨广表示对朝庭的忠心。
此举感动了炀帝:到底还是一家人!
至此,李渊占据了第一个优势。
现在,你还能说李渊此人无能吗?
一个站在时代最高度、审时度势正确应对的人!
李渊的第二个优势:
匆忙撒兵的杨广在感动之后决定:
任命李渊为弘化郡(甘肃合水县)留守,代替元弘嗣,统领关右十三郡兵马(炀帝仓促班师,又下诏关右诸郡兵皆受李渊节度)。
前面我们知道,弘化是隋时代的一个军事重镇。
李渊从东北被调往陕西治军,以保卫通往京师的要道。
于是唐国公李渊从此有了兵权。
炀帝征辽东,遣高祖(指李渊)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
——《二十四史·新唐书·本纪一·高祖》
弘化郡留守元弘嗣为什么会被炀帝罢免呢?
原因简单极了,因为元弘嗣是斛斯政(前面我们特别注意过这个老兄)的亲戚。
那么这个老元是姓斛的亲戚怎么就犯了大忌呢?
原来呀,毛病还是出在了杨玄感。
谁让当初他帮过老杨哟。
就这么拐着弯儿沾点边儿的小原因,他就倒了大霉。
史书记载,卫尉少卿李渊驰马到了弘化,将元弘嗣按照杨广的旨意关押起来,李渊则由此代替他当留守了,关西十三郡的军队都受李渊的调遣。
呵呵,有兵在手,事就好办了!
执掌兵权,对于日后大唐王朝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千古真理!
李渊占据了第二个优势。
李渊的第三个优势:
到了杨玄感战败以后,李渊仍旧留守。
李渊平日对待部下,小恩小惠的,极力多施,而且非常宽厚,手下人有什么小错,得放一马就不追究。于是很快,他就获得了部下的忠心拥戴。
李渊占据了第三个优势。
李渊的日子过得很紧张
占据了三大优势的李渊并没有放松警惕,为什么呢?
当杨玄感起兵造反,有相当多的贵族子弟追随其后,这进一步加重了隋炀帝对大臣对亲戚的猜忌。
李渊身为隋朝贵戚,也不能幸免。
史书讲了一个著名的故事,我在这里先简单说一下,以后再详细讲讲:
炀帝听说李渊很得人心,加之他眼中的渊哥们是相貌奇异的,且名字又与图谶(这是一个在后面故事里要详细介绍的谶谣故事)相映合,就对他很猜忌。
不久,炀帝打发人到弘化召李渊到他的行在,李渊没有去谒见,理由是病中。
李渊的外甥女王美眉是炀帝的妃嫔。
那天炀帝突然问小王:“你舅舅为什么不来?”
小王回答说病了。
炀帝于是说出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来:
“能死吗?死了就好喽!”
李渊辗转听说了这句惊心动魄的话,差点吓死,于是就边酗酒,边行贿,以此来伪装保护自己。(渊闻之,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八、遍地峰烟隋将亡
无数反帜高高举
大业十一年(乙亥、公元615年)来到了。
因为户口逃亡,盗贼繁多。可不是吗?农民纷纷起义,自然户口大减。
所以杨广就在二月初七,下了一道诏书:
命令百姓都迁入城内居住,田地就近分给,以备耕种。
郡县、驿亭、村坞都修筑城堡。
可是城郡附近的田地,数量极为有限,居于城中,百姓将无以为生,这又驱使逼迫一批民众不得不参加起义军。前后共有八起造反的:
1、齐郡颜宣政聚众。隋兵击败颜宣政军,掳男女数千口。
注意啊,在这数千口男女里面,可能一大部分就是本想安居乐业的普通百姓,至少女同志拿起刀枪来造反的机率不是太大。
2、杨仲绪率众万余人,攻北平郡城(河北卢龙县),被隋兵击杀。
3、上谷郡(河北易县)的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定国号为燕。
王须拔死后,亚帅魏刁儿作为接班人,继续带领部众造反。
老魏自号历山飞,拥有部众十余万人,在北方勾结突阙,在南方抢掠侵犯燕赵之地。直到618年,被窦建德杀死。
4、淮南人张起绪聚众三万人,造反。
5、彭城人魏麒麟聚众万余人,攻鲁郡城(山东充州)。
6、东海的李子通有众万人,渡淮后,自称楚王,攻江都。
看看这群造反的
绛郡(山西新绎县)的敬盘陀、柴保昌等聚众,也反了。这是本回中讲到的第七起举起反帜的。
这年十二月,炀帝下诏,命令民部尚书樊子盖征发关中士兵几万名,进击绛郡,目的就是打这个敬盘陀。
樊子盖实行三光政策,不问清红皂白,自汾水以北,村坞都被烧毁(烧光),前来投降的贼人全被坑杀(杀光)。
是否还捎带着也抢光?不得而知,史书没有记载。
这下子,民愤极大,越来越多的人相聚为盗。
炀帝于是下诏用李渊替换了樊子盖。
无数史书记载说,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的春夏之交,李渊又接受了另一军事要职,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在河东(今山西省北部),负责镇压今天汾阳河谷一带的农民起义军。
同时他还有权选用郡县的文武官员,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升迁贬退,由李老兄说了算,当然说得婉转点是负责任免。
李渊任河东讨捕使时,他请求让他的好哥们大理司直夏侯端作他的副手。
杨广照准。
这一年,李渊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
五十岁的人,做起事情来,就是老到。
李渊紧紧抓住了这个大大的收买人心和加强实力的机会。
对照前面樊子盖的残忍作法,李渊反其道而行之,一改财政部长樊子盖镇压起义军实行的残忍“三光政策”:
再有来投降的,李渊就将投降者安置在自己身旁,因此有很多造反的人来投降。
前前后后共有好几万降了李渊。
其余的也流散到别郡去了。
这个细节越发说明李渊的高明,谁不想收买人心,那也得有本事才成啊。
这样李渊治下,可谓是太平无事了。
但做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渊任重而道远。
他仍然是人不离鞍,鞍不离马。
率军行进到龙门,进攻毋端儿。
战斗中。
特写镜头:李渊射了七十发,发发皆中。
远镜:毋端儿率部众大败而去。
战斗结束后,李渊命人收敛那些中他箭的尸体,结果他所有发射出去的箭,都在尸体找到了。
这个细节当然说明了李渊的箭不虚发,但却一点也不能给人以美感。
接着李渊又出击绛州的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一下子连破余贼又收降数万人,李渊威声愈震。
怎么样?一出手就胜人一筹。这就是李渊。
李渊千虑与一失
城父(安徽亳县东南)人朱粲,聚众十余万人也反了。他被称为“可达寒贼”,而朱粲自称迦楼罗王。这一波造反的,则是本回说到的八起举反帜中的第八个了。
朱粲原是隋的“县佐吏”,又曾“从军”。再后来就是逃亡,最终聚众为盗。
当然他是在聚众后自称迦楼罗王的,又自称楚帝,攻掠荆、襄一带,极为残暴。
残暴到什么程度呢?
他率兵在荆州、沔阳转战抢掠,一直到终南山南一带的郡县。
凡是朱粲所率部众经过之处,即无人烟。史书上的说法是“无噍类”,即没有活着出气的生命。
这是个耸人听闻的细节。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局面呢?
其中有着极为恐怖原因,稍候到李渊称帝后,我们再细说。
任何好事情都有负面效应,即所谓有利便有弊。宽大是正确的,不仅让投诚者受益,接受者也更是受益;但任何事情不能全是正面收效的。
这个魔鬼般可怕的朱某人,被李渊接受了,他此刻说什么也想不到,会给日后的自己留下了一大遗患。
可以这样说,李渊是智者千虑,也难免有一失。
那么这一失到底失的是什么?这里面有什么秘密玄机呢?
我们现在来不及说,因为很快就有一件十万火急的事件打破了这一局面,事件的主人公是那位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