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酷爱艺术

没有任何云彩能遮挡住你们的光亮,以后的时日无法对你们施暴,必须与偶然也左右不了你们。黑夜扑灭不了你们的光华,白昼尽管光亮无比也增加不了光华。

—— 米开朗基罗

快乐的童年生活

米开朗基罗全名米开朗基罗·狄·洛多维可·狄·利奥纳多·狄·博纳罗蒂·西莫尼,1475年3月6日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卡森蒂诺的卡普雷塞。卡森蒂诺是佛罗伦萨东部一片有山有水有成片树林的土地,它分隔了佛罗伦萨省和阿雷佐省。

这里,土地崎岖不平,空气清新温和。透过云层的淡淡阳光,勾勒出远处阿尔卑斯山脉的细小轮廓。稀疏的树木在周围这片贫瘠荒芜的山岭上顽强地生存着,岩石和山毛榉遍布于嶙峋的亚平宁山脊。从这里流出的阿尔诺河,滋养了这边的绿色并且使这里有上千年历史的山毛榉、栗树和冷杉长得十分茂盛。

不远处,就是阿西斯在圣方济各看见基督在阿尔佛尼阿山上显圣的地方。这是一块能够走近人们空虚的心灵和展现大自然本来的秘密并且具有宗教和深层魅力的地方。

在有眼力的石匠心目中,灰白色的岩石是充满生机的亲密伙伴。人们修整着岩石,创造出岩石雕刻。岩石也塑造着这里人们的意志和性格,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在这里的祖先早就开始在山岭上采石,运出山,他们还利用这些岩石建造起雄伟的宫殿、教堂和一座辉煌的城市。

当时的欧洲,还处在中世纪的末期,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基督教的观念中走出来,人们的思想可以说相当混乱。尤其是在意大利这样一个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度。

不过意大利在当时已经走在了欧洲的前列,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14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逐渐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他们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逐渐成了新兴资产阶级。

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顽固保守、愚昧残暴的天主教会,他们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并且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还不能是暴力和革命形式。

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把希望放在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因为古罗马时期是欧洲人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新兴的资产阶级决定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拿来作为武器同天主教会作斗争。

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而得名。

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有很大影响,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础,让他更容易接近艺术,并甘愿为之献出自己一生的心血。

米开朗基罗所在的家族名叫博纳罗蒂家族,是佛罗伦萨地区的世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时的意大利,地位仅次于美迪奇家族。虽然由于时势的发展,贵族阶层已经没有封建社会的那么多特权了,但还是很受人敬仰的。

米开朗基罗的父亲是卡普雷塞和丘西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同其他贵族阶层的人一样,非常看重自己的家族,非常爱面子。他还是个脾气暴烈、喜欢烦躁,而且害怕上帝的人。

在这样的家族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天生有一种自豪感,而且甘愿为自己家族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贵族注定会是悲剧的结果,因为他们是一个没落的阶层,他们必须要适应新的生活。他们必然成为新旧思想的跑马场,混乱的思想让他们的人生充满矛盾和悲哀。

米开朗基罗的母亲也来自当地的一个贵族家庭,有着良好的修养,不过米开朗基罗对她的印象并不深刻,因为他们接触的时间太少了。

当米开朗基罗来到人世的时候,他已经有一个哥哥,名叫利奥那多,不过对于一个喜欢孩子的贵族家庭,有了一个新的生命还是让人兴奋的。

当时父亲抱着小米开朗基罗亲了又亲。“嗨,多强壮的小伙子,这才是咱们博纳罗蒂家族的后代。”

看着父子两个亲热的样子,母亲幸福地微笑着,感受着家的温暖。这时候说话声把利奥那多吵醒了,他揉一揉眼睛,2岁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已当哥哥了。

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小米开朗基罗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在不断地幸福成长。然而这个时候,母亲又有了新的孩子,原来的一个孩子就够他们忙的了,现在孩子接二连三地出生,的确让母亲有点招架不过来,家里没有那么多佣人,而且最主要的是奶水根本不够孩子吃的,这可如何是好呢?

疲惫的母亲经常拖着怀孕的身体,抱着弟弟博纳罗托,一手拉着小米开朗基罗,后面还跟利奥那多。晚上的时候,母亲经常累得直不起腰,有时她忍不住向自己的丈夫抱怨。

丈夫虽然脾气不好,但对于自己的妻子还是非常爱的,他也非常理解自己妻子的难处,可是家里实在没有那么多钱找专门照看孩子的佣人,而且孩子也只喜欢和母亲待在一起。

这个时候,别人介绍来了一个女人,她愿意带小米开朗基罗,只要很少的钱就行,不过得把孩子带到自己家里养。这正符合米开朗基罗家里的情况,孩子不经常见母亲,也就不会天天跟着母亲不放了,那样母亲的重担也就可以稍微减轻点。

就这样,米开朗基罗被送到塞蒂涅阿诺的一个石匠的妻子那儿喂养。后来,他经常开玩笑地说,他的雕塑家的志向源于这石匠妻子的乳汁。

在这个新家庭里,米开朗基罗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这是他很少见到的,因为家里的管教比较严格,他很少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在石匠家里,一切东西对于他来说,都是那么有趣。

天空也显得格外蓝,偶尔有几只小鸟在上面飞过,有时还落在门外的柴草堆上,还有母鸡、小猪,这些让米开朗基罗很快忘记了离开母亲的痛苦。

在小米开朗基罗的眼里,石匠家里的空间虽然很小,却很有趣,他能够爬上粗笨的椅子玩耍,去拿桌上的任何东西。地上爬的小虫,墙上挂的圣母像,门外堆的石头,都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甚至对石匠那沾满石粉的粗壮手掌上粗粗细细的纹路都感到好奇,他总是瞪大眼睛寻找一切有趣的东西。

在这里,米开朗基罗还接触到了一个新的事物,那就是石雕。那个石匠叔叔一天到晚手里都拿着锤子、凿子,在那一块块的石头上“叮叮当当”地敲得石头火星四冒。

那时候米开朗基罗年纪还小,他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但是他却对雕刻有了很深的印象,这成为他后来一辈子都不可磨灭的记忆。他觉得石匠的雕刻技艺实在是太奇妙了,坚硬的石头被像画粉一样拉长,搓圆,变成一件件可爱的东西。他也想用一只手拿起凿子,一只手拿起锤子。

有的时候,他忍不住上前去帮忙,石匠叔叔总是停下来,然后用粗糙的大手在他的头上抚摸着,并给他一把小锤子,让他去一边的石头上敲。

这样,小米开朗基罗就很高兴地跑到了一边,然后也像石匠那样在石头上认真地敲起来。

可是往往正在敲得高兴的时候,石匠的妻子就来了,一看到小米开朗基罗在敲石头,就大叫着说:“天啊!这可不是你要干的活,把小指头敲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快把锤子给我。”

小米开朗基罗可不干,他一个劲地后退,还不忘用锤子敲一下石头:“我要敲嘛!我要敲嘛!我也要做石雕。”

这时石匠妻子赶快从口袋里拿出一些好吃的,塞进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又趁他不注意,拿走了他的小锤子。

小米开朗基罗的童年就这样在石匠家里度过了,虽然没有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可是他并没有感到多少不快乐。

米开朗基罗住在石匠家的这些年里,他很少回自己的家,在他的印象里,好像只回去过一次。

那是因为母亲在生下自己最小的一个弟弟后去世了,父亲把米开朗基罗接到家里,和母亲见最后的一面。

那个时候,米开朗基罗才五六岁的样子,所以并不知道失去母亲对于自己有什么影响。再说,他一直与石匠夫妻在一起,与父母的关系就显得有些淡薄。

又过了几年,这时候米开朗基罗已经10岁了。40多岁的父亲续娶了一位年轻能干的妻子,所以全家要迁往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当然也必须跟着一起去。

在与石匠夫妻恋恋不舍地告别后,米开朗基罗来到了自己在佛罗伦萨城的新家里。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的哥哥和3个弟弟,他在石匠家的几年,母亲又给自己生了两个小弟弟,他们分别是乔凡·西莫内和西吉斯蒙多。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中部城市,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位于该市中心的圆顶大教堂和市议政厅象征着佛罗伦萨的时代精神:既有尖锐的政治批评,又有美好的艺术创造。

米开朗基罗站在穿城而过的阿尔诺河边,惊叹着这15世纪的城市风景画,夕阳下的粼粼水面,葡萄藤覆盖的庭院露出一角,高耸的钟楼旁飞过几只鸽子。

喜欢上艺术之神

从乡下来到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一下子来到了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这里的资本主义发展走在了当时世界的最前列,新的文化思想与旧的文化思想并存,人们正在遭遇严重的信仰危机。

在佛罗伦萨,一座座黑暗的宫殿,塔楼如长矛直戳天空,山丘蜿蜒枯索,在淡蓝色的天空中呈一条条的细线,一丛丛的小杉树和一条银色的橄榄树林如波浪般地起伏着。

在佛罗伦萨,一切都在讲究典雅高贵。洛朗·德·美迪奇那略带嘲讽的苍白面容,马基雅维里的大嘴巴,波提切利名画《春天》里的淡金色头发、贫血病的维纳斯,这一切相会在一起。

在佛罗伦萨,人人都是自由的,而个个又是专横的,人们狂热,骄傲,神经质,沉溺于所有的疯狂盲目之中,被各种宗教的或社会的歇斯底里所震颤,生活是既舒适得像在天堂而又极堕落像地狱一般。

在佛罗伦萨,公民们聪明、偏狭、热情、易怒、口若利剑,生性多疑,互相窥探,彼此猜忌,你撕我咬。

在佛罗伦萨,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自由思想没有人欣赏,所以,他也只能像一个英格兰清教徒似的在幻梦般的神秘主义中终其一生。而萨伏那洛拉却让他的僧侣们围着焚烧艺术作品的火堆转着圈跳舞,庆祝胜利。可是,3年后,佛罗伦萨的思潮却死灰复燃,烧死了萨伏那洛拉这个先知先觉者。

来到在佛罗伦萨的家后,父亲很快就给米开朗基罗找了一个学校。在来到学校前,米开朗基罗已背熟了父亲经常唠叨的那句话:“孩子,我要送你去深造,将来像佛罗伦萨的所有富豪一样,红衣主教也会和你亲切地打招呼。”

不过学校的课程米开朗基罗并不是很喜欢,特别是那些枯燥无味的拉丁文和让米开朗基罗感到无聊与僵化的基督教文化,他需要新的思想、新的东西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所以在学校里,最吸引他的只有素描。

不过,这可不是博纳罗蒂家族里的人喜欢做的事情,在他们眼里,艺术可不是个体面的工作,他们需要的是虔诚的基督徒,需要的是在政府部门里任行政长官。

在米开朗基罗的父亲及兄弟们的眼里,除了那些颂扬基督的艺术还有一点存在的价值外,其他艺术都是对基督的亵渎,应该丢弃到垃圾堆里。

在米开朗基罗的父亲看来,博纳罗蒂家族的人,应该像皮蒂、斯福齐、美迪奇等世家贵族一样,自己的儿子们都应该经商或者做官,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什么穷困的艺术家。

正是因为这个,米开朗基罗被父亲及叔叔伯伯们瞧不起,并且常挨他们的殴打,他们把对艺术家这一行当的仇恨,发泄在了米开朗基罗身上,他们以家里有一个艺术家而感到耻辱。因此,他自幼便懂得了人生的凶险,并尝到精神上的孤独。

虽然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个继母,而且继母对自己也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米开朗基罗却从来不开心。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就是多余的,他认为自己与这个家族有点格格不入。

但是,米开朗基罗从来也没有恨过这个家,他只是感觉自己与这个家族里的其他人不一样,他甚至非常爱这个家。从这里可以看到,小米开朗基罗的心理矛盾。

米开朗基罗生性固执,决定了的志向是不可能改变的,虽然自己在这个家族里,是第一个喜欢并从事艺术的,虽然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可是他并没有放弃。

而且由于米开朗基罗从小一直没有在家生活,在石匠家里一直受到保护和溺爱,很少有自己得不到的东西,现在虽然是在家里,有许多严厉的长辈,还有哥哥弟弟,可是他并不能一下子改变自己的性格,他不会轻易地对别人屈服的。

父亲一看到米开朗基罗拿着画板,就气不打一处来,开始还忍住没有发火,只劝告米开朗基罗不要再画画,因为博纳罗蒂家族就没有干这个的,可是看看米开朗基罗没有一点改过的样子,就生气了。一次,他狠狠教训了米开朗基罗一顿,他认为这个孩子真是在石匠家里被宠坏了,揍他一顿他就再也不敢不听话了。

可是结果并没有像父亲预料的那样,米开朗基罗不但没有改过的表示,而且一边哭一边说:“我们家族为什么就不能画画,难道以前没有人画画我就不能画画吗?我就要画画,偏要画画。”

半夜里的风越刮越大,不知哪家的窗户没关紧,发出“哐啷、哐啷”的声音,窗台上的一只野猫瞪着发亮的绿眼睛,对着床上的米开朗基罗叫了一声。他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稍微一动,就像火炙一般的疼痛。

“不,我没有罪,万能的上帝知道。”他死死地咬住被子。同睡在一张床上的大弟弟无意中伸腿蹬了他一下,疼得他差点叫起来。

现在的米开朗基罗确实有点恨父亲,恨自己的叔叔了,他也恨哥哥只会画十字,因为这里没有人同情他,甚至连句宽慰话也没有,小弟弟还对他做鬼脸。

不过还好,米开朗基罗还有一个继母,父亲走后,他拿着烛台上楼来了。继母用手轻轻摸了摸他滚烫的额头,叹了口气,米开朗基罗看见她的眼泪竟然流下来了。然后她又用湿毛巾浸在冷水里弄湿后,敷在米开朗基罗的头上。米开朗基罗感觉到了一种母亲的温暖,他感激自己的继母在没有人关心自己的时候,给予自己的爱。

不久,米开朗基罗身体复原了。他没有听从父亲的教导改变志向,而是从此变得更加大胆,以前还是偷偷地画,现在不仅没有一点收敛的意思,而且经常不知道跑到哪里去写生了,很晚才回家。见到父亲也只是简单地问候一下,没有任何多余的话。

看着儿子这么倔强,父亲也只有叹气了!这可真是父子天性,自己年轻的时候其实不也是这样吗,为什么要苛求自己的儿子呢?儿大不由爹,爱干什么干什么吧!米开朗基罗就凭着这点意志,最终战胜了父亲想改变儿子思想的意图。

随着时间推移,米开朗基罗的绘画生涯也有3年了,他已经13岁了。现在学校的素描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米开朗基罗的需要,他急需一个比较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可是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老师呢?家里人根本就不支持自己画画,拜师学艺可是要花钱的,父亲会给钱让自己找老师吗?

看来找个好老师只能在想象中了,米开朗基罗悲观地想。不过,这个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消沉,只要开始画画,他的心情一下子就陶醉在其中了,他的整个人都被艺术吸引了。在画画的时候,他甚至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睡觉。

由于米开朗基罗经常在外面进行写生,也逐渐接触到一些画画的人,其中一个叫哥拉那的人,与他十分要好。

第一次看到米开朗基罗的画后,哥拉那就问他在哪个画家的门下学习,当听说米开朗基罗只是在学校的素描课上学的画画后,感到非常吃惊。他认为米开朗基罗真是个天才,一定要带他见自己的老师多梅尼科·吉兰达约。

吉兰达约的大名米开朗基罗可是早就听说了,他可是当时一个著名的画家,他的素描课老师就曾跟吉兰达约学习过,还曾经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学生提到过这个画家。

1449年,吉兰达约生于佛罗伦萨金属花环制造工家庭,小的时候曾随父亲学做金工,后来改行学习了绘画与雕刻。他的老师是著名雕刻家、著名画家波拉尤奥罗和委罗基奥。吉兰达约是一位集各家之长,拥有自己艺术风格的画家。

吉兰达约的艺术集15世纪后半期意大利美术成功之大成,因此在画坛享有盛誉。

吉兰达约的色彩和色调的新鲜感,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是第一流的,他还善于把建筑、雕塑和人物融合在统一的绘画空间里,他在处理人物形象时重视人物个性的描绘,所以他的绘画被称之为15世纪佛罗伦萨绘画成就的总结。

这个时候的吉兰达约正处在自己事业最旺盛的时期,他刚刚接受一项任务,就是创作新圣玛利亚教堂诺韦拉歌坛上的壁画,这将成为他一生最伟大的代表作。

当自己的朋友说要把自己引见给著名的画家吉兰达约的时候,米开朗基罗高兴地跳了起来。不过他又有点担心,因为这可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画家,他这个业余爱好者会不会让名画家看不起呢?

哥拉那看米开朗基罗开始非常高兴,后来又有些犹豫,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心事。他宽慰米开朗基罗说:“吉兰达约可是个好老师,他非常平易近人,不会看不起你的,你放心吧!”

就这样,他们约定在下一周,一起去见吉兰达约。

短暂的学画生涯

时间很快到了,米开朗基罗顺利见到了吉兰达约。吉兰达约的确如哥拉那说的那样,没有多少架子。

哥拉那首先向自己的老师介绍了一下米开朗基罗,他说:“先生,这是博纳罗蒂家的孩子,名叫米开朗基罗。他的画艺不错,想得到先生的指点。”

吉兰达约当时正在画室画画,抬起头来打量了一下米开朗基罗。只见面前的这个年轻人身材细长,面颊消瘦,浓密的黑发,眼睛特别有神。米开朗基罗也抬头看了看吉兰达约,这是一个中年人,身材并不很高大,眼睛有些微的笑意,头发有些灰白,不过看起来挺有精神。

“哦,米开朗基罗先生,你在哪位画家门下学过艺呢?”

“先生,我没有专门学过绘画,只是在学校的素描课上学过一些,我们的素描老师经常提到您的大名……”

米开朗基罗一边说着,一边双手递上了自己带来的一些画作。“先生,这是平时的一些写生,请先生给予指点。”

吉兰达约接过米开朗基罗递过来的几幅画,随便翻看了几张,发现米开朗基罗的写生笔法虽然有些笨拙,但是却有一种特别震动人的力量,有一种刀劈斧凿的感觉。

他微笑着拍了一下米开朗基罗的肩膀,“画得还不错,小伙子!你愿意来这里跟我学习吗?”

听到吉兰达约的赞赏,米开朗基罗非常高兴,他连忙说:“当然,当然愿意。不过……”

米开朗基罗欲言又止,吉兰达约盯着米开朗基罗的眼睛看了一下,想从中知道他想说什么。

“你愿意来的话,明天就可以来学习。你不想来学习吗?”吉兰达约殷切地问。

“不是,可是我交不起学费……”米开朗基罗一边说一边红着脸低下了头。

“你不是博纳罗蒂家的人吗,你父亲还能拿不出这几个金币来?”

“我父亲是不让我学绘画的,他听说我出来拜师一定不会出钱支持我,所以……”

“嗯……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愿意学,你明天来吧,我不收你的学费。”就这样,米开朗基罗成了吉兰达约的弟子,开始了自己真正的艺术之路。

第二天清晨,米开朗基罗早早地就来到画室,画室的天花板很高,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子,上面摆着画画的各种杂物,散发出油彩的刺鼻气味。

这时候画室里还没有人,所以非常安静。米开朗基罗打量着画室里的一切,老师吉兰达约的桌子在画室的高台上,整整齐齐地摆着铅笔、画笔、速写本,沿墙挂钩上挂着其他器具。

正在到处打量的米开朗基罗忽然看到一个东西,那正是吉兰达约的画稿,就在他的画架上,虽然蒙得非常严实,但米开朗基罗知道下面一定有东西。米开朗基罗非常好奇,不知道这位艺术家的画稿是什么样子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米开朗基罗想打开画稿看一下,虽然他有点犹豫,但还是小心翼翼地将吉兰达约的画卷展开了。画卷正是吉兰达约这几天苦苦思索而创作的壁画草图。以后拓画在圣玛丽亚诺维拉教堂整个圣坛两壁上,一组表现圣母生平,一组表现圣约翰生平,这是佛罗伦萨富商托尔纳博尼的订单内容。

米开朗基罗瞪大了眼睛,仔细地看着老师的画作,并细细地观察着其中的每一笔线条。画稿构图简洁生动,而且还出现了现实中的妇女形象,从画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吉兰达约的艺术构思。

突然他有了临摹的渴望,于是赶快拿起笔和一张纸,在一边临摹起来,开始由于紧张,线条画得非常糟糕,不过画了几笔后,米开朗基罗的情绪渐渐平稳了,碳笔下的线条也变得流畅起来。通过临摹,平时一直捉摸不透的疑团似乎也得到了解释。

就在米开朗基罗沉浸在绘画之中时,吉兰达约威严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了,“你没有权力偷看。”米开朗基罗由于担心责罚,想遮住桌上的画卷,却在转身的时候把手中的碳笔落在地上。

吉兰达约看了一眼米开朗基罗临摹的画,又看了他惊慌的样子,语气缓和了一下说:“回你的桌子上吧,很快要上课了,你的同学也要来了。”

画徒们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写生,在吉兰达约的指点下,米开朗基罗的画艺进步得很快。在绘画的间歇,吉兰达约也指点他进行一些雕刻。吉兰达约发现,米开朗基罗的个性风格在雕刻中显得更加合适,有的作品简直让这个做老师的都有点忌妒了。

米开朗基罗在绘画时,越来越显示出一种反叛精神。他不太喜欢基督教艺术的清规戒律,更喜欢一种自由的创作,他喜欢表现人体美,而不是基督教的病态美。

当然这也与文艺复兴的社会思潮有一定关系,13世纪晚期的佛罗伦萨,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文艺复兴思潮,特别是在但丁、彼特拉克的著作以及乔托的绘作诞生的时代。到米开朗基罗的时代,文艺复兴已经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文艺复兴特别崇尚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作风,大力提倡健康的人体艺术美。

虽然吉兰达约一再告诫米开朗基罗,必须多画穿上衣服的人像,这样才能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但是米开朗基罗不满足整天去临摹穿着宽大衣服的人物形象。

对于一切有益的事情,吉兰达约的画室都采取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他非常主张博采众长,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在跟随吉兰达约学艺的这段时间里,米开朗基罗学习了许多绘画艺术知识,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然而,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之路并没有走太远,因为米开朗基罗发现绘画并不能使自己得到完全满足,他渴望一种更了不起的艺术,他需要新的艺术激情,他感到绘画已经不能再使他的心灵得到安慰,不能再让他悸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他希望得到一些更有质感的东西,那样感觉更加实在一些。

可是那是什么呢?雕刻,对就是雕刻。

有一天,米开朗基罗终于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雕刻,而不是现在所学习的绘画。

那是在一次雕刻创作之后,他欣赏着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作品,感到从没有过的感觉,这不是自己在作画之后的兴奋,这是一种创作带来的激情,他感到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燃烧了,这正是他一直渴望得到的。相比绘画而言,他更喜欢立体空间的雕刻艺术,那比这平面的绘画更过瘾,更富有自由的造型想象力。

当米开朗基罗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感到自己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他现在找到了自己要终身从事的事业,他一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雕刻家,他要世界都知道自己的名字,他要创作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他要成为博纳罗蒂家族的骄傲,而不是像父亲说的那样,只会给家族的脸上抹黑。

现在米开朗基罗的心里,已经有一个伟大的名字,那就是有名的多纳泰罗。多纳泰罗是15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也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第一代美术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的共同特点是推崇和借鉴古典美术,多纳泰罗自然也不例外,多纳泰罗一生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

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他的代表作品有《圣乔治像》、《加塔梅拉达骑马像》等。

米开朗基罗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个和多纳泰罗一样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家,这就是他现在最高的理想,他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当打定了主意以后,米开朗基罗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吉兰达约,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

吉兰达约听了自己学生的想法,知道这是要离开自己了,不过他心里也非常赞同,因为他也发现了自己学生身上的这种艺术潜质。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他们一年多的师徒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有人说,米开朗基罗之所以离开自己的老师吉兰达约,是因为他最初的几件作品获得极大的成功,他的老师因此忌妒起他这个学生来,并因此直接导致他们的师生关系破裂。也有人说是吉兰达约首先发现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刻才能,主动指导学生另投师门的。

这其中的真正原因,恐怕谁也说不清了。不过米开朗基罗的确跟随吉兰达约学过艺,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教诲,这应该是真实无误的,这从米开朗基罗后来的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得出来。

就这样,米开朗基罗开始了新的艺术之路,尽管这离绘画艺术并不是很远,但毕竟是一个不同的领域,自己并没有多少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真正地专心学习过,所以他想尽快找一个新的老师,最好是能够像多纳泰罗那样的伟大人物。

新的艺术爱好

经过选择,米开朗基罗很快转入洛朗·德·美迪奇在圣马可花园开办的雕塑学校,在这里的老师是贝托尔多,他是多纳泰罗的弟子。米开朗基罗敬佩的多纳泰罗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不在了,现在能够跟他的弟子学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贝托尔多个子不高,头发已经花白,头上还戴着一个头巾,裤腿上沾满了大理石的石粉。在他的眼里,每块大理石都是美味佳肴,所以这也导致了他喜欢烹调。

第一次见面,贝托尔多问米开朗基罗是否想学雕刻,而这个问题在米开朗基罗看来分明是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决心。米开朗基罗觉得自己的自尊心顿时受到了伤害,于是,他涨红着脸,咬咬嘴唇,点了点头表示自己非常想学雕刻。

“多纳泰罗的雕刻技艺,可不仅仅体现在凿子和锤子上,你来这里首先要做的和原来一样,还是绘画。懂吗?没有这个基础,雕刻是不可能的。”贝托尔多好像并没有感觉到米开朗基罗的窘迫,继续在向米开朗基罗说着。

“这里可不是吉兰达约的画室,美迪奇庭园只欢迎有教养、彬彬有礼的来访者。”米开朗基罗这才体会到以前在吉兰达约画室的温暖,哪怕是师兄们恶作剧的笑声,也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接下来的日子还不错。虽然在这里的老师总是让他绘画,不让他进行雕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老师总算答应他进行雕塑了。当然不是用大理石,而是用泥土和蜡,那个贝托尔多一再强调,当初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时候,就是这样教导的,这是一个必经阶段,哪怕已经开始在大理石上进行创作了,也要用泥土做出一个样本来,这样才能做出更完美的艺术品。

不过这也不错了,米开朗基罗感觉自己的手离大理石越来越近了,他希望自己早一天拿起锤子和凿子,在大理石块上进行敲打。

当米开朗基罗的学艺生涯进行到第六个月的时候,终于得到贝托尔多的应允,让他雕刻一个老年人的头像。

那天真的很巧,美迪奇亲王刚好来这里视察工作,他一眼就看到了那个专心致志进行雕刻的年轻人。当然米开朗基罗不是因为亲王才这么专心,他一直都是这样。而且这可是他在这里的第一件雕刻作品,他当然是非常认真了。

看来,美迪奇亲王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很感兴趣,他围着看了好久,最后说:“年轻人,雕刻得不错,不过还有一个缺点,老年人的牙齿一般都不会太好,缺一两个看起来更真实一些。”

米开朗基罗听到亲王这样说,不禁灵机一动,于是回答说:“亲王陛下,你说得太对了,不过我还没有完成呢!”

一边说,米开朗基罗一边动手,一会儿,那个老人雕像的嘴里就少了一颗牙。“现在看起来是不是好多了,亲王陛下!”

美迪奇看到米开朗基罗这么机灵,非常高兴地说:“是的,现在的确是好多了。今天你可以到我的庄园里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吃个饭吗!”

当天晚上,米开朗基罗就来到了美迪奇的宫殿里,在这里,美迪奇对他大加夸奖,他说:“贝托尔多早就发现了你的天才,你会成为多纳泰罗的出色继承人,甚至超过。”

说着,美迪奇还拿起一个蜡制样品说:“这上面有你的语言,你的歌声,还有你的坚强意志,我说的对吗?”

米开朗基罗的心底涌起一股热流,猛然冲散了他长期以来积压的屈辱、忧虑和孤独感。

从此,米开朗基罗不仅得到亲王允许经常和他的儿子们同桌共餐,而且还可以住在宫殿里,每个月得到5个金币的薪水。这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职位的年轻人来说,无异是一种恩赐,但是米开朗基罗并不以此为荣耀,他似乎很少关注自己的生活,而是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中。

现在,少年米开朗基罗身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洛朗·德·美迪奇在圣马可花园开办的雕塑学校,有著名的玛西尔·菲辛、伯尼维埃尼和昂吉·波利齐亚诺,在他的宫殿里,汇集着不计其数的艺术品。米开朗基罗在这里真是大开眼界,见到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作品。

米开朗基罗陶醉于古代艺术家们的思想之中,由于沉湎于古代生活中,他的心灵充满了古代精神,他贪婪地吸收着古代收藏品之中的艺术养料,沐浴在柏拉图门徒们的博学的和诗意的氛围之中,慢慢地,他变成了一位古希腊雕塑家。

每天,当米开朗基罗拿起凿子和锤子,仿佛又回到了儿童时代,耳边响起了母亲低声的祈祷,眼前呈现出奶妈家门口的情景。米开朗基罗与大理石息息相通。当他不耐烦,甚至发怒的时候,大理石就会呲牙咧嘴地报复,好端端的石料会突然出现一块结疤,一个丑陋的空心窟窿。

米开朗基罗同情这些被遗弃的大理石边角料,也知道它们各自的不同颜色在显示着自己的脾性,渴望成为艺术长廊中的精品。他凭着自己的天赋感觉,挥起锤子,手中的凿子有规律地移动,“当当”的韵律响起,大理石表面便出现了点、横、竖、交叉各种形状。

就这样,在贝托尔多的指导下,米开朗基罗完成了他少年时期的第一件雕刻艺术《阶梯旁的圣母》。这部作品以圣母怀抱婴孩耶稣侧身坐于梯旁的姿势,表现了当时雕刻中罕见的粗朴壮实的形象,尤以姿态的沉静庄重深得古典风格的精髓。

米开朗基罗在这件浮雕上已开始采用“过度琢磨”的技法,先用锉刀锉去粗糙表面,然后用细砂纸精心细磨,最后让石块磨出鲜亮的大理石晶粒,凸显高光部位,整体作品具有浓厚坚实的质感,这高超技法的秘诀正是贝托尔多悉心传授的。

当时美迪奇亲王曾专门请了许多当时有名的学者观看,书房的厚实大门开了,从出来的学者脸上的神色和相互交谈的举止上已看出,米开朗基罗的浮雕作品获得了成功。米开朗基罗松开了贝托尔多粗糙的手,激动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几秒钟后,师徒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不久,米开朗基罗又创作出了著名的《半人半马怪与拉庇泰人之战》。半人半马怪是希腊神话中的角色,是贴撒里国王伊克西翁和云的产物。半人半马怪有很多分类,有的拥有人的身体和四肢,但从腰部向后却延伸出马的躯干和后腿,有的拥有一双翅膀,有的还长有一对马的耳朵。

半人半马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它们常像猎人一样装束,近东地区的人们把半人马当作自己的守护神。中世纪时期艺术品中人马怪成为常客,例如著名的贝叶挂毯里就绘有它的形象。

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反映的是一场半人半马怪物的逼真混战,人妖混杂,战况空前激烈,开始显示了米开朗基罗集中一切注意于人体表现,特别是强力运动的人体表现的个人风格。

同时,《半人半马怪与拉庇泰人之战》充满希腊裸体的匀称美,是一则远古神话在文艺复兴世界中的再生。这座只有不屈不挠的力与美占主导的威严的浅浮雕,反映出少年米开朗基罗的勇敢心灵及其粗犷的雕刻人物的手法。

多纳泰罗大师的作品以含蓄、细腻的典雅风格,表现新时代的英雄主义。而米开朗基罗则大胆地撕下温情脉脉的纱巾,赤裸裸地呈露出疯狂厮杀的场面。

仇恨的目光,扭曲的躯体,吼叫的斗士,痛苦挣扎的伤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每个人的紧张肌肉上。这是生与死、黑暗与光明的殊死较量,这是不屈服命运而终于冲出苦闷阴影的理想英雄象征,这是吹响人文主义胜利号角的时代旋律,米开朗基罗在这段时期中的生活十分惬意,可是短暂的幸运之后,一次悲惨的遭遇却对他的肉体和精神带来严重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