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尊重男孩,不要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鲁迅先生讲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如果父母经常打骂男孩,必然会伤害男孩的童心。不顾情况地对男孩恶语相加,实际上是一种对男孩的摧残,这对男孩的一生将造成很大的影响。
再小的男孩,也有被尊重的权利
现代家庭提倡自由平等和民主,不能忽视孩子作为家庭中重要成员的重要性。尊重孩子的权利,是营造和谐家庭的重要条件。父母们都讲“民主”,有彼此尊重的意识。但在家庭中,对待孩子时,父母却忘记了民主和权利。孩子也是需要平等对待的,也渴望获得尊重和重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孩更需要被重视和被尊重。然而,有些父母时常对待男孩采取棍棒教育,轻则辱骂,重则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在潜在的家长意识里,男孩们是年幼无知的,只有靠骂的方式来提醒他们做了错事,靠打来让孩子长记性。对孩子负有完全的责任让父母们有了权利来指挥他们,命令他们变得听话懂事。虽然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和权利,但是不能无原则无限度地管教,独断专行、主观片面,站在成年人的立场说教,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过分看重和滥施自己的权利而忽略了男孩的权利。每一个孩子来到世间都是用来疼爱的,他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呵护。即使年龄再小的男孩,父母也不能忽视他的权利,随意呵斥和打骂孩子。
有一天,妈妈发现儿子在自己的屋子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垂头丧气,非常替他着急。
她觉得儿子一定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受到了什么挫折,于是想帮助儿子渡过这个难关,但是又不好直接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过了不大会儿,儿子出门了。妈妈再也坐不住了,立马想方设法打开了儿子的抽屉,拿出了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把日记翻开时,手却抖了一下——原来儿子的日记中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想您会来偷看我的日记!如果你尊重我,以后请不要这么做!”
父母是否尊重男孩,将对男孩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予以特别的重视。孩子再小,也有人权,但在很多父母那里,孩子的诸多权利却常常被忽视。我们常常以那种君臣的心态面对孩子,父母、老师是“皇帝”,孩子是“臣民”,成人永远没有错,孩子却总是错得离谱。男孩在成长的过程里,不应该只是被保护、被限制、被约束、被处罚,应该有被尊重的权利。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平等权、分享权、体验权以及探索权、独立权。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这些权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还包括孩子的隐私权。以下几个权利,是每个孩子(当然也包括男孩)都拥有的,但却常常被忽视。
(1)平等权。孩子是世界和平的象征,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国界、阶级观念、种族歧视,没有职业等级、性别偏见、贫富差距等之分,孩子的世界纯洁无瑕,很多对世界和社会的不平等观往往来自成人。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不应该将这种不平等观念灌输给孩子,应该传授他们真正的平等观,告诉孩子,成绩的好坏并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长相的美丑、家庭出身、个人身份以及生活的贫富等,都不会影响和阻碍个人的成长。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同样拥有快乐、学习和成长的权利。在教育男孩时,父母要告诉他们,不要与别人攀比财富。即使有的孩子天生聪颖,有的孩子显得笨拙,智商稍差,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和享有爱。有的孩子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有的孩子平凡无奇,貌不惊人,但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得到改变和弥补的,个人的差异不代表孩子的全部。在生活中可以有这样的感受:即使赛跑没有赢得冠军,也同样可以享受与人竞逐的快乐;即使不具备绘画的天赋,依然可以拥有描绘心中的梦的热情。所以,父母不要让轻易的否定与拒绝改变孩子的未来甚至一生。唯有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才会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挫折,才会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只有平等地看待孩子,孩子才能平等地看待父母。
(2)分享权。孩子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懂得分享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会把在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完全不落地讲给父母听,让父母也像自己一样快乐。所有的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包括宇宙的变化、天地的迷惑、世界的困境、自然的神奇,凡是能够发现和探索到的,孩子是很善于与他人分享的。可事实是,每当孩子想要高兴地给大人们讲解某个新发现或者新体验时,大人们往往会说:“小孩子懂什么?上一边玩去,别捣乱!”孩子的分享权被剥夺了,久而久之,当父母想听听孩子的新鲜事的时候,孩子却怎么也不肯说了。分享应该是双向的,大人们快乐的事可以和孩子说一说,孩子就愿意把自己快乐的事告诉大人们听。不要以为只有成年人之间才可以交流心得,分享心情。其实孩子更渴望被理解,他们会因为与父母一起分享快乐而感到非常自豪和愉快,只要父母给他们分享权,孩子就会乐于诉说。
(3)体验权。体验是孩子汲取智慧源泉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孩子心智发展的花园。但有些父母却认为小孩子不需要体验,只要告诉他们怎么做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教给他们做就可以了,这是不正确的。也有的父母会认为让孩子自己体验是一件冒险的事,从而会不由自主地剥夺孩子体验世界的权利。当孩子想在深夜看看北斗星,却被告知“天黑不许出门”;当孩子抓一把泥土想闻闻是什么味道时,却被父母一手将泥土打掉;当孩子对刚出生的小猫充满了好奇时,却被父母拉走并告知“不许靠近它们”;等等。孩子与日月星辰、山川泥土肌肤相亲的体验权被剥夺了,孩子体验自然、感知生命的权利被剥夺了,孩子体验发现和探索的乐趣被剥夺了。所有的体验都被阻止,那么孩子的兴趣当然也就越来越少。尽管学校、书本、网络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乐园,对身边和遥远的世界有着最详细的介绍和资料,大量的图像充满着迷幻和绚丽,高科技展现的是前所未有的新奇和刺激,然而这些都比不上亲自体验带来的感受更能让孩子记住、领悟、进步。现代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可是距离自然界却越来越远。没有亲身体会,就没有对世界的充分认识和感知,所以,父母要把体验权还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切身感受,让孩子自己学会探索,享受发现的过程和成就。
(4)探索权。每个孩子都喜欢“探索”,也正是在一个个的探索中,他们逐渐长大,变得聪明、学识渊博。在各式各样的探索中,孩子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然而,每当孩子想要探索时,父母都会充满了担忧,然后用一些禁忌和命令阻止孩子进行活动,而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被禁止,那么想象力和潜藏在孩子身上的天赋也可能随之磨灭。所以,当孩子向父母提出“十万个为什么”时,父母不应该找理由搪塞,或者不耐烦地回答“不知道”,甚至呵斥孩子“少问问题”。鱼睡觉闭不闭眼睛?家里的灰尘为什么特别多?蜜蜂是如何采蜜、筑巢、做蜂蜜的?茶是怎么种的?孩子的问题是无止境的,所以永远都有着探索的欲望。父母不要给予太多的限制,因为这些与他们的学习密切相关。对待孩子的提问,父母应该耐心地解答和容忍;如果孩子喜欢冒险,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甚至对危险的地方感兴趣,父母应该给予安全指导,必要时可以陪着孩子一起体验。喜欢探索的男孩大多比较聪明,见识广泛,学识丰富。而凡事都听家长话的乖男孩,并不利于性格的塑造,当然在探索能力和成长锻炼上也会稍逊一等。所以,父母不要给男孩太多的限制,那样只会毁灭孩子的智慧,妨碍他们的成长。
(5)独立权。独立是男孩的必备品质,父母应该让男孩从小就具备独立的意识。独立的孩子比较有主见、生活能力强,内心强大,不畏困难和挫折。独立的孩子喜欢争论、性格会表现得固执任性、常常特立独行,不喜欢被拘束和既有的成规的限制,他们更不想听从天命、墨守成规。思想独立、有主见的孩子往往凡事自己做主,不听从父母的劝告和教诲,所以父母都会觉得太独立的孩子很难管,特别是男孩,一旦不听话、倔强甚至和父母唱反调,父母就会十分头疼。在管教这类孩子上,他们会剥夺孩子的独立权,不愿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其实,父母是可以给孩子独立权的,让孩子自己学会“飞翔”。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和自理能力。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思想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独立、兴趣独立、品位独立、说话独立(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欣赏角度独立。当孩子尝试独立时,父母需要极大的雅量与容忍。包括容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容许孩子犯错误,容许孩子失败等。孩子在练习独立的过程中难免会跌跌撞撞,表现出迷茫、脆弱和失败,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每一个孩子从年幼到成熟,都要经历独立的历练。只有做到独立,才可以充分地认识世界、感知生活,才可以变得强大和勇敢。这正是培养男孩所需要的。
除此之外,孩子还拥有很多其他权利。因此,教育男孩要真正从人性出发,尊重男孩一切的天赋人权。男孩有权决定自己的事务,在受尊重的环境里成长,才有机会慢慢变得气质非凡。
尊重男孩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不甘落后、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并能超过他人的一种情感体验。做父母的一定要尊重男孩的自尊心。要保护男孩的自尊心,切忌在众人面前用命令和训斥的口吻和他们说话,对男孩采取冷漠和粗暴的方法都是错误的。
冰冰是个腼腆的小男孩,从小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过多的保护使得他养成了内向、胆怯的性格。10岁以后来到了父母的身边,为了让冰冰学习能够跟得上,父母想尽办法督促冰冰学习。一天,冰冰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被一道很简单的题给难住了。妈妈启发了好几次,冰冰还是不会,爸爸又讲了一遍,冰冰还是不会。爸爸生气地骂道:“笨得跟猪似的!”生性敏感的冰冰当场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噩梦,看见爸爸恶狠狠地指着他的鼻子,用手指着他的脸骂他。从此之后,一做数学作业,冰冰就紧张,越紧张越不会做。每次父母都毫不留情地加以训斥,冰冰每天晚上做噩梦,最后发展为死活也不学习了,父母只得让他在家休学。
即使年龄再小的男孩,也都有自尊心。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可能耍脾气、任性,不听老师和父母的话,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常常发生。而当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会高兴、情绪稳定,愿意听从老师和父母,变得爱学习。所以,要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在平时可以多表扬和鼓励,善于发现男孩的进步,要细心观察男孩的优点,对男孩每一阶段的提高要给予赞赏。
尊重男孩就是爱男孩。包括尊重男孩的感受、人格和潜能等。然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太懂得尊重男孩的重要性,常常忽视男孩的感受,或者强行按照自己的想法给男孩“约法三章”,除了学习,什么活动都不让男孩参加,结果当然适得其反。另外,过度溺爱也不是尊重男孩的表现,有很多父母对男孩呵护备至,把他们当小皇帝一样供着,言听计从,这实际上也是对男孩的不尊重,会妨碍男孩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男孩多一点儿自信和自立,让男孩学会面对现实,学会适应环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完善自身。相反,父母的过度保护,凡事都为男孩包办,不利于男孩成熟成长。
要尊重男孩,就不要贬低、嘲讽和挖苦。一定千万不能对男孩恶语相加,“傻瓜”“废物”“白痴”“弱智”等带侮辱性的语言坚决禁止。同时也不要用偏激或绝对的语言去评价孩子,比如“狗改不了吃屎”或“你也就这样了,不会有出息了”等。另外,强迫和命令孩子的话最好少说,如“我说不行就是不行!”“闭嘴,这没有你说话的地方!”等。对男孩进行威胁的语言很可能会让亲子关系变冷淡,如“躲开,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一辈子不回来才好呢”,等等,这些话会让男孩觉得很伤心,严重的则酿成离家出走的后果。
当男孩逐渐长大,接近成年,父母更应该尊重男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男孩。把男孩当成朋友,家庭的氛围就会多一些民主和和谐。当男孩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获得尊重的渴望和需要,他就能主动地与父母和谐相处。当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傅雷家书》里写到的傅雷先生与儿子朋友式的相处方式给很多家庭树立了教育榜样。有的男孩有话不愿意对父母说,多数是由于父母没有或忽视了尊重男孩的意识。因此,父母要学会尊重男孩,不轻易去触碰男孩的隐私。比如,成人之间通电话时,一般都不希望孩子在一旁听,反之,孩子打电话时,也不愿意受到成人的“干扰”。所以,父母不要总是不断地质疑孩子“给谁打电话呢”“谁来的电话,男同学还是女同学”,等等,男孩需要亲切的关怀,但不需要过度的“关怀”。
父母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男孩。尊老爱幼是我们提倡的一种社会公德,实际上,不但要爱幼,而且要尊幼。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人,他也有相对独立的人格,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父母在教育男孩时,不妨先和他做朋友,参与到他的游戏中,与男孩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样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尊重男孩,让他学会独立面对问题,学会管理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自主选择的能力,这时父母应该学会适当放手,让他们独自去锻炼成长。比如独立地处理有关个人的问题;管理情绪,允许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尊重他们的喜好;给孩子发言权,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等等。父母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成熟,变得独立,要循循善诱,给予适度的指导,而不是进行粗暴地干涉。
尊重男孩,先从遵守承诺开始。父母与男孩之间的互相承诺,也应该遵守社交规则,做到诚信认真。对男孩信守诺言,可以促进与男孩的良好沟通,也有助于培养男孩健康的人格。同时,培养男孩遵守承诺的习惯,有利于性格的塑造。在教育男孩时,尤其要告诉他,对待别人要讲承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平时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加上针对性的训练,就可以逐渐培养男孩对承诺的意识。当男孩认识到承诺的重要性,明白了“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办到”的道理,也就有了责任感。所以,父母千万不能漠视对男孩的承诺,要亲切地接纳,平等对待,合理地向他提出要求。同时,当男孩向父母诉说自己的需求时,只要合理可行,就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对待男孩的许诺,父母不要轻视,而应该鼓励他做好,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养成诚信待人和做事讲信用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每一个男孩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挖掘和发展男孩自身的优势,克服不良习惯,尊重男孩的人格,呵护他的自尊心。父母做到这一点,就不用担心与男孩产生代沟,当男孩觉得父母尊重自己的时候,就会很愉快地自愿接受父母的教诲,变得听话。当父母给予男孩足够的自尊,在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就会感觉轻松得多。
别强迫男孩,尊重男孩的选择
父母想必在男孩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想到了一个问题:给男孩一个快乐的人生,还是给男孩一个成功的未来?男孩长大后,是快乐重要,还是成功重要?实际上,当父母给男孩设定未来的方向和做人生规划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反映的是男孩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男孩的快乐和成功,是掌握在父母手中的。
有的父母认为让孩子过得快乐比实现成功重要。快乐是人生的真谛,没有快乐的成功是毫无意义的,只要孩子生活得快乐,就是最大的成功。或许成功应该是男孩的追求目标,但获得成功并不一定拥有快乐。
有的父母则认为,男孩的人生,成功应是第一位的。人生就是要追求成功,没有成功就谈不上快乐,为了成功,宁愿让男孩多一些“痛苦”,少一些享乐。
其实,快乐与成功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相容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有很多优秀的男孩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多才多艺,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在性格上也乐观向上,开朗活泼,生活非常快乐,这样的男孩可谓成功和快乐同时具备。这样的男孩不会因为失败而沮丧,也不会因为烦恼而停止继续追求成功的脚步。所以,这类优秀的精英式男孩,是让众多父母所羡慕和欣赏的,对男孩自己来说,是选择成功还是选择快乐都可以由自己做主。而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成功和快乐就像跷跷板一样左右着他们的心情和生活。有时候学习成绩提高了,获得小小的成功,但是玩的时间变少了,快乐也跟着减少;有时候玩的时间充裕,快乐多了起来,可是学习成绩平平,在才艺上也并不出色。有的男孩可能弹琴很棒,或者画画很好,看来很成功,但是却并不感到快乐。因为这种成功是完全在父母的“施压”下获得的,一旦表现不好,就有可能遭到打骂,这种成功又怎能让男孩快乐起来呢?所以,对这种男孩,最好不要强加给他们“必须考第一”“必须超过某某”等意识,不快乐的成功只能给男孩造成精神压力。
还有的男孩很有成功的天赋和潜力,头脑也比较聪明,但整天贪玩,不用心学习,和同学打打闹闹。对待这样的男孩,父母可以用一些成功者的榜样和例子来强化他的成功意识,可以让他踏实地学习,成功而不失快乐。
有的男孩天性活泼,每天无忧无虑,单纯乐观,似乎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在学习上,他们可能不会与别的同学那样力争第一,挤破脑袋往明星班、才艺班里钻。他们会觉得,80分和100分没什么区别,别人唱歌再好也不能阻挡我画画的快乐。这样的男孩学习上同样努力,对老师和父母的要求也会用心完成,但不是最出色的那一种,他们对待学习成绩和表现结果常常很淡定和超然。可是,很多父母却不这样想,别人家的孩子出色让他们觉得要让孩子知道“拼命”的重要性,于是命令孩子放下玩具枪开始学钢琴。久而久之,孩子即使获得了成功,也难以露出快乐的笑容。如果没有按照成人的愿望去做,则有可能改变男孩原本天真快乐的性格,变成心灰意冷的失败者。
所以,有的男孩在成功中享受快乐,比如考试考得好会非常高兴,考试落后几名就会心情沮丧;有的男孩无论成功还是不成功都可以得到快乐,正如淡然地对待进步、微笑地面对失败一样;有的男孩只有快乐才能成功,比如当听到表扬的话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在开心的状态下才会主动学习读书等;还有的男孩皱着眉头也能得到成功,也就是在逆境中成才。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属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优势,所以在教育男孩上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标准,成功也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借用。应该根据男孩的个人发展条件去塑造和培养人格、素质、才能和品德等。那种“快乐大于成功”和“成功比快乐重要”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教育男孩要因人施教。
在中国,大部分父母让男孩从小学这学那,其实并不了解孩子,更多的是为了在男孩身上实现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梦。这种管教男孩、鞭策男孩的方式实际上是爱孩子的一种误区。这样做往往并没有尊重男孩的选择,而是父母本身强烈的占有欲的表现,父母都会觉得,男孩是自己的,就得服从,我让你学什么就得学什么,我要求的目标非达到不可。在国外,家庭的教育方式就和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外国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在成长路上多为朋友关系,尤其是男孩18岁之后,就完全“放养”,让男孩自己独立生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男孩回来看望父母,到餐厅一起用餐时,也常各付各的花费。而在中国父母的眼里,男孩即使长大成人也永远是男孩,像风筝一样,飞得再高再远,父母都不会放开手中的线。其实,不强迫男孩,尊重男孩的选择,适度放手管理,更有利于男孩的成长。在认识上,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到“成长”不等于“成才”。很多父母将男孩的成长与成才相等同,往往忽视成长的过程而直奔成才的目标,甚至认为成才就是考大学。所以,当男孩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眼睛盯在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国外名校等,恨不能一步而跃成为高才生。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也并非只有通过上大学这一条途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而不是学历至上。对于男孩来说,在社会上历练成长要更重要得多。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也不要苦苦相逼,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入理想的大学,走上社会参加工作自食其力,也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劳动者和创业者,成为方方面面的人才、模范。在工作之余自学深造或参加技能培训,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对有能力考取大学的男孩,要鼓励其刻苦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应时刻告诫男孩:人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能成为人才。而对于因各种因素导致无法考取大学的男孩,父母应该静心分析一下,根据自己男孩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不可鲁莽心急、草率地放任自流,也不能怨天尤人。父母要根据男孩的实际能力调整其期望值,要客观地评价和看待男孩,对于学习力差的男孩,要想有效地帮助男孩提升,一定要先仔细分析其学业成绩差的原因。比如由智力因素造成的成绩不理想,表现为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或由于课文内容深、难,难以理解、消化吸收,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辍学等。
(3)要与老师配合一致。父母应多与老师交流,尤其是与男孩的班主任老师配合好,绝不能以为把男孩送入学校就万事大吉。男孩进入学校后,父母切不可只关注男孩的学业成绩,也要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及言行举止。男孩在学生时代可塑性极大,加上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男孩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强,遇到挫折和失误如何面对,这些与父母的影响和引导密切相关。
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题为《文艺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男孩的父母,反复品味一下这段话吧。
尊重男孩的理想和追求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有出息,因此有的父母从男孩咿呀学语时就为他设计了一幅理想的蓝图,甚至男孩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哪个专业都考虑到了。父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顾男孩的爱好和理想,强迫男孩按他们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他有一点儿没有符合他们的意愿,就对男孩的所有努力和成绩加以全盘否定,甚至打骂男孩。
韩冰是个想象力丰富的男孩,平时喜欢写作,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大作家。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写日记,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都认真地记下来。临近中考的时候,学习生活越来越紧张,可是韩冰依然每天坚持写自己的文章,记录自己喜欢的文字,就这样他的学习成绩在不知不觉之中下降了。
期中考试过后,韩冰的妈妈到学校开家长会,得知韩冰的成绩已经由原来的中上下降到了班里的中下,妈妈很生气。回到家里,她直接奔入韩冰的房间,看到桌子上摆着一摞手写稿,气不打一处来,二话不说就把这些稿子扔在了地上。韩冰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稿被随便丢到地上,伤心地对妈妈说:“你为什么要扔掉我的文稿?”
妈妈愤怒地大骂道:“你这个浑小子,每天就知道写文章,写文章能考上重点高中吗?能考上大学吗?你这样下去,一辈子都没有出息!”
韩冰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妈妈的眼里是这么一文不值。
确实,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这种望子成才、追求上进的良好愿望,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为了男孩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否定男孩的理想和追求,而给男孩过大的压力,只能让男孩不堪重负,透不过气来。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现在还小,很多事情他都不懂,为他们选择好未来之路对他们有好处。殊不知,虽然男孩年龄小,但是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内心有着丰富的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理想。如果男孩自己选择的目标,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去努力,因此会学得又快又好,同时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父母替男孩做出了人生选择,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男孩,让男孩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么男孩就会被压力压得不堪重负。带着压力的学习是痛苦的。父母时时处处替孩子包办,会使男孩失去自己的成长空间和独立意识,导致抵触、反叛与对抗的情绪,出现与父母关系紧张、厌学等现象,甚至走上歧路。也有些男孩在父母的指点下变得反而迷茫,无所适从,精神萎靡,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等,这些都对男孩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为男孩设计发展的模式,不要让男孩去实现祖辈的理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男孩也不例外。那么,父母又该如何尊重男孩的理想和追求呢?
(1)给男孩多点儿时间和空间。父母要给男孩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多做点事儿,让男孩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权利,不要让男孩成为按照他人意愿做事的盲从的人,更不要让男孩成为代替父母实现未尽理想的工具。父母可以根据男孩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给男孩提出建议,引导男孩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
(2)尊重男孩的独立性。随着男孩一天天长大,他会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所以父母要尊重男孩的独立性,让男孩充分地发展,而不是把他限制在自己已为他设计好的框子里。否则,他也会像自己一样,在弥补父母遗憾的同时,留下自己的遗憾。
(3)真正地支持男孩的理想。建立在对男孩的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真正地支持男孩的理想,才是父母明智的选择。了解男孩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根据个性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对待男孩要精心呵护,而不是说教和命令,更不是提条件和强迫。如果男孩的理想与父母的意愿产生了很大的偏差,要平静地与男孩沟通,在尊重男孩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上诚恳商讨,让男孩先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再自己做决定。
(4)对男孩的要求不可过高。父母在尊重男孩理想和追求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要在男孩刚刚建立理想时就去打击他,不要施加压力和过多警告,否则会降低男孩的积极性,自暴自弃。
(5)细心浇灌男孩的“理想之苗”。对男孩的理想,父母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也是错误的。如果父母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男孩的“理想之苗”,那么男孩或许永远也不可能树立起稳固的理想。对待男孩的“理想之苗”,父母应当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鼓励男孩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
总之,男孩的父母要多站在男孩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精神上给男孩以关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而不要一味地强行让男孩按照自己设计的轨道生活。
从感情上遗弃男孩更甚于伤害其肉体
父母爱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而当有些父母看到或听到有关孩子被其父母虐待或遗弃的新闻后,往往会非常诧异。其实现实生活中,好多父母都在做这样的事,只是自己浑然不知。当然这种遗弃是在感情上的遗弃,容易被人忽略。
有很多的父母在对待孩子上虽然尽心尽力,付出全部的爱,但是言语中却流露出贬低、斥责之意,让亲子间的感情日渐疏远。父母在感情上虐待、遗弃孩子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有的父母经常斥责男孩说,“你真是个胆小鬼”“你真是个大笨蛋”“别拿你的事来烦我”。这样的斥责,就是对男孩感情上的虐待、遗弃,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我了”。
一个缺少家庭温暖、缺乏父母关爱的男孩,容易滋生仇恨的心理。这样的男孩内心冷漠,会嫉妒比自己幸福的人,除了会做出一些叛逆行为、对他人心存敌意之外,还会折磨自己、折磨别人甚至残害小动物,他用这种方式是为了解除自己深藏内心的愤怒和失落。所以,父母应该仔细品味亲情和爱对男孩来说胜于一切的道理,不要从感情上遗弃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遗弃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父母的自私。极端的个人主义让许多父母只顾追求自己的享受,置孩子于不顾,甚至把孩子当作累赘和负担。也有的父母长期在外面工作,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对父母显得不那么亲了。更多的父母是埋头挣钱,对孩子的学习、吃穿不闻不问,或者给孩子买食品、买衣服,或者给孩子留下一笔零花钱,认为这样做就是爱孩子,实际上是错误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亲子间的感情疏远了。疏远亲子距离,也是一种对孩子感情的遗弃。
当父母情绪好时,抱着孩子使劲儿亲,拼命夸,孩子犯了错误也不会斥责,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一旦情绪不好,或者把孩子打发一边以图“心净”,或者拿孩子出气不是打男孩就是骂男孩,孩子成了可怜的替罪羊,造成孩子一见父母脸色不好就担惊受怕,溜之大吉,所以,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和孩子的亲疏远近,整个家庭的气氛也深受影响。是不是说虐待孩子的父母肯定不喜欢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充满了憎恨,其实并非如此。一般来讲,虐待孩子的父母同时在情绪上也难以管理自己,不能控制感情,爱冲动,走极端,只要一不顺心,就会对孩子爆粗口和拳打脚踢。虐待男孩的父母从来不知道应该抑制自己的愤怒,学会温柔地呵护孩子。孩子是需要关爱的,男孩更需要自尊和独立,父母并不一定要求男孩一定要言听计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男孩也是一样,父母没有权利限制孩子的情感表达,男孩也无须跟父母的情绪保持一致。有些父母很自私,不喜欢管孩子,或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和学校,然后几天不闻不问,对孩子漠不关心,这是极其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男孩的遗弃。
一般来说,父母对男孩感情的虐待、遗弃,有三种类型:
(1)时不时贬低男孩。在有的家庭里,父母联合起来贬低男孩,总是不停地责难男孩。拿男孩的成绩不当成一回事,对男孩所犯的每一点儿小错误都横加指责,甚至打骂。例如,男孩在学习上得了个“良”而不是“优”,父母就要给予惩罚,大骂男孩“不争气”“没出息”。这会使男孩受到极大的伤害,从此以后,就可能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寡言。
(2)动不动就威胁男孩。有的父母试图控制男孩的行为,用威胁的方式来阻止男孩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只能这样做等。一旦男孩不听话或任性,就大声呵斥、威胁。例如,有一个男孩很孤僻,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原因是他母亲曾经命令他:“再和陌生人说话,就别进家门了。”可以想象,男孩听了这样的话,心灵上一定加上了重担,同时对人际交往变得懦弱胆小甚至完全封闭自己。这样男孩的感情和对亲情的依赖就会变淡,变疏远。
(3)剥夺、冷漠、疏远男孩。作为父母,不要剥夺男孩享有爱的权利,更不能疏远男孩,冷漠地对待男孩。在充满爱和温馨的家庭中,男孩的任何一点儿进步,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份幸福;而在感情冷漠的家庭里,男孩的进步、成绩、喜好等都会被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即使男孩有意想讨父母的欢心,换来的也是冷漠的目光和不耐烦的态度。因此,家庭中缺少什么都不能缺少爱,在对待男孩的方式上,没有什么比爱和关心更重要。在享有爱和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男孩,一切变化、进步、成长哪怕是细微的改变,都会收获应有的感情报偿,从而使亲子之情更亲密,关系更紧密;反之,孩子就会疏远、躲避家长;即使父母偶尔有亲密的表示,男孩也表现冷漠,因为父母长久的忽视已经让男孩习惯于被冷落。
心理学家认为,受感情虐待、遗弃的男孩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在肉体上受虐待的男孩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感情虐待的男孩在大脑和心理的发展方面更易衰退。所以,感情上的虐待、遗弃远比肉体上的打骂更值得注意,对男孩自尊心的故意伤害,容易造成男孩的不良行为和心理,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
男孩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诸如好的食物、睡眠、锻炼及新鲜空气等,也有感情上的需要。父母要了解男孩在感情上有哪些需要,并尽量给予满足。不在情感上遗弃孩子,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喜怒无常,不要迁怒于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家中常常笑语欢歌,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处融洽,相互尊重、关怀,与其他亲属之间相互爱护、和睦相处,那么孩子一定会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的。感情得到满足,孩子在情感上有了依赖,爱父母,爱家人,心理和性格也必然会健康发展。
讽刺是扼杀男孩自尊心的杀手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其实都一样,当受到表扬时就心情舒畅,比平时更能发挥才能。若没有受到表扬,受到了讽刺,就很难鼓起干劲儿。教育男孩也是一样,要多表扬,少讽刺。
在教育男孩方面,表扬的效果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男孩积极努力多是为了得到可信赖的人的表扬。不用说,这个可信赖的人就是指自己的父母。一旦想得到表扬的愿望没有实现,男孩那种失魂落魄的情绪,也是大人所始料不及的。
一名做部门主管的父亲,平时工作总是很忙。一天傍晚,他正准备外出应酬,上小学的儿子从学校回来,手里拿着一张考试卷,父亲拿过来一看,是60分,于是,嘲讽道:“我花那么多钱,你就考这样的成绩,闭着眼睛答的题吧?”这位父亲着急赶时间,说完就走了。自那次以后,这个男孩开始疏远父亲,态度冷漠,对学习也不十分用功了。
讽刺是扼杀男孩自尊心的杀手。考虑到男孩的承受能力,父母绝对不要使用讽刺性的语言教育男孩,即便是开玩笑。不管是什么原因使男孩发奋向上了,至少男孩表现积极的时候,父母应采取肯定的态度,说些鼓励的话。反之,将极大地刺伤男孩的自尊心。
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却故意说些带污辱性的话,以激励自己的儿子。如“像你这么笨将来怎么能有出息”“看你那德行,我都替你害臊”等。这些讽刺是不能起好作用的,只能把男孩的自尊心一点一点地蚕食掉。每一个男孩都有成长的欲望,“想成为大人”,“想快快长大”。换言之,男孩在大人、比自己优秀的伙伴面前,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感到个儿小、力气弱、知识少……如果父母无视男孩的这种欲望,说他智商低,指责他比实际年龄更幼稚,只能增加他的自愧不如的感觉,只会使男孩感到悲观失望,使他无法从自卑之中摆脱出来。
假如父母给自己的男孩贴标签,那么只能使男孩失去自尊和干劲儿,受到很大的打击,以至于无立足之地。
讽刺声中带着轻蔑的成分,无论年纪大小,都能够感受得到。意识到自己成为嘲讽的对象时,都会变得难堪。如果讽刺情况持续下去,男孩很容易变得畏缩、胆怯。即使只是为了别人的一句讽刺,也会让一些男孩倾向于内向,变得沉默。而一旦男孩变得过分谨慎,则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塑造。事实上,越是害羞自卑的孩子,越容易遭受别的小伙伴的取笑。如果是害羞自卑的小男孩,面对这种处境是很尴尬的,同时也会因为自己笨而深感痛苦,甚至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男孩如果常常遭受讽刺和数落,会觉得相当难堪,即使叫来父母也很难抚平这种“不是滋味”的情绪,因此,男孩一旦受到小伙伴的嘲笑和排挤,总是默默地疏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处境告诉父母。甚至会觉得不但得不到安慰,反而会惹来一顿骂,让情况越来越糟。但是,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点鼓励男孩战胜自卑,重拾信心。
(1)耐心倾听男孩的诉说。如果男孩在外面受到了讽刺,父母要认真地听男孩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听完男孩的诉说,父母可以说:“儿子,是不是觉得心里有些难受?”父母不要做任何判断,先直接把男孩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男孩感觉找到心理依托,进而会对父母产生信任,从而让男孩能够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男孩就会感觉好了很多。
(2)和男孩商讨对策。如果男孩在外面受到了讽刺,父母可以开导男孩,比如:“我小时候也遇见过这样的事。”因为孩子受了委屈,遭到别人戏弄、讽刺,心里一定非常难受,而当他听说父母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就会让他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同时他也会愿意继续听父母说下去。当然,父母先不要急于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最好鼓励男孩自己解决,必要时可以适当引导,比如,“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男孩成功地解决问题后,失落感变成了成就感,自尊心自然也就恢复了。
(3)给男孩心理上的支持。父母也可以试着站在戏弄者的角度,告诉男孩:“儿子,也许你很难相信,其实那个小朋友这样说可能是考虑太不周全,或者有什么不开心的,你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要这么和男孩说呢?因为这可以使男孩认识到那个小朋友自身也是有缺陷的,也会犯错误。切记,不要诋毁对方,不要让男孩敌视对方。
(4)问问男孩接下来该怎么办。如果经过安抚和引导,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了,父母可以问男孩:“你需要爸爸妈妈为你做什么呢?”多数会说不需要,因为他们觉得事情已经过去,自己不太难受了,父母的介入反而会把事情弄得很复杂。
相反,如果男孩讽刺别人,父母也要有所察觉。当然,打骂绝对是不对的,简单地警告一声“别那么说”或者“那样不礼貌”也不够,应当引导男孩“换位思考”。当自己家的孩子喜欢挖苦和嘲笑别的小孩时,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想想如果是他嘲笑你是个大笨蛋,你会怎么样”或者“你这样说人家,看看人家多不好意思呀”,只有让男孩学会体谅,学会善待别人,以后他就不会随便嘲讽别人了。事实证明,那些由父母陪伴并且让他们知道“我就在你身边,我能理解你”的孩子,往往更具备同情和善良的品质。如果男孩自己体会到这种情感上的相通,就会明白什么是推己及人和与人为善。
别动不动就跟别家的男孩比
有些父母喜欢拿自家的男孩与别家的男孩比,他们总以艳羡的口吻对孩子说“你看看某某……”称赞别家的孩子却贬低自家的孩子,这是不少父母常陷入的一个教子误区。
强强与龙龙是同班同学,两个男孩从小一起长大,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可是两位妈妈却经常在私下进行比较。
在6月底的期末考试中,强强考了年级第一,而龙龙却成绩一般。龙龙的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整天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张冷冰冰的面孔,还趁着假期给龙龙报了英语、数学、物理补习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初三的课程。在学习期间,妈妈不断告诫儿子:“龙龙,你必须努力学习,争取下一次考试超过强强!”
从那以后,龙龙被超过强强的命令弄得苦不堪言,学习上稍微一放松就被妈妈劈头盖脸地骂一顿,每次争吵,妈妈的第一句话一定是:“你看看人家强强多刻苦。”有时候,妈妈为了让龙龙长记性,不但不让吃晚饭,还把他关在小卧室里“闭门思过”。龙龙觉得很委屈,自尊心严重受到了伤害,不但跟妈妈说话越来越少,学习成绩不见起色,还让本来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强强变成了陌路人。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会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比较,对男孩求全责备,导致男孩在变乖听话的同时,也伤了自尊,丧失了个性,丧失了自我。
人生在世,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天赋、性格,当然每个孩子的能力也千差万别。如果父母一味地拿自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做比较的话,就容易看不到自家男孩的长处,眼睛里都是男孩的短处,这样教育男孩自然收效甚微。
可以说,爱做比较的父母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但是一面做着比较一面批评打击的做法,从根本上说,并不能增强男孩的积极性,反而会慢慢毁掉男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知道,要想让男孩在成长之路上动力十足,父母就要不断地肯定孩子,而不是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家孩子的长处。否则会让男孩失去自信,导致一生碌碌无为。
研究发现,4岁以下的男孩,如果总听父母说自己不如邻居及同事的某个小孩,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笨小孩,不讨父母喜欢,他们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会害怕被抛弃。而当男孩渐渐长大成人,意识到自己尽管不合父母的意,也不用担心会被抛弃,这时积极向上的动力会降低,男孩的行为和习惯上也会变得疲沓,对任何批评和管教都“无所谓”了。
父母要尊重男孩,就不要总拿男孩跟别的男孩进行比较,要做好以下几点:
(1)父母在对待孩子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每一个男孩都是平等的,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打消拿自家男孩与别家的男孩比较的想法,也不要用别的孩子做例子来给自己的孩子施压。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男孩的优秀和不足,男孩获得进步则多一些鼓励,表现退步则多一些赏识,让男孩的自信和热情保持下去。
(2)父母要承认男孩间的差异。父母喜欢在孩子之间做比较,比学习,比条件,比才艺,比能力,总拿自己孩子的短处跟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做是愚蠢的。实际上,男孩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有的男孩聪明淘气,有的男孩天性敦厚,父母应当接受并承认男孩之间的差异,学会取长补短,放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差距。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聪明、懂事、讨人喜欢时,不要着急,也不要打骂孩子不争气,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根据自己家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父母应该多看到孩子好的方面。
(3)父母要看到男孩的进步。男孩的父母应该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比较有两种,一种是横向比,一种是纵向比。作为父母,不仅要横向地看到男孩和别人的差距,更要纵向地看男孩与从前相比取得了哪些进步。另外,父母也不能用学习上的进步来牺牲男孩的成长,盲目地比较学习成绩的结果是会使男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是扭曲。
(4)父母要尊重男孩的天性。父母要尊重男孩的天性,不要盲目跟风,别人家的男孩学什么,就让自己的男孩也学什么,别人家的男孩考上北大,回家就逼迫着孩子非清华不考,这样的做法都是偏激的。其实,自己家的男孩表现得如何,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父母最清楚不过,只有选择适合男孩的发展道路,按照男孩的天性去培养他,才是真正地了解孩子。
(5)父母要注意培养男孩的个性。男孩的父母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不要盲目地和其他孩子进行攀比。别人的优点固然值得借鉴,但更重要的是培养男孩的个性。喜欢拿自己家孩子与别家孩子做比较,实际上是对自己家孩子的不自信。而孩子不仅需要自信,更需要来自父母的信任、赞赏和支持。相信男孩,就是尊重男孩。现在许多父母在教育男孩的问题上是盲目的,应该多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男孩的优点,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男孩。更可悲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结果就是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男孩不如别人家的男孩优秀。
总之,无论自家的孩子如何,父母都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要鼓励男孩在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出属于自己的乐章,让男孩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父母的支持和赞赏是男孩自信最大的动力和源泉,也有助于男孩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顺利实现人生价值。
尊重男孩隐私,拉近亲子距离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成年人都会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隐私。女孩有自己的小心事小秘密,男孩也会有。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逐渐变宽,知识增多,情感逐渐丰富起来,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识,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对观点和见解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原先无所顾忌敞开心扉的男孩,此时会突然关闭心扉,不让别人涉足,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偷窥。但是,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却忽略了正在逐渐长大变成熟的男孩,根本无视孩子的秘密,更别说有什么隐私。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一举一动、做的什么事情、吃了哪些东西,都应该事无巨细地严格汇报,否则就是撒谎或欺瞒父母。父母还会觉得,自己是一家之主,管教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无所顾忌地进入男孩的房间、随意闯入男孩的“隐私地带”,甚至粗暴干涉,私拆男孩的信件、监听电话、偷看日记等。
强强已经上初二了。有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想起忘带了一本练习册,于是就急忙往家跑。当他一头闯进屋时,正巧看到妈妈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流露一副不自然的神色。强强走进书房去拿练习册,可是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书桌的抽屉全部敞开着,日记本、同学们送的生日礼物及贺卡等全都胡乱地堆在桌子上。
强强非常生气,他转身质问妈妈:“你为什么翻我的抽屉,随便动我的东西?”
谁知妈妈更生气,反问道:“看你日记怎么了?你看你都记的什么?还喜欢那个谁谁谁,你这么大的小屁孩,知道什么叫喜欢!”
强强愤怒地看着妈妈,头也不回地夺门而出。
很多父母都和故事中的强强妈妈一样,与自己家的孩子进行着“隐私”保卫战。面对孩子的隐私问题,处理得当,则家庭关系融洽;反之,进行激烈的交锋,很可能就会导致亲子关系破裂。男孩逐渐长大,会在日记本中记下心中的真实想法、感受、悄悄话等,而父母也很想知道孩子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写什么,希望能够从孩子的日记中了解他们。可是,父母越想了解的,孩子越是藏得严实,小秘密三缄其口,让父母也没辙。好不容易接到孩子的一个电话,父母刚想听听里面说些什么,却被孩子发现了。这些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孩子的日记让父母兴趣大增,孩子的电话、短信更要例行检查……父母所有这些关心的行为,在男孩看来都是在侵犯隐私权。
男孩成长到了一定年龄,会有独立的强烈愿望,想拥有自己的隐私,渴望被尊重,这是所有男孩在成长阶段都会形成的一个心理过程,他们渴望独立和自尊。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增强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同时,随着对社会的深入了解,生活领域的扩大,知识信息的增多,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敏感,感情变得细腻,内心会产生许多想法,而这些想法又愿意深藏内心,不愿意对别人敞开心扉,这样就形成了男孩独有的隐私。即使他们想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父母说,但出于与成年人间的代沟,或者欲言又止,也只好将自己的秘密和内心的感受都写进日记里。
当男孩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时,如果父母采取强硬和蛮横的手段,想方设法去查看男孩的日记、偷听男孩的电话等,而对男孩的感受置之不理,不顾男孩的隐私和自尊,就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严重阻碍家庭的和谐。而男孩得知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自己的小秘密被公布于众,很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并且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起来,拒绝一切交流。一旦发展到这种程度,父母再想了解男孩,就会变得非常棘手。
尊重男孩的隐私权,给男孩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对男孩的尊重,对男孩的隐私给予充分的保护和积极的引导。
为人父母者,如果想把自己的男孩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那么首先要做一个尊重男孩的人。
父母应该如何尊重男孩的隐私,在家庭教育中通常采取的是契约式、民主协商式。比如,父母进入男孩房间时应该先敲门;收拾男孩的房间、摆放男孩的物品应该得到他的允许;对一些重大的决定,尤其是与男孩相关的决定,要和孩子协商,不要替男孩自作主张;不要随意翻看男孩的日记或隐私;尊重男孩的所有权利。
父母要经常与男孩沟通,试着了解男孩的想法,要相信男孩、理解男孩,宽容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男孩难免会有各种稚嫩的想法和做法,这时不要嘲笑他,而应该和男孩一起商量,或者帮助男孩完成他的计划。要注意培养男孩独立的人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尽量以平等的身份多与男孩交流,多倾听和多让男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想知道男孩在日记里所写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男孩,一定要征得男孩的同意,让男孩信任自己,这样他就会主动、自愿地把心中的隐私告诉父母。
对于一个处在叛逆期的并不成熟的男孩,父母应该多宽容他,不要从大人的思维角度去约束和要求他。在处理这一类男孩的隐私信息时,父母首先要控制好情绪,如果发现男孩有些越轨和不良因素,不必大惊失色,甚至对男孩辱骂殴打,可以坐下来单独与男孩一起讨论,包括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途径积极地引导男孩,让男孩学会自省,悟出为人处世的真理。通过这种面对面的内心交流,男孩就会变得顺从听话,自愿按规范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当男孩拥有了自我教育能力的时候,那些潜藏在一些隐私中的危险倾向,就可能不治自愈。
当父母经常对男孩投去赞赏的目光或说一些表扬的话,那么男孩同样也会对父母表示尊重,把父母当成他的好朋友。在父母愿意和男孩分享故事的同时,他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也就主动向父母敞开心扉了。
总之,男孩长大了,有心事了,有主见了,内心里有话不愿告诉别人,也是正常现象。这是男孩成长的一个显著标志,父母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生活中,父母要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密切注意男孩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不是粗暴地干涉让男孩感到难堪。当男孩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父母就不要随便进入;当男孩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父母就不要偷看,更不能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强迫男孩。保护男孩的隐私就是保护男孩的自尊,也等于保护父母自己的自尊。当男孩对隐私产生强烈的保护欲时,父母应当为男孩的成长感到欣慰。
请记住,父母越尊重男孩的隐私,与男孩的距离也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