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孙倾城的故事
尽管朱瞻基和黄海波一再向胡老庄主表示想尽早上路出行,不便再继续打扰众乡亲们的意思。可经不住老庄主的热情挽留,甚至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叟要集体下跪请求的威胁,一番盛情,却之不恭,只得答应留下住一晚,第二天再走。
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得理解他们的心思,几十年了,天可怜见的好歹让他们等到了恩公的后人打从这里路过,不让他们表示一下心意就匆匆离开,也是不近人情了。
老庄主达成了心愿,终于留下了客人,欢喜的老脸笑成了一朵花。酒足饭饱之后,簇拥着两位公子走出客厅,欲引领一行人漫步一览胡家庄。各位女眷闻听已在外等候多时,看到她们,黄海波瞬间接收到无情那道柔柔亮亮的眼光,心中不免一暖。就连素来只关注“姐夫”黄公子的无心,也面朝沈海波扬起一脸倾慕英雄的表情。嘿,今非昔比,被心仪的女性尊崇,沈海波顿时觉得血气上扬,从来没有过的自我感觉良好,不禁得微微挺了挺胸。
只有小小巧巧的英宁,站在倾城身侧,面上无波无澜,老神在在地看着她的主子“黄公子”和“黄少夫人”,她是“鸭子吃蜗牛,心中有数”。自己是谁?是为了卖身葬母,十五两银子卖于贵人为奴为仆的人。她的主子是谁?那可是天家贵胄,且贵不可言。如此仁义的贵人能助自己葬母,又曾善待身陷死囚牢中的姐姐小珍珠,对自己恩重如山,此生复有何求?结草衔环永世相报也不为过。
眼见得四周环山的胡家庄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山上有果树成片,山下稻菽飘香,小溪边岸柳成行。众多的草房、瓦房、木屋错落其中,竹制得篱笆矮墙上爬满了枝叶繁茂的绿色花蔓,上面叠坠着鲜艳的花朵。池塘里三条水牛正在悠然泥浴,几只羊羔“咩咩”叫着追赶者母羊。村中偶尔传来小土狗的吠叫声,家养的母鸡生蛋后“咯咯哒”的鸣唱声。空气中弥散着青草的芬芳气息,好一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乡野田园风光。
路遇的村民总是远远的就让路,躬身避立于一旁,淳朴的脸上露出谦和而惊喜的笑容。时而有三五个半大的小子蹦跳着奔出,看到老庄主身后的一群陌生人又急忙逃回家中,从门缝中露出闪亮饱满的小眼睛,好奇地观察着。在这些孩子们的心目中,家就是胡家庄,那遥远的故乡扬州可能已经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了。
月暗星明,夜晚宿于胡家庄。朱瞻基一行人还是不习惯天黑就睡,仍在一个单独的院落住处,围坐在宽敞的木结构建筑的客厅里的明亮灯光下,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听到朱瞻基和沈海波说到,胡家庄因报答早年佛光寺济善法师的救命之恩,所以要给现时寺中一位得了重病的和尚募集善款的缘故时,倾城点头理解的一笑,说:
“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们就不要再怪村里的人了,毕竟他们的用心是好的。”
英宁也随声感叹道:
“那济善法师做了和尚却有如此了得的医术,真是少见,不简单啊!”
倾城望着英宁稚嫩的脸,亲昵的拍了一下她的背,笑着说:
“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出家人中多有奇人能士,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者有,身怀绝技,悬壶济世者也有。听我母亲说,早年,她的师门蜀中唐门的祖师中就有一位是道士,人称“药王”的。”
“药王?你是说孙思邈吗?他跟蜀中唐门还有渊源?”
朱瞻基忙问道。
“是啊,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曾隐居峨眉山道观。我母亲非常崇拜他,家中还挂着他的画像呢。”
沈海波闻言,也不住的点头,表示有同感。他自幼博览群书,唐代著名的药王孙思邈自然是知道的。他只是惊奇的发现,这位使他觉得很有亲近感的黄少夫人,娘家也姓孙,她的母亲竟然还是蜀中唐门的弟子,那就是位女药学家了。他很想询问几句关于药王孙思邈的传说,但碍于与黄公子以兄长相称的身份,又觉得不便开口。还是无情知情达意,趁机在一边央求道:
“孙姐姐,你给我们讲一讲孙思邈的故事吧?”
倾城望着朱瞻基,见他点头一笑,便依言娓娓道来---。
孙思邈,是京兆华源(今陕西铜川耀州孙原村)人,生于北周大统三年(581年)。自幼眉目清秀,聪慧过人,十分好学,能日诵千言。唯体弱多病,为了给他治病父母不惜倾尽家财。孙思邈十七岁时偶得一梦,有一慈祥的白发老者授其一卷医书,对他说:“孩子,拿着吧,此可以活人,还可以使你健康寿长。”
从此,少年的孙思邈立志学医,不顾父母的劝阻,徒步远行四处拜师学艺。二十岁起,就为乡邻治病疗伤。他博采众长,重视民间验方,结合古典医学名著进行研究,逐渐有了一些名气。那个时代医药很落后,天灾人祸,荒年瘟疫经常发生,有民谣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千里断炊烟,处处鬼哭寒。”
孙思邈出身农家,长于贫困,了解民间疾苦。行医时收取药资诊金低廉,对贫寒的乡亲经常免费治病,医德高尚,以致名声越来越大。唐王李世民时王妃患病,遍请名医诊治无效,有大臣推荐民间乡医孙思邈进宫为其诊治。唐王见来者孙思邈乃一俊逸的年轻后生,心中不以为然。
唐王的妃子外男自然不可亲见,不能望闻问切。但孙思邈先请求询问王妃的贴身丫鬟采儿,得知王妃腹大如鼓而四肢消瘦,因阵阵疼痛难忍,而昼夜难寐,近日又饮食不进,腹中常可闻及咕咕叫声,已是命在旦夕。孙思邈嘱采儿将一红线绳拴在王妃的手腕上,通过竹帘缝隙一直扯到室外,他安然坐在椅子上搭手于绳上试了一会,便站起身。唐王李世民见之忙问:
“先生可知王妃得的是何病?可还有的治?”
孙思邈面沉似水,不卑不亢,低声说道:
“殿下,王妃是身怀怪胎,如不尽快让其产下,命不可保。”
“如何才能产下?可是有法子?”
唐王又问。
孙思邈立即跪拜说:
“殿下,法子是有,但同样有风险,在下恐王妃万一有什么不测,殿下会怪罪草民。”
李世民心想:
“这不治是死,治呢还许有一线生机。罢罢罢!事已至此,不如死马当成活马医。”
纠结片刻,李世民下定决心道:
“先生尽管大胆处置,如有不测,本王绝不怪罪先生!”
孙思邈听了便让唐王请一位稳婆入内,又让王妃自锦帐中伸出手腕,看准穴位,一针深扎下去!
“啊!---”
只听得一声惨叫,王妃浑身颤抖,大汗淋漓,顿时昏厥。不一会王妃即下体出血,产下一个怪胎,只见它浑身鲜血淋漓,似狗如猫,通体透明,慢慢蠕动着,还咕咕叫着,令人惊骇不已!稳婆一见吓昏过去。王妃产下怪胎苏醒过来,却感觉身上舒坦无比,哪儿也不疼了,从此好了起来。
唐王十分高兴,对孙思邈的医术由衷的佩服,想留下孙思邈在皇宫太医院为官,孙思邈固辞不受,仍愿回到民间为穷苦百姓治病。于是唐王李世民特恩赐孙思邈黄金千两,及一顶“冲天冠”,一件“遮黄袍”并封他为“药王”见官大一级。
孙思邈骑马离开了皇宫,不料身后却有一位叫敬德的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很快追了上来。原来他是因为不服孙思邈,如此轻易地就获得了唐王的封赐而赶来,想对孙思邈叫骂侮辱一番的。待他追上孙思邈后却又无言以对,扫兴而归。因为他看到孙思邈已将“冲天冠”的帽翅折起来,变成了顺天冠,“遮黄袍”也被孙思邈翻过来穿在身上,变成了大红袍。他明白了孙思邈的意思,平生只愿意治病救人,根本无意于功名利禄。
路上,正行之间,袋子里忽然传出“咕咕”的叫声,孙思邈想起这是那只唐王让自己带出来丢掉的怪胎,便停下马拿出怪胎扔在路边,谁知那怪胎却咕咕叫着拼命朝自己爬来,一边眨着眼睛,委屈的用爪子向自己表示它饿了,要吃东西。吃什么?孙思邈的袋子里只有一些草药,你喜欢吃吗?便拿出药草给它吃,谁知它却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表示味道的感觉,吃下去是否舒服。它的身体是透明的,连吃下去的草药到了那儿都看得一清二楚。
孙思邈大喜,从此到哪儿都带着这以药草为食的怪胎,并给它取名“华瑞”,采集的草药都先经它试吃,才给病人用,数年后孙思邈便收集了大量可用于治病救人的药草。可惜“华瑞”后来因吃一种剧毒的药草时断肠而死,孙思邈便将这种草命名为“断肠草”。并编写了一部医药书,以唐王李世民曾赐于自己千金为名《千金要方》。
“哈哈!倾城你---,这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这样得来的吗?”
朱瞻基手指着倾城,大笑不止。无情、无心、英宁却力挺道:
“我们觉得甚是有趣,好听的很,继续讲啊!”
“好,继续讲!”
倾城来了兴致。沈海波虽无言,那表情也明显是在纵容。
孙思邈致力于医药学的研究,走遍名山大川,立足民间。有一次在峨眉山遇到一名双膝肿疼的骨关节病人,多次给他用药无效,感到很困惑。上山采药时看到一只老鹳鸟落在岩石边不住地在啄食一种草,他就想,蜀中多雨,气候潮湿,所以人们易患关节病,这老鹳鸟经常站立水中,想是也易得关节病,它吃这种草是不是为了治疗自己的关节病呢?他急忙爬上去,将这种草采了一些带回去,煮汤试服,感觉四肢关节比之前便利了许多。便让这位病人服用,果然有奇效,三天后病人关节消肿,十天后便疼痛消失,行走如常了。病人感激不尽,口称神医。孙思邈命名此草为“老鹳草”。
当然,孙思邈治病行医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有一天,有位老婆婆前来向孙思邈讨要一副能毒死人的药,孙思邈一惊,行医为的治病救人,怎能害人呢?便问老婆婆是想毒死谁,老婆婆说想毒死自己那个忤逆不孝,危害乡邻又屡教不改的儿子。那可不行,但经不住老婆婆流着眼泪苦苦哀求,心想先应付她走再说吧,便给了她一包切成片的甘草。谁知几天后就听说老婆婆的儿子死了,怎么可能?孙思邈闻之大惊失色,急忙跑去问老婆婆,是怎样毒死儿子的。老婆婆说:
“那天正想把毒药放到粥里给儿子喝,谁知他买回了一条鱼,非得要吃鱼,我就把毒药放到鱼汤里去了,他吃了鱼不一会就死了。”
“啊!想不到啊,想不到,---。”
孙思邈失魂丧魄的回到家,告诉妻子赶紧收拾准备搬家。他已明白了老婆婆的儿子为什么会死。虽说甘草本无毒,但它是因为遇到了鱼而改变了药性,从而变成了毒药。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老婆婆的儿子死了,虽然是个意外,却也与自己有间接的关系。孙思邈悔恨不已,觉得还是因为自己的医药知识不精而害死了人,自己从小立志学医治病救人,如今却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疏忽害死了人,还有什么资格再继续行医呢?孙思邈便将家人安置好后,孤身一人出家入道观修行去了。
孙思邈出家做道士几十年,云游四方,风餐露宿,唯一没有忘记的还是能治病救人的药草,他数次隐居峨眉山,终南山,太白山,下江洲,走遍天涯海角请教名师大家,又写出了一部医药名著《千金翼方》。
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路经一片山岗,突然自树丛中跑出一只白虎,拦住了他的去路,那白虎前爪伏地,撅着屁股,张开血盆大口,把身子文弱的孙思邈吓得不轻,他对老虎说:
“老虎啊,你要吃我吗?只是今天有一位病人急等着我去给他送药,做人要言而有信,如果晚了就会耽误了病情。你可以在这里等着,我送去药一定会回来给你吃。你看这样行吗?”
孙思邈的话老虎听了不知有没有听懂,却是低声呜咽着退回了树丛中。
第二天孙思邈果然如约回到了这里,白虎一见又跑了过来,趴在地上朝他张开了血盆大口,却不急着吃人只是呜咽着一动不动。孙思邈不知道老虎这是个什么意思,仔细观察老虎的大嘴,却看到老虎的咽喉红肿流血,中间卡着一根骨头。孙思邈一笑,他明白了,这是老虎向他求医来了。孙思邈赶忙打开自己的行囊,拿出药和工具,拍拍老虎的额头,对它说:
“我能治好你的病,放心好了。”
孙思邈拿出银针在老虎的耳朵后扎了几针,老虎便睡着了,孙思邈用钳子和刀子,取出了老虎咽喉中扎进去的骨头,缝合好伤口,替它涂上药。还一直坐在它的旁边等到老虎醒来。孙思邈给白虎治好了病,白虎也知道感激他,像小狗一样跟在他身后,十分的温顺。后来每当孙思邈来到这片山中,白老虎总是会来迎接他,并让孙思邈骑在自己身上把他送出很远,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又过了几十年,孙思邈已是白发飘飘仙风道骨。这年大旱,田里禾苗干枯,百姓人心惶惶。有一天,孙思邈来到白虎山,正骑着白虎走在路上,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一片黑云飘过来,从云层里探出一个龙脑袋,不住的朝着孙思邈点头,孙思邈抬头一看,发现这是一条青龙,只是头能动而身子却是一点不动,他知道这条青龙是患了瘫痪之疾,所以才不能兴云布雨,它是来祈求医治的。孙思邈便站立在白虎身上,取出银针在青龙身上扎了数针。
“咔嚓”一个闪电,雷鸣云动,青龙腾飞入云而去,转眼间瓢泼大雨自天而下,沟满,河平,旱情得解,百姓欢呼。唐高宗皇帝李治诏请孙思邈入宫为官,欲拜为谏议大夫,孙思邈以已出家为道,不问世事为由推辞不受。唐高宗便赐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
此后,他不辞劳苦日夜辛勤,将自己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重新整理校对合编为《千金方》,以便流传于世用于治病救人。
“孙姐姐,喝口水再讲。”
无心上前递过茶杯,殷勤地说。朱瞻基也对着倾城温柔地笑着,戏谑的言道:
“倾城,为夫我怎么不知道你的肚子里还有这许多的故事呢?你讲累了没有?”
“不行,姐夫就是心疼姐姐,我们还没听够呢,强烈要求孙姐姐也学一下下药王孙思邈,不辞劳苦,继续接着讲!”
“对!接着讲,正听得上瘾呢!”
无心嚷嚷着,无情和英宁也一起附和上来,唯恐朱瞻基这个史无前例的护妻三好丈夫打扰了倾城讲故事的兴致。沈海波在一旁见众人如此,看着朱瞻基无可奈何,众怒难犯的样子,捏着鼻子,幸灾乐祸的使劲憋着笑,不发一言。
“好,接着讲!先说好,这可是最后一个了。”
倾城脸色微红,她懂得自己这个小心眼的丈夫,从来不喜欢别人关注自己。
神道孙思邈的名望深入人心,天下皆知,各地很远的病人都会闻之赶来求医。一天,有一位孝子带着重病的老母亲找到孙思邈,跪倒尘埃哀求道:
“老神仙那,求求您救救我的老母亲吧!为了儿子她守寡几十年,贫寒度日,不容易啊,您一定要救救她!”
孙思邈听了认真看了看这位孝子,又给老母亲诊过脉,对着儿子说:
“唉,你来的太晚了,你母亲的病能不能治好,要看天意,最重要的还要看你的诚意。”
“啊,诚意,我有,这是我家里全部的银子都给你!望老神仙不要嫌少。”
孙思邈推开孝子递过来的钱袋,朝他摆了摆手,拿出一张处方纸放到他的手中,说:
“此方价值千金,贫道看你有孝心,送给你,不收钱。去吧!”
那孝子接过处方,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有十个字:
“天门龙戏水
阴阳状元米”
孝子一怔,没听说过有这样的药啊?但老神仙的话准没错,拿着药方,满天下找去,只要能救得老母亲。于是孝子便把老母亲放到独轮车上,垫好被子,推着上路了。
许多天过去了,走了很远的路,去过数不清的药店,寺庙,都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药,但他毫不灰心,一点也没有想过要放弃。这一天,行于一座山坡,老母亲口渴了,孝子便去找水,却遍寻不着,看见旁边有一山洞,就想到也许洞中会有水,他急忙钻进洞里,果然潮湿,孝子大喜,里面到宽阔,一缕阳光照进洞中,看到低洼处的一颗骷颅瓢内盛着一汪清水,里面还有一条小泥鳅在游动着。
孝子想,这死人脑壳虽然有点吓人,但附近没有水源,老母亲年老体弱,重病在身,岂能耐得了干渴?这泥鳅能活,水是肯定无毒。所谓饥不择食,渴不选水,只能将就一点了。便把这水倒在碗里,端回来给母亲喝了,老母亲一边喝一边告诉儿子,这水好喝得很啊,从来没有喝过这么香甜的水。
走出山尽头,天色已晚,望见有几户人家居住在此,母子俩决定住下做顿小米粥吃,孝子一听母亲想喝小米粥就立刻外出讨米去了。
“你的母亲多大年纪了?”
“六十七了。”
一位身穿蓝底白花蜡染布衣的农家媳妇,小腹有些隆起,看来已是身怀六甲,她微微笑着用手捧了一捧金黄色的小米正欲递给孝子,又想起男女授受不亲,于是便把米交给了丈夫,让丈夫递给。这家人姓颜,农妇腹中的孩子于几个月以后出生,是个男婴,取名叫颜康成,就是他,后来中了状元,成为大唐王朝的第三位状元郎。
状元,也就是进士第一名,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是殿试时由皇帝钦点。自唐以来,科举已深入人心,即使是抛头颅洒热血,开疆拓土的帅将,也不及状元及第时游街戴花,赴鹿鸣宴,号称天子门生时来的风光。
孝子的母亲自喝了小米粥,就觉得灵台清静,头不疼也不晕了,走起路来也有劲了。便对儿子说:
“出来的日子不少了,咱们回家吧,我想念小孙孙了。”
孝子一惊急忙劝阻母亲:
“不可以啊,母亲,我们还没有找到药呢?”
母亲却笑着说:
“傻儿子,也许我们已经找到了,不然我的病怎么会好了呢。”
一点不假,孙思邈给他母亲开的药方其实已经找到了,并且还被他母亲服用过了。
“啊,找到了?还已经吃过了?我咋不知道呢?”
英宁急得张大了嘴巴,能塞的下一个鸭蛋,怪怪的道。无情和无心也一脸茫然不知所以。朱瞻基却摇头笑着说:
“哦,呵呵!颜康成还真是委屈,原来他竟是一名米状元,是父母施舍的一捧小米换来的。”
倾城笑道:
“医学上把人的额头称为“天门”,泥鳅称为“地龙”,龙在人脑壳的水中游动,就是“天门龙戏水”。女为阴,男为阳,尚在母腹中的颜康成是状元,不就是“阴阳状元米”吗?”
无情、无心、英宁一起恍然大悟道,
“原来如此!看来是有神有灵啊,为人还是要多行善事。”
朱瞻基趁机赶紧的追加了一句:
“该各就各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