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3章 路遥忘初心 通信渐已远

有一个品牌,可以等着一个小孩子长大,那就是华硕,我的侄子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而他的童年,就是吹着华硕气球,快乐地在广州玩耍中过的。

如果我有足够的远见和沉得住气,应该是可以抱着这个牌子一直到退休的,就象是抱着SONY活了6年,抱着“方正”又过了一年,抱着“华硕”,舒服地过了三年,据说这是一个可以抱到退休的好“牌子”。可是一切没有如果,因为一个来自台湾新领导的不入法眼,我站在了原来的老大身后,也就轻松地放弃了这棵原本抱得很舒服的大树,周折着,花样了年华。

倒也没有什么后悔的,因为如果不是离开了“华硕”,后面怎么会遇到“最亮的星星”,还有一串丰富多彩的经历,在细碎地铺好了,等我去踩,有时会划伤,有时会暖到,有时会美到,有时会吓到,这条命运之神为我专设的限量版人生之路,应该是为了我可以写出这部《第三波》的长篇而准备的素材吧!否则,这部作品就无法问世,而只能淹没在“华硕”这唯一一个顽强伟大卓越的品牌之下了,因为他们是有现成的文化,在不停地浸染所有的华硕人,我呢,在大品牌之外,不经意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树,人生之路。

走得可能有点太久了,有些忘了为什么开始走的,原来把这部作品命名为《第三波》的时候,本想是通信行业的3G时代,可是通信发展的如此之快,作品没写完的时候,已经快开始5G了。

那么我还可以用什么理由再接着《波》下去呢?

或者,用另一种角度来解释吧,不管是不是牵强,人生的三个阶段,第一波,学习阶段;第二波,工作阶段;第三波,创造阶段。

如果我有幸可以活到60岁,那么20岁之前学习;40岁之前工作;60岁之前创造,这样平均划分的人生波波,似乎有点那么价值了,是上进的,积极意义的人生,有值得快乐活下去的理由了,不象最亮的星星,学习阶段很优秀,工作阶段很消极,最后没有来得及去到达创造阶段就提前挂机了。而我,似乎就是为了补足他的遗憾,这算人生价值吗?

去到客户那里,在喀什混了四五年,这脸就是门禁,几位领导都看到了这张总是会在喀什冒出来的脸,报以最亲切的微笑,这让人温暖,有一种没白在这里洒下几年时光的感觉。

必须说,如果我坚持了,一定会有相应回报的。

和客户的交流,充满着激情,几乎不让时间空下来,我知道我带去的,不只是一个已有的信息,还有关于理想,关于挖掘和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关于如何真正开始行动,而不只是不停讨论,从不落实。

无形的东西,也需要有有形的基础做支撑,而我对楼顶基地的装修,正是把软思想变成硬投资的物质基础,这事到现在已变得刻不容缓了。

一想到这,热血又来了。

《第三波》已经上架快一年了,说起我创作此篇的心路历程,很漫长,因为写作所跨的时间从1999年的9月写起,一直到今天,还没有算真正终结——因为是纪实的小说,未来还有很多“正在发生的历史”,我又不是先知,怎能早早预言结局?

所以,说起框架大纲,就是以时间为序,XJ为主地点,兼跨了广州、江苏等地,创业为主线,穿插了很多其间的家庭生活、感情线以及世间的众生百态,并且大背景是当代。

很多人,都终其一身,在追究一个“源”的定性问题:“我是谁?”

在XJ出生长大的孩子,绝大多数父母都是16、7岁的时候来XJ支边的,而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吃着XJ的水土,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操着各种方言的父母们无缝沟通着,而我们的邻居,从小就操着另一种或几种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我们生而快乐,生而不同,且和谐无比。

直到有一天,长大了,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了,才发现,到了外面,别人会问你一个基本的问题:“你是哪儿人?”

我从来都是骄傲地说:“我是XJ人!”

但是同样很多去到那里的朋友,却爱说自己的祖籍。我的祖籍是江苏,我却很少提。因为在我长大的岁月里,江苏给到我的印象,只是3岁以前的那一小段和7岁的一个春节,剩下的,都是可爱的大XJ。但是,奇怪的是,老家来人了,他们的话,我居然能听得懂,可我不会说。

这些困惑,伴随着我们走出去,看世界。也在不断为此而寻求一个准确的,合心的答案。

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是要提起三个省:XJ、广东、江苏,几个重点城市:WLMQ、喀什、广州、常州。

地理线索之外,我按时间轴来编辑整部作品。

没错,我为每个章节都总结了一个“十个字”短标题,代提纲,自然不是先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近8年之后,突然回头一看,字数居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长篇小说的标准,那么,总结性的给取个不错的名字,应该也是件容易的事了。

就这样,我为所有的章回,都取好了名,单看提纲,那十年的故事,就桩桩件件涌在眼前了,当然,这是我的感觉;对于读者而言,还应该是一片雾气,除非他愿意放下身段,捡起耐心,钻进雾里。

整部作品的起承转合,与时代发展的真实印迹完全一致,同步调,可以说,编剧是现实本身,上天就是导演,而我,只是一个用文字当胶片的忠实亲历并记录者。

书中的主角是创业女主,还有两个男友,几个闺蜜,刻画起来,基本上尊重现实,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原型的特质,能反映其特色的语言、身形、外貌,用笔不多,却笔笔精到。未来作品的剧情走向,只能说看看女主能否创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目前无法预测。

有几个男主,一直被女主念叨在嘴边的,比如那个《第一波》时代里的“洪宾”兄弟,还有割心之恋的“最亮的星星”,还有心心念念的“太阳神”,这些异性关系中,处得最好的,却是和“卓兄弟”的远程相声那种捧逗。暗含着的,是之前十年的广州生活,那充满了青春激情的热恋时代,却没有,或者说是不忍心去写那十年。那是一种美好,怕在没准备好的前提下,贸然下笔,反而坏了这十年的味道。

这些个关于“剩女”、“不婚”的话题,很典型,也很合理。

很多篇幅是留给家人的,血缘关系,兄弟姐妹之情,父母与子女,关于“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正面案例,我们家做到了:全家都是敬老的典范,爱的榜样!这才是中国人家庭应该过成的模样!

而老爸的自传也给我们完美衔接和弥补了40后一代所面临的更特殊巨变时代的史料缺失。被我以“拼图”的方式,零零散散地精心镶嵌在文中。

创业,关于钱,关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问题,文章中了写了很多,基本上都是客观到位的,身处职场,必有共鸣!

但这个十年,却与上个十年,有着藕断丝连的各种因果,需要未来的作品里去做补充、交代。或者,以后需要有一个《第一波》、《第二波》的前传出世吧,或者,有一天,等我的《第三波》正式问式了,会有心情,认真把那两波补上呢!

说起写作的初衷,并非为了发表或者参赛什么的,仅仅是用文字来做一种特殊形式的“自传式”日记,在没有网络的日子里,突然而至的大片空白,让我无所适从,只好用文字来表达、抒发、化解各种情绪。

能坚持写下去的原因,只有一个:热爱。因为我热爱写作,只希望这些点点滴滴,可以记录一部分小众人群的生存现实,而非杜撰。

有好朋友说,我文笔不错,心思也细,还举出了“海宴”作为榜样,让我去试一下发表在网络上。她就是文章中的“款姐”,一个爽朗热情的山东威海人,基本上算是萍水相逢的关系,她却点燃了我发光发亮的火花。感谢款姐!要不是她拉着我一定要先看完《琅琊榜》再和她往下讨论,我还让这作品“敝帚自珍”地锁在硬盘里自娱自乐呢!

那么,有什么不可以呢?放就放上去呗,又不是差到不能见人。

没有诱惑可言,不为写而写,只为情而发,方为上品。

完结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写了近十年的书,一定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我想得到读者的反馈很简单,就是觉得还能看得下去,觉得这个故事不错,能关注到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这就够了。

不知不觉的,已经完成了第一卷,如果我是关心那个读者数量的心灵脆弱的人,恐怕早就羞愧到不再更新,悄悄人间匿迹了。

但我不是为了讨好自己,或是别人的任何一个人而写的,这样的初心,使得作品本身变得纯粹了很多:它就是一个故事,仅此而矣。

记得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作文竞赛拿了全校一等奖,奖品是一本厚厚的红色塑料皮的日记本,而扉页上是一个关于如何修改文章的印刷范本,包括哪里划圈,用什么格式伸出去,表示增删修改之类的。

到今天,我还依稀记得看到那个印刷出来的“手写体”时,还有示范的增删标准符号等,想当一个“作家”的小小野心就在那时萌发了。觉得自己写的文字能变成印刷体,特别牛!

那一瞬间,眼前这一页纸是有一片光的。

希望将来有一天,真得能捧到印出来的硬皮那种装帧精美的《第三波》,亲自重读起来,一定会激动到流泪吧!

但愿,这不是梦。

我写的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群人,一个民族的奋斗!

签约后,写作多了一份责任,在按合约进度和字数要求,对已经完成并定时上传到“草稿箱”里的篇章,进行了集中的补写。于是就给自己定了几条原则:不忘初心、保证品质、保证进度。

等补写完正文之后,要把有关人名、地名、上场序的逻辑统一修改。

一边补写,一边想通了一些事,赶紧记下:

补充关于扩大了的“第三波”的几重含义:

1、文章一开始的,反应通信建设的3G时代的狭义“第三波”;

2、跨了三代人:父母一代,我们是疆二代,下一代疆三代的这样三代人的“第三波”;

3、跨越了地理上的三线城市:一线广州、二线WLMQ、三线喀什;

4、涵盖了经济先后崛起的三个区域版块:珠三角、长三角、XJ。

5、中国复兴,丝绸之路重现的历史第三波:古丝绸之路、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巴海路的突破之路(待后半段的描写);

6、科技进步的产业更迭:从父辈的传统工业,到我们的传统IT通信业,到下一代人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兴模式的产业(待后半段的描写);

7、感情线的三个阶段:爱情、友情、亲情;

8、职场成长的三个阶段:打工、创业、守业;

9、性格形成的三个阶段:亲涩、执著、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