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兴建学堂
“现在咱村里有多少户人家儿啦?几家外来的新户?”
王小儿想知道如果兴办学堂,有没有想读书的孩子们?
又会有多少人家愿意,或者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的?
“现在有五十多户人家儿一百八十二口人,其中十来户是新入村儿的。
要是那些走了的老户全回来,比咱村人最多的那个时候还兴旺呢。”
明来不懂王小儿问这个的意思,但还是报了个大致的数字。
王小儿道:“我这段时间没在家,去京城了。他们挖河道的事儿也听说了。
那京城内外,好多年轻孩子被拉入皇宫里去。好像咱县也送了几个人吧?”
明来点了点头:“嗯,一共送了四个,三女一男。听说一个都没回来。”
墩子不解地问道:“小儿哥,你问这干嘛?”
王小儿道:“在京城郊区碰到俩教书匠,他们原来都是大家族大财主家教私塾的。
后来孩子们都没了,他们也没事儿干了。
我琢磨着要不要请到咱村儿里,把咱们这些个睁眼瞎都给拾掇拾掇?
你们是不知道呀,在外面我两眼一抹黑,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主儿。
吃亏被嘲笑,想干啥都不行,可是吃了不少苦头儿呢。
咱们这村儿里,现在有多少个孩子能上学了?”
赶情儿,他是一直没忘怀老龙王对自己嘿嘿一笑时,那特别尴尬的画面。
每回想一次都让自己汗流夹背;没文化太受欺负啦!
“哎呀,这事儿我举双手赞成;估计俺爹更愿意。”墩子首先表态。
他大字不识一个,就会数几个数儿。自己的名字写不好,想学认字也没人肯教。
“咱村儿现在就咱这年龄的有十三个了。比咱小的有七个,都是十岁以上的。
十岁以下有五个,包括刚出生不到半岁的青台三弟,他是咱村最小的了。”
明来笑着看了看青台。那个青台脸色一红,腼腆的低下了头。
王小儿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商量起来;
请教书匠教文化育人,咱们不光自己做事情得力,子孙后代也得力。
就是以后有了儿子们,他们有了文化,也可以海阔天空地到处跑了。
让他们回家和大人商量,即不耽误活计,又能让大家都提高文化,不当睁眼瞎。
关键是王小儿想要为自己的儿子提前铺路。
看看聊得差不多了,他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就匆匆忙忙赶回去了。
明来望着他的背影,心里面有些狐疑:朋友这么多年,谁还不了解谁的个性?
从啥时候开始,那花样百出、调皮捣蛋的王小儿,变成个爱识字学习的好孩子啦?
他猜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忙叫墩子一起,跟自己爹成明汇报去了。
罗成明和墩子爹王福生汇合到一起,又把连城爹王和林叫过来。
一起商量王小儿说的这个事情,看办成的把握能有多大?
三天后,王小儿过来找到明来一起到他家。
和成明大叔、墩子爹、连城爹聚在一起商议。
王小儿先拿出来一百两银子交给成明大叔,说给村里办学请先生用的。
然后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到京城请师傅,还是就在当地县城里请?
盘点了本村里认识字的人,总共也就三个,还包括明来。
自己人没时间教人家,而且相熟的人容易相欺,不好管理。
这样就定下来,把县城里那个赋闲回家的老博士请来,在村里办个大些的学堂。
除了教识字学做人的道理,还教四书五经,占卜算术等很高深的学问。
十岁以下年龄小的以识字懂道理为主,年龄大的以四书五经为主,占卜算术为辅。
这样,全村老少一起学文化学识字,全都免费。只为了不再当睁眼瞎。
要想全村人都脱盲,一个老博士不够用,还要另请先生才行;
这样一算钱就不够用了。王小儿本着教书育人的策略,又多掏出五十两。
其余具体事宜,就拜托三位长辈去安排了。
资金有了,学堂的地点建在哪儿好?那个老博士来了住哪里?
他说不定会带着家人一起过来住呢。几个人又外出去看场地。
村子东面有一大片空地儿。而且那里还有离得比较近的一口水井,方便日常生活。
原来当年,张里长见王小儿妈妈给的米面菜足够多;
就让打井人在村子的东西两端,各打了一眼儿井;方便村里人少走远路。
地点定好了,盖学堂的费用就不好再让王小儿一个人出了。
再说了,如果不让村里人出血奉献一下,他们不会心疼建学堂的钱;
说不定为了自己赚钱,都不肯让他家孩子出来学文化呢。
若是不论有没有孩子的人家儿,每家每户都掏了建学堂的钱。
连带着大人们也因为心疼那点儿均摊的钱,肯来学习识字呢?
要不然他会觉得:掏了钱不去学,白帮别人学习提高,自己不就亏大发了吗?
几个人计划着,然后初步拟定了一个框架。
王小儿见没什么事儿了,就赶紧告辞回家;因为杏花现在有个不好的征兆出现了。
他前脚刚走,王和林后面就说了句:他到底是做啥生意的?怎么会那么有钱?
他家的房子盖的比庙堂都高大,像个皇宫似的。
况且他家吃住用都自成一个体系,基本不和村里人往来交流。
怎么现在突然要建学堂,帮助全村人提高文化了?
成明大叔笑着捶了他一拳,道:“你管他那么多干嘛?
当年要不是他家出米面青菜,咱们到现在连喝的水都没有;
还得上山去抠唆那一点点儿的泉水活命。
说起来,咱们全村儿的人,都欠人介家一个人情。”
他们不知道的是,就连那些打井人,都是王小儿家派过来的呢。
墩子爹也道:“说起来可不止欠一个吧?
墩子他们的好多种子,都是在他那儿拿回来的。
他还给了好多菜苗树苗树枝啥的,这才有了现在咱村儿这绿盈盈的景象。
那时候张里长还管着村里的事儿,有啥难题啥麻烦都找他家去办;
让村里人躲过了好几次饥荒。好多事儿你不知道,你家搬来才多长时间呀?”
明来道:“他给的这些银子,足够咱们盖几个学堂,请上几年的师傅了。
要是计划得好,咱可以请两个,一个老博士一个教书匠;
这样可以分开授课:教书匠教大人小孩儿扫盲认字,和简单的做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