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美国轮式战车技术分析
一、LAV-25(8×8)轮式步兵战车
(一)总体结构与特点
该车车体和炮塔均采用装甲钢焊接结构,正面能防7.62mm穿甲弹,其他部位能防7.62mm杀伤弹和炮弹破片。
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炮塔居中,内有车长与炮手的位置,载员舱在车体后部。
采用德尔科(Delco)公司的双人炮塔,装有1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直升机(Mc Donnell Douglas Helicopters)公司的25mm链式炮。辅助武器有7.62mm的M240并列机枪和M60机枪各1挺。炮塔两侧各有1组M257烟幕弹发射器,每组4具。主炮双向稳定,便于行进间射击。
采用6V-53T 6缸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为202kW(275马力),与之匹配的为MT-653DR液力机械传动装置,有5个前进挡与1个倒挡。
行动部分的特点是两个前桥采用独立弹簧悬挂,两个后桥采用独立扭杆悬挂。车轮采用泄气保用轮胎,有中央充气调压系统。
该车具有浮渡能力,水上行驶时靠2台喷水推进器推进,车首有防浪板。为便于自救,车首装有绞盘1台,拉力为66.64kN。
1985年,部队根据使用经验对该车的改进提出了如下建议:
(1)披挂附加装甲,重680~725kg。
(2)乘员位置附近加装芳纶衬层,用于防止穿透装甲的弹丸、破片以及崩落的装甲碎块伤害车内乘员。
(3)采用轮履行走机构,可使车辆地面压力大大降低,从而提高车辆在沙地、雪地以及泥泞地等松软地形上的通行能力。海军建议所属的装甲车辆和牵引式火炮均采用这种行走机构。
(4)加装LAV九头蛇-70(Hydra-70)火箭发射架,共19管,口径70mm,位于炮塔右侧,用动力控制俯仰,俯仰范围为-11°15'~+33°45',1986年7月曾装在该车上进行了野外试验,共发射100枚,均获得成功。这种火箭与装在飞机和直升机上的一样,既能对付地面目标,也能攻击直升机。
(5)炮塔改用电驱动,取代原来的电液驱动以减小噪声;
(6)增加炮塔闭锁装置,用于车辆越野时防止炮塔转动伤害车长和炮手。
(7)加装车外辅助燃油箱,使车辆行程再增加530~620km。
(8)安装龙式反坦克导弹阻尼架,用以消除导弹发射时发射架下垂的现象,以提高导弹命中精度。
其他改进项目还有热烟幕施放装置、对空瞄准镜、轻型推土铲、伪装篷布和聚四氟乙烯制作的车体螺栓等。
LAV-25车族如下。
(二)性能数据
二、“斯特赖克”轮式步兵战车
(一)总体结构与特点
美国陆军在2000年后期对三种装甲车辆(两种履带式和一种轮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论证之后,最终选择了GDLS-C公司的轻型装甲车,用来满足其未来的装备需求,该轻型装甲车就是后来被重新命名的“斯特赖克”步兵输送车。迄今为止,美国陆军的总订购量已超过3450辆,并且目前已交付2900多辆。这些车辆的生产任务分别在美国和加拿大完成。
“斯特赖克”装甲车的基型车是M1126“斯特赖克”步兵输送车,它安装有一座“保护者”遥控武器站,在该武器站上通常装有1挺12.7mm机枪和几组电操控式烟幕弹发射器。随后又发展了其的不少变型车辆,包括M1127侦察车、M1128机动火炮系统、M1129 120mm迫击炮、M1130指挥车、M1131火力支援车、M1132班组工程车、M1133医疗救护车、M1134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装有“陶”式反坦克导弹)和M1135三防侦察车。其中,装备最精良的“斯特赖克”变型车是M1128机动火炮系统,它装有1门105mm线膛炮和1挺7.62mm并列机枪。105mm线膛炮由自动装弹机供弹,从而使其乘员减至3人(车长、炮长和驾驶员)。M1128机动火炮系统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与其他的装甲战车作战,而是利用火炮发射MECAR公司生产的曳光碎甲弹压制战场上的目标。
步兵运输车基本乘员为驾驶员与车长,并可搭载9名全副武装士兵。全车采用7.31mm钢板焊接而成,可以抵抗7.62mm子弹或155mm榴弹炮之炮弹破碎片,另外在车外加装了陶瓷复合装甲、可抵抗14.5mm重机枪射击,附加装甲在运输时并不需要拆除,因此,算是整合式的装甲。发动机采用257kW功率的Caterpillar3126柴油发动机,携带200.6L燃料,使18354kg的步兵运输车时速可以达到115km的路速、续航距离530km,并可跨越198cm宽的壕沟、58cm高的垂直障碍,爬坡力60%。
步兵运输车装有一个康斯堡(Kongsberg)遥控武器系统(Remote Weapon Station.RWS)可安装M2HB、50重机枪、M240机枪、40mm榴弹发射器或“标枪”反坦克导弹;此外,尚安装了4座四联装M6烟雾弹发射器、遥控武器系统让成员可以在舱内操作而不需暴露身体于敌火之下。步兵运输车还安装了先进的数字通信指挥系统(Force XXI Battle Command Brigade and Below,FBCB2),雷声公司的AN/TSQ-158加强位置报告系统(EPLRS)以及洛克威尔·柯林斯公司的AN/PSN-11精确轻量全球卫星定位接收器(PLGR)。数字通讯指挥系统供车长使用,可以通过文字与地图显示战术状况,各装甲车和营及单位间互相传递信息,各车辆可以得知友军所在,而车长还可以标出敌军的位置,然后系统便把信息传给其他车辆,其他车辆也可看到显示于屏幕上的敌军位置。
以步兵运输车为基础还有其他8种不同功能的车辆,分别为:核生化侦察车(NBCRV)、反坦克导弹车(ATGM)、救护车(MEV)、自行迫击炮车(MC)、工程车(ESV)、指挥车(CV)、火力支援车(FSV)与侦察车(RV)车型。
其中反坦克导弹车将采用可举升的“陶”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远距离与敌军坦克作战,救护车可以载送4名担架伤、患者或是6名非卧床伤、患者。工程车装有推土铲可以消除障碍,并配有地雷探测设备。火力支援车的功能则是强化监视,目标获得、识别、指派与通讯能力、加强中期旅级战斗部队的火力支援效率,装有现役M-707“斯特赖克”火力支援任务套件上的全套设备,含加强位置报告系统、精确轻量全球卫星定位接收器、惯性导航系统、AN/TAS-4夜视仪以及AN/TVQ-2激光目标标定器(G/VLLD)等。比起以“悍马”车为底盘的M707,“斯特赖克”的火力支援车无论是防护力还是机动力都增强了许多,不过,原先中期装甲车计划中的自行榴弹炮车并未实现,“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部队只配有120mm自行迫击炮车,可发射全系列120mm炮弹,另编制有M-198牵引式155mm榴弹炮。
“斯特赖克”的另一种车型是机动火炮系统,基本上也采用与步兵运输车相同的车体,不过安装了一座通用动力公司设计的顶置105mm炮塔;这种炮塔是一种有自动装填系统的低轮廓炮塔,因此车也较重,接近20286kg。低轮廓炮塔采用了一般所称之外置火炮构形,安装了一门装有炮口制退器的105mm M68AIE4主炮,炮手瞄准仪具有热影像夜视设备,并且装置稳定系统可以行进间射击,具有主战坦克同级火力。机动火炮系统总共可携带18发炮弹,其中8发装于装填机中,配有4种炮弹,分别为反坦克用的动能弹、通用的高爆弹、人员杀伤高爆弹、高爆反坦克弹和反人员用的榴霰弹,可满足机动火炮系统原先设定的任务:对抗T-62甚至T-72主战坦克、攻击碉堡与敌军步兵以支援下车作战的步兵。机动火炮系统的辅助武装为7.62mm同轴机枪与车长用的50重机枪各一挺,分别携带3400发与400发子弹,炮塔两侧也安装了两座M6烟雾弹发射器。机动火炮系统有3名乘员;车长、炮手与驾驶员,并且安装了与步兵运输车相同的数字通讯指挥系统。
(二)“远征”炮塔
“斯特赖克”上用的低轮廓炮塔正是当初装甲火炮系统竞标之时败下阵来的“远征”坦克(Expeditionary Tank)所采用的炮塔。低轮廓炮塔外置火炮构形的优点是重量轻,轮廓小,较不易中弹,然而外置火炮的位置位于炮手瞄准器的上方,这在战术上有相当不利的影响。因为主炮位置比炮手瞄准仪为高,当遭遇敌人坦克时,机动火炮系统的火炮已经出现在敌人视野之中,但是此时炮手还看不到敌人,这将使机动火炮系统陷入无法还手的窘境;而且外置火炮构形之下,无论车长或炮手都无法在全车最高处进行观测,这也妨碍了成员对战况的掌握。
虽然说通用动力公司陆地系统部门表示机动火炮系统的批量生产型将在炮塔上增设一台车长用传感器,具有5km的侦测范围,然而依照GDS提供的资料,此传感器的尺寸并不比一般潜望镜大多少,其功能多少令人怀疑,如果缺乏热影像与稳定功能,又无法用来操作主炮,则机动火炮系统的低轮廓炮塔构型在战术上仍居于劣势,且“斯特赖克”又是轮式车辆车身更高大,无疑更加暴露自身的位置。此外,机动火炮系统只能携带18发炮弹也略嫌不足,相对于M-8可以携带30枚炮弹,其中21发装于装填机内,平均每分钟射速可达到12发,机动火炮系统仅达6发。其实美国陆军也借用了4辆M-8原型车和中期旅级战斗部队一起演训,联合防卫公司还对M-8抱有一线希望,希望陆军回心转意,但美国陆军仍旧放着已经发展完成且较优秀的M-8不用,回头选了当初的手下败将,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或许就陆军的观点,值得为“斯特赖克”车系相同底盘在后勤上的便利性,而放弃性能较佳,但需要专用底盘的M-8,然而当初选择LAVⅢ,舍履带而取轮式设计却一直是个引起争议的决定,如果“斯特赖克”表现抢眼倒也就平息了各方疑虑,无奈事与愿违。机动火炮系统是目前全车系进度最慢者,此外又发现其炮口制退器排出的气体与火焰会损坏车体,因此可能取消,这虽能减轻约96.6kg,但却会增加3%的后坐力。此外,车内空间也不甚宽敞,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至2005年才能服役。“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部队部署在即,却仍无法享受通用底盘的便利性。
(三)防护能力
每支“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部队将拥有约350辆“斯特赖克”,其中一半的都是步兵运输车,是“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部队的骨干,然而它的性能却有许多问题。“斯特赖克”的陶瓷复合材料附加装甲由德国的IBD/Deisenroth Engineering领导发展,目标是使步兵运输车全车都能抵抗14.5mm重机枪弹和7.62mm穿甲弹,但是在测试中发现部分装甲片,特别是发动机附近的装甲,并不足以抵挡这些子弹,尤其是在测试中由上方射来的子弹。发现问题立即着手改进,不过已出厂的首批“斯特赖克”还是装备不良、有瑕疵的装甲,幸好这些装甲可以轻易更换。
尽管如此,步兵运输车的防护力仍然为人所疑虑。它虽能抵挡重机枪射击,但战场上随处可见的反坦克武器如RPG(反坦克火箭筒),还是可以轻易击穿步兵运输车的装甲。轮胎后无保护的燃料箱也是另一个弱点,一旦被击中可能着火烧毁轮胎,而轮胎本身的防弹能力也颇为让人忧虑,美国正设法开发无空气的防弹轮胎,不仅防护力不足,步兵运输车的火力也相当薄弱,遥控武器系统上重机枪或榴弹发射器的待发射弹药太少,又无稳定的能力,在行进间开火的命中率低,停车开火前后需时两分钟,增加了被攻击的机会;而且士兵们也无法清楚地观察外界动静,还是得伸出头来。在“千年挑战”2002演习中,遥控武器系统的弱点成了致命伤,一次模拟交战中,14辆“斯特赖克”中的13辆都被“击毁”,却连一辆敌人车辆都没有击毁,改进型遥控武器系统的稳定系统与热影像仪成本相当高,现在还不确定能否进行。
当然“斯特赖克”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借助了信息技术,安装了数字通信指挥系统来提升其战场感知能力,但是目前各排只有排长车才配有数字通信指挥系统,各排其余各车辆仍只能通过语音来通信。
(四)机动性
在近距离交战中,装甲还是非常关键。一般来说增强装甲并不困难,“斯特赖克”设计上便有足可抵抗RPG的附加装甲。然而问题是,必须能以C-130运输机直接部署是旅级战斗部队车辆的基本要求,而抵抗RPG的附加装甲重达3800kg,需分别运送再加以组合。一旦加装装甲,下机立即作战(roll off,ready-to-fight)遂成了遥不可及的妄想。俗谚“削足适履”正在21世纪的美国上演,相比较于英国、德国皆以可由A400M空运作为新装甲车辆的重量规格上限,拥有有效载荷量高达78t C-17大型运输机,反而还是以C-130空运为设计要求,严重削弱了“斯特赖克”的战斗力,也辜负C-17设计上送货到家门的美意。
不仅如此,实际情况还更为恶劣。即使不加上抗RPG附加装甲,“斯特赖克”车系10种衍生行中的8种都已经超重了,步兵运输车现在重量约是18300kg,已经达到了C-130载运的上限。C-130运送18300kg的货物有1000海里的航程是在理想的气候、温度与跑道状态下才能达到,实际运用时还得打点折扣,再加上前述陶瓷装甲的瑕疵,改进的装甲又得再多113kg,实是雪上加霜。负责装备订购、后勤与科技助理部长Claude Bolton辩称:“我们会找个方法改善它,不是少载燃料就是拆掉其他的东西。总之我们会让它发挥功能”。但这表示空运部署步兵运输车还得少装点弹药装备,问题根本没有解决。最糟的则是机动火炮系统,它已经超重1500kg以上,最多重达21800kg,虽然C-130尚可装载,但是航程将更为受限。经过一些所谓的“改进”,现在“斯特赖克”是可以由C-130空运了,但是C-130承载着它航程最多仅有320km,部分资料更指出仅有100km,与陆军要求的1800km相去甚远。
除了超重之外,“斯特赖克”的尺寸也太大。“斯特赖克”已经比其前辈LAV加大了不少,虽然还是可装入C-130内,但是两侧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空间,必需拆掉一些配件以符合美国空军的载运规定。此外“斯特赖克”车身也太高,在驶下货舱时造成许多麻烦,需要车高调整系统(Height Management System)降低底盘高度以方便进出,不过这套系统目前还未发展完成。对“斯特赖克”来说,C-130空间不是很充裕,但改用较大的C-17进行部署却还更不经济。“斯特赖克”车体宽2.84m,并排装载就是5.69m(还不计所需的间隙),超过了C-17货舱容许的5.33m,因此只能单排装载。不幸的是“斯特赖克”又太长、达6.99m,如果要装入3辆车,最后一辆可能有一半会停在卸货的斜板上,这会损坏飞机。结果用C-17来载运“斯特赖克”可能与载运M2A2“布莱德利”步兵战斗车一样,只能装载两辆,而不是当初想象的4~6辆,虽然这并非当初的设计要求,但是从美国本土进行部署必需动用C-17,每架次运量减少终究降低“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部队的可部署性。
尽管有这么宽大的车身,“斯特赖克”车内空间竟然也不理想,一些士兵便抱怨车内拥挤,大量装备弹药没有充分的空间存放,饮水粮食取用不便。无论C-17能装2辆还是3辆“斯特赖克”,战斗力会强过两辆装有“陶”式导弹、25mm炮炮塔与多层装甲保护的M2A2这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再与美军现役的M-113A3相比,“斯特赖克”更令人失望,虽然说“斯特赖克”防护力比M-113A3优越,但是“斯特赖克”车重将近19t,M-113A3则不到12t,尚有充分的余裕可以改进(例如加上炮塔的AIFV重量仍不过是14t),完全适合以C-130空运,若用C-17来运送,M-113车身较窄可以并排装载,每架次可载运5辆之多,便利性更高。
更大、更重的机动火炮系统麻烦更多,它的重量为19100kg,宽2.84m,高2.891m,而M-8轻坦克仅重17500kg,宽2.69m,高2.54m,明显较为紧凑,“斯特赖克”车系并未明显优于现有的车辆,过大的体积与重量造成了空运上的困难,空投能力也未经验证(M113A3与M-8都可以空投),与最初计划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投资开发的成本效益也就十分可疑。
(五)发展
“斯特赖克”装甲车自从2003年进入美军服役以来已进行过大量的改进和升级,尤其是在生存能力方面的改进。部署在伊拉克的“斯特赖克”装甲车装有空调系统和百叶窗式的板条装甲,以应对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和装有空心装药破甲弹头的RPG系列反坦克火箭弹的攻击。
据悉,GDLS-C公司已与通用动力公司武器与技术分公司签约,专门为“斯特赖克”装甲车秘密研制出一种爆炸反应装甲块。目前,美国陆军已经将这种爆炸反应装甲应用到了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的M1A1/M1A2主战坦克和M2/M3“布雷德利”战车上。另有消息称,在2009年5月,GDLS-C公司还与该公司签约研制一些未泄露名称和数量的系统,这些系统的首批交付时间是2010年。
目前,“斯特赖克”装甲车还仅限于装备美国陆军的“斯特赖克”旅战斗队。但美国陆军已经作出计划,在不远的将来将用“斯特赖克”步兵输送车更换部分现役的M113装甲输送车。
三、美国新概念轮式战车
这种新概念战车被美军命名为超级装甲巡逻车,是美国乔治亚州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福特公司的F-350“皮卡”车的基础上研发的,幕后老板则是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目前,超级装甲巡逻车已交付美军进行评估试验。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已经开始使用超级装甲巡逻车进行作战研究,而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则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对概念战车进行改进。
超级装甲巡逻车集民用车型的安全特性与最新防爆技术于一体,不论是材料的选用还是车辆的内部座驾构造,都采用了最新的防御手段和技术以保障乘员的安全。研发人员表示,通过使用高级材料和最先进的工程技术,按照现实作战中的战车需求设计而成的超级装甲巡逻车,将成为美军未来战车研究的试验台。在研制之初,研发小组就针对“超级装甲巡逻车”项目提出了大功率柴油发动机、高级装甲防护和现代化底盘设计的原则。这些原则关注的是战车的战场生存能力和安全性能,集中体现在战车的内部设计上。
超级装甲巡逻车属于轻型战车,在重量和装甲设计方面采用了新颖的设计概念和研究计划,以最大限度提升战车的作战能力和保护能力。车体采用重量轻、成本低的新型装甲材料,防护等级较之“悍马”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有所增强。
在内部结构设计方面,超级装甲巡逻车虽然仍是四座,但已经由传统的前后各两座改为前一中二后一的菱形结构,乘员面向车窗两两相背而坐。研发小组认为这样改进有两个好处:其一是能够增加可视范围,提高战车执行巡逻侦察的能力;其二是使乘员座位离轮胎较远,当巡逻车碾上地需引发爆炸时,乘员不至于位于爆点之上,从而将危险降至最低程度。
此外,每个座位上都配备了被称为“爆炸桶”的防护罩,能够抵御子弹、爆炸物、地雷和路边炸弹等的攻击,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员的人身安全。
在安全性能方面,首先是采用了底盘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较有保障的福特公司F-350“皮卡”车,其次是为超级装甲巡逻车设计开发了车载计算机。新型车载计算机可以使战车达到整体合一的效果,提供优秀的机动安全性能。超级装甲巡逻车的转向和刹车等都可以通过电脑操控,加上标准的车辆稳定控制装置、防抱死制动系统以及主动式巡航控制等,其灵活性和安全性在当前的军用车辆领域遥遥领先。超级装甲巡逻车组件分解图见图1-1。
图1-1 超级装甲巡逻车组件分解图
根据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的要求,乔治亚州技术研究所除研发“超级装甲巡逻车”项目外,还在进行一项更长远的研究项目,即研制超级3T装甲车,并希望以此影响未来的战场形态。
超级3T装甲车被限定为3t,除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民用车配置外,如防抱死制动系统和安全气囊等,它还将采用一大批最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化的稳定控制系统、增强型发电装置等。
超级3T装甲车采用由柴油机和发电机组成的复合动力装置,不仅可以辅助发电,而且在需要隐蔽时能够保持安静。另外,这种动力装置将赋予超级3T装甲车更强的机动性能,由静止加速到96.56km/h的时间仅为4.8s,可帮助战车快速逃离危险区域。
超级3T装甲车是一种“依靠电线驾驶”的新型战车。“依靠电线驾驶”技术可以使乘员更加安全地驾驶一辆庞大且复杂的战车,其安全系数可能比现在的小轿车更高。“依靠电线驾驶”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新出现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它能够减轻乘员的驾驶压力,帮助乘员更加安全和稳定地驾驶车辆并完成战斗任务。因此,对于那些战车驾驶经验不足的驾驶员来说,这一技术是最合适不过了。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乔治亚州技术研究所在研制这两种新概念战车时非常重视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提高技术含量,增强战车性能,确保人与车的安全。这两种战车都配有车载计算机,对车辆的转向、悬挂、制动等机械性能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具有以往所没有的机动能力和安全性能。新型战车的一体化底盘更是一种技术上的跨越,它的性能远远优于现有车辆的底盘。通过采用先进的车辆技术,使乘员能够安全驾车、顺利完成任务。
第二,改善机动能力,扩大适用范围,生存性强。在冷战时期研制的“悍马”车采用了铝制车体,因而比较轻,能够在寒冷的欧洲大陆上快速机动。在安装了附加装甲组件后,“悍马”多用途轮式车的生存性能得到了提高,但机动能力却由于受重量的影响而有所降低,增加的车重还加剧了车辆部件的磨损。另外,“悍马”车上没有空调系统,不利于在炎热的沙漠地域使用。新概念战车则要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提高车辆的通用性能。
简易爆炸装置是装甲车的一个主要威胁。在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军损失的装甲车中有60%是地雷爆炸所导致的。即使是安装了附加装甲的“悍马”多用途装甲车,在地雷攻击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新概念战车将设法明显提高车辆对爆炸装置的抵御能力。
第三,强化发电能力,提供更多防护。车载电源是乔治亚州技术研究所在研制新概念战车过程中所关心的第三大问题。根据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最初的设想,超级3T装甲车将能够产生1MW的电力,以便能够在危险情况下形成一道静电装甲防护,或者为车上的电轨炮提供电能。当然,这些电还能够用于维持指挥所、通信装置和照明等的使用。
四、M8轻型轮式侦察车
(一)总体结构与特点
该车车体为全焊接结构。驾驶员在车内左前方,副驾驶员在其右侧,他们前边有1个向前开启的舱盖,顶上有1个向外开的舱盖,在他们前面有1个防护潜望镜,左右两侧有滑动装甲板防护的观察缝。
顶开式炮塔安装在车体中央,车长在左侧,炮长在右侧。炮长有1个随主炮运动的M70D望远镜,车长无观察设备。
发动机后置,动力舱顶部有两个舱盖。无三防装置和夜视设备,非水陆两用。
M6式37mm火炮装于M23A1炮架上,左侧1挺7.62mm M1919A4并列机枪。早期该车的炮塔后转轴架上还有1挺12.7mm M2HB机枪,后来的产品更换为安装在M49环形架上的相同类型机枪。最初的车型还载有6枚M1A1HE反坦克地雷和4个M1或M2烟幕发射装置,M20与M8的差别在于将37mm火炮改为12.7mm机枪。
(二)性能数据
五、康曼多轮式侦察车
(一)总体结构与特点
该车车体是高硬度卡德洛伊(Cadloy)装甲钢焊接结构,车体四面装甲均为倾斜以提高防护性。前部较长,从驾驶员舱盖顶部到车前部的前上装甲水平倾角为14°。这种结构除了能保证防弹性外,还使车辆易于通过矮树丛。
驾驶员位于车体左侧,有1个可向前滑动的单扇舱盖,驾驶座可调高。有3个潜望镜在舱盖前部。
发动机在驾驶员右侧,车体右侧有检查窗盖,通过该检查窗可以检查发动机及冷却液、润滑油和制动液等液面。包括发动机、分动箱、传动装置和冷却系统的整个动力装置,可在2h内更换。燃料箱在车体前面。
指挥塔位于车体后部。车长通过车后面1个双扇车门出入,车门的上扇向右开,下扇向下折放。
前桥采用带前置后弯臂的螺旋弹簧悬挂,后桥采用重型螺旋弹簧独立悬挂,两桥均带刚性闭锁差速器,这可以改善驱动性能。
转向为液压助力式,液压泵是由发动机通过齿轮驱动的。前后均带有独立的液压制动装置,由主油缸供给压力,当发动机熄火时,另一套由电动机驱动的备用系统开始工作。
制式设备包括2个手动灭火器、工兵工具、急救箱、维修工具箱和空压机等。
任选设备包括广播设备、无线电设备、水箱、汽油箱和伪装网及烟幕弹等。该车无三防装置和夜视设备,非水陆两用。
(二)性能数据
六、V-600轮式侦察车
(一)总体结构与特点
该车车体和炮塔均由卡德洛伊(Cadloy)装甲钢焊接而成。驾驶员在车的前部,第一轮位置之后,他有3个前视潜望镜和1个单扇舱盖。前两轮之间车侧有1个上下两部分构成的车门,上部带有观察镜,向后开,下部带有射击孔,向下放以形成车蹬。样车在靠近驾驶员后侧还留有一个向下开的车门。
每轴上都有带闭锁差速器的低噪声减速齿轮装置。发动机安装在驾驶员的右侧。
车体后面有2个向外开的车门,上面带有射孔和观察镜,还有1个用于补充供弹、带整体观察镜的车门。
生产型的制式设备包括无线电设备、车内通话设备、火焰探测及手动灭火装置和安装于车内前部用于自救和救护其他车辆的电操作绞盘。
任选设备包括带有供全部乘员用的M13A1面具的三防装置、夜间驾驶灯、自动哈隆(Halon)火焰探测及灭火设备,2个手提式哈隆灭火器。可根据需要,用12.7mm M2HB机枪来取代顶置的7.62mm机枪,并带100发待发射子弹。
(二)性能数据
七、龙骑兵300轮式装甲车
(一)总体结构与特点
该车车体采用全焊接无大梁结构,所用XAR-30高硬度钢装甲板,可满足MIL-A-12560标准的要求,防小口径普通枪弹和穿甲弹的能力比该标准对均质钢装甲板的要求高30%左右。此外XAR-30钢板的最低穿透速度也超过了MIL46100B标准的规定。
驾驶员位于车前左侧,车长兼副驾驶员位于右侧,前者有3个前视观察镜,视界为180°,后者有1个观察镜,两乘员均有外开单扇顶盖和车侧观察镜,车长观察镜下方有射孔。乘员座椅可上下前后调节,靠背可向前合,以方便乘员出入。
车体两侧在前、后轴之间各开1侧门,门下部向下打开,可作为乘员出入跳板,而上部则向后旋转180°打开,并可闭锁于打开状态,上部门上有1个观察镜和射孔。
侧门前方有1个观察镜和射孔。所有观察镜均装有防护板和护垫,射孔防护盖可从车内快速地用开闭凸轮杆操纵并锁住。
用作装甲人员输送车时,车上除2名乘员外可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动力舱位于车体右后方,它和乘员舱间的可拆卸隔板可起隔热和隔声作用。可从车内和车外对动力舱进行快速检修。进气百叶窗装在车顶部,排气百叶窗和排气出口位于车体右侧,其结构可防止如汽油弹等形成的可燃液体的侵入。动力舱后部右侧装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冷却系统,配有液力驱动风扇。
发动机动力经变速箱、传动箱和后驱动轴传到后部差速器,然后再由中间驱动轴传递到车体中央的分离离合器。由此通过前驱动轴再传递到前差速器和前桥。所有传动系部件都是封闭的,变矩器只在3个低速前进挡工作,在第四、第五前进挡,变矩器闭锁,直接驱动。
该车装有液压助力制动器和独立的电动液压超越制动系统,后者在主液压系统(包括停车制动系统)一旦失灵时实施制动。
车上装有动力助力转向机构,在液压系统失灵时可实施手动转向,越野和高速公路行驶时有不同的转向传动比。当轮胎漏气时,车辆还能在水泥路上以56km/h速度至少行驶80km。
重型悬挂装置包括叶片弹簧和直接作用式液压减震器。为提高安全性,在第二片板簧上装有特殊弹簧夹子,前后板簧可以互换。减震器内装有减震阀,使车辆在越野和高速公路条件下的行驶性能得到兼顾。为避免悬挂部件撞击车体,在板簧处安装了回弹限制器。
车体后部左侧另开有1门,门的下半部向下打开后可用作出入跳板,上半部分向右开,装有1个观察镜和射孔。车体左侧偏后也有1个观察镜。
车尾部有拖钩,能牵引拖车或其他重达11338kg的车辆。车首内装有绞盘,拉力为89.1kN,钢绳长52m。绞盘以主液压回路为动力,使车辆在实施抢救工作时能够起动。
该车能水陆两用,水中行驶时用车轮划水,浮渡时同样用前轮转向。由车门橡胶封条处渗入车体内的水可用3个独立排水泵排出,排量均为190L/min。
制式设备包括AN/VRC-47通信系统、加温器、泄气保用轮胎和干式化学灭火器。可任选设备包括主/被动夜视仪、空调装置、烟幕弹发射器、红外火警探测/灭火系统,三防装置和各种探照灯、车灯等。
(二)性能数据
八、海盗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一)总体结构特点
该车以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公司的K20(4×4)轻型卡车底盘为基础。该底盘曾经泰特拉达因公司改造,对动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做了修改,以满足整车全重5t的要求。
该车采用传统布置,发动机在前,驾驶员和1名乘员居中,载员舱在后。车体可防7.62mm和5.56mm枪弹,车底装甲可防手榴弹,两侧和后部设有乘员出入口以及观察镜和射孔。
车顶部装有1个电力驱动的滑动车顶,下方有一可缩回的液压驱动武器系统,可360°旋转,能安装如12.7mm和7.62mm机枪或40mm榴弹发射架等各种武器。对射手有一定的装甲防护。
该车可由洛克希德(Lokheed)公司的C-130运输机装载2辆。
任选设备主要有泄气保用轮胎、防爆油箱、绞盘、储藏装置、警笛和扩音器,与武器同轴的聚光灯、空调器、夜视仪、附加油箱以及24V电气系统等。
(二)性能数据
九、44型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一)总体结构特点
该车车体是高硬度E合金装甲钢板全焊接密闭结构,可防7.62mm枪弹、顶部爆炸弹片和杀伤地雷碎片。车体侧、前、后和顶部的装甲板厚度为6.35mm,底装甲板厚度9.52mm。
驾驶员位于车前方左侧,车长居右。车体前部和两侧均有防弹观察窗,顶部有两个外开的单扇舱盖。乘员座椅能液压垂直调节,头部可探出车外,座椅还能快速收回到车内安全位置。
载员舱在车体后部,有3个车门,两侧及右后方各1个,车门都分成上下两部分,下半部放下来可形成台阶,上半扇门上装有整体式射击孔和防弹观察窗,可向侧面打开。载员数量取决于安装的武器,最多为11名。
载员舱顶部可安装埃默森(Emerson)公司的TAT-251和TAT-252系统以及装备M901“陶”式导弹发射车上的改进型发射架等多种武器,车长转塔上可安装7.62mm或12.7mm机枪。
道依茨(Deutz)风冷柴油机装在车尾左侧,其顶部有5个维修窗口和排气百叶窗。发动机动力经过自动传动装置、驱动轴和万向节最后传到前后桥。自动传动装置带有整体式分动箱和前桥接合控制器。前后桥采用罗克韦尔(Rockwell)军用车桥。前桥载重5443kg,后桥载重6310kg。
车轮悬挂装置包括叶片板簧、吊耳、减震器和限制器。
基型车可水陆两用,水中行驶用车轮划水。
制式设备有车体前部的拉姆塞(Ramsey)液压绞盘(拉力是89kN,钢绳长84m)、6m长牵引缆绳、灭火器、4个排水泵、两个189L油箱、备用车轮及轮胎,紧绳滑轮等。可选设备有夜视仪、手榴弹箱、空气压缩机、泄气保用轮胎、全套空调设备,水上加速推进器等。
(二)性能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