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平等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诚如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的:“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平等也成为一项重要的价值取向。事实上,平等对一个社会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政治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思想,更不是政治与哲学的机械相加,它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本质特征。政治哲学是哲学与政治学相互渗透所产生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交叉性学科,是对政治社会最深层本质和规律的提炼和把握,并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为人们认识和反思政治社会的正当性提供价值评判标准和方法基础,是政治理论体系的最高发展。具体而言,政治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政治和政治实践活动的“理论的理论”,它探讨的是政治产生、发展的原动力;揭示的是政治的本质特点和运动过程的特殊规律和价值维度;阐明的是现实政治建构和具体政治操作的价值取向和规范化标准;研究的是国家、社会、阶级、革命等具体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的深层本质和正义原则。因此,在哲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政治社会的深层本质,在最高层面上为概括、评价和实现政治生活的正当性提供价值标准和方法基础就构成了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
既然我们是在政治学的“元理论”或“超理论”的视阈中、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界定了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本质特征,那么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的政治哲学,其基本的学理范畴就应该体现为与“实然性”命题相区别的“应然性”命题,体现为形而上的学理透析,其价值诉求在于“真理性”,有别于“实然性”所追求的“事实性”,并且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其基本的研究框架则体现为对作为政治社会本质的最高层面的价值判断和意义的研究,体现为对现实政治社会正当性的理性批判与价值构建,并由此显现政治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同时,作为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交叉性学科,政治哲学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与政治科学、法律科学所具有的强制性不同,政治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现实的政治社会的正当性与应然性提供价值引导和规范化标准,具有明显的超现实性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政治哲学的学理范畴与基本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
政治哲学的学理范畴与研究框架图示
由此,在政治哲学的视阈中,政治平等的问题是体现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规范里研究政治平等问题,它的目的是为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政治哲学作为时代的精神、思想的现实,它的根基在于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关切。今天,面临着自由不够全面、平等没有实现、正义无法体现的不公平社会,政治哲学的现实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正义的理想社会。同时,以此为基点,人类孜孜以求的长远理想则是构建一个平等自由和进步发展的国际体系。
邓玉函博士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指导下,以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范畴——政治平等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政治平等的概念内涵、历史沿革、生成根据、价值体系进行深入的理论探析,力图描绘出人类政治平等思想的历史图景,并揭示出政治平等的理论特征和生成逻辑。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现实关切正是基于社会的不平等,而思维着如何制定出一套与社会基本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正义原则以实现真正的平等、保障人们的权利、实践社会的正义。这种现实关切一方面回应且表达了人们要求改变社会现实的心声,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们对体现人之为人的价值的自我批判和反思。人的平等诉求应当表现为人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权利的实现,因此,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政治平等问题是人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权利的实现,是一个政治制度的价值问题,是人类社会对人的理念的遵循问题。同时,这也是在现代性的话语背景下政治平等研究框架的自我确立。
政治平等在当代的价值向度关乎人的生存和人的发展。从此书的立论基点出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政治平等的主体诉求,包括从人的至善生活到善治政府的诉求、人的主体意识彰显的诉求和人与社会基本和谐的诉求。基于此,此书尝试提出当代中国无差异共识的政治平等维度,包括宪政的民主治理、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构建学习型政府,从而在政治平等的理性研究和反思中构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进步和文明的理想社会。
综观全书,邓玉函博士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视阈中,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框架和认知逻辑以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价值为基点,以此在政治平等的理性研究和反思中构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进步和文明的理想社会。全书条理线索清晰,逻辑结构严谨,叙述语言流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平等研究的一部理论佳作,作为邓玉函的硕士、博士导师,欣然是为序。
王岩
201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