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市社会变迁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李克强总理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建设三峡城市群,是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然选择;宜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也需要三峡城市群这个绝佳平台。抓住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启动和推进三峡城市群建设,已经成为宜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2015年1月,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三峡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宜昌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55位领军人物和著名专家学者共论“三峡城市群”发展未来,形成“建设三峡城市群、共襄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共识。

在随后召开的湖北省“两会”上,何伟军教授重点介绍了三峡城市群的构想及其发展建议,得到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的充分肯定,认为其“精神可嘉、士气可鼓、论证可信、前景可期”,并亲自建议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最终让三峡城市群建设构想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

2015年9月15日,“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宜昌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协作、发展、共赢”这一主题,深入研讨三峡城市群战略构想的深刻内涵、积极意义和建设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欧元50集团主席、法国前财政部长埃德蒙·阿尔方戴利,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出席会议并致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安赫尔·古利亚发表视频讲话。

“我是宜昌。如果你来,你会爱上我。”周立荣的一封《宜昌情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江、长江,我是宜昌”成为一道闪亮的电波,划破时空,似远古宜昌的音符,似实现中国梦的呼唤,一齐奏响了时代的乐章。

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评论版首次以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Glory is as Ephemeral as Smoke and Clouds”,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这篇从中国中部城市开封发出的评论,回顾1000年前全世界最繁荣城市开封衰败的历史,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美国切不可骄傲自大。也对各发展中的城市敲响了警钟:认真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保持城市永久兴旺的指南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史研究异军突起,发展很快,相当繁盛,表现为研究人员众多、研究对象广泛、研究成果丰富与研究方法多样。它通过对单体城市、城市群、城市与城市关系、城市与乡村关系的研究,分析中国城市的功能、结构、地位、作用、精神与特质,既参与、回应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也具有中国自身特色。

中国城市史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门类,它的发展、走向均受中国历史学整体态势、发展、走向的制约与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城市化速度加快,文化空前繁荣,于是才有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繁盛。现代化与现代性、城市发展规律、公共领域、民众日常生活、文化交流冲突与融合,这些都是宜昌城市变迁中涉足的主要问题。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汇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战略地位十分显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的战事不胜枚举。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宜昌市区。《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设有海关,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先后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宜昌成为内外贸易的集散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在这里兴建了一批重点企业,使宜昌成为鄂西湘北渝东区域的经济中心。1994年宜昌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并被列入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在长江经济带中,宜昌东接武汉,西连重庆,是东部发达的经济科技与西部丰富资源的接合部,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中线进入西部的起点,是西部大开发的“东大门”,也是湖北“大三角”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电站就在宜昌市区,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仅离市中心区38公里。

宜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丰厚,楚源沮漳,巴人故里,表明这里曾经是楚文化和巴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望。宜昌人杰地灵,孕育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和亲使者王昭君以及闻名中外的著名学者杨守敬等诸多先贤名流。历代著名文人,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也曾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游览西陵山水所留下的胜迹,陶醉西陵风光所写下的诗文,为宜昌增添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近现代史上,也产生了一批杰出的革命先驱和专家学者,如我国近代考古学开拓者冯汉骥、铁道专家杜镇远、土家第一军军长李勋、独臂将军贺炳炎、宜昌第一位共产党员胡敌、民族实业家张剑秋、鄂西秋收暴动总指挥李超然。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赵一曼都在宜昌留下过光辉的足迹。为保卫宜昌而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自忠、国民党空军战神高志航都与宜昌历史结下不解之缘。

本书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在研究内容上,把宜昌城市视为一个有机实体,以城市文明发展为主轴。在纵向上,主要研究宜昌城市形成、发展的阶段性,横向上注意研究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城市人口、城市阶层等。宜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发端于远古文明,具有军事重镇、交通要塞、货物流通和现代工程发展转型的诸多特点,经历了先民生息地望—军事重镇—郡县治所—过载码头—通商口岸—水电都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几个大的发展周期。研究城市的时间序列,分析城市从兴起到衰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即研究城市生命周期规律,将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都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性质、规模、空间组织等产生影响。以城市发展周期理论扫描宜昌城市发展线索,应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2.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从纯历史的视角深度扫描历史内部场景。长期以来,宜昌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对宜昌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共宜昌简史》《中共宜昌历史》《宜昌五十年回眸》《图说宜昌二千年》等都是宜昌历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但这些著作多为革命—现代化研究范式和政策—实施研究理路,多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的研究。本书既探历史片段,又窥历史全貌;既关注历朝历代短时段对宜昌的变革和影响,又关注中时段,即社会时间与社会变迁;更着眼于长时段,即地理文化时空。本书关注政治史、经济史,更关注宜昌发展社会史,把宜昌自然的历史进程作为考察的突破口。

3.在研究思路上遵循“考古式”的还原叙事方法。以经验科学的实证方法为主,力图对历史进行客观化的科学阐释。本书对历史的考察和研究,主要依赖于历史文本,包括大量的档案文献、地方志和各类专题文献。通过文献考据与证明还原式的叙事以或然性的逻辑推测和解释为基础,通过对文本的还原性处理以求客观真实。

建设世界级城市,需要一部宜昌城市史。本书作为一次尝试,在资料充实、逻辑推演、体例框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书中错谬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