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兼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经济学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解释市场经济效率的唯一科学理论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是分析私有制市场经济的科学的经济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Ⅰ卷第一版序言中,就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这就决定了马克思经济学必然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行基础——商品经济及其发展的高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进行研究,这一点与西方经济学是有某种相通之处的。但与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马克思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下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生产的劳动过程,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因此,“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4-835页。正是在关于生产一般和生产特殊这一框架下,马克思既考察了反映市场经济共同特点的市场一般,也考察了与特定生产关系相结合的市场特殊。在市场一般的层面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有某种共通之处。

从市场机制作用的总体过程来看,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本性出发来考察市场机制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行事的不竭动力。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6页。,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理论之中。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并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多得的那部分差额。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促使资本家不断地改进技术或者采用新技术以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是,这只是暂时现象,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全体资本家会竞相采用新技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提高,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也就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在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从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为条件的。在这里,单个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通过竞争的外在规律,促进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如果说以往我们是从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的角度解读《资本论》的这部分理论,那么,现在我们完全可以从资本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角度解读《资本论》。不过,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事实上,对于资产阶级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一定的历史进步的作用,马克思从来没有否定。马克思早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载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6页。事实上,资本家并不关心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直接追求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的本意只是为了自己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的:“当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例如衬衫便宜的时候,他决不是必然抱有相应地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但是只要他最终促成这个结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1页。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5页。这种部门内部的竞争,就形成了市场价值,价格也就围绕市场价值上下波动,来调节资源的配置。

从市场机制作用的具体过程来看,无论是在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都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市场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出现供求不一致的非均衡状态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会使这种非均衡状态逐步消失,实际市场价格将回到均衡价格水平。在这里,均衡价格是价格变化的目标,是市场价格运动的趋势。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虽然经常发生,但由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这种偏离不会长时间持续下去。在这里,“价值表现为价格运动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使得市场价格在动态中趋于平衡。可见,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认为市场运行是有规律的,平衡即意味着规律的存在。这一规律不仅体现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也体现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特别是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会不断地采用新技术,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不同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利润率。然而,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利,必然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必然使竞争扩展到不同部门。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通过资本的转移,那些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利润率低的部门,则由于资本向外转移,产品供给减少,导致供不应求,产品价格上涨,利润率也随之上升。资本的这种转移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形成平均利润率。可见,无论是在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机制的作用都会使企业的利润趋向于平均。企业要想维持超额利润,就需要适时地考虑转向更兴旺、利润更高的行业,甚至自己开创全新的行业。这种资本的转移也说明了市场所具有的自发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资源配置的功能。

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来讲,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结构和数量方面的矛盾和困难,指出了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不仅如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总量关系分别从结构和数量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一点比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总量关系研究要科学得多。当然,马克思对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万能的宏观调控消除矛盾和危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理论已经不断地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验证。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过程来看,马克思关于结构、质量和经济增长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马克思经济学不仅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市场特殊,也研究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如果抛开它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性,对社会主义经济同样适用。而且,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私有制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也指出了它进一步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矛盾爆发以及由此带来的低效率;不仅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也说明了它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它在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条件及其社会结合成熟的同时,也使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因此也同时使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0页。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展现的市场经济,不仅是作为抽象的市场一般的市场经济,也是要与一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作为市场特殊的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正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这一理论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