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物流产业是融合了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物流、贸易业物流、流通加工业与包装业物流、邮政业物流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其能源消费结构以油品等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是我国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高碳排放的油品消耗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务院2014年9月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现阶段社会物流规模快速扩张、物流需求急剧增长的同时,物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也日益增强,必须大力提升绿色物流效率、推动物流节能减排潜力的提升”,可见物流产业碳排放优化与控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背景下,科学评估中国物流产业如何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探索低碳约束视角下的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动力来源是实现物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课题。
低碳物流是随低碳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物流模式,它从理论上研究物流系统如何节能减排才能实现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传统物流模式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环境价值来换取社会价值,物流运作过程中消耗大量的非再生资源,造成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低碳物流和绿色物流等相关研究的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物流产业发展中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必要性,以及物流产业需要绿色转型的紧迫性,但却鲜有学者将其纳入物流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进行核算,使得现阶段物流产业低碳发展、绿色转型以及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有其局限性。马越越博士的《低碳约束视角下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本书从低碳约束的全新视角出发,将能源和碳排放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测评体系中,运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和共同前沿生产技术的方法构造碳排放约束下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模型,系统整合了能源投入、经济产出和环境污染等要素,从区域和省级层面考察碳排放约束下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源、区域间的技术差距、影响因素以及空间溢出效应。该书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全国、区域及省际多个角度对物流产业碳排放的历史变化趋势进行系统研究,掌握物流产业碳排放的地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了影响各地区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因素。
其次,将能源和碳排放共同纳入生产率的分析框架,重新核算过去二十年物流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使各地区清楚认识过去二十年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环境代价。
再次,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采用共同前沿技术模型,对地区间物流技术差距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物流技术差距形成的动因,以及各地区物流产业的碳排放管制与经济发展状况的耦合程度。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物流产业的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减排措施。
最后,通过建立省域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模型,从不同空间维度、不同时间层面对低碳约束下物流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动态演进、影响机理及提升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各地区识别影响低碳约束下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为物流产业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马越越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及毕业后一直从事效率与生产率的测度、低碳物流以及与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学习和科研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毕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围绕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议题先后获得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梯度发展模式下辽宁省物流业效率增进的空间经济学分析”、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进程与节能减排路径选择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碳排放约束下物流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及节能减排最优路径研究”的资助。作为其指导老师,实感欣慰。
《低碳约束视角下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一书脱胎于马越越的博士论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上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是研究物流产业低碳化升级问题的一部佳作。本书以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研究主题,从低碳约束的全新视角出发,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数理经济分析和实证检验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对历年中国区域、省际物流产业的碳排放以及碳排放约束下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分析。该专著的出版不仅可以为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物流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物流指导性纲领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省级或市级经贸委等物流行政管理部门和重点物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但受制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及时间的限制,本书必定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仅希望该专著能引起对这一领域有研究兴趣的学者的关注和思考,也衷心祝愿马越越博士以本书的出版为新的起点,保持学术研究热情,一如既往地勤奋努力,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王维国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