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之公共外交路径
从话语权生态环境来看,当今的国际话语格局是由一个“信息霸权国家”、十几个“信息主权国家”和大多数“信息殖民地国家”组成的一种非正常结构。在当下这种总体于我不利的国际话语权生态环境中,面对强势逼人的西方话语霸权,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究竟从何处着手?这实际上是一道多项选择题。思路决定出路,不同的思路可能指向效果不同的出路。但无论选择了哪种路径,有一点认知则是共通的,即中国“需要的是能够影响、引导舆论的,至少是有利于纠正偏见和误读的话语权,而不仅仅是发声的权利”。中国要想破解改革困局继续发展强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国际话语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意义,唯有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创设适宜的国际环境,方能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多管齐下努力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受众当中的知名度和感召力。
大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既是向前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有快步迈进的适宜时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攀升之快令世界为之侧目。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以及近年来广受媒体追捧的“中国模式”更加凸显了中国现阶段综合国力增长与国际话语权提升之间的不同步,这一落差日益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扩大国际影响力、发挥更大国际作用的瓶颈性因素。争取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应对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长期诉求;加强“中国话语”的建构性功能,攸关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面对国际话语权竞争中的失衡局面,中国应当如何处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应对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诸般质疑和指责、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合法性、保障中国的各项合理权益等,都有赖于中国在国际话语秩序变迁过程中的不懈努力。有鉴于此,中国究竟应该从何种路径着手加快提升国际话语权,值得引起我们的严肃思考和审慎探索。
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究竟可以依靠谁去拼争呢?首先是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尤其是那些涉外机构责无旁贷,其次是活跃在国际舆论前线的新闻媒体,最后是所有关心国家利益、关注国家发展的广大公民。仅仅具备国家实力、话语平台、话语队伍这几个前提要素,并不等于就必然能很快获取话语权。支撑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还需要多方面、深层次的要素,包括具有丰富创造力的大学,多种价值取向的研究机构,在自由竞争中优而胜之的媒体和从业人员,政策变更改善的制度性渠道等。除去合理增加相关人力、物力、技术力等这些硬性方面的投入之外,还需要角色认知、责任意识、创新精神等软性方面的支持。
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又应该如何改善和提升呢?对于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路径问题,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在海外大量创办“孔子学院”“孔子学堂”以及打造“中国版的CNN”都不是根本,重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才是构建中国话语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前提。客观而论,这些见解虽不尽然亦不无道理。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落后挨打、急起直追的后来者;但从整个人类文明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则是一个饱经风霜、富蕴哲思的民族。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推崇“和谐”和“中庸”,主张“天下大同”和“天人合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思想结晶既是现代人类社会所稀缺急需的资源,也是中华文明最具普世张力、最应大张旗鼓向外传递的“正能量”。中国理所应当对本民族文化保有强大的自信心,关键就是要从中汲取营养提炼出若干真正彰显中国特色又契合世界潮流的核心价值理念。
在此前提下,逐步习得一种健全健康的国际观则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支点。发展一种能够扩大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国际观,并且将这一国际观体现在中国“国际大局”的决策中,对中国在和平崛起中提升国际话语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否则中国只能跟在国际形势后面,被动地对国际局势做出反应,而且中国和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关系还会永无休止地陷于一些具体利益之争而找不到有效的根本解决方法”。深具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在布局谋篇之时、纵横捭阖之际始终不失一种大战略、大气象。
再在此基础上,精心培养一种以“最中国”的形式去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则是实践层面上的技能要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著名外交家、后任加拿大第十四任总理的莱斯特·皮尔逊(Lester Pearson)就警告说,人类正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宗教信仰造成的根本分歧,中西之间彼此打量时都很容易带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因此,在对外演绎各种情节扑朔迷离、内涵发人深省的中国故事时,还需要尽可能地兼顾外国公众的感受进行有针对性的悉心设计。只有力求贴近对象国的国情、民情,贴近目标受众的社会背景、心理状况、情感所需、利益所求及疑虑所在,旨在推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举措才可能深入人心、获得认同、形成共鸣,从而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勇于突破西方把持的话语权格局,通过策略性地灵活运用“中国话语”去有意识地塑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话语生态环境,努力使中国具备相当的“话语还原能力”,即用外国公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使真相还原,让世界听到并听懂在本质上迥然有别于西方话语霸权的中国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