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界舞台上的《莱昂瑟与莱娜》
毕希纳所作的《莱昂瑟与莱娜》是一部三幕喜剧。其故事发生在170多年前的波波王国,也正是剧作家的故乡——德国黑森州。剧作的情节线索十分清晰,剧情也相当简单:它所讲述的就是莱昂瑟王子与莱娜公主订婚—逃婚—结婚的故事。该剧首演于189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被赋予了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展演于各国的舞台上。从1975年到1996年,仅在德国,它的舞台呈现版本就有六个之多。这六个版本的《莱昂瑟与莱娜》分别为:1975年在萨尔茨堡上演的版本,导演:Johannes Schasf; 1975年在西柏林宫廷剧院上演的版本,导演:Roberto Ciulli; 1981年在慕尼黑上演的小型戏剧版,导演:Dieter Dorn; 1990年在汉堡Thalia剧院上演的版本,导演、舞台、化装:Axel Manthey; 1985年在波鸿剧院上演的小型戏剧版,导演:Claus Peymann; 1996年在柏林Gorki剧院上演版本,导演不详。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关于这六个版本的《莱昂瑟与莱娜》的具体呈现样态问题,笔者已无从考证。但是,仅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图片上看来,除了1975年西柏林宫廷剧院版的导演为“莱昂瑟”与“莱娜”穿上了繁复、华丽和夸张的欧洲宫廷礼服外,在其他五个版本中,主角们的造型是相对“现代”的。他们或西装革履,晚礼服加身,或牛仔马甲,裙袍朴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堡Thalia剧院版的《莱昂瑟与莱娜》中,“莱昂瑟”与“莱娜”是戴着大大的“面具”“结婚”的。如此设计的寓意颇值得人玩味。
关于《莱昂瑟与莱娜》一剧在欧美其他国家展演的记载则更为有限了。斯坦恩在他的《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中提到,曾经有个叫李维乌·西乌莱的导演于1975年为美国一个专业剧团排演了《莱昂瑟与莱娜》一剧。该剧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圆形剧场”上演。这一版的演出风格与“即兴喜剧”类似,演出中“采用了多种丑角式的手法如轻松幽默的追逐场面、对某些台词嘲讽地加以重复以及大量与观众进行的装模作样的交谈等”。这些手段非但没有向观众展示出毕希纳作品中独有的审美意趣,反而“使原剧的内容多少受到损伤”。
2011年,德国恩斯特·布施戏剧学院的师生们带着由亚历山大·朗执导的《莱昂瑟与莱娜》到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参加第二届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国际大学生戏剧节。
将这一版《莱昂瑟与莱娜》称为“青春版”是不为过的。不但参演该剧的演员十分年轻——他们均为该校的在读大学生,而且他们对《莱昂瑟与莱娜》的解读方式和呈现形式也很“青春”。这一版本中的“莱昂瑟”被塑造成一个孤独、敏感又内心压抑的贵族少年。他对自己终日处于“无所事事”、“无聊”的生存境遇感到非常无奈,甚至愤怒。在戏的开场,“莱昂瑟”戴礼帽、西装革履,掀开帷幕,从舞台正中出场。他在舞台中央站定,自顾自地调整着自己的站姿。他的肢体动作显得十分僵硬,最后他只得选择了“立正”的姿态来面对观众。他面无表情,双目审视着观众席,足足静默了有一分多钟才开始独白。而这段独白却被他处理得颇富层次感。起先,他以一种“背课文”似的语调来处理台词,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着较长的停顿。接着,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石头——按照台词的提示,他往石头上狠狠吐了一口唾沫,又将石头装进口袋。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他的语速开始加快,情绪也渐渐激动。他的眼里开始充溢泪水,一种委屈、愤懑和无奈似乎无可抑制地迸发而出。通过他的表演,即使是不熟悉《莱昂瑟与莱娜》的观众,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舞台上这位年轻人内心的孤独与压抑。
“莱昂瑟”携着喜爱笑闹的“流浪汉”“逃婚”,便是希望以此行为来逃避他以往的生活。“莱娜”是一个心思单纯、对生活充满幻想的少女。她的“逃婚”或许是出于一种无可解释的青春冲动。她着浅粉色洋装,戴着同色系的太阳帽出场,肢体语言同样较为夸张。但是,她的表演状态却非常自然而松弛。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对于《莱昂瑟与莱娜》结尾的处理:当“莱娜”最后与“莱昂瑟”终于因为某种契机而“结婚”后,“莱昂瑟”向她喋喋不休地展望自己未来的规划,“莱娜”几次三番打断他试图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是“莱昂瑟”似乎没有注意到她的举动,依然自顾自地长篇大论地演说着。最后,“莱娜”无奈地走下去,只留下高谈阔论着的“莱昂瑟”。而当“莱昂瑟”终于回过神,发现自己一直是在自说自话的时候,也失望之极,他从口袋里拿出他曾经每天要吐360口唾沫的石头,愤愤地又吐上一口。这让观众们不禁唏嘘,原来“婚姻”无论是对于“莱昂瑟”,抑或是“莱娜”而言,都不是治疗孤独、缓解内心压抑的良方,更不是寻求心灵依托的最佳途径。
这一版的《莱昂瑟与莱娜》的排演重点没有放在展演“王子”与“公主”尊父母之命“订婚”,又彼此“逃婚”,最后在“逃婚”途中巧遇,最终“成婚”的情节上,而是将视点聚焦在对于青年一代心灵的枯竭、灵魂之苦闷的表现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禁猜测,德国亚历山大版的《莱昂瑟与莱娜》恐怕是最能体现出毕希纳本人创作意图的版本之一。一直以来,在众多研究者的眼中,毕希纳无疑是一个“战士”、“革命者”,他们唯独忽略了毕希纳是个年仅24岁的青年男子,是一个拥有诗人气质的男人。我们唯见他在书写《黑森快报》之时文笔的犀利,见解的深刻,这一切尽显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其渴望在政界大有作为的野心。然而,他作为一位年轻诗人,他在愤世嫉俗的同时,其内心也是脆弱而善感的,他同样也有着自己无法排遣的忧伤和愤懑。而“青春版”《莱昂瑟与莱娜》最大的特点便是将这位青年诗人内心中的孤独感、压抑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弃,愤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图1-1 德国恩斯特·布施戏剧学院版《莱昂瑟与莱娜》剧照
在具体舞台展演的过程中,演员虽用的是自己的母语(德语),可是语言的障碍似乎并没有湮灭观众们的观剧热情。演员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向观众呈现人物情感最细腻的变化,将大量插科打诨式的滑稽表演段落穿插其间,整个剧场的气氛因此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