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撰写《群经概论》
1925年,范文澜加入以疑古派为中心的朴社。范文澜“应顾颉刚先生之约,组织朴社,编辑出版书刊”。顾颉刚乃范文澜北大同学,只是顾颉刚求学屡经波折。顾颉刚于1913年春考入北大理科,想学习农科,因数学和制图成绩较差,乃休学半年。1914年秋改入预科文科,1915年夏又因患伤寒休学一年,1916年夏考入北大中国哲学门。他加入北大《新潮》社,为《新潮》撰稿,与傅斯年、罗家伦等人成为“新潮派”。北大毕业后,留研究所国学门担任助教,编辑《国学季刊》。由于受到胡适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主张用历史演进观念以及大胆疑古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科学和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1923年,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重点考察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源头,提出时代愈后,而传说中的古时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也愈放愈大。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和钱玄同等人为代表,成为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其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反对封建思想,其意义重大。范文澜在其演讲《整理国故及其方法》中,对于疑古派的研究方法,并未加以排斥。
朴社于1922年在上海成立,时顾颉刚、沈雁冰、胡愈之、周予同、叶圣陶、王伯祥、郑振铎、俞平伯等人,晚上常在郑振铎主办的文学研究会闲谈。郑振铎提出帮商务印书馆编书刊,资本家赚钱太多,不如自办一个书社。于是,顾颉刚被推为总干事,同人每人每月交十元钱,十个人共一百元,放入银行生息。周予同听过钱玄同的课,醉心于清代的朴学,遂取名为“朴社”。朴学乃质朴之意,原指汉学中的古文经学派,后来则专指乾嘉学派,成为清代学术主要思潮。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列举朴学学风的十个特点: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二、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三、孤证不为定说;四、隐匿或曲解证据,皆不德;五、罗列同类事项,进行比较研究,求其公则;六、采用旧说,必明引之;七、弟子可以驳难本师,受之者不以为忤;八、辩诘务笃实温厚,尊重别人,反对影射讥笑;九、专治一业,作“窄而深”的研究;十、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枝叶。其治学讲究证据,注重调查研究。朴社乃同人书店,实行捐资集款,目的是自产自销,为文化人的“合作社模式”。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日军开入闸北,同人星散,搬入租界,将银行存款取出分掉。已返回北京的顾颉刚和俞平伯大为不满,“就在北京召集朋友,重新组织起来,其时参加的有范文澜、冯友兰、郭绍虞、吴维清、潘家洵、俞平伯、朱自清、蒋仲川等人,编印书籍多种。不久,又在北大第二院对门租赁房屋,开一书店,命名景山书社,作为门市部”。顾颉刚和范文澜等人在景山东街十七号办起了景山书社,北京大学第二院对门也有三间铺面,专门出售朴社出版的书刊。朴社一直坚持到抗战爆发。尽管受到战火影响,其寿命不长,出版的书也不多,但其出版的书质量较高,就此而言,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朴社可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媲美。
范文澜参加朴社后,与疑古派联系密切,双方也有学术讨论。1931年,范文澜在燕京大学《史学年报》第3期发表《与顾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由朴社于1935年出版的《古史辨》予以收录。范文澜阅读宣传新思潮的书籍,听取五四运动以后大学毕业的青年同事的谈话,“开始改写语体文,用些新名词,不再非古体文不写,非旧东西不谈了”。1929年端午节,钱玄同给住在东黄城根翠花胡同的魏建功写信,商量邀请擅长古文的范文澜给顾颉刚父亲写寿序。“顾封翁之寿礼,我想最好的确还是以送寿屏为宜,而且最好还是请仲沄撰文,弟当尽写字之责。请与仲沄商之。送的人,则范、魏、马(廉)、钱四人为已知者。此外如有欲加入者,当然更好。”钱玄同与顾颉刚同倡“疑古思潮”,自号“疑古”,信中改署“疑言”,取“疑古人之言”之意。信末题“他们的端午”,作为新人物,不愿过旧历节,“他们”乃特指“守旧派”。范文澜作了寿序,称赞了顾颉刚古史辨伪的成就。
范文澜致钱玄同信
书不可尽言,孟子于《武城》取二三策而已。秦氏燔书,旧典零落,两汉经师蔚起,捃摭焚余,笃守残缺,缀茸不遑。黠诈者谄隙作伪,苟便私意,淆乱弥甚。自是以来,沿为风习,烟瘴蔽塞,不可清梳。顾君颉刚,专精国学,辩正古史,推压偶像,剽剥神哲。非立异以鸣高,将求理之安切。故好之者,比之执锐陷阵,学林之骁将;而墨守之士,则相视骇愕,大以为怪。顾其人实恂恂懿雅,不以锋棱震物。凡与之游者,见其心意诚挚,久而益亲,知其必有世德积善,所以涵泳陶铸之甚厚。与夫器小易盈,衒奇哗众者,殆不可同日语也。今年春,颉刚自粤北来,友好留居旧都者,闻其至,皆欣欣然走访无虚日。高谈今古,备及身世。得备闻其尊人子虬先生硕德美行,而后知曩之恃度果信。
寿序末尾署名有马裕藻、马衡、马廉、董作宾、刘复、钱玄同、钱稻孙、徐炳昶、周作人、陈垣、沈兼士、吴肇麟、魏建功。署名祝寿者大都是北大国文系学生,大半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活跃分子。其中,钱玄同、周作人和刘半农还是《新青年》的撰稿人。钱玄同乃提倡语体文的急先锋,却建议由范文澜用古文撰写寿序,此乃应酬文字。曾为“选学妖孽”呐喊的范文澜捐弃前嫌,不再认为“新思潮”属于“没有多大道理”,也不再“疏远”那些“所谓新人物”,相反,还与之“同流合污”。
1933年由朴社再版的《群经概论》
范文澜在南开撰写的第二部学术著作《群经概论》,由朴社出版发行。“《群经概论》,范文澜著,1926年出版。”《范文澜同志生平年表》载:1926年“所撰《群经概论》,由朴社出版”。1933年10月,朴社再版了《群经概论》。范文澜在北京求学时,文科教师黄侃、陈汉章和刘师培等人讲授经学课程,得到诸位名师教导,受益匪浅。范文澜应聘到南开讲授《国学要略》,分为三个部分,即《群经概论》、 《正史考略》和《诸子经》。《群经概论》乃其授课讲义,并在此基础上编纂成书。《群经概论》系统地整理中国经学的知识,囊括了全部儒家经典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周礼》、《仪注》、《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论述经的起源、经籍的成书和定本、经的传授、经典注疏、今古文家法,以及历代经师注疏、考证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书名 ‘概论’,但并不是概括的评论,而是对诸经的性质、内容、篇目、存逸、真伪及相关诸问题,分别作深入而具体的评述。编纂方法遵依述而不作的宗旨,以汉学家注释经书的体例,旁征博引,解释群经。”中国的经学乃儒家学说的核心,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是历史上各时期的学术指导思想,有关经学的论著汗牛充栋。范文澜对诸经的有关问题,条分缕析,吸收前人的精粹论述,彼此贯通。既有传统学术根底深厚,考证严密和材料详备的特色,又有学习西方新学理,颇具批判精神的时代气息。该书是一部内容丰富,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学入门著作。
范老的经学著作主要有三部:第一是1926年北平景山书社出版的《群经概论》。第二是延安时期讲的《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老在延安新哲学年会作演讲时,毛主席也去听了,听后对他评价很高,写信鼓励,认为他是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学的人。第三是1963年在《红旗》杂志社作的演讲,我们都去听了,印象很深,共讲了四次,一星期一次。陈伯达也去听了。范老经学最熟,但每次讲演前,都准备得非常认真。以后根据当时的演讲记录整理出来,印成一本书,书名就叫《经学》,收入《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题为《经学讲演录》。通过这三本书,可以研究范老经学思想的发展。《群经概论》是范老接受马列主义之前作的,《中国经学史的演变》和《经学讲演录》都是接受马列主义以后作的,这中间的变化要仔细研究。范老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五四’运动以前二千多年里面,所谓学问,几乎专指经学而言。”他认为,不懂得中国的经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的历史和古人的思想。过去的经学,相当于现在的马列主义,每个人都是从小念它,考它,是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根据。如果不懂得中国的经学,就不能懂得中国的全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