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现象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自然科学现象学研究纲领的初步设想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是最为主要的、高度专业化地研究自然的行业,而且科学探索的触角已经延伸至我们日常的直观所无法触及的微观和宇观的广泛自然领域。因此,对于自然的现象学研究,不能绕开科学,而且必然需要以对科学领域的认知和经验的研究为主要内容。这就意味着对自然的现象学研究,需要以对科学的现象学研究为主要内容,才能使其获得主题上的深化和内容的充实。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科学现象学的研究就是自然现象学的全部内容,事实上,基于我们的生活世界的直观经验,我们也可以以最原初的方式体察关于自然的经验,其中包括对自然的非对象性、非主题化的经验方式。一切关于自然的更为复杂、高级和间接的经验方式都要奠基于这种直观的经验方式。因此,在科学之外,现象学当然可以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分析关于自然的经验,现象学关于自然的直接研究应该构成自然现象学的最为基础性的部分。胡塞尔关于区域本体论及自然对象的性质的现象学分析以及梅洛—庞蒂以“自然”为主题的现象学研究,乃至海德格尔关于“物”的追问,都可以归结为这里所称的自然现象学的范畴。

而对于科学的认知、经验及对自然的显现方式等的研究,则是在自然现象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具体化。某种程度上,科学对自然的探索所涉及的相关认知问题和自然现象涵盖了比日常生活的认知研究更为主要、深入、复杂和广阔的关于认知、经验和自然领域的主题和对象。因此,可以说对自然的现象学研究必然要以对科学研究本身相关的认知和经验等方面的重要主题及其研究领域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和阐明为基本任务。

一 自然科学现象学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为什么自然科学现象学要以先验现象学为其研究自然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如前所述,作为现象学对自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这里的关于自然科学现象学的研究纲领将是基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说,这里的研究被视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在自然以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经验领域的展开和深化。当然,这里的先验现象学不同于以往很多人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被认为带有唯我论困境的先验唯心论的现象学,而是建立在新近的现象学家们通过细致地研究胡塞尔未出版的大量著作与手稿的基础上重新理解的,更符合胡塞尔思想全貌的先验现象学。

正如前文所说,为了理解自然,现象学首先需要去理解作为研究自然的典范和主要领域的自然科学,而对自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先验与经验的关系,因此需要重新阐释什么是先验现象学的先验的含义,因为人们往往囿于康德意义上的先验概念,而把先验与经验性对立起来,实际上按照现象学的观念,在经验性之中也有先验性的维度。为了反思并批判以往的立足于自然主义的观念的自然以及自然科学,对自然以及自然科学进行现象学的彻底的分析,就必须使先验现象学的视线深入到这些往往被认为是经验性、偶然性的经验的领域,去揭示自然主义所遮蔽的自然的先验维度和科学在主观性中的真实意义起源。只有先验现象学,才可能揭示科学的意义在生活世界中的真正起源,以及生活世界等在先验意识生活中的奠基,也才有希望揭示主体、意识、生命与自然、宇宙及世界的真实关系及其之于我们的意义。

即便从现有的科学如从量子理论的角度看,宇宙并不是由单一历史的、外在于主体的存在的、纯然客观的自在存在,它的演化是概率性的。所谓关于外在的存在如何,只有对我们的观察而言,才是有意义的主题。它显现为什么,相关于我们的观察,甚至相关于我们的意识和生命。

对量子理论而言,无论对宇宙的过去的追溯,还是对其现在状态的测试,其结果都依赖于我们的观察和实验的具体方式,具体而言,观察和测量的对象并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测量观察者、设备和对象因耦合关系而组成的复合系统的状态,对象系统将来演化的可能方式都相关于我们参与其中而形成的耦合关系。甚至有科学家断言,生命和意识是理解宇宙本质的关键,宇宙的演化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和生命。参见[美]罗伯特·兰扎《生物中心主义》,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

这样一些由科学前沿的探索而提出的问题和解释启发了哲学去重新深入地反思和分析主体与世界、自然和宇宙的关系问题。但如果要彻底地回应这种科学的启发、进而揭示这种内在相关性的哲学探索,显然必须基于先验现象学的理论洞察,因为即便为很多现象学家所推崇的本质现象学,依然没有克服自然态度,仅仅对意识现象与所谓生存论的现象的本质结构的描述,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所谓外在世界相对于我们主体的关系这样最为根本性的问题,无法“融化”坚硬的科学和宇宙所具有的外在性的特点或者说存在信仰。本质现象学的建立,虽然是以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自然主义的批判为其铺垫和先导的,也克服了心理主义的自然主义,但它自身并不是彻底的观念论立场,在面对世界、自然这样的问题上,它始终隐含着向存在论或认识论自然主义立场转变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要让先验现象学承担揭示和阐明我们与自然及宇宙的内在关系,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先验现象学。

按照胡塞尔和梅洛—庞蒂对先验现象学的理解,先验现象学不仅需要下降到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维度,以对这些领域的现象和经验进行现象学的先验阐明和本质分析,而且也需要进入到关于自然的领域,去消融看起来难以驯服的、野性的、陌生的关于自然的现象和经验与先验的主体性维度之间的张力。同时,先验现象学也需要分析先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问题,从而进入社会性的视野,因为科学是一种生活世界中的主体间性的传统,而生活世界就是交互主体性的社会。事实上,在胡塞尔的思想中,已经大量地阐述了先验主体间性的问题,他认为对先验主体性问题的彻底阐释必然导致先验主体间性的发现,而先验主体间性则根植于先验主体性之中,先验主体性的现象学必然是先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现象学本质上是一种先验的社会性的现象学。

现象学并不只关心意识的本质结构,而且需要重新理解他者主体、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和传统,以及一切在历史中发生地构成的现象。而自然、宇宙及自然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微观和宇观的领域,并不是外在于现象学而与意识和主体对立的存在,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主体与它们的关系,以及现象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重新理解先验现象学,需要把它看作是具有具身性的、主体间性的、社会性的、历史性的现象学,才能把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历史性的发生构成等经验领域纳入现象学的研究视野。

另外,只有借助于先验现象学的先验分析,才能真正而彻底地克服自然态度:从先验现象学的进路思考,则那些为了克服自然态度而在之前的现象学还原的悬置中被排除的所谓的具体的经验自我、他者、社会、历史、传统、自然乃至宇宙,都可以在先验现象学的视野中重新考察,揭示它们在先验主体性的意识生活中的先验起源和发生构成,以及它们对于先验主体而言的意义何在。

因此,无论从对现象学本身的彻底化的阐明,还是对自然与自然科学的经验的先验现象学的澄明而言,我们需要以一种先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的视野重新理解先验现象学,并以之作为自然科学现象学的分析的理论背景和基本概念框架。

二 自然科学现象学的奠基问题和理论基础的阐明

如上所述,作为先验现象学对自然然科学及自然的现象的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整个先验现象学的理论框架,因此,对科学与自然现象的理论奠基问题的分析是在先验现象学的概念框架内并根据其所阐明的经验构成的奠基次序进行的。

按照先验现象学的基本理论,科学理论及其所刻画的科学理念的世界,是奠基于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主体性的成就。因此,对科学理论的意向构成及其理论的本体论等方面的分析都是奠基于科学与生活世界的奠基关系的澄清,进而追溯其在生活世界之中的历史的发生构成以及意义的主观性起源。这就首先需要对生活世界的形态学的本质结构以及其先验的主体间性的奠基问题的分析,这里需要探究一门关于生活世界的本质科学,并使得科学及知识的研究成为奠基于这门生活的本质科学的生活世界的科学。对于生活世界的本体论问题的分析必然会导向先验主体间性问题,因为生活世界理论就是先验主体间性主题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生活世界就是奠基于交互主体性的、社会性的结构。因此,如何理解先验主体间性问题成为理解整个现象学的关键,因为一方面先验主体间性对于理解现象学的先验概念、先验与经验性的关系、关于他人的经验以及关于生活世界的经验构成,以及理解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集体事业的科学,都非常关键;另一方面,对于先验主体性的理解最终涉及先验现象学的最终奠基问题,毕竟先验现象学的研究基于其先验还原的方法论和第一人称的视角,而先验还原的终点是先验自我意识,如何理解第一人称视角的方法论与先验主体间性之间的张力和冲突是现象学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整个先验现象学的奠基问题,最终集中到处理先验主体性与先验主体间性的关系问题上。当然,如果坚持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应该坚持立足于先验主体性和第一人称视角的研究进路,但同时也需要解决先验主体间性在先验主体性的意识经验结构中的先验奠基问题,以扩大对现象学的先验概念的理解,使现象学的先验分析深入到历史的、社会的生活领域。因为在胡塞尔那里,先验主体性是向先验主体间性开放的,先验主体间性是根植于先验主体性的,其后期对先验主体间性的阐述和对生活世界现象学的展开,是其先验立场的彻底化贯。且通过基于先验主体性立场对先验主体间性问题的彻底阐述,相当于以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根本思想的全面的、准确的阐明来重新理解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基本理论概念框架。

按照以上的理路分析,对于自然科学现象学的分析的展开,必须奠基于以一系列对现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阐明和对先验现象学的理论框架的重新描述。按照理论奠基的次序,需要从科学的理论问题回溯到生活世界,再通过先验的追溯,回到先验主体性的意识结构之中分析先验主体间性的先验根据,接着阐述先验主体间性的类型和层次等,再以此为基础探讨生活世界的先验起源、先验构成以及本质结构等。在这些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奠基完成后,才能展开自然科学现象学的基本主题的阐明。

三 自然科学现象学研究的基本主题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对自然的特殊的认知方式或者说显现方式。科学的观察实验是对自然的一种特殊的显现方式,这里的自然不仅指作为事实的自然现象,而且包括对很多理论上可能却尚未显现过的自然现象。科学理论虽然是以数学化的理论模型刻画相关于自然领域的理想化的世界,但毕竟是通过观察和经验的链条与现实世界相关联,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现实的自然世界的一种系统性、间接性的显现和澄明。用海德格尔的术语,则比科学更为本原的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对存在者的去蔽。

在遵循现象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的前提下,科学的现象学研究的主题、内容和方法,取决于科学认知的形式和机制所涉及的意识的本质结构、先验机制以及与自然的先验关联等的本质特征。现象学所揭示主体的意识的普遍的意向性的本质结构,也适用于科学的认知过程,只不过对于科学认知的意识结构和先验的经验构成方式等具有自己的特殊类型和结构。因此,对于科学研究的现象学研究的内容和主题,也应该以科学认知的意识的意向性为分析的基本框架。

因此,对科学的现象学研究,以阐明科学认知的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为核心主题,在此基础上再向先验自我意识以及对于自然的本体论分析这两个方向展开其论述,这是比较合理的论述结构。在这种意向性的分析框架之中,涉及意向行为与意向对象或意向相关项这两端,一方面是对意向行为端的研究,如对科学研究中意向行为的本质形式和类型以及意识的先验构成形式等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作为意向相关项的意向对象、意义、真理等问题的论述。作为现象学的研究,其优势和重心在于意识的结构以及意识的行为,因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意识经验的整体结构以及意向行为的类型和对对象的意向构成机制的分析。而对于意向对象的本体论分析,是奠基于对意向行为的分析的第二位的任务。

对于科学的认知而言,其意向性的结构呈现出其特殊的本质类型和不同的层次和结构,需要以不同的主题和层次来展开阐述。首先,在最为基本的含义上,意向性结果是指科学研究的意识的意向行为与意向行为所指向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如科学的观察,就是以对世界的直观的经验为基础,借助科学的仪器而进行的、以技术为中介的对自然对象的观察。其次,科学认知的意向性体现在对于对象的动态的意向构成中,例如对于科学理论的模型的构成,是以科学家的抽象化、理念化的思维为意识行为的主要形式,而科学研究的自然视域、认知经验是其意向指向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科学家的意识行为以这些意向对象端的经验为基础,以主动综合的形式构成科学理论,虽然构成的理论是具有经验性的普遍性的判断的集合的科学理论,但这种构成遵循《经验与判断》[德]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邓晓芒、张廷国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所阐明的先验逻辑学的本质形式。再次,科学认知的动态构成的意向性,还体现在科学理论和思想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的历史性的、阶段性的发生构成的形式。再次,科学认知的意识中的诸种意向性构成的结构的进一步反思和追溯,就涉及体现在科学认知的意向性的意识结构中的先验根源和先验主体间性的发生构成功能和形式。最后,科学认知的意向性结构所显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先验的关联,即在科学之中显示的使科学认知成为可能的主体与自然领域的先验关系。

科学的研究中涉及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意向性关系大略地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科学的观察实验中构成的观测者与自然对象之间的意向性关系,这种意向性是基于科学仪器与设备的技术性中介的间接性的意向性,侧重于经验性、技术性的、实践性的意向性;另外一种类型是科学理论的理念化构成中理论思维与经验以及理论判断之间的意向性关系,这种意向性侧重于观念性、理念化、理论性的意向性。当然,这里的分类是大略的,因为科学的观察实验是处于科学的理论探索的动机统摄之下、基于理论假设和已经成熟的科学理论和背景知识而设计的,“观察渗透理论”,其技术性、实践性的意向性总是被理论性的意向性统摄和引导的。而科学的理论构成,总是基于观察经验和背景知识,并且受可检验性的规范所预先限定的,因此,理论性的意向性总是已经蕴含着所有可能的观察实验的形式以及可能呈现的自然现象的类型和样态,并为技术化的观察实验的检验奠基。总之,这两种类型的意向性关系都是基于作为主体的科学家共同体对自然的认知的不同形式,进一步说,是基于主体对自然的经验的意向构成的或者对自然的显现的不同形式。

如前所述,科学研究中的意向性分析的重点是对其相应的意向性构成行为的本质形式的分析。与上述关于意向性类型分类相应,意向性行为的类型也分为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类,一方面是观察实验中关于自然对象领域的对象、经验与意义的构成;另一方面是关于科学理论的概念、判断和意义的构成。科学的观察实验中的对象与经验的意向性构成,因为借助于实验的仪器设备等技术性中介,以及涉及如量子理论所谓的观察构成对象或关于对象的可测量性质的理论,因此,这种意向构成方式涉及比较复杂的构成机制,因为不仅观察实验的技术性中介涉及参与的具身性的意向性构成经验问题,而且观察者、实验仪器与观测对象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主体与自然世界之间的最为一般的先验的关联形式,还关涉到关于自然经验的构成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实在性这样的本体论问题。这些问题都有赖于结合当今科学理论探索以及实验的前沿发现和哲学的相关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现象学视角进行深入的理论性分析和阐明。例如,对于当今科学前沿的量子引力的研究者而言,也为诸如宇宙到底是自在存在的客体还是意识的介入而创造的世界又或是宇宙本身就是意识的宇宙这样的本体论问题所困惑。

对于科学理论的意向性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从先验现象学的先验逻辑学的层面的分析。从每一个科学理论的主体性的意向构成的本质形式和机制的层面看,其意向构成遵循胡塞尔《经验与判断》中相关的先验逻辑学的关于经验、判断的先验构成的机制,不过对于数学化表述的科学理论的构成具有一些区别于普通的普遍性判断构成的本质特征。其次,是从先验现象学的历史的发生构成的层面的分析。如果把科学理论的构成作为一个由很多的研究构成的研究传统来看,科学理论的构成是在生活世界中由科学共同体的历史性的、主体间性的构成行为的成就,这种构成的本质形式及其先验逻辑学的谱系,是在一个历史性的时间之流之中显现、展开并完成的。因此,科学理论的意向构成,归根结底是在一种历史性的、先验主体间性的、科学传统的语境之中进行的。

另外,对于科学研究的意识的意向性结构的分析,还有与意向性行为分析相对应的意向相关项的分析。对于意向相关项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本体论分析,对于意向对象的本质特性以及对象域的本质特性和规律的研究,属于所谓区域本体论或形式本体论的研究范围;第二个方面属于意义分析,即对于作为意向相关项的科学的基本概念的意义和判断的明见性的研究。但对于自然科学现象学而言,最为根本的哲学问题,在于如何从现象学的层面上尤其是从先验分析的维度理解具有意识、身体和生命的主体与自然、世界乃至宇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