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民族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以规避的重要问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并解决由民族问题引发的民族分歧、对立、冲突、分裂,实现民族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繁荣、稳定、兴衰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民族问题的研究,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民族问题十分复杂,对民族自决权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和政治家最早提出民族自决权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亦将民族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们结合欧洲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对民族自决权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地深入研究。其突出特点是把民族解放和民族自决权的实现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强调民族解放和民族自决权的实现离不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生力军和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与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权思想都对当时世界秩序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二者有何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自决权思想有哪些丰富与发展?这些都值得认真研究。

同时,与列宁同时代的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民族自决权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有些公开反对列宁的观点。俄国国内一些政治派别也否定民族自决权。对此,列宁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坚决斗争。毫无疑问,搞清楚这些错误看法的实质,以及围绕这些看法展开的辩论,是全面理解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不可或缺的理论背景。毋庸讳言,斯大林在民族自决权问题上同列宁存在分歧,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具体做法同列宁时期相比也出现一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分歧和变化,孰对孰错,有必要通过实事求是的研究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从现实层面看,苏东剧变,世界震惊,也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苏东剧变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苏联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存在错误和不足,从而影响了民族团结与和谐。有学者认为,以民族为主体建立民族国家的“联邦制”方案,便利了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由此,人们自然联系到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质疑其正确性,甚至认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客观来看,列宁的“联邦制”建国方案的确造就了苏联,但并不能由此断定它断送了苏联。不过,人们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关注度却明显提高,由此引发不少争论、分歧意见,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何正确认识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及其在苏联的实践,如何看待苏联的民族政策及其经验教训,就成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同前苏联一样,中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具体国情出发,借鉴苏联经验,创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但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策划、推动下,“台独”、“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活动也很猖狂。他们甚至打着争取“民族自决权”的旗号欺骗公众,蛊惑人心。民族自决权也就成为一个敏感话题,对列宁民族自决权的研究难免受到影响。更有甚者,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坚持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就涉嫌支持民族分裂。中国正在崛起,全方位、多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拓展,这也需要深化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党和政府正确分析判断局势,制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如何认识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核心价值、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对各种相关的学术观点进行辨析,以正视听,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研究》一书,集中反映了陈娥英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作为她的导师,本人见证了她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艰难思索历程。读博四年的探索,外加前期的学术积累和博士论文通过后的补充完善,可谓“十年磨一剑”。该书内容丰富,值得一读。其主要贡献和特点有:

第一,系统梳理了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学术界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研究,相对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全面、正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也制约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书系统梳理了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发展演变,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

该书按照历史的逻辑顺序,梳理了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该书认为: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权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民族自决权思想。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在肯定和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早期民族自决权思想中有益看法的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它维护和粉饰西方殖民统治的本质;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并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为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该书认为:列宁在筹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提出民族自决权思想;“一战”爆发前,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围绕民族自决权的大辩论,促进了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一战”后,各种民族自决权思想展开了激烈交锋,列宁在与反对民族自决权主张的斗争和与各种错误观点的辩论中,进一步凝聚和升华自己的思想,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权理论。总体上看,该书的概括和梳理是准确的,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值得肯定。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该书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阐释了列宁的主要观点,使读者比较容易了解和把握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要义。该书认为,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民族自决权是民族分离权,是民族独立和成立民族国家的权利;每个民族都应根据自身的具体历史和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选择相应的争取民族自决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道路;不同历史时期,争取民族自决权任务各有侧重: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要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战争时期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要服从和服务于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要服从和服务于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比较研究了列宁、威尔逊和斯大林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是该书的一个贡献和突出特点。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一战”后世界秩序的重构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该书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列宁和威尔逊民族自决权思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反对继续维护以欧洲为中心的旧国际秩序,主张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新国际秩序,倡导道义力量,反对武力威胁,支持民族自决权。因阶级立场和根本出发点不同,二者观点也存在根本区别:列宁完全站在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坚决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通过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争取民族自决权;威尔逊则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企图通过支持民族自决权,削弱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为美国谋取道义制高点和实际战略利益。

同时,该书对斯大林和列宁在民族自决权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比较研究。该书认为在革命战争时期和革命胜利初期,斯大林曾拥护和积极贯彻落实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即使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仍努力提高非俄罗斯民族的政治地位,根据其具体情况建立和建设管理体制,大力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在如何组建多民族国家形式和实现民族联合的问题上,斯大林和列宁始终存在分歧意见。随着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工业国有化的实现,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在这种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的指导下,苏联的民族政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在民族问题上,斯大林逐渐背离了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不断削弱乃至取消各民族自决权,对少数民族采取歧视和压制的政策。这种做法产生了严重后果,埋下民族矛盾和分裂的祸根。该书的这些分析无疑是实事求是的。

第三,评析了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实践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推动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和争取民族自决权斗争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自决权的实现;而民族解放运动和争取民族自决权斗争的胜利,特别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自决权的实践,更使民族自决权思想得到广泛发展和普遍认可;二战后,民族自决权成为国际法的一项原则和国际人权准则。该书认为,苏东剧变后民族自决权思想面临新的挑战。苏联多民族国家的解体,既导致人们对苏联民族政策的批判和反思,也引起人们对民族自决权思想的质疑。苏东剧变后,世界范围内涌现出新一轮民族独立的浪潮,有些甚至与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等同流合污,逆潮流而动,分裂民族国家,败坏了民族自决权的声誉,危害尤为严重。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如何推进民族自决权的研究和实践,学术界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尽相同,充满争议和岐见。

该书认为,就民族自决权本意来说,我们应当承认民族自决权。但它强调:各民族应当谨慎选择实现民族自决权的形式;民族自决权的实现要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实现民族自决权要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既不能人为制造新的民族分裂,更不能采取恐怖主义手段谋取自身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既要保障民族自决权的实现,又要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和打击任何以民族自决权为借口,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国民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增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凝聚力;实现民族自决权的重心应当放在发展民族经济上。该书的这些看法和独立见解值得借鉴。

第四,做了一些有益的文本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作者在读博期间和撰写该书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阅读了列宁有关民族自决权的著作、论文、书信等,并反复精读了其中一些篇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系统梳理了《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中列宁对民族自决权问题的全部论述,按照详略原则对其进行了甄别,具体指明了列宁在哪些论著中首次提出民族自决权概念,在哪些论著中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在哪些论著中提及这个问题,并将其整理制表,作为附录列于书后。这不仅为论文的完成和专著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为他人继续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便利。同时,该书资料翔实,言之有据,符合规范,也便于人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

民族自决权问题,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都存在分歧和争议。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影响最大,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自然备受关注。但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它,却众说纷纭。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不同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后果,甚至会产生灾难性后果。由此可见,准确和完整理解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不能把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简单理解为民族分离权。民族分离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各民族独立平等、共同发展创造条件。民族分离更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唯一选择,也不是任何情况下的最好选择。只有当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阻碍民族相互平等、共同发展时,民族分离才具有必要性和进步性。实现各民族平等与自由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核心和宗旨。所谓民族平等,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自主地处理本民族事务,民族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对外同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发展方式。这是人类社会长期奋斗和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长远奋斗目标,需要全世界各民族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为早日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不能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抽象理解和教条式运用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形成于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殖民地被世界列强瓜分完毕,世界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面临主要任务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这样,民族自决权就同民族解放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二者不可分割。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民族压迫,坚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无疑是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努力践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对内,废除旧沙俄的民族压迫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并在民族平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联邦制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对外,结束旧沙俄的殖民统治,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并充分利用国家力量支援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脱离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教条式照搬和运用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不仅不能发挥这一思想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取得胜利,一大批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长期以来,这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改善,内部民族、种群、宗教之间矛盾重重,冲突不断,乃至酿成暴力冲突和大规模战乱,国际恐怖主义乘机泛滥。解决这些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关键是在坚持民族平等的基础上,齐心协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能以民族自决权为借口,分裂主权统一的民族国家。当今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台独”、“藏独”和“疆独”,如果不顾事实,教条地、机械地解读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是有害无益的。

第三,我国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繁荣昌盛,也保障了我国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内地和边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相互渗透、相互勾连,由外部势力所策划参与的民族分裂活动和恐怖袭击时有发生。面对此种现实情况,我们应当进一步坚决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要把维护各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少数民族自治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国家统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避免片面、无原则地强化民族独立意识,而要加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统一意识和国家意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各民族平等相待,相互交往,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研究》一书的问世,既是作者博士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今后学术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希望作者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更新的成果。

李景治

2016年7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