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白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烈士感召

如前所述,刘大白从1900年开始,接二连三地丧妻,一直处在难以言语的沉痛苦闷与孤独寂寞的状态之中。恰在此时,陈伯平回到了平水,两人成为知交,使刘大白从此有了可以倾心的朋友,并接受了陈伯平的影响。刘大白由个人幽怨的生存状态走向将自己置身于大众社会,试图在谋取大众的解放中实现自身生命意义,解脱人生困顿。在这种转换中,陈伯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1906年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开始了武装革命,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的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和皖浙起义,等等,但这些起义都相继失败,牺牲了一大批革命志士。1907年,皖浙起义失败,光复会的主要首领和骨干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和秋瑾先后牺牲,史称“浙东四烈士”。他们的牺牲,猛烈地撞击着刘大白的心魂。他说,他每天都梦见陈伯平牺牲的惨状。过了一个星期,他还忽然梦见陈伯平凯旋回到故里,说是事急时陈伯平改换女装得以逃脱,并拿出一本《山阴阴符录》给刘大白看,内中详细记载了他们起事的始末情形,他为之狂喜,高兴地与他握手慰问。后来虽然梦被惊醒了,但梦中所说的《山阴阴符录》还历历在目。可以说,陈伯平的牺牲,使刘大白义愤填膺。

刘大白和朋友们一方面尽力安慰陈伯平痛苦的母亲,另一方面料理着陈伯平的丧事。他不仅为陈伯平写了用情很深的悼词,而且连续写了挽诗《哭陈烈士伯平》七律四首,对他表示沉痛的哀悼,极力称颂烈士成仁取义的英雄壮举。全诗以“哭”字冠题,情真意切,不仅将烈士的牺牲,奉之为“国殇”,而且以烈士的胸怀、志向来鞭策自己。所以不止于写“哭”,也抒发了刘大白为国为民“取义成仁”的抱负。且看:

 

陈郎挺挺号奇男,心事曾闻话酒酣。

暗杀预言君果践,壮游未附我犹惭。

求仁已得生何恋,举义无成死不甘。

岂必汉家难再造,九泉遗恨莫长含。刘大白:《白屋遗诗·剑胆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这是第一首。前四句追叙友谊。诗人说,陈郎你刚烈伟岸,你这样的男子汉在中国称得上是奇才,你的牺牲是国家、民族的重大损失。与你在一起饮酒时,总是纵论救国之道,你一向主张反清革命应当以暗杀为主,如今真的实践了。你于1905年游学日本,获得了革命的知识和本领,回来以后积极从事革命,惭愧的是,我至今还没有实际行动。后四句赞颂成仁。他说,我们在一起时都曾崇尚为国为民“成仁取义”,如今你已做到了,实践了“荆聂之志”,对于“生”再没什么留恋了,只是“举义无成死不甘”。然而,腐朽的清政府再也维持不了几年了,你的遗志一定会由后人继承,推翻清政府将是不久的事,你在九泉之下不会常含遗憾了。全诗以对话的方式哭诉,表现了对烈士深切的怀念和哀悼,也传递了自己将继承烈士的意志,踏着烈士的足迹,去完成烈士没有完成的宏图大业的意愿。这种意愿,在这首诗中的“壮游未附我犹惭”、第三首中的“注重实行曾勖我,自惭一札托空言”和第四首中的“轵深井里同居者,闻道成名愧不才”表现得特别强劲。

皖浙起义失败后,以绍兴为中心的浙江革命力量被清政府残酷镇压,许多人被通缉,纷纷流亡异地。虽然清政府后来在强烈的社会舆论的压力面前也表面上采取了一定的“怀柔”谢一彪:《光复会史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政策,但实际上对革命党人实施了严密监控。刘大白一直没有参与到实际的具体革命行动中去,而且光复会“又系用一小块的方式联系”沈瓞民:《记光复会二三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版,第142页。,也可能是陈伯平牺牲后,没有多少人或者是没有人知道刘大白是光复会会员了,因而没有引起清政府的注意,使他躲过了搜捕。然而,自幼熟读《离骚》的刘大白并没有因此庆幸,更没有因“浙东四烈士”的牺牲而恐惧,而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打开了他沉郁的心结。尤其陈伯平对他的批评,时时响彻在耳际——“至今犹呼负负”。如果说,陈伯平生前与刘大白的交往,使刘大白苦闷的心理和情绪有了一个消释的渠道,使他对推翻封建专制王朝的民主革命有了思想认识,那么,陈伯平等“浙东四烈士”的牺牲则使刘大白从思想到情感有了更大的触动!烈士们的鲜血不仅在思想情感上感染着刘大白,在心魂上感召着刘大白,而且将他那颗对革命充满向往与追求的心浇热了,使他对满清王朝的垂死性和反动性有了更加直接而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他的坚决革命的主体意识,准备投入到实际的革命活动中去。因此,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3月,王子余、蔡元康、何屺瞻、胡钟生等出资合办《绍兴公报》,刘大白出任编辑,开始了他直接的革命实践活动。

烈士感染了他的心灵,为他树立了榜样。他感到时光如流水,必须抓紧未来的日子;他反思过去的岁月,浑浑噩噩,就像一场梦。1909年,他在《三十自励》中写道:

 

忽忽三十至,流光一何疾。人生纵满百,三分已去一。

过去杳如梦,未来暗若漆。现在究何在,或云是今日。

日时刻分秒,析之皆以率。忽微纤芒尘,递析亦递密。

尘尘积为时,捷如风水驰。如波波相续,如息息相吹。

弹飞不足喻,轮转犹嫌迟。纵有电力速,终已不能追。

前尘与后尘,来去相推移。其间不容瞬,何者为今兹。

今兹无可指,请以点线比。所谓宙者何,往古来今是。

太初荒且远,宙亦无所起。末日渺且茫,宙亦无所止。

譬一无穷线,两端无终始。何者为今兹,线中一点耳。

一点无短长,其形极微芒。岂得于此点,立我其中央。

非前即为后,中立何能常。前我已三十,后我无自荒。

过去不必恋,未来不可量。现在究何在,惟有已与将。刘大白:《白屋遗诗·冰庑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5页。

 

显然,这首诗歌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韵味。诗人不仅表现了时间如白驹过隙、事业未成的深沉感慨,而且表现了寄希望于将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人的一生过得很快,“忽忽三十至,流光一何疾。人生纵满百,三分已去一”,可是却一事无成。时间“捷如风水驰。如波波相续,如息息相吹。弹飞不足喻,轮转犹嫌迟。纵有电力速,终已不能追”,今后抓紧时间,去干人生的大事。以前遇事总是保持中立,但是“非前即为后,中立何能常”,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保持中立,不与时俱进,就会被淘汰。当然,“过去不必恋,未来不可量”,只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抓紧,将来的事业是不可限量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对刘大白当时澎湃的心潮!

烈士的鲜血催化了刘大白的革命激情向革命行动的转化,产生了他走向革命实践道路的热力。从此,刘大白开始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了。于是,他自身个体生存困境的解脱与社会大众的解放就统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