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讲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下面正式讲《古诗十九首》。先讲这个问题,就是《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后面不好讲。

《古诗十九首》一般认为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呢?一般认为是东汉末年的作品。那么好了,现在我就要问了,在东汉末年以前,汉朝人写诗主要是受什么诗歌的影响,或者说他们学习的对象主要是什么诗歌?应该有两种,第一,受《诗经》的影响;第二,受“楚辞”的影响。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这个“楚辞”是打书名号还是引号,你们说打引号,对,因为“楚辞”编成书是在西汉末年的时候,是很晚的事情了,但是“楚辞”这样一种诗歌形式呢,早就有了,在战国的时候就有了,这个要注意。就是说,东汉末年以前,汉朝人写诗,主要是受《诗经》的影响,然后就是受“楚辞”的影响。

为什么首先受《诗经》的影响呢?很简单,因为《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很重要,肯定要学习它,肯定要受它的影响。但是这还不是全部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诗经》在汉代的时候地位很高,它是什么,它是“经”,是五经之一。《诗经》在汉代以前,它不叫《诗经》,叫什么,只叫《诗》或《诗三百》,只是到了汉代的时候,因为儒家地位的提高,儒学典籍地位的提高,它才被尊称为“经”。就是说,汉代的人为什么受《诗经》的影响?一是《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二是《诗经》在汉代是“经”,是五经之一,它很重要,所以都要学《诗经》。

那么为什么受“楚辞”的影响呢?而且受“楚辞”的影响可能比受《诗经》的影响,还要更大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楚辞”的时间要更近一点,它是最近流行的诗歌嘛,这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文化其实就是楚文化,所以汉朝的人对楚文化,对“楚辞”,都要更亲切,更有好感,更容易接受它的影响。

为什么说汉文化其实就是楚文化呢?你看,项羽、刘邦都是什么人,都是楚国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的话,他们都是江苏人,江苏在战国的时候是属于楚国的,所以他们都是楚国人。你们应该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说当年秦国把楚国灭了,然后民间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说即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了,最后起来推翻秦朝的应该还是楚国人,果不其然,项羽、刘邦都是楚国人。因为楚国的势力很大,在战国末年,其实主要就是秦国和楚国争雄,包括云南这个地方都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庄蹻入滇”?“庄蹻入滇”,外省的同学不知道情有可原,云南的同学不知道就说不过去了。庄蹻是什么人呢?庄蹻本来是楚国的一员大将,带兵打到云南,打到昆明,但是他的退路被秦兵切断了,结果庄蹻就回不去了,他就想,回不去算了,我就留在云南了,后来庄蹻就留在了云南,而且把楚国的各种文化、各种生产工具都引进到了云南,所以云南这个地方也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楚国在当时是很大的,只不过楚国有点不思进取,所以败给了秦国。因为我是楚国人,所以讲到这个问题多讲了一点。

好了,也就是说汉文化其实就是楚文化,项羽、刘邦都是楚国人,所以汉朝的人对“楚辞”特别的亲近,特别的亲切,所以他们写诗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到“楚辞”的影响,经常写像“楚辞”这样的诗歌。这样的诗歌就叫什么呢?这样的诗歌就可以称之为“楚歌体”。汉朝的人经常写这种“楚歌体”的诗歌。比如说项羽,项羽被围在安徽的垓下,四面楚歌,跑不了了,想着肯定要死了,在晚上的时候,就起来喝酒,喝完酒之后就唱了一首歌,这首歌就叫《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首先看,这首诗歌每一句话里面都有一个“兮”字,这是典型的楚歌体。那么这首诗歌讲什么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是说我项羽还是蛮厉害的,但是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呢?因为“时不利”。什么是“时不利”?用云南话来讲就是“背时”,湖北话也是这样讲的,“背时”就是运气不好,命不好。我项羽还是蛮厉害的,为什么打败了呢?只是我的运气不好,是我的命不好。项羽是一个相当自负的人,他一直到死都认为自己很厉害,他为什么打败了,因为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再看“骓不逝兮可奈何”,“骓”就是乌骓马,就是说我的乌骓马也跑不动了。“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就是虞姬,就是虞美人嘛,就是说,虞姬啊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呢?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项羽在他生死关头,他最放不下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他的乌骓马,一个是他的虞美人。所以你看得出来,从古至今的男人都是一样的,最喜欢两样东西。哪两样东西?就是马和女人,只不过现代社会马变成宝马了,马变成车了,就是说男人最喜欢的永远都是这两样东西,香车美女嘛,项羽也是这样的。讲这首诗歌我们主要看什么,主要看这是典型的楚歌体,因为项羽是楚国人。

再看刘邦,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回到江苏老家沛县,和乡里的父老兄弟在一起喝酒,喝了几十天,有一天就喝醉了,喝醉以后就唱了一首歌,这首歌就叫《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们来看,这首诗歌每一句话里面都有一个“兮”字,也是典型的楚歌体,因为刘邦是楚国人。那么这首诗歌讲什么呢?“大风起兮云飞扬”,那肯定不是说自然现象“大风起兮云飞扬”,你要知道中国古典诗歌喜欢用比兴的手法,所以这句话就不单纯是说“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是讲什么,这是一个比喻,比喻什么,用风起云涌来比喻秦朝末年的诸侯争霸,是比喻这样一个情形。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之中,我刘邦赢了,现在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很得意。但是另外一方面呢,当了皇帝,又有担忧啊,“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怎样才可以得到那些猛士来替我守卫边疆,守卫国家啊?一方面有得意,一方面又有担忧,这个大家看出来没有,所以这首诗歌也很好。讲这首诗歌我们还是看什么,还是看这也是一首典型的楚歌体。所以我讲这两首诗歌都是什么目的,都是说汉朝的人写诗,更多的是受“楚辞”的影响,更多的是写楚歌体的诗歌,这个是要注意的。

好了,再往下面讲。汉朝的人一方面受《诗经》的影响,一方面又受“楚辞”的影响,这里面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会有问题呢?因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几言的,或者说都是以几言为主的,基本上都是四言的,都是以四言为主的。四言的诗歌其实是有弊病的,它的弊病在于太过整齐,缺乏变化,所以它很难表达复杂的事物、复杂的情感,这个是要注意的。那么“楚辞”呢?“楚辞”里面的诗歌,主要是几言的?搞不清楚,因为它是杂言的,它是以杂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杂言的诗歌好像很灵活,可是又有问题了,这个问题是什么?就是杂言的诗歌太灵活、太没有规矩,不好把握,不好写。就是说你要写杂言的诗歌是很难的,要天才才可以写的,屈原是天才。后来写杂言诗写得最好的是谁?是李白,李白最好的诗歌应该是他的长诗,而他的这些长诗都是杂言的,你们可以读他的《将进酒》。李白的杂言诗歌为什么写得好呢?因为李白是天才。后来的人为什么杂言诗歌写不好呢?因为后来的天才太少了。这都是说,杂言的诗歌是很难的。现代诗为什么不好写,为什么写了一百年还是写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诗其实也是杂言的。

好了,也就是说,不管是受《诗经》的影响,还是受“楚辞”的影响,这里面都有问题。四言的太整齐了缺少变化;杂言的太不整齐了、太灵活了不好把握。怎么办?中国诗歌应该怎么办呢?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就需要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而这种新的诗歌形式就是五言诗。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五言诗就应运而生了,五言诗就产生了,就流行了。为什么呢?因为五言诗,五言比四言多了一个字,不要看只多了一个字,多了一个字就从偶数变成奇数了,它就更灵活了,它的伸缩性就更强了,这是它相对四言的一个优点。那么五言诗相对杂言,又有什么优点呢?相对于杂言来说,五言诗又很整齐,比较好把握,比较好写。所以五言诗就应运而生了。

讲到五言诗就要注意了,五言诗这样的句子,这样的诗句,其实在《诗经》里面就有,只不过《诗经》里面很少,而且只是单独的一句,不是完整的一首。但是到了西汉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西汉的时候,民间出现了很多五言的歌谣,五言的歌谣在民间已经比较普遍了。我们先看虞姬的这一首,就是说在垓下之围的时候,项羽唱了一首《垓下歌》,唱完这首歌之后呢,据说虞姬也唱了一首,就是这一首: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就是说,汉兵啊,也就是刘邦的军队,已经攻城略地了,我们已经四面楚歌了,被包围了。“大王意气尽”,说项羽的英雄气概也完了,要死了,然后“贱妾何聊生”,项羽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据说虞姬唱完这首歌之后就自刎而死了。你们看,这是虞姬唱的一首歌,是她即兴唱的一首歌,那么这首歌就要注意了,它是几言的,典型的五言。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虞姬唱的这首歌在《史记·项羽本纪》里面是没有的,我们看不到,这只是民间流传的,所以这首诗歌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到底是不是虞姬本人写得,是值得怀疑的。很多学者都说是假的,是后人伪托的,是后人写的。我们先不管它,就算虞姬这首诗歌是假的,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首。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家叫李延年,他有一个妹妹长得很漂亮,李延年为了向汉武帝推荐他这个妹妹,就唱了一首歌给汉武帝听,这首歌就叫《歌》,或者叫《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唱这首歌是为了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他妹妹是谁呢?就是后来有名的李夫人。我们来看,这首诗歌除了倒数第二句,基本上都是五言的,这就说明,在西汉的时候,民间的五言歌谣已经出现了,我是讲这个问题。

大家注意了,好的诗歌好的歌谣大都是从民间产生的,所以明代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叫李梦阳,李梦阳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真诗在民间”李梦阳:《诗集自序》。,真正的诗歌在民间。即使现在也是一样的,现在只是把“民间”换了,叫“真诗在网络”,“网络”也就是“民间”,真的是这样的。你们有没有关注,最近有一个写现代诗的女诗人,一夜成名,网上炒得很热,是湖北的,叫余秀华,一个脑瘫诗人,她的现代诗写得很好,真的写得很好。

好了,就是说到了西汉的时候,虽然一方面四言的、楚歌体的诗歌还在流行,但是另外一方面,民间的五言歌谣已经越来越多了。结果呢,因为五言歌谣越来越多,这就引起文人的注意了,文人就开始学习模仿了。到了东汉的时候,文人写五言诗就比较多了,比如说班固写过,张衡写过,但是因为是刚刚开始写,写得不是太好。

大概又过了一百年的时间,到东汉末年的时候,文人写五言诗就比较普遍了,而且成就也比较高了。但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很多文人写的五言诗,作品流传下来了,作者却失传了,因为时代比较久远,而且很多作者可能是下层文人,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这些作者就失传了。这样东汉末年很多文人五言诗就变成无名氏的诗歌了,就搞不清楚是谁写的了。

又过了几百年,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时候,梁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太子叫萧统,很喜欢文学,萧统组织了一帮人编了一本书叫《文选》,因为萧统死了之后,人家叫他昭明太子,所以这本书也叫《昭明文选》。这本书里面选的是从先秦到梁朝的一些非常好的文章和诗歌。萧统在编《文选》的时候,他就从东汉末年这些没有作者的古诗里面选了十九首,把这十九首编到了《文选》里面,而且给这十九首诗歌取了一个总的名字,就叫《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么来的。就是说,《古诗十九首》这些诗歌是什么时候就有的呢?是东汉末年就有的,但是《古诗十九首》这个名字却是南北朝时期梁朝萧统编《文选》的时候才有的,这个要注意的。

那么好了,讲到萧统,稍微再提一句,萧统还有一个弟弟,萧统30岁的时候就死了,他死了以后他的弟弟就继承他当太子,后来当了皇帝。他这个弟弟在文学史上也很有名,要知道的,叫什么,叫萧纲。后来就以萧纲为中心发展出一种新的诗歌,这种诗歌就叫宫体诗,也就是艳体诗。宫体诗我们不去评价它,其实它是有贡献的,这个在这里不多讲。讲这个问题是说,我们在学习南北朝文学的时候,你要注意萧统、萧纲这一对萧氏兄弟,这一对兄弟对南朝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对中国以后的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一个编了《文选》,一个发展出宫体诗,这个一定要知道的。就像你们学现代文学,也有一对兄弟很有名,他们的文学成就应该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高的,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周氏兄弟。所以南朝的萧氏兄弟就像后来的周氏兄弟一样,影响是很大的很重要的。

接着讲,《古诗十九首》本来是《文选》当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脱离了《文选》这个母体,自己独立出来了,成为很多学者单独研究的一个对象。很多学者不搞《文选》,他就直接研究《古诗十九首》,为什么呢?大家就说了,《古诗十九首》它很重要,甚至有人说《古诗十九首》可以和《诗经》、《楚辞》并列,这三部作品可以鼎足而三。为什么呢?因为《诗经》是四言诗的典范,《楚辞》是楚歌体,是杂言诗的典范,而《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典范,所以这三部作品可以并列,就是说《古诗十九首》和《诗经》、《楚辞》一样重要。所以说为什么《古诗十九首》很重要,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古诗十九首》它标志着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是中国五言诗的典范。

那么好了,大家就会问了,它是五言诗的典范,它就了不起啦?你就要注意一个问题,现在我问你们,中国古代诗歌,在《诗经》、《楚辞》以后,都是以几言为主的?看看唐诗就知道了,都是以五言和七言为主的,而七言不过是五言的变体,五言加两个字就变成七言了。大家就会说了,四言加一个字就变成五言了,这个不一样。四言变五言是偶数变奇数,五言变七言是奇数变奇数,这是不一样的。四言变五言叫质变,五言变七言叫量变,这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七言不过是五言的变体,也就是说五言诗最正宗,而五言诗的典范,它的祖宗是谁呢?就是《古诗十九首》,你说《古诗十九首》重要不重要。就是说,《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典范,是五言诗的开山,它的情感基调,它的表现方法,它的审美风貌,对后来都有很大的影响,后来的五言诗都要受到《古诗十九首》的影响。如果你不讲《古诗十九首》,你就不好理解曹植,不好理解阮籍、陆机、左思,你也不好理解陶渊明,因为这些人写的都是五言诗。甚至你也不好理解以后的五言诗,不仅是五言古诗,还包括五言律诗,你也不好理解,这个是要注意的。

所以讲了这么多,都在说一个问题,就是说《古诗十九首》它标志着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是中国五言诗的典范,很重要,所以我们要讲,而且要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