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篇 区域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发展战略本文原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够形成。也就是说,竞争才有竞争力。缺乏市场竞争,就无所谓竞争力。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包括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等。其中,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就区域产业竞争力来说,它决定于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群体优势,并主要体现在市场影响力、资源配置力、产业增长力、结构转换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上。这五个方面能力既是形成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魏后凯、吴利学,2002)。

一 区域竞争力形成的理论假说

在一个国家内部,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是不平衡的,有些区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产业市场份额在不断提高;而有些区域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有的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其产业市场份额在逐步下降。显然,如果把相对增长率和市场份额看成是区域竞争力的结果,那么可以认为,前者的竞争力在提高,而后者的竞争力在下降。即使在一个区域内部,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产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增长十分迅速,市场份额急剧扩大;而有些产业却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增长速度缓慢或者下降,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各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产业竞争力的差异呢?

在分析这种区域竞争力差异之前,有必要对产业和产品的类型进行划分。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的产业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为区外市场生产的专业化部门,这种产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其他市场的需要,它大体相当于诺思(North, 1955)的输出产业(Export Industry);二是为本地市场服务的地方性产业,这些产业或者是为本地居民服务,如面包、修理业等,或者是围绕专业化部门发展起来的协作配套部门;三是基础结构,它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和保证生活供应而提供的公共服务部门和设施。很明显,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专业化部门的竞争力,但其产业配套条件包括地方性产业和基础结构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竞争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市场竞争的范围看,由于市场是可分割的,这样,在一个区域的内部,有些产品面临的是世界市场,有些是全国性市场,有些则是区域市场。就专业化部门而言,一般面对的是全国性市场或者世界市场。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日益融合为一体的情况下,一个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即使在国内销售产品,但由于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的大规模进入,其所参与的也是国际竞争。就地方性产业和基础结构而言,通常面对的是区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或者不同行业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地方性产业所占的比重在日益下降。过去一些典型的地方性产业如家具制造,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了。

经验表明,一个区域专业化部门的竞争力大小,决定了该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高低。这种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增长率和市场份额上,而这种增长率和市场份额的差异是由该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所决定的。二者对区域的产业综合成本和效益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胡佛的观点,由于存在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或者说存在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才会导致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胡佛把这三个因素看成是区域经济的“三个基石”(胡佛,1990)。显然,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是决定现实中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而这种区域差异性对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然,除了区域差异性之外,企业的内在特征对其竞争优势有着更重要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构筑一个区域产业竞争力决定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也就是说,区域资源禀赋、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共同决定了区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进而决定了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二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反过来,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将进一步强化区域的差异性,由此就产生了一种区域循环与累积因果效应。

图1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而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则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宏观和中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则是决定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可以说,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了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产业分工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一个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区域竞争力假说。

二 区域比较优势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所谓区域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区域中由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和资金等因素共同形成的有利发展条件。在现实经济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区域土地和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口相对稀少,资金供应短缺;而另一些区域人口分布稠密,劳动力素质较高,资金供应充足,但土地和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在生产要素不能够完全流动且具有转移成本的情况下,各区域生产要素供给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反映在其生产要素供应的价格上,这种要素价格差异对生产成本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将影响到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考虑到一个国家只有甲、乙两个区域,生产A、B两种产品的简单情形。在这种情形下,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差异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影响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

(1)假定甲地在生产产品A上具有绝对优势,即产品A含有甲地拥有丰盛而便宜的相当大量的生产要素,而乙地在生产产品B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甲、乙两地将分别在产品A和产品B上实行专业化生产,并以此进行相互交换,即甲地向乙地输出产品A,而从乙地输入产品B。在这种情况下,甲地生产产品A、乙地生产产品B都具有竞争力,因为二者的生产成本都最低。

(2)假定甲地比乙地在生产产品A和产品B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即甲地生产产品A和产品B的生产成本都较低,在缺乏政府干预,且甲地的生产量又能完全满足甲、乙两地对产品A和产品B的需要时,产品A和产品B的生产都将集中在甲地,并由甲地输出到乙地,乙地将被排斥在国家的工业化之外。也就是说,乙地将逐步被“边缘化”,不能享受国家工业化和全球化迅速推进所带来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甲地生产产品A和产品B才具有竞争力。

(3)在上述情形(2)中,假定存在着政府干预,即中央政府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投资补贴等措施,刺激乙地的产业发展。如果甲地在生产产品B上具有相对优势,即产品B含有甲地相对丰盛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B比产品A更为有利;乙地在生产产品A上具有相对优势,那么甲、乙两地将分别在产品B和产品A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以此进行相互交换。条件是政府对乙地的补贴应大于两地间的生产成本差异减去转运费用。这说明,从协调区域发展的角度看,要促使产业活动由甲地(比如发达地区)向乙地(比如落后地区)转移扩散,政府给予适当的投资补贴和政策刺激将是十分必要的。

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中的“相对利益”原则并不适合于国内情况。在一国之内,由于缺乏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无论是区域产业发展还是企业区位选择,都只能遵循“绝对利益”的原则,除非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样,充分利用和挖掘区域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产业部门,将有利于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能力。比如,在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工业区;在大学及科研机构附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资源富集地区加强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低级生产要素,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而观念、人才、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则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很明显,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非一定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现实经济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富饶的贫困”和“贫乏的富裕”共存的现象。前者如西部一些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后者如沿海一些地区,虽然自然资源缺乏,但近年来凭借其区位和人文资源优势,实现了区域经济的腾飞。事实上,前者所拥有的只是一种低级生产要素,缺乏的却是一种高级生产要素,由此就产生了自然资源丰富与经济发展落后的悖论。相反,后者虽然缺乏一些低级的生产要素,但却拥有丰富的高级生产要素,由此创造了一个个高速增长的奇迹。

三 企业竞争优势与区域产业竞争力

应该看到,区域比较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这种潜在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关键是要培育、创造并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充分保证区域产业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较大的控制或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培育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是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即使某一产业在过去历史时期形成了较大优势,但如果不随时维持这种优势,并不断培育新的优势尤其是企业竞争优势,那么这种产业优势将会逐步退化,并最终失去市场竞争能力。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产出规模、组织结构、劳动效率、品牌、产品质量、信誉、新产品开发以及管理和营销技术等方面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它是这些有利条件有机构成的整体,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里所指的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由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外部因素如区位条件、劳动力和资金供给、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等,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是由其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的。一般地说,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5种不同的情形:①支配地位;②优势地位;③有利地位;④维持地位;⑤劣势地位(毛蕴诗、王三银,1994)。如果一个地区在某一产业有一批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或有利地位,有时甚至是支配地位,那么该产业在全国就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如云南的烟草行业就是一个在全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行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竞争优势在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显得十分重要。相反,由于运输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要素流动的加快,自然资源禀赋的作用则在不断下降。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日益决定于一些软的要素,如观念、技术、人才、品牌、管理和营销技术等。而且,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正在日趋融合,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其界限越来越模糊。一方面,区域比较优势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另一方面,企业竞争优势一旦形成,又将会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区域比较优势。但不管怎样,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区域比较优势,最终将要通过企业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四 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角度看,一个区域应选择什么类型的产业进行发展呢?过去,我们往往强调静态的比较优势原则,强调区域资源禀赋的重要性,而忽视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事实上,区域比较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竞争优势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大体可以把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分为四种类型,如图2所示。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展战略应该是既具有较大区域比较优势,又具有较大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D。然而,在现实经济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区域比较优势并不突出的情况下,积极培育和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一旦形成,将会进一步加强区域比较优势。

图2 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类型

战略A:这是既无区域比较优势(小),又无企业竞争优势(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区域将很难培育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西部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部大部分省区都曾引进过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起步晚、规模小、资金不足,加上经营管理不善,缺乏产品开发能力,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整个行业出现了逐步萎缩的趋势。目前,除四川长虹、陕西长岭等少数厂家外,其他厂家或者关闭停产,或者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显然,在改革开放初期,西部一些地区并不具备发展这些耐用消费品工业的优势条件,企业建立后又没有迅速培育起自己的竞争优势,由此导致生产能力的萎缩。

战略B:这是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大),但缺乏企业竞争优势(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要在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否则,如果企业缺乏竞争优势,即使是过去历史时期形成的已有产业优势,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殆尽。比如,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日用陶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原辅材料、陶瓷生产、内外贸易、科研设计和教育等配套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应该说,在陶瓷产业发展方面,景德镇具有突出的区域比较优势,而且也是全国重要的陶瓷老工业基地。然而,由于企业改制严重滞后,国家投入的技术改造也没有取得成效,景德镇一直没有培育起日用陶瓷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景德镇日用陶瓷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处于衰退之中,其在全国的地位急剧下降。

战略C:这是没有区域比较优势,或者比较优势还不明显(小),但却具有企业竞争优势(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在全国奠定其优势地位,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具有创新性的大企业的迅速成长,通过各种要素的空间集聚,将可以形成新的区域比较优势,如熟练劳动力的供应、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等。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广东省惠州市发展电子工业的条件远不如南京和北京酒仙桥地区。但随着TCL的兴起,后来惠州市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各类人才以及电子配套厂家开始在此集聚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电子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四川省绵阳市能够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城,也得益于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的迅速发展。当然,四川长虹的发展也充分利用了其区域比较优势,如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防军工的优势等。

战略D:这是既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又具有较强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比较优势将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反过来,企业竞争优势一旦奠定,又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区域比较优势。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显然,无论是对发达地区还是对落后地区来说,能够选择这样的产业发展战略将是比较理想的。云南烟草、内蒙古乳品和绒纺业等的成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比如,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烟叶特别是烤烟产区,其烤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3以上。云南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合于烟叶的生长,烟叶的质量较好。因此,云南烟草加工业的发展具有充足的优质烟叶作为原料保障。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云南采取了高起点、一步到位的战略,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制丝、卷接、滤棒成型、风力送丝等生产设备,以及烟草分析仪、气相色谱仪、滤棒检测等专业检测设备,同时实行名牌产品战略,进行规模化经营,以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机结合,使云南省发展成为全国的烟草工业大省、强省。在90年代中期,云南烟草工业实现的利税占全国烟草工业的40%以上,占全省全部工业的80%左右(陈佳贵主编,1997)。相反,河南省虽然具有发展烟草工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缺乏企业竞争优势,目前仍处于“烟叶大省”的地位,其烟草工业远没有在全国形成较强的优势。

五 结论及政策含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形成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而这种产业竞争力是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既决定于宏观和中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即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又决定于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优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由此构成了一个区域的竞争力的基础。

同时,由于国家与区域之间的差别,比如国内区域之间不存在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照搬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分工理论来分析国内区域产业发展问题,可能会出现误导。事实上,国际经济中的“相对利益”原则在区域经济中并不存在,除非中央政府进行有力的干预,如减免税收、贴息贷款和投资补贴等。在一国之内,区域间产业发展和企业区位选择主要遵循“绝对利益”的原则。

很明显,我们所提出的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假说,在现实经济中将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要构筑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关键是要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积极培育区域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往往比区域比较优势更为重要。即使是区域比较优势,传统的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而观念、技术、人才、企业家、品牌、管理和营销经验等高级要素的作用则日益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陈佳贵主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7)》,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毛蕴诗、王三银:《公司经济学——企业经营理论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North, D. C., 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63(3):24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