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在1979—1998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其中,在“八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无论是与改革以前还是与其他国家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是相当快的。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当今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当然,也应该看到,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开始加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趋于不断扩大。这里,笔者想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尤其是东西发展差距的变动特点、趋势及其预测。
一 改革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变动格局
最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变动做过许多深入系统的研究。尽管在有些方面至今仍存在着分歧,但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趋于不断扩大。这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人均GDP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省际差距则在逐步扩大;②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间人均GDP和居民实际收入差距都一直在不断扩大;③自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趋于扩大,这种状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④我国农村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在经历80年代以来的急剧扩大后,近年来已开始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⑤伴随着各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大多数省份省内地区差异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里,我想重点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差距、城乡差距和农村地区差距的扩大问题。
1.东西发展差距
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逐步推进,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在迅速扩大。1978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为153.6元和212.9元,到1990年分别扩大到700.1元和885.8元,1998年又分别扩大到4270.0元和5490.9元(当年价)。再从相对差距来看,在1983—1994年间,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系数由29.8%迅速上升到46.7%,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系数则由44.4%迅速增加到55.9%,二者分别扩大了16.9个和11.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1978—1998年我国三大地带人均GDP差距
注:绝对差距按当年价计算。相对差距系数=(大值-小值)/大值×1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中国统计摘要》(1999)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资料汇编(1949—1985)》中有关数据计算。
1995年以后,由于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政策措施,一些邻近沿海、交通方便且现有基础较好的中部省区,尤其是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GDP相对差距已开始出现逐年缩小的趋势。然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到1998年,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相对差距系数已扩大到57.7%,比1994年又扩大了1.8个百分点。目前,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水平已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同时,在1998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东部与中部地区间差距也开始趋于扩大。
2.城乡收入差距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195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22倍(见表2)。之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有一定的缩小,但其速度是相当慢的。至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37:1,仍基本上保持在6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78年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逐年缩小的趋势。到198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已下降到1.70:1,达到历史上的最低点。
表2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和《中国统计摘要》(1999)中有关数据整理。
然而,自1984年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逐步由农村推向城市,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都增加较快,加上工业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因体制变革促使农村潜在生产力的释放具有一定的限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经历30多年的不断缩小之后又开始趋于扩大。到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已提高到2.86: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提高到2.60:1,二者都远高于改革初期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这种状况直到1995年以后才有一定的改变。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已下降到2.47:1,大体相当于90年代初期的水平。但1998年,由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导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又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3.农村地区差距
我国有9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地区间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化将更具有代表性。据我们分析的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间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199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是上海(5406.84元),最低的地区是西藏(1231.5元),上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西藏的4.39倍,而1981年这一比率只有2.8倍。同时,我国各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异系数也由1981年的0.2506急剧增加到1993年的0.4644,几乎增加了近1倍(见表3)。1994年以来,尽管各省区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异系数有所缩小,但目前仍远高于改革初期的水平。
表3 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
注:1982年以前未包括海南,1984年以前未包括西藏,1996年以前未包括重庆。
资料来源:同表1。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自然以及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城乡差距和农村地区差距在趋于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地区发展差距虽已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但由于目前我国地区差距的绝对水平较高,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差距至今仍在不断扩大之中,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将是今后我国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二 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估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譬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知识经济的作用日趋重要,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对今后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展望21世纪,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区域经济将会逐步形成网络开发的总体布局格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头将由东南部沿海逐步向北部和中西部地区推进。尤其是,随着中部5省经济的率先崛起,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将逐步缩小,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差距将继续趋于扩大。然而,在下个世纪前一二十年内,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还难以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
1.我国区域经济将逐步形成网络开发的总体布局格局
从动态的角度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发大体要经历极点开发、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三个不同的阶段。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地区,落后地区一般采取的是极点开发,发展中地区采取的是点轴开发,而较发达地区采取的则是网络开发。199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079元,合733美元。其中,上海已超过3000美元,北京已超过2000美元,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和辽宁已超过1000美元。如果今后我国人均GDP增长保持在7.5%—8%(1979—1997年平均为8.4%),那么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000美元左右。届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将进入由点轴开发向网络开发转变的过渡阶段。事实上,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开始逐步进入这一阶段。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主要是采取以沿海和沿(长)江地区为主轴线,并以沿黄(河)或陇海—兰新沿线地区为辅助轴线的点轴开发战略。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后,目前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性增长轴。可以设想,在经过90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后,到21世纪初叶,长江沿岸地区将会继沿海地区之后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条主导性增长轴,而沿黄或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将成为支撑沿海和沿江地区经济增长、以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为重点的辅助性增长轴。随着一些新的重点开发轴线如京广—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等的相继开发,估计从2010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会逐步形成网络开发的总体布局格局。
2.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将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推进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东南沿海地区来推动的。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和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北部沿海地区正凭借其邻近韩国、日本,自然资源丰富,重化学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最近几年,中西部一些邻近沿海且已有一定基础的省份,如安徽、湖北、四川等,也开始逐步进入工业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头正在由东南部沿海逐步向北部和中西部其他地区推进。1997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四个地区依次是安徽、河北、湖北和四川,它们都集中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在未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那些具有区位和竞争优势的地区如中部5省区(包括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将会率先崛起,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相比之下,自然资源禀赋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日益弱化。
3.东部与中部间差距将逐步缩小,而东部与西部间差距将继续扩大
从发展趋势看,在2010年乃至2020年以前,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还不可能会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在“十五”期间将呈逐步缩小的态势,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仍将会继续趋于扩大。这一点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假如某一年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A和B,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a和b,二者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分别为C和D,那么保持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绝对差距逐年缩小的前提条件是:b>A/B×a=D×a;保证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相对差距逐年缩小的前提条件是:b>a(魏后凯,1991)。1997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为8848元,中部地区为4951元,西部地区为3791元,东部地区人均GDP是中部地区的1.79倍,是西部地区的2.33倍。这说明,只有当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分别是东部地区的1.79倍和2.33倍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才有可能会比上年缩小。从现有的发展格局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然而,在“十五”期间,随着长江流域的重点开发以及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中部地区尤其是中部5省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加快,并有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东部沿海地区。这样的话,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将有可能保持逐年缩小的趋势。西部地区由于现有基础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较低,估计在今后几年内其经济增长速度还难以全面超过东部沿海地区,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仍将会继续趋于扩大。
从长远发展看,由于目前西部地区发展基数较小,各方面的经济潜力还未充分挖掘,因而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随着国家经济开发重点的逐步西移以及西部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完全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东部沿海地区。
三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预测
一般来说,各地区经济的现有增长格局是其未来增长的基础。为了预测未来13年三大地带人均GDP的增长趋势,我们首先采用全国人均GDP价格指数,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长指数除以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增长指数,将1978—1997年各地区人均GDP换算成1978年可比价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带人均GDP的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由于该增长曲线是按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的,因此,图中两曲线之间的差额部分实际上反映了三大地带间人均GDP绝对差距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地带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都在迅速扩大。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趋势还将会继续下去。
图1 我国三大地带人均GDP的增长(按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
表4反映了各时期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速度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整个80年代,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速度相差不大,甚至西部地区还要高于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然而,到“八五”时期,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速度差距迅速扩大,其增长速度之比高达1.59:1.17:1。“九五”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加上沿海地区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增长速度逐步放慢,中部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已开始超过东部沿海地区。在1996—1997年,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速度之比为1.04:1.24:1,大体呈中高、东中、西低的增长格局。
表4 1979—1997年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速度 单位:%
下面,分三种情况来分析1997—2010年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及其相对差距的变化。
(1)东部优先方案。假定在未来13年内,外部环境不至于发生较大的变化,我国人均GDP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即大体保持在7.5%—8.0%。同时,国家主要集中力量继续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以增强其工业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地区将有可能继续保持超高速的增长势头。假定今后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继续保持1986—1997年的增长格局,即大体保持在1.28:1.07:1的水平,那么,到2005年,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将在1997年的基础上再扩大5.5个百分点,东部与西部间差距将扩大5.6个百分点;到2010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将分别扩大8.7个百分点(见表5)。
(2)东西协调方案。“九五”以来,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中西部支持力度的增加,中部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和现有基础较好,目前已开始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只要国家在政策上继续予以重点支持,预计中部地区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逐步缓解以及沿海乡镇集体企业逐步走出困境,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将有可能逐步回升。假定国家在重点支持中部地区开发的基础上,同时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即今后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大体保持在1.1:1.2:1左右,那么,到2005年,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将比1997年缩小2.9个百分点,而东部与西部间差距将扩大2.1个百分点;到2010年,东部与中部地区间差距将缩小4.9个百分点,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差距将扩大3.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东西协调方案下,尽管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差距仍在扩大,但年均扩大的幅度已明显减少。这就为今后重点解决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距问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西部优先方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将逐步在我国建立起来。一般来说,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力量将产生一种“区域累积因果效应”,促使劳动力、资金、技术以及企业家等生产要素从落后地区流向增长迅速的繁荣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公平问题,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以便缩小东西部间的发展差距。从当前我国的情况看,如果要采取公平目标优先的战略,国家应首先重点支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给予必要的支持。因此,在西部优先方案下,西部地区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增长速度,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有可能呈现出东低、中中、西高的格局。假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速度大体保持在1:1.1:1.2左右,那么,到2005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DP差距将分别缩小3.0个和4.7个百分点;到2010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将分别缩小4.9个和7.9个百分点。
表5 1997—2010年我国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预测
注:本表按1997年可比价格计算。
综上所述,东部优先方案虽然有利于增强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但也容易加剧三大地带间差距扩大的趋势,不利于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西部优先方案虽然有利于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但将会影响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东西部协调方案融合了上述二者的优点,既有利于逐步缩小国内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又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是可供选择的方案。
参考文献
魏后凯:《东西差距与西部发展战略》,《科学·经济·社会》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