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如何理解中国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无非就是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所谓价值观,也就是人们关于什么样的价值对人有何种意义的看法。即使在没有“价值”和“价值观”这样的概念的情况下,人们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即关于是非曲直的标准或规范。中国前贤们所关注的“成己”“成人”“成物”的理想追求,实际上就有价值意义的预设,没有这种价值理念的预设,人和万物的存在、活动便失却其意义。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所谓“礼”就是一套调节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体系。“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按照礼的标准言行,就是践行社会的价值观了。礼,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死,用什么样的规范看待义利,用什么样的尺度评价家国和天下之事。这就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在当时,遵循这套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能够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
作为是非曲直的规范,价值观就成为社会成员自觉调节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规范。凡属人类社会,都有着基本的共性,因而许多价值具有普遍的意义,如善恶、正直、诚信、公正……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都是基于不同的时空展开的,由于面临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因而不同的民族对价值及价值观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对价值及价值观也会有独特的理解,同一民族中的不同的成员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价值及价值观也有不尽一致的理解。如果价值观的理解都像对水分子的构成、水的沸点那样一致,那就不必研究价值观了。价值观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任何价值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理解。譬如,人们都追求公正,但是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理解的公正与被统治阶级理解的公正是完全不同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武士、劳动者各尽其职,不相互僭越,就是公正。柏拉图的公正观就与现代公正观相去甚远。在中国也是如此,如对“天下”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的价值观,也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即天下为天下人的天下的价值观。
本书讲的“中国的价值观”,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是当代中国人民在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共识。这些价值观既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观追求人的幸福、社会的福祉和文明的进步,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有许多的共性。中国人饿了也要吃饭,困了也要睡觉,累了也要休息,也愿意过自由自主的生活,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价值理想和追求。这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没有多少不同。
我们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阐释,梳理出中国的价值观演化的历史谱系,展现中国的价值观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基础或生活世界。从中大家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就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追求,如何经历了现代性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洗礼,一步步凝练成为“平等”“公正”的价值观;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就有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价值追求,如何经过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淬炼,终于构建成“法治中国”的价值观。大家从中还可以看到,1840年以来,外敌入侵和凌辱的历史体验,特别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民族牺牲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中国人多么重视民族独立、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
中国人民最大的期盼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光荣与梦想,是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占世界1/5人口、超过13亿之众的中华民族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在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因固守旧规丧失了通过革新与世界文明同发展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中国人民受尽了欺侮凌辱。这一段惨痛的历史悲剧绝不能重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的价值理想和责任。
要理解中国的价值观,首先要到当代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去找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让一个积贫积弱的文明古国焕发了青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毫无疑问地给中国的价值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实际上,社会主义就是基于一种崭新的价值理想而产生的,即建立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建立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正义社会。我们经常批评某些人拿他们的价值观来对我们指手画脚,但是社会主义从不排斥民主、自由、人权这样的价值,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这些价值的合理性基础和实现的条件等问题。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抽象地谈人人有投票权的所谓民主,而是实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方面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让窄化了的仅有周期性投票权的民主变成具有广泛权利的人民民主;当代中国也特别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才希望把自由建立在社会公平的框架下,离开社会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即资本压榨劳动的自由;中国的价值观不仅不排斥人权,而是让人民的权利基于现实的可实现的基础之上;中国不仅从个人的角度去看人权,而且也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权利,如果人人相互尊重权利,这就是人人平等的法治框架下的公正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是包含了人权价值且超越于人权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公正价值观,是包含了个人自由价值且高于个人自由价值的价值观。
要理解中国的价值观,还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探索和文明演化过程,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每个人各吹各的调,莫衷一是,无所依据,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作为一个文明整体前行。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上下绵延数千载,凝铸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今天提倡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过去价值理想的时代转化和阐释的结果。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我们有着日用而不觉的共同的价值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基本的共性特征。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要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也要面向社会未来历史发展进程的方向加以阐明。价值观本质上不是对当下状态的认可,而是带有理想性的应然维度。我们一方面不能抛弃传统,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另一方面也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忘记理想的召唤。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但是善于创新的文化才真正有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由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同时也要在价值的拓新上下功夫。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不仅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五常),而且有反映社会制度性质的社会规范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时代阐释的价值资源,但“三纲”就如同西方的“君权神授”一样,是与历史步伐成反比的价值了。显然,历史地反映封建主义社会等级制的价值观是“三纲”,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反映调节人民生活的道德是“五常”,即道德生活的规范性要求,以达到“怀仁义以相接”。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者也宣扬君权神授,认为人是分为等级的,贵族则是上帝的选民,地位天然地高于平民。正是针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价值观,法国大革命中第三等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新的价值观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面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因此,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把反映等级社会的价值观涤荡清除出去,培育和弘扬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与历史进步的节奏合拍。
要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同样还需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交流互鉴中加以体悟。中华文化历来就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发展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天下一家的开放胸襟,有协和万邦的气度。不仅在古代,中国就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互鉴,从中学到许多东西,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中华文化的成果,例如佛教的传入、西域的音乐,而且近代以来,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对国家富强目标的追求,显然是受了欧美的影响,才有了更强烈的动力。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显然有浓厚的欧美影响,但最终也是在中国人民启蒙和解放的双重运动中逐渐清晰起来。当然,中国也可以对世界价值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譬如,中国人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可以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最佳规范。我们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这要比霸权思维和价值观合理得多,也公正得多。中国梦绝不是世界霸权梦,而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梦。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和谐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对内,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对外,我们主张和平发展,实行平等交往、互惠互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空间条件不同,从而发展出不同的文化,对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应该采取和而不同的理念,这样世界才能和平。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具有现实的、普遍的世界意义。
总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映,它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做出回应,从而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只有反映时代性特征和要求的文化,才能有时代性的影响力,才能形成现实的有积极价值取向和生命力的文化。只有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我们才能理解和体悟中国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