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英语委婉语的翻译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指在目的语言允许的范围内,将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句子成分、排列顺序、标点符号等)和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忠实地再现出来的一种方法。简言之,就是用委婉语来翻译委婉语。当然,这里所说的直译是有别于那种拘泥于逐字逐句的死译。语言形式的保留应当服从文化内涵反映这一最终目的。
下面这几个例子,虽然英汉委婉语存在一定差别,但当两种语言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委婉语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力求保持原文的意思与风格:
(1)Some boys went to number one.有些男生去一号了。(英语“number one”是小便的委婉语,汉语也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用直译法。)
(2)The old man lay taking his rest after a life of bitter hardship.这位老人含辛茹苦了一辈子,现在安息了。(英语“take one's rest”译为“安息”汉语也译为“死亡”。)
(3)I'm afraid she can't act that part-she is a little on the plump side.恐怕她扮演不了那个角色——她有些发福。(“on the plump side”英语意思是“发福”,汉语意思也是“发福”,我们就可以用直译法。)
(4)Thousands of people flocked to the hospital to pay their respect to the remains of the great film-Star.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医院,瞻仰这位伟大影星的遗容。(这里,英语the remains是the corpse的委婉语;汉语“遗容”是“尸体”的委婉语。)
(5)His daughter is rather weak in the head.他女儿脑子不大好使。(weak in the head是stupid的委婉语,不大好使是笨的委婉语。)
(6)After three days in Japan, the spinal column becomes extraordinarily flexible。在日本待上三天,脊梁骨变得格外灵活。(这里使用的也是直译法。读者开始也许会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在日本待上三天脊梁骨会变得格外灵活呢?这里就是委婉语在起作用。读者只需细细想想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便会豁然开朗。日本人见面告辞、同僚相遇、拜见上司等场合均以鞠躬表示问候或敬意,而这对一个外国人而言,是很不习惯的。因此,通过三天连续不断的实际操作,他的脊梁骨变得格外灵活也就在所难免了。当读者在突然之间意识到这是暗指鞠躬礼时,自然会忍俊不禁、哑然失笑了。通过直译,译者将原文的幽默风趣色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7)Old people did not like that description of themselves, and like aged or aging not much more; soon they came to be called the elderly. Even the euphemism seemed unduly doddering, so we were treated to senior citizen and golden-ager and old women keep their chins up by calling themselves mature.老人们对自己的称呼感到不满意,他们也不喜欢别人叫他们年纪大的或上了年纪的人;很快人们称他们为长者。他们觉得这个委婉语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人们便以高级公民或金色年华人相称,而老年妇女则信心十足地叫自己是成年人。(通过直译,把西方人对老的恐惧与不安心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从而让译文读者能认识到西方人跟我们对待“老”的感受是截然不一样的。)
二 意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差异都很大,译者无法将原文的语言形式在译文中较好地保存下来。就委婉语而言,就是译者无法用委婉语来翻译委婉语。即舍弃其外在的语言形式而将原文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读者。
首先,意译法在词汇方面就有明显的体现。下面两个表格展示了“old”和“die”两个词的委婉译法。
英语中“old”一词的委婉译法:
英语中“die”一词的委婉译法:
再看下列意译法例句:
(1)make contributions上厕所。(“make contributions”按照直译法译成“做贡献”,就会引起我们的误解,因此我们必须使用意译法。)
(2)to spoil a woman's shape有喜。(这个词组的字面意思为“损坏女人的形状”,就会让人费解了,因此我们必须使用意译法。)
(3)His relation with his wife has not been very fortunate.他经常和他妻子吵架。(按照直译法,该句子应该翻译为“他和他的妻子的关系不是非常幸运”——很显然,我们必须使用意译法。)
(4)We visited a house for adults.我们访问了一座敬老院。(这里“Adults”不能直译为“成年人”,否则将会引起误解。)
(5)Where is the powder room?女厕所在哪儿?(这里如果把“powder room”翻译为“化妆室”,就会造成误解了。因此,这里我们不能使用直译法。)
(6)We will have to oil the Mayor to get the permit.我们得向市长烧香,以便获得允许。(在这个例句中,“to oil sb. ”是贿赂某人的委婉表达,因为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暗喻性委婉语,所以翻译时意译为汉语习语中的“烧香”,与原文的功效相同。)
(7)He likes white meat, but I prefer dark meat.他喜欢吃鸡脯,而我喜欢吃鸡腿。(汉语里,“黑肉”、“白肉”的说法令人迷惑不解,译出委婉义更能被读者所接受。)
(8)An old white pimp named Tony Roland who was known to handle the best-looking working girls in New York.众所周知,一个名叫托尼·罗兰的白人老淫媒,手里掌握着纽约市最漂亮的窑姐。(该句中的working girls的本义是“工作妇女或劳动女性”)后来,那些靠卖笑的烟花女子将自己美称为“工作一族”,言下之意是她们也是靠劳动来生活的,借此自诩。如果这里将其直译为“工作妇女或劳动女性”就会使人产生误解,还以为是当今的职业女性,上班一族呢!有鉴于此,这里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窑姐”,既忠实原文,又明白晓畅。
(9)That hooligan like dripping off when he could.那个阿飞喜欢偷窃,一有机会他就会动手。(该句中的rip off的原意是“撕开,扯开”,后成为“偷窃”的委婉语。如果一味直译,将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因此,这里将其转译为“偷窃”,让人一目了然。)
三 变通法
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翻译方法,科学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相应的译法。变通法灵活多样,是翻译委婉语时最为常用的手段。凡是通过直译和意译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加以处理。例如:
(1)From cradle to grave.如果译者面对的是普通情况下的一般读者,就可以将其意译作“从生到死”;如果译者处理的是一首诗,想得到原文的文体效果,那么直译“从摇篮到坟墓”就比前一种译法更生动。
(2)Harry used an Anglo-Saxon word.哈里用了一脏词(Anglo-Saxon在这儿是委婉语。就一般而言,英语中最脏的粗活多源于古英语,因此得名)。在这句的翻译中加入了说明。“Anglo-Saxon”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有两种基本意义:“公元600年左右生活在英格兰的一个民族”或“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平常我们所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或“盎格鲁—撒克逊语”。英语就是由它逐渐发展而来的,如果译文不加说明而将其直接翻译成“脏词”,读者就会如堕五里雾中。
(3)Having to polish the back of your belt buckle is a lot of CS.皮带扣子的反面还得擦,真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说明:CS是禁忌语chicken-shit的开头两个字母的缩写,在此用作委婉语。)
此处CS这个缩合词本身就难以理解,如果不加以说明,势必影响读者的理解。译文后面加上补充说明,恰到好处。
四 注释法
翻译委婉语时,如果仅仅直译出委婉义(或本义)还不足以传达原文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增加注释的方法补全本义(或委婉义)。这种在译文后面做出进一步解释说明的方法就是注释法。例如:
She is wearing the apron high.她怀孕了。(注:据一首英国乡村歌谣所唱,原来围裙系得低低的,而今要把围裙系得高高的,暗指身体发生的变化,即怀孕。)
这句话可以直译为“她把围裙系得高高的”,但是肯定没有几个中国读者能联想到“怀孕”,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文化背景。这就需要在译文后面附加注解来达到领会原文的目的。
再看下面这段文字:
In the blue grass region,
A paradox was born:
The corn was full of kernels
And the colonel full of corn.
在肯塔基州出现了一个
似是而非的怪现象:
玉米上长满粒;
上校身上也是粒。
(注:这首小诗中上校指的是农民。因为美国没有世袭的贵族封号,于是创造了一系列尊称来寻求安慰。“上校”最为常见。本文讽刺了名为“上校”实为农民的社会现象。)
如果将“colonel”译成“上校”而不附加注解,读者就不能体会该诗的深层含义;如果直接译成“农民”,则令人觉得莫名其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