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专题研究报告
第十二章 规划区国际地位分析报告
一 范围和地缘特点
国际上,对于加勒比海地区 (the Caribbean region) 的确切地理范围一直没有公认一致的定论。对于绝大多数美国地理学家来说,加勒比海地区包括位于加勒比海的岛屿。此外,还有位于大西洋的巴哈马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但不包括中美洲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加勒比沿海地区。对很多欧洲地理学家以及对于不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岛屿居民而言,加勒比海地区包括中美洲和墨西哥以东、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所有的岛屿,再加上伯利兹以及南美洲北部的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还有一些人认为,加勒比海地区的范围仅仅是指加勒比海内的岛国和属于欧洲、美国海外领地的岛屿。
为解决这一分歧,加里·埃尔伯 (Gary Elbow) 提出了一个方案,即将加勒比海地区划分为中心 (core)、边缘 (fringe) 和外围 (periphery)三大次区域。中心区是指所有人都认为属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加勒比海岛屿;外围区包括距离核心区较远的巴哈马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以及中美洲海岸以外的一些岛屿。此外,伯利兹、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也属于边缘区的组成部分。外围区涵盖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以及所有中美洲国家。除此之外,南美洲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北部沿海地区也在此范围之内。
从古巴最西端的圣安东尼奥角往东,经伊斯帕尼奥拉岛、波多黎各、维尔京群岛,然后折向南,经东加勒比海小岛一直延伸到委内瑞拉北部沿海,绵延2200英里,有大大小小几千个岛屿,但陆地面积总共只有9.1万平方英里,与美国的俄勒冈州或大不列颠岛相当。加勒比海岛屿可分为古巴、伊斯帕尼奥拉、牙买加、波多黎各构成大安的列斯群岛五个部分,占加勒比岛屿陆地面积的88%;从波多黎各以东的维尔京群岛往南延伸,直到特立尼达的一系列小岛,构成小安的列斯群岛(通常,以多米尼克海峡为界,以北被称为背风群岛,以南被称为向风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占加勒比岛屿陆地面积的4%;巴哈马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占加勒比岛屿陆地面积的6%。其余两个部分为古巴和牙买加以西的开曼群岛、委内瑞拉沿海以外的ABC岛屿 ( 阿鲁巴、博奈尔、库拉索),这两部分加起来的陆地面积不到加勒比海地区的1%。此外,还有几百个位于加勒比海的岛屿属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家领土,绝大多数地理学家将它们看作是拉丁美洲,而非加勒比海地区的一部分。
加勒比海地区有时又被称为西印度。15—19世纪,该地区被欧洲殖民者征服,因此通常又会按照不同的殖民经历进行划分。
英属西印度:牙买加、开曼群岛、巴哈马、特克斯和凯科斯、英属维尔京群岛、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蒙特塞拉特、多米尼克、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法属西印度:马提尼克、瓜德罗普、圣马丁岛北部、圣巴泰勒米岛、海地。
荷属西印度:阿鲁巴、博奈尔、库拉索、圣尤斯特歇、萨巴、圣马丁岛南部。
此外,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被美国控制,古巴和多米尼加共和国是前西班牙殖民地,一般被看作拉丁美洲的一部分。
尽管加勒比海地区的陆地面积狭小,但在全球,尤其是西半球事务中经常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占据重要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要道,从15—21世纪,加勒比海地区一直处于外部强国的关注与争夺中。最初,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殖民势力在争夺新旧世界之间的海洋通道的控制权过程中,加勒比岛屿作为沟通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间的自然桥梁,备受重视。因为在这些岛屿上可以建立基地、港口和防御要塞。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靠近海洋交通必须通过的狭窄瓶颈的地区:尤卡坦海峡、佛罗里达海峡、向风海峡、莫纳海峡、阿内加达海峡。除了战略军事价值外,加勒比海地区还作为蔗糖产地而备受欧洲强国的青睐。由于蔗糖的重要性,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战胜法国,在谈判中,英国甚至考虑放弃整个加拿大,换取瓜德罗普和马提尼克。
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警告欧洲列强,不要向西半球渗透,并将加勒比海地区视作美国的势力范围。此后,加勒比海地区一直被美国看作自己的“后院”或“内湖”。实际上,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军事干预超出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特别是海地、古巴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一直被美国看作地缘政治的敏感区而多次被美国军事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基地。荷兰同意美国在苏里南建立军事基地以保护当地的铝土矿。通过“租借法案”,美国在英属的百慕大、巴哈马、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和圭亚那建立了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基地部分被关闭,但目前,美国仍在巴哈马、巴拿马、波多黎各以及古巴的关塔那摩保留着军事基地。
“冷战”时期,加勒比海地区是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之一。美国力图在加勒比海地区维持对美国友好的政权。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古巴新政权与苏联建立了密切关系,并支持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其他国家的左翼政权和革命运动,在地缘政治上对美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所以,美国一直对古巴实行封锁政策,并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左翼政权进行颠覆活动。其中最突出的是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美国依然对古巴实行经济制裁。1996年,美国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根据该法案,美国人有权起诉与在1959年后被古巴政府收归国有的美国公司进行贸易或者进行投资获取利润的任何外国公司,允许美国政府对在古巴进行经济活动的外国公司进行惩罚。也就是说,将对古巴的制裁扩及外国公司。另外,该法案为古美关系正常化增加了另一个条件:美国将不接受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劳尔·卡斯特罗的古巴政府,也就是说,即使菲德尔·卡斯特罗或者劳尔·卡斯特罗通过自由公正的选举当选总统,美国将依然不予承认。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美国依然将加勒比海地区看作其“第三边界”。2001年,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提出了“第三边界倡议”(Third Border Initiative),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向加勒比海地区提供援助,用以防治艾滋病、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执法合作、发展教育等。
由于地缘战略位置突出,一方面,世界大国在加勒比海地区长期角逐;另一方面,加勒比海地区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其战略地位发挥国际作用和影响。1959年后,古巴的国际影响一直是不容忽视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凭借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国际影响也超出加勒比海地区。为了捍卫自身利益,加勒比海地区小国加强联合,以增强其与大国讨价还价的地位。此外,它们还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如美洲国家组织、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SELA)、加勒比国家联盟 (ACS)、不结盟运动、加勒比论坛 (CARIFORUM) 等,以发挥国际影响。作为英联邦的成员国,加勒比海地区的英语国家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文化、经济和外交上的回报。1990年成立的“发展中小岛国联盟”(The Alliance for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促使世界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这些特殊国家的影响。
二 政治现状
不同的殖民经历对当代加勒比海地区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当前,加勒比海地区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从古巴的社会主义制度到加勒比英联邦国家的威斯敏斯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新生的民主制度;从独立国家到欧洲、美国的海外领地,差异性极大。但同时,由于加勒比各国和地区都曾遭受殖民征服和统治、都实行过黑人奴隶制和种植园经济体制、都受到外部大国的持久影响,这些共同经历使得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在政治变革的模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共同性,这表现在价值观念、政治行为方式、体制性的特点等方面。
加勒比海地区的英语国家 (即上文提及的英属西印度) 实行的是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度。以牙买加为例,根据1962年宪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根据牙买加总理的建议,任命一名总督,作为女王在牙买加的代表。总督的角色仅仅是象征性的,实际权力由总理为首的内阁控制。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13名参议员根据总督建议任命,8名参议员根据反对党的建议任命。众议员由选举产生。总督任命众议院多数党领袖为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政府部长,其中不得少于2名、不得超出4名部长必须从参议院提名产生。内阁由总理和11名以上部长组成,对议会负责。根据宪法,牙买加每五年举行大选。但总理可以要求总督提前举行大选。参议院可以提出议案,并审议众议院提出的议案。参议院阻碍预算法案审议的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阻碍其他议案审议的时间不得超过7个月。司法制度也是根据英国模式建立的。上诉法院 (Count of Appeals) 是最高法院,在某些情形下,案件可以上诉到英国枢密院。牙买加的教区选举市政会,行使地方政权的有限职责。牙买加的两大政党与两大工会组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牙买加工党 (JLP) 与布斯塔曼特工业工会 (Bustamante Industrial Trade Union, BITU) 结盟,人民民族党 (PNP) 与民族工人工会(National Workers Union, NWU) 结盟。2012年,牙买加将举行议会选举。
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英联邦国家的政治体制与牙买加类似。一个例外是,1976年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通过共和制宪法,以议会选举产生的总统取代伊丽莎白女王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首脑。
一般认为,与原西属、法属殖民地地区相比,加勒比海地区英联邦国家更有可能维持稳定的民主制度。但是,实际上,英联邦国家的议会民主制度是从英国移植而来,与这些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以种族差别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不相适应。因而,议会民主制度在这里发生了某种变异,或者说被“加勒比化”了。这主要表现在:强人统治、精英政治、庇护关系等。英语加勒比海地区的政党往往依靠一位强有力的、克里斯玛式的领袖人物来领导,例如牙买加的诺曼·曼利、迈克尔·曼利父子,亚历山大·巴斯塔曼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埃里克·威廉斯、多米尼克的“铁娘子”尤金尼亚·查尔斯,等等。“传统上,忠诚往往是以民众对于救世主的恭敬为基础的”,强人政治是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民主制度不完善的产物。在民主制外表下,政治依然被精英阶层所控制,民众的参与程度很低。精英分子建立政党,将民众纳入现行的权力框架之内。不同的政党之间不存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分歧,民众对于不同政党的支持源于对领袖人物的崇拜,政党领袖与民众之间的联系通常依靠一种庇护关系来维持。具体来说,就是政党和政党领导人通过向民众提供就业机会、住房、教育和医疗等社会福利,换取民众的忠诚和拥护。
独立之初,这种政治体制一度运转良好。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经济衰退,政治上也出现了不稳定。为了应对危机,有的国家,如牙买加、圭亚那、苏里南尝试建立“左翼的社会主义一党政治”。在格林纳达,1979年,“新宝石运动”(NJM) 上台,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加勒比海地区政治的左转引起了美国的关注,并导致了1983年美国对格林纳达的入侵。左翼政府通过国家干预治理经济的政策并不成功,80年代后,在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加勒比海地区经济继续衰退。为了摆脱危机,加勒比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指导下,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紧缩政策。此外,“9 ·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大量资源投入反恐战争,对加勒比国家的援助减少。与此同时,加勒比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下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影响到加勒比海地区。上述一切,致使政府手中的资源减少,降低了向民众分配福利的能力,政治庇护关系越来越难以维持。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国外,留在国内的人也逐渐认识到,民主体制并没有代表人民的利益,尤其在年轻人中,挫败感和愤世嫉俗的倾向不断增长,甚至出现了政治极端事件,例如,1990年,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黑人穆斯林组织袭击国会和电视台,绑架了总理。1993年,因对选举发生争议,圣基茨和尼维斯发生了抗议,并出现暴力事件,最后在邻国安全部队的援助下才恢复秩序。
相对于加勒比英语国家,在原西班牙殖民地和原法国殖民地海地,政治威权主义传统更为明显。在多米尼加,特鲁希略的独裁统治维持了31年 (1930—1961年)。在海地,杜瓦利埃父子的独裁统治维持了29年(1957—1986年)。此后,两国逐步向民主制度过渡。在此过程中,相对而言,多米尼加比较成功,而海地却出现了持续的政局动荡。
三 经济水平
由于人口、资源、政策等方面因素不同,加勒比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严重的差异。
各国各地区之间人口水平差异很大。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属于加勒比海地区的人口大国,五个国家和地区 (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圣基茨和尼维斯、英属维尔京群岛、蒙特萨拉特) 的人口不到10万。
经济规模也各不相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不仅是该地区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而且是世界上甲烷和氨水的主要出口国之一,GDP总量达277亿美元。海地虽然是西半球最穷的国家,GDP为85亿美元;而蒙特塞拉特的GDP只有1.19亿美元。
根据人均GDP水平,世界银行将各国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五类。在加勒比海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人口只有2.7万 (2005年,仅次于蒙特萨拉特,人口居倒数第二),人均GDP高达3.5万美元 (2006年),居本地区之首。凭借奢侈旅游业和离岸金融业的发展,英属维尔京群岛是本地区唯一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线以上的地区。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荷属安的列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巴哈马、阿鲁巴的人均GDP达到中高收入线1.11万美元以上。巴拿马和格林纳达中等收入线以上。伯利兹和圣卢西亚达到中低收入线以上。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多米尼克、圭亚那、牙买加、蒙特塞拉特的人均GDP也在低收入线以上。海地的人均GDP为1700美元(2006年),是本地区唯一在低收入线以下的国家。由于政局动荡、投资环境恶化,海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数远远落后于本地区其他国家,8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基尼系数高达0.65。
根据另外两项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来衡量,加勒比海地区之间也相差悬殊。蒙特塞拉特人均预期寿命为79岁,高于美国(78岁),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多米尼克为78岁,接近美国。只有圭亚那(64岁) 和海地 (53岁) 人均预期寿命低于70岁。具体见表12-1。
表12-1 加勒比海地区人均寿命
资料来源:U. 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Caribbean Region: Review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 No.332 - 496, Washington D. C.,20436, www.usitc.gov, May, 2008, Chapter 2, p.8。
巴巴多斯的成人识字率达100%,超过美国 (99%)。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属维尔京群岛、圣基茨和尼维斯的成人识字率也在98%以上。伯利兹虽然有33%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成人识字率达到77%。海地的成人识字率只有53%,是本地区最低的。具体见表12-2。
表12-2 加勒比海地区识字率
资料来源:U. 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Caribbean Region: Review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 No.332 - 496, Washington D. C. 20436, www.usitc.gov, May, 2008, Chapter 2, p.8。
尽管加勒比海地区经济水平相差悬殊,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共同性。在地理上,加勒比海地区靠近巨大的美国市场,占据国际主要海运航线要道,适合生产特种热带作物和常年适合旅游业的气候,为加勒比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加勒比海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是小岛国,国内市场狭小,在贸易、投资和经济援助方面严重依赖美国和欧盟,近年来则开始依赖中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
在历史上,加勒比海地区的经济最初主要依赖蔗糖生产和出口。19世纪后,随着蔗糖生产的衰退,又引进了香蕉。但是,无论蔗糖和香蕉,都依赖于欧洲市场的特惠待遇。目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原则,这种单方面的特惠待遇应予废除。因此,加勒比海地区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多样化,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同时,加勒比海地区的经济将不得不越来越依赖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当前加勒比海地区经济面临的严重挑战。
当前,加勒比经济从出口农业向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的转型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小,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多。表12-3显示了2000年一些加勒比国家的主要行业产值占GDP的百分比。
表12-3 加勒比海地区各国产业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Ransford W. Palmer, The Caribbean Econom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Palgrave, 2009, p.8。
这种经济转型意味着,加勒比经济从依赖普通劳动力的生产型经济转向依赖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的服务型经济,从而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另外,古巴未来的形势变化可能会对其他加勒比国家经济产生影响。一旦将来美国解除对古巴的制裁,大量美国旅游者将会流向古巴,相当部分的外国投资也会从其他加勒比国家流向古巴,从而对其他加勒比国家的经济带来压力。
此外,加勒比海地区地处飓风带,易受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环境的恶化,如森林减少、土壤侵蚀、日益频发的洪水和泥石流等,也是加勒比海地区经常面临的严重问题。
因此,尽管多数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属于中等以上收入国家,但加勒比海地区的经济普遍存在严重的脆弱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和英联邦秘书处根据贸易开放的程度、出口多样化水平、对外部资金流入的依赖度、对出口的依赖度、国际运输费用、抗自然灾害破坏的能力等指标对111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加勒比共同体国家中,经济脆弱程度最高的是安提瓜和巴布达,该国也是在被调查的111个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脆弱程度排第2位的国家,巴哈马排第4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居平均水平,海地和苏里南的脆弱性程度最低,可能是由于海地的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苏里南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程度较小等缘故。
四 与主要国家的经济关系
1.与欧盟的经济关系
在历史上,加勒比海地区的经济支柱是蔗糖生产和出口。19世纪,加勒比海地区的蔗糖丧失了在欧洲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逐步衰弱。随后,加勒比海地区又引进了香蕉。但无论是蔗糖还是香蕉,其生产和出口都依赖属于欧洲市场的特惠待遇。1975年,9个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与46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国家 (Africa-Caribbean-Pacific, ACP),主要是原英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殖民地,签署《洛美协定》(Lomé Convention),于1976年4月生效。根据协定,非加太国家的绝大多数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欧洲市场,享受免税待遇。根据《洛美协定》形成的“农产品收入稳定体系”(Stabilization of Export Earnings from Agricultural Commodity System, STABEEX),旨在帮助稳定数量广泛的农产品,如可可、咖啡、茶叶的出口收入,以缓解非加太国家因产品价格和供给的波动而带来的出口收入下降。对于蔗糖、牛肉 (beef)、小牛肉 (veal)、香蕉、朗姆酒,双方分别签署了协定。例如,根据《香蕉协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市场每年允许特定数量的香蕉免税进入;根据《蔗糖协定》,欧洲经济共同体每年从非加太国家以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固定数量的蔗糖。这些规定对于像圭亚那、巴巴多斯这样生产蔗糖的加勒比国家非常有利。《洛美协定》在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几次更新,对非加太地区农产品出口特惠的范围有所扩大。
尽管享受到欧洲市场的特惠待遇,非加太国家的出口业绩不仅没有改善,反而不断恶化。更重要的是,其他国家指责《洛美协定》的贸易条款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贸易原则相违背。例如,根据《洛美协定》,加勒比海地区的香蕉进入欧洲市场享受特惠待遇,限制了中美洲国家香蕉对欧洲市场的出口。在中美洲生产香蕉的美国跨国公司尤其对此强烈反对。于是,中美洲的香蕉生产国,在美国支持下,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审查《洛美协定》相关条款的合法性。中美洲国家指出,欧盟对加勒比香蕉的进口特惠政策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相违背。由于中美洲国家和加勒比国家都是关贸总协定成员,因此,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欧盟应该给予二者相同的市场准入条件。1999年4月19日,世界贸易组织宣布,欧盟关于香蕉进口的一系列政策的确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悖,并指示美国,可以对一些欧盟商品实行报复性的关税,直到欧盟改变其对非加太国家的贸易特惠政策为止。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与非加太国家的共同利益逐步减少。《洛美协定》签署之初,欧洲和非加太国家存在着很强的历史联系,但后来,非加太国家在欧盟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双方的历史联系减弱。《洛美协定》还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前三次《洛美协定》(1974年、1980年、1985年) 中,欧盟对非加太国家的政治事务采取中立立场。但是,伴随着“冷战”结束,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浪潮导致了欧盟和非加太国家关系的政治化。在本国纳税人的压力下,欧盟开始部分或全部地取消那些在尊重人权和民主化方面表现不佳的非加太国家的贸易特惠待遇。
在这种形势下,2000年,双方又签署了《科托努协定》(Cotonou Agreement),取代《洛美协定》。《科托努协定》中最重要的条款是,最终废除非加太国家进入欧盟市场的特惠待遇,代之以互惠性的《经济伙伴协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EPA),以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要求。根据《科托努协定》,双方于2002年9月启动《经济伙伴协定》的谈判,谈判于2008年结束。为了反映不同地区的利益诉求,非加太地区的79个成员国被分为6个小组,加勒比论坛 ( Caribbean Forum, CARIFORUM) 为其中之一。加勒比论坛包括15个加勒比共同体国家,另有多米尼加共和国。2008年10月15日,加勒比论坛和欧盟最终签署了《经济伙伴协定》(EPA)。根据《经济伙伴协定》,欧盟方面立即取消所有针对加勒比方面商品进口的所有关税和配额,唯一的例外是蔗糖和大米,这两种商品的进口将在短期内自由化。协定充分利用了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允许发展中国家排除部分商品市场自由化以保护敏感和新兴的工业,以及采取安全措施以防止进口激增的条款,规定加勒比方面市场89%的贸易将在15年时间内向欧盟方面开放,全部贸易将在25年内向欧盟方面开放。《经济伙伴协定》的签署,将对加勒比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将会影响加勒比国家关税收入,而关税收入在绝大部分加勒比国家的税收中占有很大比重。其次,加勒比国家效益较差的国内生产企业将受到外来廉价商品的冲击。因此,在协定规定的过渡期内,这些企业必须提高效益,以备将来与外部商品竞争。根据中国商务部对协定签署以来的情况观察,加勒比国家在实施经济伙伴协议方面成效不大。
2.与美国的经济关系
美国政府一直重视其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于美国来说,该地区不仅是铝土和石油的重要来源地,而且是美国1/2的出口和2/3进口的运输要道。因此,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除古巴以外的其他国家给予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1982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加勒比盆地倡议”(Caribbean Basin Initiative, CBI),为加勒比海地区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提供特惠条件,以贸易取代援助。美国认为,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私人部门,将会在加勒比海地区阻止社会主义的侵蚀。
1984年1月1日,20个加勒比国家和地区被确定为“加勒比盆地倡议”的受惠国或地区: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伯利兹、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格林纳达、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蒙特塞拉特、荷属安的列斯、巴拿马、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此后,受惠国又增加了巴哈马 (1985年3月14日)、阿鲁巴(1986年1月1日从荷属安的列斯分离,4月11日成为受惠地区)、圭亚那 (1988年11月24日)、尼加拉瓜 (1990年11月13日)。这样,受惠国或地区增加到24个。
2004年8月5日,《多米尼加共和国—中美洲—美国自由贸易协定》(CAFTA-DR) 签署,协定在不同国家生效后,一些国家不再是“加勒比倡议”的受惠国,这些国家是萨尔瓦多 (2006年3月1日)、洪都拉斯(2006年4月1日)、尼加拉瓜 (2006年4月1日)、危地马拉 (2006年7月1日)、多米尼加共和国 (2007年3月1日) 和哥斯达黎加 (2009年1月1日)。
2011年10月12日,《美国—巴拿马贸易促进协定》经美国国会通过。10月21日,经奥巴马总统签署,该协定生效后,巴拿马将不再属于“加勒比倡议”受惠国。
2010年10月10日,荷属安的列斯解体。原先的5个岛屿中,最大的两个岛屿库拉索岛与圣马丁岛成为荷兰王国的构成国家 (自治国),实行高度自治,与荷兰本土以及1986年自荷属安的列斯脱离的阿鲁巴地位平行。而另外三个小岛博奈尔、圣尤斯特歇斯与萨巴岛合称BES岛屿,则成为荷兰特别行政区,由荷兰直接管辖。这些政治实体已经申请享受“加勒比倡议”优惠,目前美国正对此申请进行审议。
作为“加勒比盆地倡议”的组成部分,1983年8月5日起,美国开始实施《加勒比盆地经济复兴法案》(Caribbean Basin Economic Recovery Act, CBERA),旨在通过增加非传统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促进加勒比盆地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法案授权美国总统批准给予某些加勒比国家和地区单方面的贸易特惠待遇。根据该法案,允许来自受惠国符合规定条件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享受免税或减税待遇。产品享受特惠进入美国市场的条件是:(1) 产品必须直接从受惠国进入美国海关;(2) 产品必须全部由受惠国种植或生产,或者必须经受惠国充分加工后转变为一种新的或不同的产品;(3) 产品必须至少包含来自一个或更多受惠国35%的成分(15%的最低成分可以来自美国)。本来,法案有效期截至1995年9月30日,但是,1990年,美国又通过了《加勒比盆地经济复兴计划扩充法案》(Caribbean Basin Economic Recovery Expansion Act, CBEREA),取消了有效期,使其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法案,并在一些方面扩充了原法案的特惠范围。这些扩充包括:对一些皮革制品进口削减20%的关税、对波多黎各生产以及从法案受惠国进口并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实行免税待遇、对从美国100%进口零部件生产的产品实行免税待遇。然而,纺织品和服装、石油以及石油产品不在享受免税待遇之列。
2000年10月2日,《美国—加勒比盆地贸易伙伴法案》(U. S. -Caribbean Basin Trade Partnership Act, CBTPA) 开始实施,将贸易特惠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纺织品和服装。根据该法案,从美国进口由美国纱线纺织而成并在美国裁剪的布匹,在受惠国加工而成的服装,进入美国市场享受免税和不限额待遇。如果加工这类服装的美国布匹在受惠国,而非在美国裁剪,则必须使用美国的服装用线加工而成,方符合优惠待遇。一些用受惠国布匹编织的服装,如果这些布匹是用美国纱线纺织而成,这类服装被称为“地区性布匹”,也可免税进入美国市场,但每年要受一定数额的限制,尤其是对于T恤衫设置了专门的限额。限额的标准是,到2004年9月30日,每年增长率不得超过16% (2002年的贸易法案对此限制进行了修改,见下文)。另外,对于一些胸罩、纺织行李箱包以及用在美国市场上难以较大数量买到的布匹做成的服装和“手工纺织的、手工制作的或民间工艺品”,也可享受免税和不限额进入美国市场的待遇。
除这些纺织品外,《美国—加勒比盆地贸易伙伴法案》还向受惠国提供墨西哥产品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而享受到加勒比受惠国未能享受的减免税待遇。这些产品包括鞋类、灌装金枪鱼、石油产品、某些表和表零部件、某些手袋、行李箱包、工作手套以及皮革服装。
与《加勒比盆地经济复兴法案》(CBERA) 不同,《美国—加勒比盆地贸易伙伴法案》(CBTPA) 不是永久性法案,有效期截至2020年9月30日,或者美洲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FTAA) 以及任何美国与受惠国之间的其他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之时。
2002年,美国又通过《贸易法案》(The Trade Act),对加勒比盆地的服装产品给予进一步优惠。该法案对“混杂款项”,即那些同时使用美国布料和加勒比海地区布料生产的服装提供优惠,同时,贸易法案大大增加了2000年规定的某些服装进入美国市场的年度数量限额,T恤衫的限额扩大了一倍。然而,该法案规定,从2002年9月1日起,所有使用美国纺织或编织的布料在受惠国加工而成服装,印染等最终工序必须在美国完成,方可享受进入美国市场的优惠待遇。
2006年,通过《伙伴激励法案》(Partnership Encouragement Act) 实施海地半球机会 ( Haitian Hemispheric Opportunity),又称《希望法案》(HOPE Act),对海地给予特别优惠待遇。根据《美国—加勒比盆地贸易伙伴法案》(CBTPA),只有使用美国或海地布料在海地生产的服装进入美国市场才可享受免税待遇。希望法案对此进行了修改,规定,只要至少50%的成本投入或加工费来自美国、美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或地区性优惠计划受惠国,即可享受免税待遇。这类服装免税进入美国市场的限额是,第一年为美国服装进口总额的1%,此后5年内逐步增加,到第5年增加到2%。希望法案还规定,海地使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纺织原料生产的特定数量的纺织服装,可以在三年内免税进入美国市场。此外,希望法案还允许海地生产的汽车束线享受进入美国市场的免税待遇,前提是这些束线的原料价值必须至少有50%来自海地、美国、美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或地区性优惠计划受惠国。
根据《希望法案》,海地享受上述优惠的前提是,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市场经济,确立法律秩序、政治多元化和合法程序,消除对美国贸易和投资的障碍,实行减轻贫困、增加健康保健和教育机会、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反腐机制,根据国际标准保护劳工权利。海地必须不损害美国的外交政策利益、不参与破坏人权或支持国际恐怖主义行动。
2008年,美国对海地实施《希望法案II》(HOPE II Act),进一步扩大了2006年法案的优惠范围。根据该法案,美国向海地提供相当于7000万平方米的编织服装 (排除一些T恤衫和运动衫) 和相当于7000万平方米的纺织服装免税进入美国市场的优惠,不管这些服装原料来自何地,只要是在海地加工为成品即可。根据该法案,对海地服装实行3∶1的免税进入美国市场的制度,即每3平方米布料从美国或其他特定的贸易伙伴国进入海地,用以加工服装,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服装制造商即可向美国免税出口1平方米的制成服装,不管该服装的原料来源。该法案还对某些胸罩、行李箱包、头饰帽子以及一些睡衣提供免税待遇。这些产品只要直接从海地或多米尼加装船运往美国,即符合免税条件。2009年10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国会保证,海地已经达到根据《希望法案II》享受优惠的条件。
2010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海地经济提升计划法》(Haiti Economic Lift Program Act, HELP Act),又称《帮助法案》,再次扩大了对于海地服装进口的优惠,对某些非服装类纺织品提供优惠。
“加勒比倡议”刺激了美国企业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投资,因为这些企业的多种产品可以借助上述各项法案免税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国政府帮助下,美国资本大量流入加勒比海地区那些可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和组装工业。同时,加勒比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加工区,实行免税政策,允许美国企业将全部利润汇往美国,以吸引美国投资。事实上,这些主要由美国投资的企业,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优惠条件,产品免税进入美国市场,获益的主要是外国投资者,而非加勒比国家。当然,这些外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但这些企业的职工拿到的工资又有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从美国进口的产品。“研究发现,贸易优惠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最多是边际性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别人做了什么,而是自己为自己做了什么。”
如上所述,由于《多米尼加共和国—中美洲—美国自由贸易协定》(CAFTA-DR) 签署,6个国家 (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共和国、哥斯达黎加) 不再是“加勒比倡议”的受惠国。由于上述6国不再被计算在内,美国从加勒比受惠国的进口产品由以服装为主,转变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几乎全部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010年,石油和天然气占美国从加勒比受惠国进口的76%。
2006年起,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取代多米尼加共和国,成为美国从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进口国。2010年,根据贸易特惠条件,美国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进口额为22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43.8%,主要为石油和甲醇。2010年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既有数量的增加,也有价格上升的因素。
海地是加勒比海地区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服装占美国从海地进口产品的90%以上,全部是根据“加勒比倡议”的优惠条件进口的。由于希望法案的实施,2009年,海地向美国出口的服装增加了近26%。由于2010年1月海地发生地震,致使2010年海地向美国的服装出口仅比上年增长0.7%,但此后迅速恢复,2011年1—8月,比2010年增长46%。
2010年,巴哈马取代牙买加成为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三大进口国,原因是牙买加的乙醇 (酒精) 燃料和服装向美国的出口下降。
美国从加勒比其他小国的进口也主要是在“加勒比倡议”的优惠条件下进行,主要产品为蔗糖、不作为货币的黄金、橙汁、番木瓜果、电子器件等。
“加勒比倡议”最初是一项旨在促进加勒比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出口多样化的措施,但同时也促进了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出口。2010年,美国向“加勒比倡议”受惠国的出口总额为185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出口额的1.7%,在美国全球出口目的地中,排名第16位。巴拿马、巴哈马、荷属安的列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是美国出口产品的主要市场,占美国向“加勒比倡议”受惠国出口总额的72%。美国出口产品种类繁多,最重要的是精炼石油产品、飞机、珠宝、大米和玉米。
3.与加拿大、委内瑞拉的经济关系
1986年起,通过《加勒比—加拿大贸易协定》(CARIBCAN),加拿大向加勒比英联邦国家提供经济和贸易发展援助。根据该协定,加勒比英联邦国家产品的原料如果至少60%来自加勒比英联邦国家或加拿大,那么,这一产品即可免税进入加拿大市场。除了《加勒比—加拿大贸易协定》外,自2002年起,根据加拿大与4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的单方面免税贸易倡议,加拿大向海地所有产品提供免税和无限额限制进入加拿大市场的待遇。海地是这48个国家中唯一的一个西半球国家。
过去几十年来,委内瑞拉一直试图在加勒比海地区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委内瑞拉公开对其外交政策重新定位,重点放在加勒比“前院”,以抵消古巴的影响。1973年起,委内瑞拉以其雄厚的石油美元为后盾,在加勒比海地区展开了密集的经济外交。委内瑞拉在该地区的援助计划包括资助建立合资企业、在加勒比开发银行 (CDB) 内设立信托基金。更重要的是,1980年,委内瑞拉与墨西哥合作,推行《圣何塞协定》(San José Accord)。根据该协定,委、墨两国将以优惠价格向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提供石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海地与中美洲国家的国内冲突中,委内瑞拉积极调停,促进和平,进一步扩大了它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1991年,加勒比共同体与委内瑞拉在圣基茨签署了一项贸易和投资协议,规定“该协议的根本目标是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双方的经济和贸易关系:(1) 通过单方面免税进入委内瑞拉市场,以促进和扩大加勒比共同体产品的销售;(2) 促进旨在充分利用双方市场和提高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的投资;(3) 促进地区性合资企业的建立和运作;(4) 鼓励建立促进和保护双方公民投资的机制。”
乌戈·查韦斯1998年担任委内瑞拉总统以来,与国内的社会变革相适应,委内瑞拉推行更加激进的对外政策。在西半球,委内瑞拉与古巴联合,反对新自由主义。为了与美国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抗衡,2001年12月,查韦斯在第三届加勒比国家联盟峰会上首次提出成立《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ALBA) 的倡议。2004年12月,查韦斯访问古巴,与古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发表关于创立该组织的联合声明并签署实施协定。2009年6月24日,在《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第六届特别峰会上,宣布该组织更名为“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目前有8个成员国:安提瓜和巴布达、玻利维亚、古巴、多米尼克、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委内瑞拉,其中4个来自加勒比岛国。观察员国4个:海地、圣基茨和尼维斯、乌拉圭、格林纳达,其中3个来自加勒比岛国。“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的宗旨是,公正、互助、平等、合作、互补和尊重主权,以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的一体化思想为指导,通过“大国家”方案,加强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合作,发挥各国优势,解决本地区人民最迫切的社会问题,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公,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的一体化和拉美国家大联合,抵制和最终取代美国倡议的美洲自由贸易区(ALCA)。
截至2011年7月,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共举行了十届峰会。其中2007年4月,第五届首脑会议呼吁拉美地区左翼政府加强合作,寻求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同解决成员国内部和拉美国家的贫困问题,以巩固左翼政权。2009年12月第八届峰会上,与会成员国领导人及代表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发动“政治和军事攻势”。为推动经济一体化,美洲玻利瓦尔联盟设立了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银行等地区融资机构,并于2010年1月27日在成员国范围内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机制“苏克雷”,以用于地区内部贸易往来和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使用。
在丰富的石油资源的支持下,查韦斯还向加勒比国家提供新的经济支持。2005年开始实施《加勒比石油协议》(Petrocaribe)。除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之外的所有加勒比国家都成为“加勒比石油协议”的缔约国。根据该协议,委内瑞拉向缔约国提供廉价石油,50%的货款用现金结算,50%的货款转换为长期信贷 (利率为1%),或用加勒比国家生产的香蕉、大米和糖等产品进行易货交换。根据协议,委内瑞拉石油公司(PdVSA) 将参与改善该地区的石油基础设施。根据2008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加勒比石油协议》缔约国特别首脑会议决议,在石油价格高于每桶100美元时,支付现款的比重下降为40% (付款期限为90天),其余60%转换为长期贷款。如果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支付现款的比重将下降到30%,长期信贷的比重将上升到70%。根据委内瑞拉政府公布的数据,《加勒比石油协议》问世以来,委内瑞拉已向缔约国提供了5900万桶石油,从而使其节省了9.21亿美元的石油进口费用。《加勒比石油协议》大大提高了委内瑞拉在该地区的影响,削弱了美国的传统势力。此外,自1980年以来,《圣何塞协定》每年都被更新。圭亚那和苏里南已经与委内瑞拉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它们参加了2004—2005年由委内瑞拉和巴西倡议和提供经济支持的南美洲国家联盟 (UNASUR)。
五 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在该地区的规划和业务开展情况
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世界银行两个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 和国际发展协会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 ——都集中致力于全球减贫和提高生活水平,但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针对中等收入国家和信誉良好的穷国,后者主要针对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资助,用以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健康、基础设施、通信等发展项目。2007财政年度,世界银行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提供的新承诺贷款总额达46亿美元。在加勒比海地区,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圭亚那、海地、牙买加、巴拿马、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都是世界银行的成员国,目前,除巴哈马和巴巴多斯外,其余12个国家符合向世界银行贷款的条件。
成立于1959年的美洲开发银行 (IDB) 是世界上成立最早、最大的地区性银行,也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经济、社会和制度发展的主要多边财政来源。截至2007年年底,美洲开发银行已经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大约3530亿美元的项目提供了超过1560亿美元的贷款和担保。美洲开发银行的贷款旨在“为这些国家的财政发展项目规划和减轻贫困、促进增长、增加贸易和投资、促进地区一体化、扶持私营部门的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帮助”。美洲开发银行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其贷款操作,在区域性倡议、研究和知识传播活动、在体制和项目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以促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圭亚那、海地、牙买加、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都是美洲开发银行的成员国。
1970年成立的加勒比开发银行 (CDB) 的宗旨是促进“加勒比海地区成员国和谐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促进相互间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对于该地区欠发达的成员国的需要予以特别和迫切的关注”,加勒比开发银行的使命是“朝着通过社会和经济发展在这些国家系统地减轻贫困的目标,以高效率的、负责任的、合作性的方式与成员国和其他发展伙伴合作,成为进入该地区的发展资源的主要催化剂”。目前,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英属维尔京群岛、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圭亚那、海地、牙买加、蒙特塞拉特、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是加勒比开发银行的成员国。根据加勒比开发银行2006年度报告,累计贷款从2005年的210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万美元,增长6%。
成立于1973年的加勒比共同体 (CARICOM) 是规划加勒比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多边机构。除了总体上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外,加共体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将该地区建成单一的市场和经济 (Single Market and Economy, SME),以充分开发生产要素 (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提高竞争力,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提供种类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单一市场和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在成员国建立加共体所有的企业、共同的对外关税、区域外进口商品的自由流通、资本的自由流动、共同的贸易政策、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法律的协调。单一市场和经济,包括统一货币和中央银行的建立,2015年完成。
东加勒比国家组织 (OECS) 成立于1981年,由七个东加勒比国家和地区组成,它们是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格林纳达、蒙特塞拉特(英国海外属地)、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基茨和尼维斯。东加勒比国家组织旨在促进地区合作、统一和团结。目标是通过促进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共同的空间,实现成员国的可持续发展。过去几年,同时也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东加勒比国家组织成员已经采取措施实现贸易自由化,经济从农业向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转型。